id
stringlengths
2
7
url
stringlengths
38
43
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text
stringlengths
1
139k
183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30
電子遊戲機
電子遊戲機是運行遊戲軟體並透過螢幕輸出訊號,提供娛樂功能的一種消費電子產品。該詞大多數情況下,是指為消費者設計、專司執行電子遊戲一職的裝置,且通常沒有自帶螢幕,與個人電腦或街機有很大不同:個人電腦除了娛樂外,還具備了其他各式各樣的功能,並不侷限於遊戲領域;街機則是螢幕、搖桿、按鍵及主機本體一體化的遊戲機。廿一世紀,電競電腦的興起,使得電子遊戲機的角色開始模糊。此類電腦較一般電腦更適於執行遊戲,甚至比起電子遊戲機通常具同級或更佳的效能,而且還能執行一般電腦的日常用途,但是價格遠貴於電子遊戲機。但因為不少廠商都推出專為電子遊戲機的獨佔版、先行版遊戲,加上作業系統與遊戲機相異,因此一般不會視其為遊戲機的一種。電子遊戲機的主要組成元件包括CPU、記憶體、儲存媒體、影音輸出裝置、訊號輸入裝置等。其中,遊戲機的訊號輸入裝置又被稱為控制器、手把或搖桿。電子遊戲機與採用較開放標準的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不同,多年來皆採用特殊、獨立規格,以與其他競爭對手做出區別。電子遊戲機根據大小、用途不同,可分為家用遊戲機、掌上游戲機、微型遊戲機及專用遊戲機等。隨著時代演進,電子遊戲機不再像過去一般單一,漸漸兼具了CD播放機、DVD播放機、藍光光碟播放機、聯網用裝置及數位視訊轉換盒等多元化功能。歷史.第一世代.第一世代開始於1972年,由美格福斯發售第一款家用遊戲機,稱為美格福斯奧德賽。雖然奧德賽在銷量上可以稱為成功,但是真正令大眾對電子遊戲機產生注視是於同年推出,雅達利的街機遊戲"乓"。1975年,由於"兵"大受歡迎,美格福斯決定分別推出奧德賽100及奧德賽200,同時雅達利亦推出家用遊戲機版本的"兵"。而這三款家用遊戲機都使用比原本的奧德賽更簡單的設計,但在遊戲數目都較少,亦沒有任何配件及卡帶。之後,很多公司都生產相似的家用遊戲機並推出於市場。加上通用儀器稍後時間研發出更便宜的微型晶片,令更多小型發展商推出大量表面上相異但都只是包含相同遊戲的電子遊戲機。當中以Coleco的Coleco Telstar及任天堂的Color TV-Game都是執行晶片的遊戲機,都在當代取得較佳的銷售成績。而此世代大部分電子遊戲機都是專用遊戲機,正式來說只能稱呼為電子遊戲。由於雅達利、美格福斯及Coleco等公司大量推出相似的電子遊戲機,令整個市場都充斥著簡單及相似的電子遊戲。第二世代.第二世代開始於1976年Fairchild Channel F和的Radofin 1292 Advanced Programmable Video System推出。在這一世代的前段時間,各大廠商爭相為進入電子遊戲這一市場而推出了若干主機,而到了後期,推出的遊戲主機則大多是前一階段的改良。雅達利2600是在第二世代中比較有優勢的機型,而類如Intellivision、奧德賽2和ColecoVision也佔有一定的市場。在第二世代亦開始發展掌上遊戲機,這代的掌上遊戲機都是各自每一款內建專門執行指定遊戲,例如Entex Industries的Entex Select-A-Game有一款對應遊戲為太空侵略者。其中任天堂的Game & Watch整個系列在掌上遊戲機市場中脫穎而出,更帶動令其公司獲得可觀的收益效果,在市場受到關注。電子遊戲的第二世代在1984年由於雅達利引起的1983年美國遊戲業蕭條事件戛然而止。第三世代.第三世代一般認為是以1983年7月15日在日本發售的FC即Family Computer在此世代中擁有主導地位。在這個世代經歷了雅達利震蕩令遊戲業大蕭條後,隨著任天堂的遊戲推出,帶動大眾走出因為雅達利對遊戲產業的負面印象,逐漸走出上世代對遊戲的陰霾對遊戲接觸與接受程度得到遞進提升。第四世代.第四世代之爭。任天堂成功繼承在第三世代建立的基業,而SNES亦成為第四世代銷量最高的遊戲機。而世嘉亦在此世代發得重大成功,並創造出能夠與任天堂的吉祥物瑪利歐競爭的角色——超音鼠。除此之外,雖然有不少公司推出其他種類的遊戲機,但沒有一款獲得成功。但同時亦有不少公司認為遊戲機市場已經逐漸成熟,並計劃在將來推出自家研發的遊戲機。在經歷第二世代的掌上遊戲機起始發展後,部份廠商自第三世代起退出掌上遊戲機研發。與此同時亦有部份家用遊戲機廠商加入競爭,這一代同時出現多家廠商開始開發掌上遊戲機,如雅達利、日本電氣、世嘉、萬代等廠家陸續投入研發,同時令第四世代踏入展開掌上遊戲的競爭市場。世嘉的Game Gear為這世代全綵遊戲機的代表,對比其他廠家的色彩顯示更為多變,成為下世代掌上遊戲機的指標。這世代任天堂的Game Boy與其他競爭者相比,以獲得大幅擴大差距的市場佔有率,達至歷史上破億銷量成為當代市場的優勝者。第五世代.第五世代是以1993年10月4日在北美發售的3DO遊戲機作為開始。一開始索尼原打算與任天堂合作推出帶有光碟的,但任天堂看出索尼在合作開發的細節帶有隱憂後中止了計劃,轉為跟飛利浦另議合作,之後索尼為報復任天堂便推出了具有對於家用遊戲機歷史上具有新時代意義的Playstation。Playstation採用了造價低廉而容量可觀的CD-ROM,即使任天堂其後推出的N64擁有在當時非常出眾的3D運算效果,其市場策略使索尼輕鬆擊敗了任天堂原有的市場版圖,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地佔有壟斷地位。任天堂和世嘉分別於1996年和1994年11月推出了他們的主機N64和SATURN,但前者的卡帶式設計影響了主機效能的發揮,後者則缺乏第三方遊戲廠商的有力支援,最終都落敗於PS;N64最後在美國和日本依舊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而世嘉 SATURN則僅在日本國內有較小的影響力。除任天堂與世嘉外,SNK及3DO等遊戲公司也推出了他們自己的遊戲主機,雖然其中不乏精品,但都最終都屬於曇花一現的產品,很快便退出了市場。隨著2006年Playstation的停產,第五世代落下了帷幕。在第五世代掌上遊戲機開始踏入彩色時代,多家廠商都投入研發多位元色彩的遊戲機,SNK和萬代正式加入競爭。除了上世代獲得優異成績的任天堂,這世代的主要競爭者為世嘉的Genesis Nomad(Sega Nomad)、SNK的Neo Geo Pocket、萬代的WonderSwan。最終在掌機市場多家加入激烈競爭下,任天堂穩固了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領前位置,繼Game Boy後Game Boy Color在第五世代同樣獲得銷售佳績,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地位穩定下來。第六世代.第六世代是以1998年11月27日,由世嘉DC的發售作為起始的遊戲主機的黃金時代。本世代的特點是DVD和網路的匯入。為挽回頹勢,世嘉於世嘉Saturn推出的第四年便推出了第六世代的世嘉Dreamcast,因不能向下相容Saturn而使得玩家們大為不滿,之後又因為所採用的GD-ROM容量問題和缺乏第三方遊戲廠商的的支援而最終落敗,並直接導致了世嘉完全退出遊戲主機市場;雖然第三方遊戲廠商的響應寥寥無幾,但世嘉DC上依舊不乏經典的大手筆作品,其中則以《莎木》曾被日本玩家評為最希望出續作遊戲排行的第二名,其續作並創下了20億日元天價開發費的世界紀錄,且其記錄直到2008年才被Rockstar Games的《GTAIV》所打破。隨後,索尼於1999年推出了Playstation的後繼機種Playstation2。索尼PS2向下相容上一代的Playstation,並依靠強大的DVD光碟機而輕鬆擊敗了世嘉DC後又面臨著來自微軟XBOX和任天堂Game Cube的威脅,其中微軟XBOX的效能為本世代最強,但最終都被PS2的豐富的遊戲數量和極高的價效比所擊敗;PS2截止至2011年的全球銷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5億臺,並且還保持著三個世界之最的記錄,即世界上銷售時間最長、公司支援時間最長、遊戲最多的遊戲機。即使隨著2005年微軟Xbox360的發售遊戲機進入了第七世代,但PS2依舊在長時間內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直到2012年索尼才宣佈在日本地區停止生產PS2主機,而在東歐、北非和東南亞地區則依舊暢銷。在第六世代掌上遊戲機是多位元色彩時代,在這世代定調掌上遊戲機的定位去向。在本世代為掌上遊戲機最後一次的多家競爭,多家廠商如SNK、萬代等在本世代後陸續退出研發掌上遊戲機。世嘉則因為Dreamcast的發展問題,上世代的Genesis Nomad(Sega Nomad)為最後一代的掌上遊戲機。在上世代同樣獲得優異成績的任天堂,面對同樣的競爭者如SNK的Neo Geo Pocket Color、萬代的SwanCrystal,亦有新挑戰者諾基亞的N-Gage。最終任天堂繼Game Boy Color後Game Boy Advance以銷售量大幅拋離對手的佳績,正式殿定往後在掌上遊戲機市場的主導地位。第七世代.隨著2005年微軟Xbox360的發售,遊戲機進入了競爭白熱化的第七世代,並在市場佔有率上呈現出:任天堂的Wii、索尼的PlayStation 3與微軟的Xbox 360,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七世代的顯著特點是高畫質的遊戲畫面、網路服務的完善與體感娛樂的普及。率先於2005年發售的微軟Xbox360是Xbox的後繼機種,擁有著最為完善的網路功能Xbox Live,同時又在部分地區與當地供應商積極合作推出了流媒體服務,在美國地區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同時Xbox360在北美及歐洲地區帶來很好的反應,在對日本亞洲等地影響力亦令不少日本遊戲加入,同時令Xbox360在日本得到一定回應。在本世代中Xbox360開啟了銷路獲得優異成績及市場肯定,在本世代的末年PS3則挽回PS2後因為策略失誤的劣勢,另起爐灶開發了輕度玩家市場的Wii獲得更優秀的成績,最終以超過一億二千萬的銷量佳績成為本世代的競爭優勝者在第七世代掌上遊戲機經歷上世代後,除了任天堂外過往過往的所有研發廠家皆退出市場。在這世代索尼投入研發掌上遊戲機,索尼的PSP成為全新的競爭者,其中有的多媒體相關功能為賣點,則令市場出現了對比過往有力的競爭。在這世代以曾經一度迫近任天堂當代遊戲機的銷量,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優勢,並以獲得超過八千萬的佳績完成在本世代的歷史銷路。任天堂本世代的掌上遊戲機NDS免不了受到挑戰,在本世代則以輕觸式熒幕可用觸控筆使用的創意玩法,以及利用雙熒幕創造大量新概念的遊戲,在遊戲性得到更高的創造力令遊戲機在競爭中獲得市場歡迎與肯定。最終獲得在掌上遊戲機中比game boy更高的歷史首位銷售成績,以超過一億五千萬的銷量佳績成為本世代的競爭優勝者。第八世代.在電子遊戲歷史中,第八世代主要指2012和2013年間推出的數款電子遊戲機。第八世代包括了任天堂在2012年第四季推出的後繼機種Wii U;索尼的PlayStation 4則是在2013年2月20日正式對外公開,並於2013年第四季上市;而微軟是在2013年5月21日宣佈了Xbox 360的後繼機種Xbox One,同樣也在2013年第四季發售。在攜帶型遊戲機方面,第八世代是隨著Nintendo 3DS在2011年2月於日本推出後正式展開,3DS之後於同年3月陸續在北美洲和歐洲地區上市。PlayStation Portable的後繼機種PlayStation Vita則是在2011年12月在日本登場,之後於2012年3月在歐美地區上市。有許多觀點認為第八世代的遊戲機將會面臨來自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智慧電視遊戲市場的嚴峻挑戰。由於這些裝置的成長速度極快,許多分析家認為第八世代可能是家用遊戲機的最後一個世代。在發售前就已透過群眾募款獲得數百萬美元資金的遊戲機OUYA,將開源自由開發和免費遊玩的商業模式帶入了第八世代主機。#重定向任天堂在2015年3月17日以「NX」代號首次公佈開發期中的主機,在2016年10月20日首次於線上影片上公開其造型以及正式名稱任天堂Switch(簡稱:NS),於2017年3月3日在多個地區日本、北美、歐洲和香港發售,同年12月1日在韓國和臺灣正式發售。遊戲機發展歷史至今首次出現家用機及掌機兼顧的混合型遊戲機,作為家用機的同時亦可隨時轉換為掌機遊玩,並且擁有可拆卸的控制器和可分離式的主機。在歸類上最初視為獨立待定的新世代主機,及後被歸納與WiiU同時作為第八世代主機記載。第九世代.在電子遊戲歷史中,第九世代主要指自2020年起推出的數款電子遊戲機。第九世代目前包括了索尼的PlayStation 5和微軟的Xbox Series X/S,其中兩款遊戲機均於2020年11月發售。
183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31
OpenGL
OpenGL。這個介面由近350個不同的函式呼叫組成,用來從簡單的圖形位元繪製複雜的三維景象。而另一種程式介面系統是僅用於Microsoft Windows上的Direct3D。OpenGL常用於CAD、虛擬實境、科學視覺化程式和電子遊戲開發。OpenGL的高效實現存在於Windows,部分UNIX平臺和Mac OS。這些實現一般由顯示裝置廠商提供,而且非常依賴於該廠商提供的硬體。開放原始碼函式庫Mesa是一個純基於軟體的圖形API,它的程式碼相容於OpenGL。但是,由於許可證的原因,它只聲稱是一個“非常相似”的API。OpenGL規範由1992年成立的OpenGL架構評審委員會維護。ARB由一些對建立一個統一的、普遍可用的API特別感興趣的公司組成。根據OpenGL官方網站,2002年6月的ARB投票成員包括3Dlabs、Apple Computer、ATI Technologies、Dell Computer、、Hewlett-Packard、IBM、Intel、Matrox、NVIDIA、SGI和Sun Microsystems,Microsoft曾是創立成員之一,但已於2003年3月-{退出}-。設計.OpenGL規範描述了繪製2D和3D圖形的抽象API。儘管這些API可以完全透過軟體實現,但它是為大部分或者全部使用硬體加速而設計的。OpenGL的API定義了若干可被客戶端程式呼叫的函式,以及一些具名整型常數;C繫結的WGL、GLX和CGL;iOS提供的C繫結;Android提供的Java和C繫結。OpenGL不僅語言無關,而且平臺無關。規範隻字未提獲得和管理OpenGL上下文相關的內容,而是將這些作為細節交給底層的視窗系統。出於同樣的原因,OpenGL純粹專注於渲染,而不提供輸入、音訊以及視窗相關的API。OpenGL是一個不斷進化的API。新版OpenGL規範會定期由Khronos Group發布,新版本透過擴充套件API來支援各種新功能。每個版本的細節由Khronos Group的成員一致決定,包括顯示卡廠商、作業系統設計人員以及類似Mozilla和谷歌的一般性科技公司。除了核心API要求的功能之外,GPU供應商可以透過擴充套件的形式提供額外功能。擴充套件可能會引入新功能和新常數,並且可能放鬆或取消現有的OpenGL函式的限制。然後一個擴充套件就分成兩部分發布:包含擴充套件函式原型的標頭檔案和作為廠商的裝置驅動。供應商使用擴充套件公開自定義的API而無需獲得其他供應商或Khronos Group的支援,這大大增加了OpenGL的靈活性。OpenGL Registry負責所有擴充套件的收集和定義。每個擴充套件都與一個簡短的識別符號關聯,該識別符號基於開發公司的名稱。例如,英偉達正式批准該擴充套件,那麼這就被稱為一個“標準擴充套件”,識別符號使用ARB。第一個ARB擴充套件是GL_ARB_multitexture。OpenGL每個新版本中引入的功能,特別是ARB和EXT型別的擴充套件,通常由數個被廣泛實現的擴充套件功能組合而成。文件.OpenGL普及的部分原因是其高質量的官方檔案。OpenGL架構評審委員會隨規範一同發布一系列包含API變化更新的手冊。這些手冊因其封面顏色而眾所周知。Dave Shreiner, Graham Sellers, John M. Kessenich and Bill M. Licea-Kane. 2013. OpenGL Programming Guide: The Official Guide to Learning OpenGL, Version 4.3.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ISBN 978-0321773036.Randi J. Rost, Bill M. Licea-Kane, Dan Ginsburg, John M. Kessenich, Barthold Lichtenbelt, Hugh Malan and Mike Weiblen. 2009. OpenGL Shading Language (3rd Edition).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ISBN 978-0321637635相關程式庫.早期的 OpenGL 版本會一同釋出配套的 GLU 庫,提供一些同時代硬體尚不支援的簡單功能。GLU 最後一次更新規格要求是在 1998 年,對已棄用的 OpenGL 特性有依賴。還有幾個庫也建立在OpenGL之上,提供了OpenGL本身沒有的功能:特別是,庫——由SGI開發並可以在IRIX、Linux和Microsoft Windows的一些版本上使用,構建於OpenGL,可以建立實時視覺化模擬程式。當開發者需要使用最新的OpenGL擴充套件時,他們往往需要使用庫或者是庫提供的功能,可以在程式的執行期判斷當前硬體是否支援相關的擴充套件,防止程式崩潰甚至造成硬體損壞。這類庫利用動態載入技術搜尋各種擴充套件的資訊。上下文與視窗套件.OpenGL 上下文的建立過程相當複雜,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上也需要不同的做法。因此很多遊戲開發和使用者介面庫都提供自動建立 OpenGL 上下文的功能,其中包括 SDL、Allegro、、FLTK、Qt 等。也有一些庫是專門用來建立OpenGL視窗的,其中最早的便是 GLUT,後被freeglut取代,比較新的也有 GLFW 可以使用。歷史.1980年代,開發可以用在各種各樣圖形硬體上的軟體是個真正的挑戰。通常,軟體開發人員為每種硬體編寫自定義的介面和驅動程式。但這非常昂貴並會導致大量工作的重複。20世紀90年代初,SGI成為工作站3D圖形領域的領導者。其IRIS GL的API被認為是最先進的科技並成為事實上的行業標準,而基於開放標準的PHIGS則相形見絀。IRIS GL更容易使用,而且還支援即時模式的渲染。相比之下,PHIGS難於使用並且功能老舊。SGI的競爭對手透過擴充套件PHIGS標準也能將3D硬體投入市場。這反過來導致SGI市場份額的削弱,因為有越來越多的3D圖形硬體供應商進入市場。為攻佔市場,SGI決定把IRIS GL API轉變為一項開放標準,即OpenGL。然而,SGI擁有大量的軟體客戶,對他們來說從IRIS GL遷移到OpenGL將需要巨額投資。此外,IRIS GL的應用程式介面擁有與3D圖形不相關的函式。例如,它包括視窗、鍵盤和滑鼠的API,部分原因是由於它是在X Window系統和Sun公司的NeWS系統之前開發的。而且,IRIS GL庫由於授權和專利問題並不適合開放。上述種種因素要求SGI繼續支援先進和專有的IRIS Inventor和IRIS Performer應用程式介面。IRIS GL的限制之一是隻能訪問由底層硬體支援的功能。如果圖形硬體不支援一項功能,那麼該應用程式將不能使用它。OpenGL透過為硬體不具備的功能提供軟體支援克服此問題,這就允許應用程式在相對較弱的系統中使用先進的圖形技術。OpenGL標準化訪問硬體的方式:硬體介面程式的開發交由硬體製造商,而視窗功能委託給底層作業系統。讓大量不同種類的圖形硬體講同一種語言影響深遠,它為軟體開發者進行3D軟體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平臺。1992年,SGI公司領導OpenGL架構審查委員會的建立。該委員會由若干公司組成,負責未來OpenGL規範的維護和擴充。微軟在1995年發布Direct3D,Direct 3D最終成為OpenGL的主要競爭對手。1997年12月17日,微軟和SGI發起華氏溫標專案,旨在統一OpenGL和Direct3D的介面。1998年,惠普加入。後來,由於SGI的財政限制、微軟的戰略以及缺乏行業普遍支援,專案1999年遭棄。2006年7月,OpenGL架構評審委員會投票決定將OpenGL API標準的控制權交給Khronos Group。高階功能.OpenGL被設計為只有輸出的,所以它只提供渲染功能。核心API沒有-{zh-cn:視窗系統; zh-tw:視窗系統}-、音訊、列印、鍵盤/滑鼠或其他輸入裝置的概念。雖然這一開始看起來像是一種限制,但它允許進行渲染的程式碼完全獨立於他執行的作業系統,允許跨平臺開發。然而,有些整合於原生-{zh-cn:視窗系統; zh-tw:視窗系統}-的東西需要允許和宿主系統互動。這透過下列附加API實現:另外,GLUT庫能夠以可移植的方式提供基本的-{zh-cn:視窗;zh-tw:視窗}-功能。版本.OpenGL進化自SGI的早期3D介面IRIS GL。IRIS GL的一個限制是它只能訪問底層硬體提供的特性。如果圖形硬體不支援例如紋理對映這樣的功能,那麼應用程式就不能使用它。OpenGL透過在軟體上對硬體不支援的特性提供支援的方法克服了這個問題,允許應用程式在相對低配置的系統上使用高階的圖形特性。Fahrenheit專案是Microsoft和SGI之間的聯合行動,為了統一OpenGL和Direct3D介面的目的。它一開始提出了一些把規則帶給互動3D計算機圖形API世界的承諾,但因為SGI的財政限制,這個專案後來被放棄了。2002年微軟的DirectX 9提出了全新的Shader繪圖功能以及高階著色語言,OpenGL霸主地位開始被瓦解。這使得3DLabs瞭解到必須開發全新的OpenGL 2.0版本,但僅加入支援GLSL的功能。2006年Khronos接手OpenGL,立刻著手發展Longs Peak與Mount Evans。2008年推出OpenGL 3,但評價普遍不高。2010年3月10日, OpenGL同時推出了3.3和4.0版本,同年7月26日又釋出了4.1版本。2011年8月8日釋出4.2版本。2013年釋出4.3版。
18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36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紮地、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在大部分國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國家,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例如美國的首都為華盛頓特區,經濟中心為紐約,土耳其首都為安卡拉,經濟中心為伊斯坦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為北京,經濟中心為上海等。有時候,一個國家會設有多個首都,如行政首都、立法首都、司法首都,分別作為該國的行政、立法及司法中心,例子有南非、史瓦帝尼等。此外,大部分外國駐當地大使館也設在首都。意義.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首爾”取代大韓民國、“吉隆坡”取代馬來西亞等。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考量.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裡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賈梅納、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發、博茲瓦納的嘉柏隆里、烏茲別克的塔什干、以及中國明朝的北京。特殊情況.每一個國家通常只設立一個首都,因為政府通常會將其重要機關集中在首都地區,以方便政府高層行政和管理,但亦有例外。一些國家有多個首都,一些甚至沒有。有時候,實際的首都和法定的首都由於某些原因並不在同一個城市。譬如,一個稱為「首都」的城市,實際上並非中央政府所在地。反之,所謂的正式「首都」雖然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但可能不是政治決策的地理中心。故此,「行政首都」一般被認定為是該國的「國家首都」。國際組織.在如英語在內的一些外文中,首府和首都往往意義相近或者相同,部分國際組織所在地也會被稱為首都。首都存在爭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27年定國都於南京市。1937年11月因為抗日戰爭日本軍已嚴重威脅到首都安全,而遷都重慶市,在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5月還都南京。然而在1946年11月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中,對於國都設於南京或北平相持不下,經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主張國都地點不必明文定於憲法,始將制憲國民大會的第一讀會透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予以刪除。故1948年5月20日以後,中華民國政府仍於南京辦公,南京仍是首都。之後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華民國國軍失利,中國人民解放軍則於1949年4月23日發動渡江戰役攻佔南京城。中央政府在幾次遷移後,於1949年12月7日遷往臺北市,之後臺北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或實質上的首都。然而,在1990年代及以前,中華民國政府從未放棄以武力反攻大陸並還都南京的目標,因此稱臺北市為「戰時首都」,並在教科書上記載南京市為首都。2000年後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官方多次表示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2002年起,中華民國教育部決議修改教科書的相關記載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位於臺北」或「中華民國中央部會在臺北」。與國家名稱相同的首都.在世界各國當中,因為政治和地理位置或歷史的原因,部分主權國家和屬地的首都和首府的名稱成為了政治實體的名稱。下列列舉出與國家名稱相同的首都。政治象徵意義.隨著現代帝國及民族國家崛起,首都已成為國家及政府的象徵,而且滲透著政治意義。在古代,多數國家行君主專制,「首都」一般指君主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城市,所謂「天子腳下,首善之區」,首善之名,出自《漢書·儒林傳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序》說:杭州“車書混一,人物繁盛,風俗繩厚”,“為今日四方之標準”。不同的是,現代首都的選址、建立,以至遷移,均取決於人為因素。舉例:戰略意義.首都長久以來是戰爭的首要目標,佔領首都等同取得敵方的政府,是戰勝的關鍵。首都,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會聚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在古代,國家一般採取中央集權政策,地方勢力有限;首都一旦淪陷,就意味著朝代的覆亡。中國三國時代,蜀漢、吳因失去各自的首都──成都和建業而亡國。過去,社會經濟傾向地方權力,這戰略方式在封建制度發展後尤其盛行,其後又在民主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再獲肯定。對於世界其他地方,包括西方而言,首都在軍事上是較次要的。1205年,拉丁人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後佔領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然而,拜占庭勢力成功在數個省份中重組;地方貴族在60年後重奪首都,並把國祚延長了200年。英國勢力先後在美國獨立戰爭和第二次英美戰爭中劫掠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但美國勢力得到地方政府和傳統上獨立的邊遠地區的平民的支援,仍足以在地方開展戰鬥。例外的是,高度中央集權國家,例如法國,其中央政體有效地協調偏遠地區的資源,為國家帶來絕對的優勢。但是,假如首都被佔,國家會面臨崩潰的邊緣;其他戰略方面,法國的傳統敵人德國,於兩次世界大戰時把目標集中於佔領巴黎。遷都.「遷都」指一個國家將原來設立的首都,由另一個城市取代,主要行動是將政府高層重要機關總部遷移至新首都,而背後亦涉及很多原因。在古代,多數國家面對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因而遷都的機會較多。也有可能是舊的首都由於某些原因而逐漸喪失其重要性。朝代的交替或領土的變更或擴大亦影響首都的遷移。在中國,明朝從應天府。而滿洲人在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二(1644年6月6日)進入北京,將首都從瀋陽遷往北京,則代表了正式的權力轉移。這樣的格局在中國歷史屢見不鮮,及至20世紀傳統儒家政體垮臺。滿清覆亡後,基於地方分權及交通技術的改進,國民政府得以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迅速遷都,並維持其原有的領導架構。1949年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也從南京遷都至臺北市。在其他國家例子有蘇聯/俄羅斯。或是像巴西或澳大利亞等重新建造城市移轉首都的例子。然而,因為古代國家與開發中國家行政架構較為簡單,遷都相對於已開發或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容易得多。現代的國家遷都要顧及將龐大複雜的政府部門有序不紊地調遷的步驟,以及巨大的國家經濟開支,故此一次完整的遷都可能要花上近10年的時間。但也有其變通的方式讓國家資源不至於太集中於首都,但又不用花費巨資遷移首都,有些國家便設立所謂的副首都、行政副中心或是陪都來分散其風險。最大首都.一些國家的最大城市並非首都,如圖上所示。以下列出各大洲的最大首都,以市區/都會區人口計算:
184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40
彙編
匯編可以指:
184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41
雙生子佯謬
雙生子佯謬是一個有關狹義相對論的思想實驗。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登上超高速飛船作長時間的太空旅行,而另一個留在地球。結果當旅行者回到地球后,他發現自己比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輕。這個結果似乎與狹義相對論矛盾:狹義相對論所探討的是物體慣性參考系的相對運動,比方說物體A為觀察者,觀察到物體B等速率遠離自身。反之,物體B也會認為物體A等速率離開自身,根據狹義相對論,物體A會認為物體B的時鐘走慢了,物體B也會認為物體A的時鐘走慢了。狹義相對論指出所有觀測者都有同等意義,沒有任何一個參考系是會獲得優待的。因此,旅行者覺得回到地球后會看見比他本人更年輕的雙胞胎兄弟,但他兄弟的想法卻恰好相反。不過實際上旅行者的期望是錯誤的:狹義相對論並沒有說所有觀測者都有同等意義,而是隻有在慣性系中的觀測者,所以他能夠把他跟他兄弟分辨開來。有些人在解決這個弔詭時會認為狹義相對論並不能夠用於加速中的物體,而只可使用廣義相對論,這是不正確的。舉個例說,該對雙生兄弟的年齡是可以藉著求時空間隔。當重力的影響是不能被忽略的時候,狹義相對論就變得不適用,這時就真的需要用到廣義相對論。這個結果是由狹義相對論所推測出的,而且能夠透過實驗來驗證。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這種怪異的情況:如果兩人相距一段距離,則A會看到B「縮小」了,但是B也覺得A「縮小」了。這種透視現象已經被人們適應、接受了,因為它存在於平日的生活裡,但是人們對相對論就毫無準備。我們已經對有關距離的相對論見解習以為常了:從甲地到乙地的距離當然等於乙地到甲地的距離。另一方面,當我們考慮到速度方面,會認為如果一個物體在運動,運動一定會是相對於某物:星體、地面或另一人。A物相對B物的速度,是相等於B物相對A物的速度,兩者完全相等。注意要在參考系統中建立「同時」的概念,「到底一件事是否和另一處的另一件事同時發生」這個問題有著關鍵的重要性。所有計算都最終要涉及到哪些事件是同時發生的。也要留意,要建立兩個空間中相隔的事件的同時性,這兩個地方一定要有訊息相互傳遞,這也代表了光速是決定同時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家當然會問到,狹義相對論怎麼能在A相對B有時間膨脹而B相對A也有時間膨脹的情況下不前後矛盾。要消除矛盾,我們必須丟棄人們日常對同時性的直覺概念。同時性,是位於一個參考系中的一位觀測者和一系列事件之間的關係。理論的架構裡有一個同時性的相對論,它影響著特定事件如何根據有相對運動的觀測者被調準。由於每個觀測者對兩個事件是否同時發生都有不同的見解。
184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43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學生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敦促當時的北洋政府不可簽約,要求懲處相關官員。事情的緣由是,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本期望“公理戰勝強權”,能收回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但參會各國決定把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民眾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積蓄的民族情緒爆發,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上街遊行,並發展到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五四運動”這個概念一般還包括5月4日後一系列的全國性遊行示威、罷課、罷市、罷工等事件,包括工商界參與的六三運動,導致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親日派官員被免職,最後中國代表團6月28日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關於“五四運動”跟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的關係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二者基本是一個運動的兩個階段,可以統稱為廣義的“五四運動”,或者“五四新文化運動”;另外一些意見認為二者有聯絡但應該區分開:自由主義者認為一個是文化運動,一個是政治運動;或者一個是啟蒙,一個是救亡;蔣介石認為一個是崇洋媚外,一個是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認為一個是舊民主主義,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個是新民主主義的開始,無產階級開始參與,並在此後成為領導。五四運動是一場學生和知識分子發動的政治運動,基本達成既定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思想和政治熱情。五四運動本身得益於此前新文化運動對學生思想和組織的預備,又反過來幫助新文化運動進一步推廣,但也導致了新文化運動的分化。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一大批人積極投入政治活動,胡適等少數人繼續堅持非政治化的文化運動。非政治化的新文化運動廣度擴大了,深度卻停滯了,許多政治思想則被引入。五四激發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削弱了北洋政府統治。青年人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助成了北伐,但國民黨掌權以後自身也被學生運動所困擾。外來政治思潮加劇湧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影響擴大,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許多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成為共產黨領袖。五四運動大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程序。從1939年起,國共兩黨都各自規定五四為青年節,國民政府於1944年改為文藝節。對五四運動認識和評價眾説紛紜,周策縱大致區分了自由主義者、國民黨、共產黨三大類立場,每一類裡面還有不同看法和歷史變遷。大致而言,自由主義者肯定新文化運動,肯定五四運動本身,但否定五四運動所引發的政治和革命浪潮,認為阻礙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中國國民黨方面,孫中山、蔣介石都提倡傳統文化,否定新文化運動,孫中山肯定五四,蔣介石對五四運動態度很微妙,明著還是褒獎,強調其民族情緒,不談其反傳統的一面,暗中盡量疏遠;共產黨對二者都肯定,從陳獨秀到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的評價大大提高,毛澤東認為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將文化革命推進到新階段,開啟了新民主主義,無產階級開始參與,並在此後成為領導。背景.五四運動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全球革命浪潮之中,俄國十月革命的結果激發了世界各地的工人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時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在1919年3月爆發三一運動,同年3月2日,第三國際在莫斯科成立。在外來思想和影響交織影響下,本土傳統的思想、文化、政治等都隨之發生巨大改變。而五四之前很多國家都爆發了群眾運動與民族主義運動,這些事件都為運動帶來催化劑作用。辛亥革命後政局與新思想發展.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代,到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和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的市民。社團組織在中華民國後發展,新文化運動中各種組織紛紛建立,出現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和工讀互助團等組織,打下社會政治動員的基礎。而同時間革命風潮導致政局一直極不穩定,由二次革命到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後,北洋政府就曾試圖恢復帝制,失敗後至1916年袁世凱去世,各地軍閥相繼各自對峙,期間爆發三次革命。而社會在曲折進步的同時,社會民眾也日益不滿持續動盪的時局。兩個政府與多派系的角力.「五四運動」前後,北京政府總統、內閣、國會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故政治運作較先前為暢順。當時政府領導者為大總統徐世昌、國務總理錢能訓,及「安福國會」幕後領袖段祺瑞。但政府仍深受各個黨派、各地軍閥的制約,政策因之時有變異。國會中段祺瑞操縱的「安福系」親日,梁啟超為首的「研究系」親英美派,研究系在五四前後一直煽動社會不滿情緒,「文治派」與「安福系」也藉機相互攻訐,以謀求自我派系之利益。是以「五四運動」絕對不可以單單理解為群眾在愛國意識之下的自發行為;事件源起、擴大都深受黨派鬥爭之影響。此時南方另有一政府,源於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開展三次革命,又稱護法運動,誓師北伐,但1918年孫中山在內部矛盾中離職,廣州軍政府由桂系軍閥掌控。1919年2月,南北曾經試圖和談,但並無結果。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五人中有一人為南方政府代表。孫中山寓居上海,那裡是蔣介石的勢力範圍,並與在福建的陳炯明來往密切。而同時其他軍閥都有參與角力,除了控制國會的皖係段祺瑞以外,還有直系馮囯璋,奉係張作霖,山西閻錫山,桂系陸榮廷等等,雖非獨立,但都各自為政,關係錯綜複雜。這些錯綜複雜的派系在五四前後都有很多的運作,為運動推波助瀾。周策縱認為:“新式知識分子在五四事件中能夠成功,在諸多原因中,其中之一便是軍事和政治派系之間的實力均衡”。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在國內時呈現還有一個角力戰,是介於安徽派軍閥掌握的北京政府勢力,和希望介入中國支配權的日本帝國勢力間。由此於後顯見「運動」性質,非如表面單純反帝反封建,也暗內含反日、反安徽派的意圖。文化進步與學術繁榮.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相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朱家驊、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在思想上五四前夕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中國近代以來,排外與開放兩個思潮不斷鬥爭,甲午戰爭震動中國,一方面開始有更多的人重視思想的引進,另一方面也激發排外情緒,義和團事件是一次排外情緒大爆發,但此後轉入一個越來越開放的年代,新政、憲政、基督教、進化論、德先生、賽先生,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等等,各種外來思想紛紛進入中國。在外來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傳統文化被重新審視,出現了白話運動,反儒家思潮、整理國故。1915年以來,這些對內對外的思想運動到了一個新高度,稱為新文化運動,《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是這個運動的主要陣地,提倡民主與科學。國際間關係和民族思潮的變化.自從1895年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就在中國不斷擴張勢力。透過1895年甲午戰爭佔有了臺灣等地,使中國藩屬國朝鮮獨立,此後不斷蠶食,於1910年吞併朝鮮。1914年8月23日,大日本帝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意志帝國宣戰,旨在奪取德國在東亞的殖民地,包括膠州灣。經70多日激戰,於11月7日全部佔領德國膠州灣租借地。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並釋出該協定,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但除跟日本以外,五四前夕的中外關係大部分是空前的好。美國一直是對中國最友好的國家,1868年簽訂蒲安臣條約,承諾尊重中國領土完整,1899年,美國發表門戶開放照會,呼籲各國保持中國領土完整。義和團運動是一個中外關係的大倒退,但此後美國帶頭,各國主動放棄部分庚子賠款,中外關係大大緩和。1907年到1917年間,中英合作最終禁止了鴉片進口,1912年12個國家簽訂了《國際鴉片公約》,基本解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站在英法協約國一方向同盟國陣營德國及奧匈帝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在跟法英美一同成了獲勝的協約國後,中國民眾歡呼“公理戰勝強權”,跟這些國家的政府關係和民間觀感可以說都在一個空前友好的階段。一戰與民族工商業成長.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以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顯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戰後自決運動潮流.時美國總統威爾遜為戰後國際和平而提出「民族自決」的口號,包含了十四條原則,連同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共同促成世界各地獨立運動的快速發展。受蘇聯革命影響,在中國、朝鮮和臺灣等地,同時都注意到民族獨立的問題,在亞洲的各國民族運動者便開始相互交流意見或彼此支援。在五四爆發前兩個月,日據朝鮮爆發三一運動。朝鮮獨立人士在首爾塔洞公園宣讀《獨立宣言書》引發數萬名人民反日遊行示威。三一運動很快席捲整個朝鮮半島。有200萬以上群眾參加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暴動。三一運動受到當時中國各界密切關注,得到當時中國廣大知識分子的高度支援與讚揚,成為推進五四運動的思想動力。三一運動被認為是加速了五四程序,成為五四的行為楷模。前奏.1919年1月18日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美國總統在會前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包括廢除秘密條約、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成立國際聯盟等,受到各國廣泛歡迎,中國希望藉此解決山東問題2月15日,中國代表團向大會正式提交請求《山東問題說貼》,經雙方多輪陳述,幾經曲折,最後美國支援中國,英法傾向於日本,日本以退出國聯相威脅,美國妥協。大會4月30日決定支援日本立場,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代表團向政府直接報告結果的同時,代表團顧問梁啟超則致電外交委員會的汪大燮和林長民:“對德國事, 聞將以青島直接交還, 因日使力爭, 結果英、法為所動, 吾若認此, 不啻加繩自縛, 請警告政府及國民, 嚴查各全權, 萬勿署名, 以示決心”。5月1日北京《中國時報》刊登中國代表團所報告之失敗原因:“此次中國主張失敗之原因,一由於1917年2月至3月間,日本與英法諸國有膠澳讓歸日本之密約,二由於1918年9月,我國當局與日本政府有‘欣然同意’之山東換文,遂使愛我者無從為力”。5月2日,外交委員會事務主任林長民在《晨報》上發表文章《外交警報敬告國民》:昨得梁任公先生巴黎來電, 略謂青島問題因日使力爭, 結果英、法頗為所動, 聞將直接交於日本云云。嗚呼, 此非我舉國之人所奔走呼號, 求恢復國權, 主張應請德國直接交還我國, 日本無承繼德國掠奪所得之權利者耶? 我政府我專使非代表我舉國人民之意見, 以定議於內折衝於外者耶? 今果至此, 則膠州亡矣, 山東亡矣, 國不國矣。此惡耗前兩日, 僕即聞之, 今得任公電, 乃徵實矣。聞前次四國會議時, 本已決定德人在遠東所得權利, 交由五國商量處置, 惟須得關係國之同意, 我國所要求者, 再由五國交還我國而已, 不知因何一變其形勢也。更聞日本力爭之理由無他, 但執千九百十五年之二十一款及千九百十八年之膠濟換文, 及諸鐵路草約為口實。嗚呼。二十一款出於脅逼, 膠濟換文以該路所屬確定為前提,不得逕為應屬日本之據。濟順、高徐草約為預備合同, 尚未正式訂定, 此皆我國民所不能承認者也。國亡無日, 願合我四萬萬眾誓死圖之。過程.預備.5月2日晚,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議論巴黎和會事,氣氛激昂,決定通知北大全體學生舉行大會。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在北大法科舉行愛國示威遊行,四、聯合全國各界一致奮起力爭。五月四日.5月4日,上午10時,北京大學等13所院校的學生代表召開碰頭會,陸軍學校也派了學生代表列席。教育部代表前去北大勸阻未果。下午1點許,諸院校共計三千餘名學生彙集天安門前廣場,預備進行示威活動:最早到達的學生來自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匯文大學,緊接的學生是來自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工業專門學校、農業專門學校、醫學專門學校、警官學校、鐵路管理學校、稅務學校、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和朝陽大學。最晚到達的是北京大學學生,因為在上午11時左右,教育部代表在幾名軍官警官陪同下到達北京大學,當著蔡元培的面,勸說學生放棄遊行,雙方經過長時間對話和辯論未有達成一致。教育部代表也隨同北京大學校生,抵達諸校學生分組列隊集合的現場,北大學生當場介紹該代表及前涉論辯事由。後教育部代表向學生詢問集會用意,學生便遞上傳單給他作答復,而該代表也繼續勸告學生解散集會,建議他們改推代表向政府和各使館交涉;步軍統領衙門統領李長泰、京師警察廳總監吳炳湘相繼到場,勸告放棄遊行。學生們沒有接受勸告,段時間集會經幾名參與者大略闡述了集會意義後,至下午兩點左右,學生們開始有序地從廣場出發出中華門,向東交民巷各國公使館前進。隊伍在遊行過程中,四處分送傳單,手執白布製成之旗,上書「力爭山東問題」、「排除賣國漢奸」及「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字樣,還有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合約簽字」等標語、口號。羅家倫起草的《北京全體學界通告》,印刷了5萬份,廣泛散發: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併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山東大勢一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破壞中國就亡了,所以我們學界今天排隊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國亡了,同胞起來呀!隊伍經過中華門到棋槃街向東轉,到了東交民巷的西口。學生們事先曾打電話與美、英、法三國公使館溝通,他們都表示歡迎,而西口內的美國兵營的軍官也在學生們抵達時放行了,還讓隊伍透過了美兵營和美使館。然而東交民巷的捕房拒絕學生隊伍繼續透過,說除非得到大總統的同意,才得準許入內遊行。當由該巡捕打電話與總統府交涉,往返磋商不得要領。據《每週評論》引述當時情景:“大家只好在美使館前連呼‘大美國萬歲!威大總統萬歲!大中華民國萬歲!世界永久和平萬歲!’四聲。”而後學生派代表前往美、英、法、意使館遞送說帖,至美國說帖中這樣説:“二十一條中日協約,乃日本乘大戰之際,以武力脅迫我政府強制而成者,吾中國國民誓不承認之。青島及山東一切德國利益,乃德國以暴力掠去,而吾人之所日思取還者。吾人以對德宣戰故,斷不承認日本或其他國繼承之。...吾國與貴國抱同一主義而戰,故不得不望貴國之援助。...請求貴公使轉達此意於貴國政府”。因為是星期天,並未見到各國公使本人。東交民巷未能通行讓學生很懊惱,臨時決定前往位於長安街東端之北的趙家樓二號曹汝霖住宅,下午4點半左右到達,要求曹汝霖出來解釋與日本締結密約的原因。數十名軍警把守,試圖讓學生後退。學生非常激動,翻墻開啟大門湧入。藏匿起來的曹汝霖未被學生尋見,適駐日公使章宗祥正在曹宅有所商議,被眾瞥見攢毆,受傷甚重。闖入者並搗毀傢俱,火燒曹宅,史稱“火燒趙家樓”事件。隨後,軍警聞警前來救火。奉召到場的警察總監吳炳湘及步軍統領李長泰,帶領警隊及步軍遊擊隊,強迫解散剩餘人群,並在街上捕去32名學生。章在警員護送下入醫院調治,據稱腦筋震動,遍體鱗傷。運動擴大.北京政府方面態度嚴厲。5月6日,總統徐世昌下令警察恢復秩序,“倘再有借名糾眾,擾亂秩序,不服彈壓者,著即依法逮捕懲辦,勿稍疏弛”。5月7日驅散社會團體的國恥日紀念活動。5月8日,訓誡教育部,要其整飭學校。5月10日,學生提訊。5月14日,下令將用軍力來鎮壓學生運動。5月18日,日本公使向外交部抗議,要求禁止學生的反日活動,日本軍艦集中於天津、上海、南京等港口遊弋,施加武力威脅。5月23日取消多種學生及社會刊物,5月25日,教育部下令學生3日內復課。學生方面寸步不讓,各校校方在短暫調停之後也與政府對立。5月5日,北京各校開會,重申要求。14所院校校長開會,著手爭取被捕學生的釋放,也勸告學生保持冷靜。5月6日,成立北京學生聯合會。9日,北大校長蔡元培辭職,11日,教育總長傅增湘辭職,多所學校校長紛紛辭職。北京教職員聯合會隨之成立。被捕學生向法庭提交言辭激烈之宣告。罷課開始是各校自行其是,到5月18日,學生聯合會決定全體罷課,上書總統,發表公開宣言,提出六點要求:不可簽字山東條約、懲辦曹章陸、挽回蔡傅、撤銷對學生壓力、抗議日本留學生被捕、重啟南北和談。5月21日,總理錢能訓回復,模稜兩可地表示會“鄭重進行”之意,隨後有更多高壓手段。學生進一步加強組織,設立義勇團、講演團、各校自治十人團。學生運動從大規模集會轉向多樣化小型街頭集會,發表演講,鼓勵抵制日貨。五四運動得到全國各界支援,影響了22個以上省份的200多個大小城市。大中院校的學生迅速響應,遊行、示威、罷課、成立學生聯合會,6月16日在上海成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全國的報紙、社會團體、工商團體紛紛表示支援學生。各方政治力量也都表示支援學生,南方政府、孫中山發表言辭激烈的宣告,一些軍閥、康有為等也表示支援和同情學生。六三運動.6月3日,北京大逮捕,引發上海罷市罷工浪潮,進而擴充套件到全國,運動進入一個更激烈更廣泛的階段,這既是五四運動的一部分,也可以單獨稱作六三運動。6月1日,總統徐世昌下令北京戒嚴,2號逮捕7名學生,學生非常憤怒,出動更多的人上街,3號逮捕400餘人,4號逮捕700餘人,政府不得不徵用校舍作為拘留所,學生出動更多的人在街頭演講,做好了被捕的準備。1000餘名女學生在總統府遊行請願,教師及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去監獄慰問,送去食物。6月11日陳獨秀在街頭散發他寫的《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後來9月16日方獲保釋出獄。5月下旬,上海學生與商人、工人積極聯絡,使得運動的參與面擴大了,成為運動的新的中心。5月31日,上海為在5月7日因傷去世的北大學生郭欽光舉辦追悼會,有10萬名學生和市民參加。6月3日,北京大逮捕開始之後,上海學生與工商界領袖開會,並一家一家地走訪商店,懇請支援。6月5日,上海大罷市開始,包括租界的商店也統統關門。上海工人也開始罷工,參加人數估計6萬到10萬以上。6月5日,上海各界成立“全國各界聯合會”,亦稱“工商學報聯合會”。此後罷工罷市浪潮擴散到全國。政府妥協.在全國各界的壓力下,北京政府終於後退。6月5日,軍警從校園撤退,6月9日,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辭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但沒有被接受,6月13日,總理錢能訓辭職,6月12號,各地的罷工罷市開始停止。6月24日,政府通知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改變此前要簽約的指示,讓他們自行決定是否簽約。全國各界各方前後給代表團發了7000多封電報,強烈要求不可簽約,巴黎華僑也組織遊行示威強烈要求不可簽約。對德《凡爾賽條約》中也包括廢除中德不平等條約的條款,這是中國想要的。代表團跟和會溝通,看是否能簽約但註明保留意見,不承認轉讓山東權益給日本相關條款,和會不允許,一直抗爭到最後無果。最後,6月28日簽約日,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影響.山東問題後續.中國沒有簽署對德《凡爾賽條約》,到1919年9月15日方正式宣佈終止與德國的戰爭狀態。後來與德國單獨談判,於1921年5月20日簽署《中德協約》,德國共和政府放棄《中德膠澳租借條約》所獲一切權益,包括膠澳租借地。1921年11月11日,美英法日中等九個一戰戰勝國在華盛頓舉行華盛頓會議。在美國的調停下,1922年2月4日,中日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將膠澳租借地交還中國,膠濟鐵路交還中國,所駐日軍撤離,等等。2月6日,九國簽訂《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又稱《九國公約》,宣告"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適用在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等。這是中國的一個外交勝利,至此,山東問題算是比較圓滿地解決。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與分化.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新文化運動在發展的同時也開始分化。五四運動剛結束,7月份,胡適和李大釗就因為“問題和主義”而辯論起來,陳獨秀和一些《新青年》的同仁因為是否談政治產生分歧,最後陳獨秀把《新青年》變成了共產黨的機關刊物,胡適等人另辦了《努力週刊》,正式分了家。1922年知識分子們關於非基督教運動又有一次爭論。此後各人愈行愈遠。大致上,一派是堅持非政治化的自由主義者,堅持民主、自由,如胡適、傅斯年,這是少數派;另一派是參與政治的左傾人士,這裡面又大致分兩派,一派後來轉向共產黨,如陳獨秀、李大釗,另一派轉向國民黨,如吳稚暉。五四運動大大增強了中國社會的反傳統思潮,杜威在1921年這麼評論說:“世界上似乎沒有一個像中國那樣的國家,學生如此一致和熱切地追求現代和新的思想觀念,特別是關於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思想觀念。同時也很少見到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有些辯論本來可以用來維護既成秩序和現狀的,卻一點也不被重視,事實上,完全沒有用來做辯護”。但相對堅持傳統的思想仍然還是存在,比如蔣介石、梁啟超、梁漱溟。學潮、工會與商會.五四以後,學潮成為中國的一大難題和主要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之一,難以列舉。一項調查表明,1922年中國發生125次教育界大騷亂。學生也成立了很多學生組織,活動更加多樣化、社會化、政治化。自由主義者表達希望學生回校學習,左傾主義者則積極鼓勵學生運動。五四以後,現代工會開始發展起來,罷工也增加了,到1925年發展為五卅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積極參與工人的運動。五四以後,大城市中的商人們開始以各種方式組織起來。比如在上海,他們建立起馬路商界聯合會,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組織之一。直皖戰爭與北伐.五四運動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勢力的平衡。它削弱了段祺瑞的力量,1920年7月北方軍閥爆發直皖戰爭,皖系段祺瑞下臺,直系上臺。後來的國民黨、共產黨都積極吸納參加過五四的學生,毛澤東這麼評價五四與北伐:“很明顯,沒有五四運動,第一次大革命是沒有可能的。五四運動的的確給第一次大革命準備了輿論,準備了人心,準備了思想,準備了幹部。”馬克思主義與共產黨.五四之前,傳入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不少,比如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五四以後成為一股熱潮。12月,社會主義研究會在北大成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都是成員,各地都有類似的組織。1920年3月,北京大學學生鄧中夏、劉仁靜等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五四的時候最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想是無政府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漸漸被排擠、衰落。五四運動引起了蘇聯的注意,認為這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機會,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遣維經斯基來到中國,先後認識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幫助成立了上海和廣東等地的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6月3日,馬林來到中國,他發起並主持了中國共產黨一大。參加過五四的青年學生成為共產黨成員的重要非基運動與反帝運動.在五四之後日益濃重的政治氣氛中,出現了非基督教運動和反帝運動,蘇聯帶領中國共產黨策劃並發動了這兩項運動,許多參加五四運動的學生和知識分子積極地參與。反對基督教的思想在中國一直就存在,義和團運動就是一次大爆發,但此後進入一個比較寬容發展的時期,孫中山、宋教仁都是基督徒,基督教青年會、中國內地會等發展很快,國語的和合本聖經1919年翻譯出版,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第11次大會於1922年4月4日在北京舉行。五四之後共產國際帶領中國共產黨發起了有組織的非基督教運動,得到青年和知識分子的熱烈回應。時任共產國際在華工作全權代表的俄國人利金,擬定了反對基督教運動之計劃。一些青年學生在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倡議和領導下,於1922年3月4日成立非基督教學生同盟,設立章程,規定同盟以反對基督教為宗旨,並於3月9日在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報《先驅》第四期發表特刊,發布《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宣言》及其通電,號召全國學生,起來反對將於4月4日召開的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大多不信基督教,在五四之前許多對宗教持溫和與學術性的批評態度,如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逐漸分成兩派,其中一派受蘇聯影響,積極參與非基督教運動,對基督教發起嚴厲的批判,與幾年前的溫和批評相去甚遠。1922年3月21日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等77人發表《北京各學校非宗教同人霰電》,4月4日,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等12人發表《非宗教宣言》;3月31日,周作人等5人則發表《主張信教自由宣言》,此後雙方公開辯論若干回合。五四的宗旨是反日,不是廣義的反帝。反對帝國主義是列寧主義的重要部分,五四以後在蘇聯的推動下,國內左傾政治思想和民族主義思想不斷發展,推動了反帝運動的發展。前述1922年3月的《非基督教同學同盟宣言》,反對基督教的理由就是因為它幫助“資本主義”“掠奪我國經濟”,就是反帝的意思。1923年7月13日,中國學生聯合會、全國總工會、全國商業聯合會等組織在北京成立“反帝國主義大同盟”。此後成為中國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少數自由主義學者如胡適並不認同將西方國家都歸為掠奪中國的帝國主義。重要參與者.學生.北京天津山東省上海武昌相關團體.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湖南四川其他以「五四」為名的事件.1980年代的新五四運動。2014年,由中華民國的新黨所提出的新五四運動,以發揚五四精神、捍衛民主與法治為號召,呼籲國人手持國旗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一同譴責近日來太陽花運動以及426凱道反核的行動。根據警政署的統計,截至當日下午2點20分左右,約有1萬餘人參與。張安樂、王炳忠以及正逢母喪的馬以南、馬冰如皆有參與。2018年,臺大自主行動聯盟發起新五四運動反對政府引發的校長遴選事件。
184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46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人源自於西突厥烏古斯人的遊牧聯盟。自中亞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現今的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所以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蘇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長達六個世紀之久,直至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透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與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同時鄂圖曼帝國雖然是伊斯蘭教,但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由於鄂圖曼帝國在軍事上的成功與對歐洲人來說東方世界的異國魅力,十八世紀時在全歐洲也掀起一陣崇尚鄂圖曼文化與時尚的風潮,稱作圖其麗。此時的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等同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最終不能抵擋近代化歐洲國家憑藉著強大工業力量的衝擊,局勢於19世紀初趨於轉變,開始成為英國、法國等國家的近代化程序的一環,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幹擾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將其阻止。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國民運動,成功推翻蘇丹的統治並放棄部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疆域,建立主權獨立但面積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國名及由來.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官方名稱為「--」,拉丁化轉寫為「--」,意為“奧斯曼的崇高國度”;現代土耳其語中稱為「--」“奧斯曼帝國”或「--」“奧斯曼國”。漢語譯名方面,《明史》稱之為“魯迷國”,亦即阿拉伯語化的“羅馬帝國”,這沿襲了唐宋以來稱呼建都君士坦丁堡的政權為“Al-Rum”的傳統;英語名稱為「--」或「--」,或簡稱「--」;阿拉伯語名稱為「 」。奧斯曼帝國國名得名於開國蘇丹鄂圖曼一世的名字。“鄂圖曼”,注意奧斯曼土耳其語原使用阿拉伯-波斯文字書寫,/s/音出現在母音後的詞中時以ث /θa:/標示。由於土耳其語無「θ」音,而以「t」音代之。當鄂圖曼勢力擴張到東歐時,日耳曼人將「عثمان」;另有「鄂-{}-斯曼」、「奧-{}-圖曼」、「奧-{}-圖-{}-託曼」等譯名。目前,中國大陸譯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簡稱「奧斯-{}-曼帝國」或「奧斯-{}-曼」。臺灣、香港一般稱為依照英語名稱音譯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部分書籍也音譯為「歐斯曼帝國」。歷史.崛起.西突厥與唐朝戰爭戰敗後西遷。阿拉伯帝國統治西亞期間,為對抗十字軍東征攻佔耶路撒冷等內憂外患,以塞爾柱突厥人為僱傭兵。到11世紀下半葉,突厥部落以塞爾柱人為首遷居小亞細亞,建立羅姆蘇丹國。13世紀30年代,烏古斯人卡耶部落首領埃爾圖魯爾獲得封地瑟於特,瑟於特遂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發祥地。埃爾圖魯爾之子鄂圖曼一世蠶食拜佔廷領土,並於1299年自稱埃米爾,宣佈獨立,建立以其名命名的奧斯曼國家。自羅姆蘇丹國於1300年左右滅亡後,位於黑海和地中海間的安那託利亞高原上,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為安納托利亞侯國。在1300年,衰弱的拜占庭帝國失去了對安那託利亞地區的控制,該地區由埃爾圖魯爾加齊之子鄂圖曼一世率領的侯國統治,掌領安那託利亞西部的埃斯基謝希爾。鄂圖曼一世將其國境擴張至拜占庭帝國的邊境,並攻下後來的首都布林薩,奧-{}-斯曼一世因而得到「喀喇」的稱號。鄂圖曼一世被廣泛地認為是強而有力的領袖,即使在他逝世後,仍流傳著一句有數百年歷史的土耳其諺語:「他可能強如鄂圖曼」。中古土耳其故事「鄂圖曼之夢」亦顯揚了他的名聲,那是一個關於鄂圖曼在年輕時預見鄂圖曼帝國征服各國的神話。在他在位時,一個正式的鄂圖曼政府設立起來,其後這個政府在帝國時期經歷了劇烈的轉變。此外,政府設立法律實體,稱為米利特,各宗教派別及少數民族可在米利特底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鄂圖曼一世逝世後,鄂圖曼帝國的統治擴張至地中海東部及巴爾幹地區。1387年,威尼斯人治下的重鎮塞薩洛尼基被鄂圖曼帝國攻陷。1389年,鄂圖曼帝國在科索沃戰役的得勢導致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結束,去除了鄂圖曼帝國進軍歐洲的屏障。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被視為中世紀最後一次大規模十字軍東徵,但未能阻止鄂圖曼帝國繼續擴張。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持續擴張,而進攻君士坦丁堡是鄂圖曼帝國的關鍵目標。君士坦丁堡的周邊地區幾乎已全部落入鄂圖曼帝國手中。1402年,帖木兒入侵安那託利亞,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哥拉之戰兵敗被擒,使東羅馬帝國得以苟延殘息。1402年後,鄂圖曼帝國對其佔據的部分巴爾幹地區暫時失去控制,在1430至1450年代間穆拉德二世在位時恢復對該地區的控制。巴耶塞特一世的被俘使土耳其人方寸大亂,巴耶塞特一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在1402年至1413年爆發內戰。穆罕默德一世繼位為蘇丹,結束了爭位戰爭,標誌著大空位期的結束。穆罕默德一世的孫兒穆罕默德二世重組國家及軍事結構,並在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當時的穆罕默德二世年僅21歲。君士坦丁堡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首都,並開始使用羅馬皇帝的名號,但希臘及西歐都不承認穆罕默德二世負有這名號,而俄國沙皇也聲稱是拜占庭帝國的後繼者。為了鞏固其名號,穆罕默德二世希望可以奪取羅馬。1480年,鄂圖曼帝國佔領奧特朗託及普利亞,並深入義大利半島,但穆罕默德二世在1481年5月3日逝世,中止了鄂圖曼帝國的遠徵。擴張.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擴張及極盛.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穩固了帝國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鄂圖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軍事革新及軍紀,而其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義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鄂圖曼帝國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鄂圖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鄂圖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鄂圖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伊斯邁爾一世治下的薩非王朝。1517年,鄂圖曼帝國消滅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鄂圖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鄂圖曼帝國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鄂圖曼帝國屬匈牙利。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1532年,鄂圖曼帝國舉兵逾25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1543年,鄂圖曼帝國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鄂圖曼帝國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鄂圖曼帝國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開啟了300多年的鄂圖曼-波斯戰爭。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帝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區。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鄂圖曼帝國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西亞及阿爾及利亞。鄂圖曼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鄂圖曼帝國。1543年,鄂圖曼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鄂圖曼帝國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鄂圖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鄂圖曼帝國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帝國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及奧地利大公國。隨著16世紀的發展,鄂圖曼帝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由於鄂圖曼帝國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鄂圖曼帝國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叛變及中興.蘇萊曼一世逝世後,鄂圖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帝國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著這些困難,它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誌著鄂圖曼帝國終止向歐洲繼續擴張。歐洲各國開始著手應付鄂圖曼帝國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西歐國家繞過帝國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通往亞洲的海路。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鄂圖曼貨幣的貶值及通膨,這對鄂圖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1571年後,鄂圖曼帝國支援的克里米亞可汗德夫萊特·格萊計劃征服俄國。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十七世紀末。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鄂圖曼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鄂圖曼艦隊,對於鄂圖曼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現今的史學家認為,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在鄂圖曼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峰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鄂圖曼帝國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說:「在我們奪取塞普勒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麵包的一層皮。」鄂圖曼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帝國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鄂圖曼帝國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裡,鄂圖曼帝國軍從君士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帝國軍的最遠點。此外,帝國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什葉派穆斯林的薩非王朝。在戰場上,鄂圖曼帝國逐漸被歐洲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帝國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裡,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為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嘩變。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綫列戰術對鄂圖曼帝國軍造成致命打擊。帝國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一些狙擊手於復員後在傑拉里叛亂裡淪為土匪,傑拉里叛亂讓安那託利亞在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至1600年,鄂圖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三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不過,十七世紀並非單純是鄂圖曼帝國的滯止及衰退期,這亦是帝國及其體制開始適應內外新的壓力及事物的時期。原本在帝國的早期,一位蘇丹駕崩之後、其繼任者繼位之前往往有一段空位時期,這是因為當時帝國的皇位繼承製度像史學家描述的那樣,是“適者生存,而不是長子繼承”:當一位蘇丹駕崩後,他的兒子們不得不為了皇位兄弟相殘,最終勝利者方能繼任蘇丹,並可任意處決兄弟。因為兒子們的內訌和兄弟相殘的發生,蘇丹駕崩和其繼任者繼位經常不在同一天。1603年穆罕默德三世駕崩後,只有兩個兒子13歲的艾哈邁德一世和12歲的穆斯塔法。如仍按先例處決穆斯塔法,則一旦艾哈邁德無後而亡皇室就將絕嗣,加上艾哈邁德對弟弟的喜愛,穆斯塔法僅被囚禁而免於一死,新蘇丹殺光兄弟的先例被打破。蘇丹女權時期是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時期,由太后代表兒子行使權力,這並非前所未有,許蕾姆蘇丹在1530年代初繼承艾謝·哈芙莎蘇丹成為蘇丹皇太后,她被安德里亞·傑裡迪形容為「極度善良、有膽識及聰慧的女人」。由於易卜拉欣一世無力管治國家,以及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於1646年登位,政務就交帝國後宮治理,這時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蘇丹及其兒媳婦。在柯塞姆蘇丹廢黜穆罕默德四世的計畫洩漏後,哈提婕的支持者在1651年將柯塞姆蘇丹殺害。接下來帝國進入科普魯律時期奉行其父的路線。科普魯律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佔領霍京、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里亞地區。1683年5月,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舉兵再次進攻維也納,鄂圖曼帝國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鄂圖曼帝國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鄂圖曼帝國匈牙利。自此,帝國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在這時期,只有兩位蘇丹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裡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大敗。滯止及改革.在滯止期,帝國的許多巴爾幹領地落入哈布斯堡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鄂圖曼帝國的管治的埃及、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獨立,後來受到英國及法國的控制。在十八世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間,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歷史學家認為鄂圖曼帝國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鄂圖曼帝國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堡科技大學。鄂圖曼帝國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鄂圖曼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藥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逃避西班牙宗教裁判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鄂圖曼,但在十六、十七世紀的鄂圖曼只得到有限的發展,由官方主導的印刷所只印製了少量的書籍且多次遭到關閉,印刷業的失敗從側面顯示了鄂圖曼面對歐洲近代國家挑戰時的日漸力不從心。鬱金香時期是以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鄂圖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裡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至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帝國在巴爾幹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鄂圖曼帝國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蘇丹,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改革,壓制了叛變。衰落及現代化.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1856年,法令保證所有鄂圖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釋出,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一次立憲時期為期甚短,但其意念對改革派新奧斯曼人具有影響,新鄂圖曼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佈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蘇丹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礙於壓力下,議會再度召開,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鄂圖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十九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鄂圖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衝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備受質疑。1829年,希臘在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佈脫離帝國獨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士尼亞被奧地利帝國佔據,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裡,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帝國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的成立。十九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解體.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蘇丹宣佈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對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鄂圖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在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裡失去了巴爾幹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奧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予俄國。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鄂圖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有“三帕夏”之稱的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傑馬爾帕夏及恩維爾帕夏憂慮帝國內亞美尼亞人可能成立第五縱隊,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敍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人遂以及成立作為回應。鄂圖曼帝國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託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裡就有亞美尼亞志願軍。至1918年,葉門和麥地那是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奧斯曼帝國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奧斯曼帝國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併交出。《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鄂圖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鄂圖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戰後安那託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的傷亡重大。佔領君士坦丁堡及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乘坐英國軍艦離開土耳其,宣告奧斯曼帝國滅亡。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7月24日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佈土耳其共和國成立。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大國民議會廢除,末任哈里發阿卜杜勒-邁吉德二世被剝奪頭銜並流亡海外,鄂圖曼皇室也被土耳其政府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且被驅逐出境。50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準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滅亡原因.鄂圖曼帝國滅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絡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滅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種族間的緊張關係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得太遲,未能阻止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政治.鄂圖曼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之國家。國教為伊斯蘭教,最高統治者為蘇丹,被認為是帝國最高統治者。中央機構有大維齊爾,輔佐蘇丹管理行政和軍事。下設兩名維齊爾,分管司法和財政,另外還有樞密大臣一人。如要罷相,就會召見國相,當場打碎相印。鼎盛時期,全國共分為31個省,250個縣,而土地為蘇丹所有,以服兵役為條件分封貴族。鄂圖曼帝國國家機關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制度,可分為軍政及民政。蘇丹是國家機關裡地位最崇高的。民政系統是以具宗教色彩的地區行政為基礎。奧斯曼土耳其人執行的系統可管理宗教學者如大法官、伊瑪目。一些土耳其的傳統仍對奧斯曼帝國的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奧斯曼帝國統治者認為,帝國的首要責任是保衛和擴大穆斯林的領土,以確保遜尼派伊斯蘭教法及國家主權支配範圍內的安全和平。奧-{}-斯曼王朝,在國家機關來說即「鄂圖曼皇室」,其規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蘭世界裡前所未有。鄂圖曼皇室在種族上有土耳其血統,但由於宗室與不同種族的人通婚,使奧斯曼皇室並非由純土耳其人主導。縱觀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即使蘇丹擁有原則上的權力及蘇丹授權給大維齊爾的實際權力,在許多情況下,地區政府可獨立運作,甚至對抗統治者。奧斯曼帝國蘇丹曾經被11次罷免,因被政敵視為對國家構成危害,嘗試推翻鄂圖曼王朝的叛變有二次,均以失敗告終,反映政制在沒有不安定因素下有能力處理革命叛變。伊斯蘭教中地位最高的身份—— 哈里發亦被奧斯曼帝國蘇丹所採用,是為鄂圖曼帝國哈里發,亦是穆聖逝世後,首位非阿拉伯人,更非古萊氏族出身卻擔任此位的人,從此在穆斯林世界中更有號召力。奧斯曼帝國蘇丹是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可視為政府的化身,儘管蘇丹不會完全行使其權力。帝國後宮是奧斯曼帝國宮廷內相當重要的權力機關,由蘇丹皇太后,即太后主管。她在後宮有絕對的權力,地位崇高。有時,蘇丹皇太后會干政,運用其影響力削弱蘇丹的權力。在十六世紀初至十七世紀,蘇丹皇太后掌握國家大權,稱為蘇丹女權時期。後繼的蘇丹由前任蘇丹的兒子當中選出。帝國學校強大的教育系統能夠排除不能勝任的蘇丹後裔,並為繼任者培育政治人才。帝國學校以雙軌的方式執行。伊斯蘭學校以穆斯林傳統來培訓知識分子及國家官員,使貧苦家庭的子女也有機會提升社會地位及收入。另外還有基督徒的寄宿學校,即恩德崙,每年在8至20歲的基督徒男生當中招募三千人入讀,這一過程稱為德夫希爾梅,不包括孤兒、獨子、已婚、猶太人、俄國人及牧師的孩子。雖然蘇丹是至高無上的君王,蘇丹的政治及行政權力都會被分割。國家政務由顧問及大臣組成的會議底萬主理參與。始自1320年,蘇丹任命的大維齊爾代表蘇丹行使權力。大維齊爾在很大程度上獨立行事,掌有幾乎沒有限制的任命、開除及監督權力。十六世紀末,蘇丹不再參與政務,大維齊爾實際上成為國家元首。在奧斯曼帝國的歷史裡,地區首長在許多時候都能獨立行事,甚至違逆統治者的意願。1908年爆發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以後,奧斯曼帝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蘇丹沒有實權,建立議會,議會代表由各省選出,這些代表組成了奧斯曼帝國政府。高速擴張的帝國以忠誠、精明的人才治理國家,不論是阿爾巴尼亞人、法納爾人、亞美尼亞人、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匈牙利人或其他種族。帝國不分宗教背景任用希臘人、穆斯林及猶太人改革行政系統。圖格拉是一種字母組合,是鄂圖曼帝國的官方記號,合共有35種。這些記號雕刻在蘇丹的印章上,帶有蘇丹及蘇丹父王的名字,多數包含「常勝」的意思。這種記號最早由奧爾汗一世所有。風格化的圖格拉衍生出奧斯曼土耳其書法的一個分支。法律.和多數世襲制穆斯林國家一樣,鄂圖曼帝國的司法系統只願採納大部分和其政權合法性沒有衝突的伊斯蘭教法,組織起一個地區法學系統。帝國的司法行政是平衡中央及地方權力的重要一環。帝國的權力執行與土地權利管理悉悉相關,地區當局需要空間以建立一個地區米利特。鄂圖曼帝國錯綜複雜的管轄權,是為了融合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宗教,帝國合共有三個法院系統,穆斯林及異教徒各佔一個,異教徒包括猶太人及基督徒管轄的宗教社群,另一個是貿易法庭。整個系統由卡龍法規規管,此外,卡龍法規是不屬於任何教派的法律,以補足沙裡亞法規的“不足”之處。這些法院的分類範疇,並非全然是專門的,例如在帝國主要的法庭穆斯林法庭,可處理不同宗教背景訴訟各方的貿易糾紛。即使可透過地區統治者發揮影響力,鄂圖曼帝國傾向於不幹預非穆斯林宗教的法律制度。伊斯蘭教的沙裡亞法規集結《可蘭經》、聖訓的系統運作。主要位於君士坦丁堡及布林薩的法律學院會教授這些系統。坦志麥特改革對法律系統產生徹底影響。1877年,民法收錄在麥吉拉法典上。後來,麥吉拉法典包括商法、刑法及民事訴訟法。軍事.鄂圖曼帝國的首個軍事組織是十三世紀末由奧-{}-斯曼一世在安那託利亞西部的部族裡組織的。隨著帝國的壯大,軍事系統越來越繁複,它有一套複雜的募兵及封地制度。鄂圖曼帝國軍隊的主力部隊有土耳其新軍、西帕希、阿肯哲及軍樂隊,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實戰軍隊,也是第一個使用火槍和加農炮的軍隊。在圍攻君士坦丁堡時,鄂圖曼人開始使用隼炮---一種輕型的加農炮。高速、高機動性的騎兵使用弓箭、短劍騎在土庫曼馬及阿拉伯馬上作戰,不攜重甲,強大、紀律嚴明的重騎兵人馬皆披重鎧,在最關鍵是向敵軍發動強力進攻。其作戰模式與蒙古帝國相似,如佯裝撤退,以新月型的陣式包圍敵人,發動突擊。17世紀中及大土耳其戰爭後,鄂圖曼帝國軍的戰績下滑。十八世紀,帝國軍在對威尼斯的戰事裡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在北方還被俄軍迫得節節敗退,喪失領土。十九世紀鄂圖曼帝國的現代化始於軍事。1826年,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廢除土耳其新軍,建立現代化的軍隊,命名為新秩序。鄂圖曼帝國軍是第一個聘用外國專家及派遣軍官到西歐學習的組織。那些相對年輕、受新式訓練的人返回土耳其後遂開展青年土耳其黨人運動。鄂圖曼帝國海軍對於帝國在歐洲的擴張貢獻良多,海軍在1517年征服北非,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在阿爾及利亞及希臘失陷後,帝國的海事力量及對海外地區的控制力減弱。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嘗試重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其規模是英國、法國以後最大的。位於英國巴羅的船廠在1886年建造了首艘帝國潛艇。不過,鄂圖曼帝國崩塌的經濟未能支撐其海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信任海軍,認為大規模、昂貴的海軍在俄土戰爭裡毫無用處,於是將大部分戰艦鎖定在金角灣,戰艦在及後的30年裡逐漸鏽壞。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後,團結與進步委員會欲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海軍基金是為了收集公共損獻購買船隻而成立。帝國空軍在1909年6月成立,是世上首個飛行戰鬥組織。1912年7月3日,帝國成立空軍學院,著手培訓飛行員,並訓練空軍軍官。空軍學院的成立加快了空軍壯大的程序,使更多的人員充實其中。1913年5月,空軍學院進行世上首個專門偵察訓練計劃,並成立首個偵察部門。1914年6月,一個新的海軍航空學院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現代化程序倉卒地停止,帝國空軍在前線參與戰爭,西至加利西亞,東及高加索,南抵葉門。地方區劃.1923年,奧斯曼帝國滅亡前有23個州。經濟.奧斯曼帝國每定都一處,皆大幅改革當地經濟,使其成為新政經中心。諸如布林薩、埃迪爾內、君士坦丁堡皆然,因商人及工人對於創造大都會尤其重要。穆罕默德二世與其繼承人巴耶塞特二世鼓勵歐洲各地,尤其是被西班牙天主教政權迫害的塞法迪猶太人移居君士坦丁堡或其他城市,如薩羅尼加等(因土耳其人對經商不感興趣),而在許多歐洲地區,猶太人受到基督教徒的迫害。其經濟政策之最終目的仍使蘇丹之權力得以鞏固並擴大,故此特別著重於生產階級之利益上,使之生活富裕,從而使帝國生產力大增。另一方面,亦可減少紛亂,帝國清平。直至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國庫管理與法治組織皆領先同儕,伊斯蘭世界諸國無有及者 ,而經過高度訓練之金融專才亦不斷湧現 。這些組織發展出來的文書官僚,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傑出宗教領袖,使這些組織成為專業團體,許多鄂圖曼帝國政治家的成功都是基於這些專業團體發揮的效能。帝國的經濟結構受到地理因素影響,帝國掌控東西貿易之咽喉,堵塞了歐洲向東的陸路交通,迫使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航海家遁海路前往東方。帝國亦控制了馬可·波羅所用的香料之路。正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抵達巴哈馬時,鄂圖曼帝國的國勢正處於高峰,其經濟影響力橫跨三大洲。現代研究奧斯曼帝國的學者認為,鄂圖曼帝國與中歐關係的轉變是源於海路的開通,西歐打通了繞過中東和地中海的遠洋路線,使陸路的重要性大減,從而導致帝國的衰落。《盎格魯-鄂圖曼條約》,又稱,將鄂圖曼帝國的市場開放給英國及法國,減緩了其衰落。縱然如此,其仍鼓勵城鎮自行發展,通由擴張領域至未開發地,吸引更多民眾聚居,增強生產力,從而發展成金融中心以保持競爭力,頗有現代資本主義之影子。社會.鄂圖曼帝國社會結構以米利特統合多樣性人口。米利特是宗教組織,可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建立各自的社群,在蘇丹的保護下能保留宗教法律、傳統及語言。米利特製度是帝國長治久安的關鍵。早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法納爾人已享有多方面的權利,帝國歡迎猶太人來定居,故帝國對民族差異有相對較高的寬容,有能力消除種族隔離,然而,米利特-{}-制度並沒有同化能力,使得在民族主義崛起後成為了一個弱點。鄂圖曼帝國的解體表示鄂圖曼化及一次和二次立憲時期政策的失敗。鄂圖曼帝國的生活模式結合了東西的生活模式。奧斯曼帝國生活模式其中一個獨一無二的特色就是非常無條理的,米利特-{制}-度產生了這種無條理的生活模式,使許多人在文化馬賽克裡生活。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有其獨特的文化,因君士坦丁堡曾經是羅馬帝國及拜占庭帝國的都會。奧斯曼帝國宮廷的生活模式在許多方面都傳承了波斯的古老傳統,並具有希臘及歐洲色彩。帝國宮廷四周形成的文化被稱為奧斯曼特色,可以託卡比皇宮作為概括。在當時,有許多大都市都受到奧斯曼帝國文化的影響,大抵是現今的塞拉耶佛、斯科普里、塞薩洛尼基、大馬士革、巴格達、貝魯特、耶路撒冷、麥加及阿爾及爾。後宮則作為藝術作品的主體。奴隸是鄂圖曼社會的一部分。即使到1908年,帝國內仍有販賣女奴的活動。在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在受到西歐各國的壓力下禁止這種活動,多位十九世紀就任的蘇丹亦致力取締奴隸貿易,不過未能完全廢除。宗教.伊斯蘭教不是從興起之時便立即流行於土耳其人或突厥民族,阿拔斯王朝在751年對中國唐朝的怛羅斯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沒有強迫突厥人放棄其所信奉的薩滿教和佛教,從而確保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的影響力。只是在戰後,許多突厥部落,包括塞爾柱王朝及鄂圖曼王朝的祖先烏古斯人在往後幾個世紀才漸漸轉改奉伊斯蘭。在十一世紀,他們將這種宗教帶入安那託利亞。鄂圖曼帝國容許基督徒及猶太人保持原有信仰,而不接納多神教,與沙裡亞法規一致。鄂圖曼帝國會向非穆斯林徵收吉茲亞稅。在米利特-{制}-度下,非穆斯林人和穆斯林一樣都是帝國的臣民,但不受伊斯蘭信仰及法律約束或管制,例如東正教米利特受民法大全約束,民法大全早在拜占庭帝國時實施了九百年。作為帝國最大的非穆斯林族群,東正教米利特在政治及商業上能享有特權,但須繳納較穆斯林為高的稅項(非穆斯林須隨身攜帶已支付吉茲亞稅的收據,否則將被監禁。)。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後允許當地的基督徒留居,並執行他們原有的體制,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設君士坦丁堡亞美尼亞牧首。在此前,拜占庭帝國視亞美尼亞教會為異端,禁止他們在君士坦丁堡城牆內興建教堂。1492年,摩爾人及塞法迪猶太人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驅逐出西班牙,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濟德二世派遣以凱末爾·雷斯為首的艦隊護送他們,並讓他們在鄂圖曼帝國定居。鄂圖曼帝國與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教會的關係大致和平,縱使偶爾也會有一些針對希臘教會的壓迫性政策。教會的組織制度依舊不變,在緊密的監督下可獨自行事,除了1821年至1831年爆發的希臘獨立戰爭及十九世紀初鄂圖曼帝國君主立憲的崛起。其他的東正教教會,如保加利亞東正教教會,被解散並將其置於希臘教會的管轄,直到1870年阿布杜勒阿齊茲設立保加利亞主教,並恢復保加利亞教會的自治權。鄂圖曼帝國的猶太人社群亦有設立米利特,歸哈克哈姆·巴斯或首席拉比所管;亞美尼亞教會社群則歸一名總主教所管,其他社群亦然。文化.鄂圖曼帝國採納地中海、黑海周邊地區的傳統、藝術及文化體系,並加入了新的元素。在鄂圖曼帝國之下,各種不同的文化得以傳承,故難以斷定一種具體的鄂圖曼文化,特別是在宗教中心及首都。宏觀來看,一種特殊的混合文化在奧斯曼的精英當中達致頂峰,這些奧斯曼精英包含無數的種族及宗教團體。奧斯曼帝國的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政策反映在米利特製度裡。隨著帝國向西擴張,帝國吸收了一些征服地區的文化。不同文化種族之間的通婚亦有助於創造奧斯曼的種族文化特色。與土耳其民族文化比較,這些新文化對創造奧斯曼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鄂圖曼建築受到波斯、拜占庭及伊斯蘭阿拉伯式建築影響。鄂圖曼建築是前伊斯蘭時代薩珊建築的延續,例如方形建築上的圓穹是薩珊建築裡常見的型別,這成為了鄂圖曼建築的核心。在帝國崛起時,奧斯曼建築仍處於探索階段,帝國擴張時則是奧斯曼建築的古典時期。在鬱金香時期,奧斯曼建築受到西歐高度裝潢的風格影響,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政風格。鄂圖曼建築的概念主要圍繞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規劃裡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奧斯曼建築的例子有公共廚房、神學院、醫院、土耳其浴場及墓碑。鄂圖曼古典建築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堡及埃迪爾內,還可見於埃及、厄立特里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巴爾幹半島及匈牙利當地的清真寺、橋樑、水泉及學校。鄂圖曼裝飾藝術的發展受大眾影響,因為帝國種族繁多。宮廷技工對帝國產生了多元藝術性的影響,如以傳統拜占庭藝術混合中國藝術。鄂圖曼土耳其語是土耳其語的變種,深受波斯語及阿拉伯語的影響。土耳其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對奧斯曼人來說都是有影響力的語言,例如重視阿拉伯語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是古蘭經的書寫語言。奧斯曼帝國官僚,特別是奧斯曼宮廷在後期以一種土耳其語溝通,同時採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文法及字彙。即使基本的文法是土耳其語,使用阿拉伯語或波斯語字詞的鄂圖曼土耳其語對於並非精通阿拉伯語及波斯語來說都是不能理解的。奧斯曼土耳其語這兩種變體的極度差異令民眾的識字率偏低,在一些兩個或兩個以上族群聚居的村落,居民不時也會說對方的語言。在一些國際都市,人們通常會說家族語言,接受過教育的官員主要多說奧斯曼土耳其語或波斯語,但都能說阿拉伯語。在帝國淪亡前的兩個世紀,法語及英語開始成為流行語言,特別是在黎凡特地區的基督教社群,精英以學習法語、使用歐洲製品以示上流地位。鄂圖曼帝國統治時,土耳其語的使用穩步上升,但仍保留阿拉伯語及波斯語。後來,波斯語只作為文學語言,阿拉伯語則純粹用在宗教儀式上,當時出現了許多波斯語詩人。鄂圖曼古典音樂是奧斯曼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些鄂圖曼帝國蘇丹是嫻熟的音樂家及作曲家,如塞利姆三世,他的作品直至現今都經常被演繹。奧斯曼古典音樂主要由拜占庭音樂、阿拉伯音樂及波斯音樂發展而來。在結構上,奧斯曼古典音樂透過一種稱為烏蘇爾的節奏體制及旋律體制木卡姆組織起來,烏蘇爾類似西方的韻律,木卡姆則酷似西方的調式。樂器方面以安那託利亞、中亞。由於首都與其他地區的地理及文化差異,奧斯曼帝國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音樂風格:奧斯曼古典音樂及民間音樂。在地區上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民間音樂,當中孕育出著名的音樂風格的地區如巴爾幹-色雷斯民間音樂、東北民間音樂、愛琴海民間音樂、安那託利亞中部民間音樂及高加索民間音樂。一些具獨特風格的有新軍音樂、羅姆音樂、肚皮舞及土耳其民間音樂。是指首府君士坦丁堡的菜式,各種文化匯聚的帝國創造了一種讓所有人都享受的菜式。皇宮御膳房的廚師測試不同的食材,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菜式,這種菜式透過賴買丹月活動、帕夏烹飪等方式流入民間,並流傳開去。現今,鄂圖曼菜可見於巴爾幹半島、安那託利亞及中東地區,這是「奧斯曼生活方式的遺產」。這種菜式基於地區變化並互相交流,但時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煉下同化。大量的傳統和文化被鄂圖曼吸納,並以新的形式展示出來,將它們融入鄂圖曼帝國不同地區的種族及宗教族群,產生了一種新穎及獨特的鄂圖曼文化特徵。
185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52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於2000年3月18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屆總統、副總統選舉,也是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副總統全民直選。共有5組候選人參選;選舉人數超過1,200萬,投票率截至目前仍為史上最高,達82.69%。最後由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副總統候選人呂秀蓮當選,達成中華民國行憲以來、也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終結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長達55年的執政。同時、本次選舉也產生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副總統,是女性在臺灣政治上的一大發展。本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當選者得票數未過半的總統選舉。當選人於2000年5月20日宣示就職。1990年代的臺灣社會瀰漫尋求政治改革的氣氛,執政已逾半世紀的國民黨在重大選舉中受到民進黨的挑戰。第9任總統李登輝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原可繼續連任,但最終宣佈放棄。國民黨提名連戰參選,民進黨提名陳水扁參選,加上原任臺灣省省長的宋楚瑜脫黨參選,和與陳水扁不合的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許信良、及以批判國民黨著稱的作家李敖也跟著參選。國民黨敗選後李登輝辭去黨主席,隔年即遭國民黨開除黨籍。不久後部分李登輝支持者成立臺灣團結聯盟並奉其為精神領袖,政治立場趨向臺灣獨立,並與民進黨結盟;拿下第二高票的宋楚瑜則在支持者的期盼下創立親民黨,後與國民黨合作,組成國親聯盟並掌握立法院多數席位。國民黨在選後進行一連串的黨務改組、並和過去李登輝的政治本土化路線切割。總體而言,臺灣在本次選舉後,走向藍綠兩大政治勢力的競逐局面。政治背景.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於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成功連任後,動念再進行政治改革。在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首次聯手締造三黨不過半局面的民進黨與新黨開始合流,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出面和新黨領袖趙少康喝「大和解咖啡」,達成在立法院及國民大會中聯手合作的共識。在立法院長選舉中民進黨與新黨搭檔競選立法院長,但是原先被看好的施明德由於內部跑票,以一票之差敗給國民黨的候選人,跑掉的這一票更是黨內新興政治明星、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的子弟兵民進黨立委張晉城,造成施明德和陳水扁日後的不和。李登輝於是要新任副總統的連戰,繼續出任行政院院長,被民進黨等立委指責違憲。1996年總統選舉後,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以選舉失利引咎辭職,改由許信良再次出任民進黨主席。李登輝其後召開國家發展會議。會議中,時任總統李登輝以凍結臺灣省政府選舉,虛級化臺灣省政府功能來與民進黨交換行政院長不需要由立法院同意,只由總統任命即可。連戰雖然退下火線,但同時招來民選臺灣省長宋楚瑜的強烈反彈,為日後宋楚瑜脫黨參選種下遠因。1997年,國民大會透過第四次增修條文,正式落實國發會的決議,連戰專任副總統,改由立委蕭萬長出任行政院長,年底國民黨於縣市長選舉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慘敗,在多處縣市出現國民黨內鬨分散選票的情形下,團結的民進黨奪得了佔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口的縣市的執政權。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以及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奪回臺北市執政權,但同時失去高雄市,在立法院則重新奪回簡單多數。民進黨和新黨的立法院席次均告萎縮。陳水扁陣營在臺北市長選舉中一度以「土狗、貴賓狗」和「新賣臺集團的棋子」批評香港出生的馬英九。陳水扁的失利和外省籍選民在國民黨和新黨候選人之間的主動棄保引發民進黨內部反思,黨內四大派系於選後進行電視實況轉播的中國政策辯論會。會後,民進黨為了邁向執政而採取較溫和的兩岸政策。1999年,國民黨總統提名初選,連戰副總統獲得提名,而宋楚瑜決定脫黨參選。連任臺北市長失利的陳水扁獲民進黨提名,許信良脫黨參選。新黨提名作家李敖參選。中國國民黨.自時任總統李登輝連任以後,國民黨中生代的接班競爭日漸激烈。由於連戰已當選副總統,理應卸下行政院長一職。但時任總統李登輝考量立法院的席次以及中生代搶位置的問題,決定由連戰續任行政院長,當然,傳有“極具代表性的中生代重量級人士”同意此說,有說是宋楚瑜。副總統兼行政院長是戒嚴時代的事,原行政院長陳誠當選副總統後,行政院長由俞鴻鈞接任,但俞氏與監察院結怨,最後下臺,故由副總統陳誠兼任行政院長。後來由嚴家淦接任行政院長。陳誠病逝後,蔣中正提拔嚴家淦為副總統,嚴氏續以副總統兼行政院長,但同時蔣中正的兒子蔣經國被任命為行政院副院長。最後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直到此刻,並未再有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連戰以副總統身份兼任行政院長,引來在野黨違憲的指責。在野黨在立法院拒絕連戰進行施政報告,把之拒於門外。後來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作成《釋字第419號解釋》,指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與憲法本旨未盡相符」。宋楚瑜自出任臺灣省長後,成功塑造出勤政愛民形象,聲望日漸提高,政壇逐漸傳出對「葉爾欽效應」的疑慮。而省政府與行政院的對峙亦日益嚴重。雖然副省長林豐正北上出任內政部長,省府亦有一些官員高升,但省府仍然繼續因為省政事務炮轟行政院。在李登輝連任總統的選舉中,宋楚瑜出了不少力,間接對李登輝構成威脅。總統府放出訊息,表示有意把臺灣省政府虛級化,國民黨立委亦已顯示出動作。而臺灣省政府亦同時作出駁斥。時任總統李登輝宣佈在1996年12月舉辦國家發展會議,邀請民進黨一同協商。結果李登輝以凍省與虛省與民進黨交換立法院對行政院長的同意權。儘管國民黨與民進黨認為這是取材於法國的「改良式雙首長制」,但在民進黨執政以後,除了唐飛是國民黨,陳水扁任內所有行政院長是民進黨,朝野一直對立。時任臺灣省長宋楚瑜在國發會有決議以後,宣佈辭職抗議。結果在李登輝挽留下,宣佈請辭待命。本來宋楚瑜與李登輝情同父子,如今反目成仇。無論李登輝以甚麼理由凍省,但在宋心中都是針對其本人的削權打壓之舉。就以1997年8月的國民黨中常委選舉來說,宋得到第一高票當選中常委。但黨報中央日報中,完全沒有宋楚瑜以第一高票當選的訊息,頭版只有“蕭萬長以數票之差得到第二名”。自此宋與李漸行漸遠。蕭萬長於1997年國民黨全代會後接任行政院長。雖然連戰已經下臺,但接下來的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因凍省風波以及黨內內鬨而大敗。民進黨得到一些從未執政的縣市。1998年,臺北、高雄市長及立法委員選舉,雖然新黨也派出形象牌的王建煊出選,但在馬英九的超人氣加上棄保效應使新黨票源迴流,擊敗尋求連任的陳水扁。而高雄市長由民進黨的謝長廷擊敗國民黨的吳敦義。1999年,時任副總統連戰得到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想找前臺灣省長宋楚瑜為副手,可惜連戰太遲表態,總統府對宋又冷嘲熱諷,結果時任副總統連戰只好找時任行政院長蕭萬長為副手參選,而前臺灣省長宋楚瑜則脫黨參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連戰常被認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官宦子弟,再加上其性格保守,在政治上拙於表現,所以當時連戰的形象並不好,甚有「阿斗」之譏。另一方面,前臺灣省長宋楚瑜則成功塑造了精明幹練、勤政愛民的好形象,民意支援度遠高於連戰。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在1996年總統大選中,彭明敏及謝長廷的搭配對上李登輝慘敗,但同時在1996年國大代表選舉中得到可以否決修憲的席次,使國民黨不能一黨修憲。民進黨慘敗後,黨主席施明德辭職負責,第五屆黨主席、前桃園縣長許信良當選第七屆黨主席。一直致力於參選總統的他,被時任總統李登輝深夜請到總統府協商修憲事宜,被黨內視為“主席夜奔敵營”。時任總統李登輝召開國家發展會議,以凍省來交換行政院長由總統委任,在目的達到後不再續灘。兩黨聯手進行第四次修憲,但被人稱為“一件西裝換四條內褲”。1996年11月,國民黨籍的桃園縣縣長劉邦友被槍殺,1997年3月的桃園縣長補選,被視為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前哨戰,結果由民進黨提名的立委呂秀蓮勝出。年底選舉,民進黨一舉攻下多席縣市長,使國民黨執政的基隆市及臺中縣、市等變綠。1998年,北高市長及立委選舉,民進黨最高位階的民選首長,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被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擊敗,未能連任,但高雄市長則由謝長廷以些微票數擊敗尋求連任的吳敦義而當選,高雄從此由民進黨執政至2018年。1999年,許信良參與黨內總統初選,初時認為前臺北市長陳水扁被黨內公職參選相隨時間的限制而未能參選,但因陳水扁具有高度民意,所以部份民進黨人士有意專為陳水扁修改四年條款。雖然陳水扁籲請民進黨同志勿為其一人量身訂做規定,也口頭表態支援許信良出馬,但檯面下的運作暗潮洶湧。最終民進黨仍透過修改四年條款,使陳水扁得以解套參選。黨內初選結果由陳水扁打敗許信良得到提名,在民進黨5月8日召開全國黨代表前一天,許信良發表〈同志們,我們在此分手〉宣言,宣告退黨參選。政黨內部初選.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並無舉行黨內初選,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堅持指定時任副總統兼國民黨副主席的連戰為總統參選人,前臺灣省長的宋楚瑜表示強烈不滿,最終公開宣佈退黨參選。在副手方面,國民黨高層一致屬意由蕭萬長成為副總統候選人與連戰搭檔競選,兩人最終獲得國民黨提名。而國民黨也於1999年11月開除宋楚瑜黨籍。新黨.新黨同樣也沒有辦理黨內初選,李敖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直接成為為新黨的總統參選人。在副手方面,李敖指定馮滬祥為搭檔。其他被連署人.這次總統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的被連署人共計六組,至民國89年:選戰過程.宋楚瑜領先.自1999年春起,宋楚瑜方面一直保持支援率的領先。雖然宋氏在省長任內亦有將地方派系當作自己支援基礎,但仍成功與李登輝及國民黨保持距離。宋氏雖然出身保守派,卻以改革為訴求。成功吸引了「期待結束國民黨的長期執政,卻又不放心讓民進黨執政」的選民。以族群論,支援宋楚瑜者除了外省人外,還有相當比例的客家人及原住民,以及一些閩南系本省人,宋楚瑜帶出的聲勢,遠遠超過只以外省人為支援物件的新黨。這是宋楚瑜的優勢。:156隨著1999年9月,宋楚瑜的聲勢仍未下滑,李登輝也開始急了。李登輝開始親上火線大力抨擊宋楚瑜。批評宋氏在擔任省長期間「只會拿省政府的錢來收攬民心」,是「提籃假燒金」。總統府秘書室主任蘇志誠也一再以情緒性字眼攻擊宋楚瑜。民眾的省籍情結也受到刺激,也使外省人對李登輝反感攀升。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災情極為慘重。選戰因此中斷了大約一個月,李登輝帶頭指揮救災及重建工作,再度讓世人感受他的重要性。但選戰重新開打後,宋楚瑜支援率仍居於領先地位。:156-157另一在野陣營陳水扁擁有政治改革的決心及能力,獲得民眾普遍認同。但亦有人擔心如果讓陳氏當選總統,不管是國內政治還是兩岸關係都會發生巨變。因此陳水扁陣營以「新中間路線」為口號,並不擺出與中國勢不兩立的姿態,而是主打執政之後將推動黑金改革。但即使如此,支援率還是沒上的徵兆。:157興票案.1999年12月9日,立委楊吉雄揭發「中興票券事件」後代」等說法,被認為前後不一,引起選民質疑,選情受到重大衝擊。另一方面,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原本支援度排名最後,以「清流共治」為訴求,在宋氏聲望下跌後開始支援度高昇。中國大陸的干涉與連戰陣營失策.2000年2月21日,距投票剩一個月的時候,中國大陸政府釋出了《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文中強調不排除動用武力,同時強硬要求臺灣當局立刻與中國展開以統一為前提的政治協議。在發表這篇白皮書的同時,大陸方面也透過對臺政策負責人的發言,企圖幹預選舉,阻止陳水扁當選。陳陣營冷靜以對,並沒有出現過度反應。:160在連戰陣營方面,出現1996年總統選舉脫離國民黨參選的陳履安,表態支援連戰。連戰也利用蔣經國故子的遺孀為自己拉抬聲勢,而且讓蔣經國時代的大老上臺發言,彷彿回到以前的時代。反而造成許多是因為李登輝才支援國民黨的本省人背離國民黨。陳水扁陣營趁機表示繼承李登輝理念的不是連戰,而是陳水扁,引誘支持者「棄連保扁」。:161連陣營為了挽回劣勢,開始大打負面選戰。當時臺灣的無線電視臺有四臺,其中臺視、中視及華視都受國民黨影響,唯獨民視是親民進黨的電視臺。當時三臺的黃金時段廣告幾乎全由連戰陣營包下,形成連一般的商業電視臺也幾乎看不到的詭異狀態。三臺的新聞節目也只報導連戰的競選活動,關於其他候選人的報導可說是少之又少。:162在各大報紙上,連戰陣營也靠雄厚的資金實力,持續發布大量競選文宣。以2000年3月7日的《自由時報》為例:全版共十六個版面中,連戰陣營就刊登了兩則全版廣告及兩則半版廣告。投票日前兩個星期,幾乎都是這樣的狀態。而且這些廣告大部分是攻擊陳水扁及宋楚瑜的負面文宣。反而讓標榜「優質民主政治」的連戰喪失了民眾的信任。:1622016年3月,有「國民黨大掌櫃」之稱的前國民黨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泰英,在接受《財訊》雙週刊專訪表示,連戰在2000年總統選舉時花了120億新臺幣。比李登輝在1996年選舉花不到20億還多。對此時任連陣營競選總部發言人的陳學聖於3月25日表示,120億元應該包含其他的捐款,但總數應該沒錯。百萬人民站出來.2000年初,由於陳水扁在民調上不及連戰,民進黨於3月17日召開名為「百萬人民站出來」的大型造勢晚會。李遠哲效應.在選舉最後關頭,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以「臺灣未來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之說公開支援陳水扁,並領銜時任奇美電子董事長許文龍、前臺灣高速鐵路公司董事長殷琪、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等多名重量級商業、學術、文化界人士組成「國政顧問團」為陳水扁背書,成為陳水扁當選的一大關鍵。朱鎔基言論.在選舉前三天的3月1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中外記者會上發表「不管是誰,只要搞臺灣獨立,就沒有好下場」、「切莫一時衝動,以免後悔莫及」、「還有三天,世事難測,臺灣同胞你們要警惕啊!」的談話,朱鎔基的言論經電視畫面播出,瞬間被傳播到臺灣內外。朱鎔基此舉立刻引起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蘇起表明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並批評中共沒有權力對總統大選指指點點。同日美國國務卿阿布萊特在眾議院答覆問題時也表明無法接受中共對臺宣告,而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威廉·科漢在厚木基地接受訪問時亦呼籲中共停止對臺恫嚇,並表明美國有義務對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裝備。朱鎔基宣告亦引起美國《華盛頓郵報》在16日發表「朱鎔基是柯里昂」社論,將其比為電影《教父》中的黑手黨老大。由於朱鎔基言論被視為對臺灣選民威脅,引發部分選民反彈反而支援被視為偏向臺獨的陳水扁,成為影響選情的因素之一。馬英九言論.時任臺北市長馬英九市長在選前二天,早晚各開一場記者會,說連戰的民調超過宋,說宋楚瑜已出局。選前之夜又說連戰的民調超過宋十多個百分點,結果反倒是宋贏了連戰13.4%(1,739,419票),結果證明馬英九釋出的民調是假的。選舉結果.這次總統選舉是民進黨的首次勝利,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為正副總統,成為首位民進黨籍正副總統,而呂秀蓮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副總統。國民黨在選前的分裂無疑對陳水扁的當選有很大的幫助。國民黨內宋楚瑜、連戰兩派人馬在選前未能整合成功,較高聲望的宋楚瑜最後宣佈退出國民黨獨立參選。這最終導致國民黨選民票源分散,宋楚瑜最後以30多萬票的差距落選,而連戰則慘敗。在選票的結果上可看到,國民黨是一面倒慘敗。傳統的國民黨支持者全部倒向宋楚瑜,而臺灣本土的支持者也全部倒向陳水扁。正如部分學者分析的一樣,李登輝的兩個圖騰,外省的代表以及本省的代表分別被宋楚瑜與陳水扁搶走,連蕭競選總部主委王金平則表示是「棄連保宋」、「棄連保扁」兩邊棄保效應都發作的結果。無論在馬英九執政的臺北市,還是傳統執政的花蓮縣、臺東縣等都一面倒倒向宋楚瑜。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的高雄縣,國民黨執政的嘉義縣、彰化縣則倒向陳水扁。而民進黨從國民黨手上搶得執政的桃園縣、新竹縣市、臺中縣市、以及南投縣倒向宋楚瑜。宋楚瑜之所以以30萬票之差敗選,部分看法認為一來是他的外省人身份,二來是興票案使他失去了大量中間選票,加上李遠哲臨門一腳,使中間選票流向陳水扁處。三來是棄連保扁的耳語,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朱鎔基於大選前三天一席「不管是誰,只要搞臺獨,就沒有好下場」的說話,引起臺灣選民反彈。部分人士則認為李登輝的本土老友們都現身支援陳水扁,使支援李登輝的本土票大量流向陳水扁,導致連戰失去與陳水扁相峙不下的機會,反變成連宋相爭、阿扁得利。然而以中選會資料顯示:在李登輝有影響力的故鄉三芝鄉,連蕭以48.44%得票率大幅領先陳呂配的24.53%,對比全國連戰23.10%落後陳呂39.30%,以及2004年三芝鄉陳水扁得到44.25%得票率來分析,2000年李登輝應有出力支援連戰。各縣市詳細投票結果.後續及影響.國軍效忠問題.當時臺灣長期處於從來沒有換黨執政經驗、中華民國國軍長期處於黨國不分的情形。在民進黨陳水扁確定勝選後,國家將首次進行政黨輪替時,當時軍方心態還相當保守,甚至出現無法接受過去被政戰系統列為「三合一敵人」的物件來擔任總統,時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湯曜明上將事前錄製好國軍效忠《中華民國憲法》,國軍堅持行政中立、軍隊國家化的談話影片,在總統大選開票確定後,透過電視向全國與國軍官兵表達國軍效忠《憲法》,不會因政黨輪替有所變動,穩定軍心。當時許多國軍高階將領心態上還無法接受有臺獨意識的陳水扁,因此湯曜明在開票結果的隔天,在陽明山青邨召開國防部主官會議,並說服該等將領應該服膺憲法,效忠新任的三軍統帥。國民黨中央黨部周邊的暴力示威.李登輝自述,中央黨部在選前提報的民調結果都顯示連戰會贏,只是多少的問題。因此在選前一天,李登輝還告訴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國民黨的連戰會贏六個百分點」。而有的估票系統提醒說那些樂觀的選情有假,李登輝還一度懷疑其忠誠。:158選舉開票當晚,李登輝取消了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行程,因為「口袋裡只準備了勝選謝詞,沒有落選感言」。:159而宋楚瑜、張昭雄支持者從19日凌晨即群聚國民黨中央黨部及中華民國總統官邸,要求李登輝下臺為選舉負責。凌晨一時,新黨臺北市議員鍾小平及臺北縣議員金介壽到達現場向民眾表達訴求。中午時,國民黨決定召開臨時中常會,國民黨及宋張支持者聞訊又開始聚集中央黨部,要求利用臨時中常會向李登輝總統抗議。下午二時四十分,中央黨部前聚集二、三千名群眾圍住中央黨部南北兩側停車場出入口及大樓門口,當時國民黨中常委徐立德坐車抵達中央黨部,由於仁愛路側門車道口被群眾包圍無法進入,徐立德只得下車走向正門,準備由大門近中央黨部,經過群眾時遭群眾認出,十餘名群眾立刻追打,徐立德在大門柵欄跌倒,引起群眾對其拳打腳踢,最後在保一總隊保護下才得以進黨部。另一中常委王又曾抵達黨部後亦遭群眾追打,王又曾情急之下攀爬黨部旁仁信郵局圍牆欄杆躲近中央黨部。下午二時四十分至五十分,群眾情緒失控,看到「黑頭車」入黨部側門就打,有人擲花盆、有人持榔頭敲毀車窗檔風玻璃,七、八輛黑頭車遭殃。而立法院長王金平在抵達黨部也遭群眾發現並拉扯,王金平的領帶遭拉扯扯落,最後在警方保護下才搭上座車離開現場。而副主席連戰在總統府等候無法進入黨部。四時三十分,中央黨部再爆另一波激烈衝突,民眾抬來一箱箱雞蛋砸向中央黨部門口,並推擠大門前的電動鐵捲門,鎮暴警察以盾牌阻擋民眾的旗竿及汽笛瓦斯罐。五時四十分,警方完成部屬,分別從仁愛路及信義路兩側部屬鎮暴車噴灑強力水柱,強制驅離群眾,將群眾趕至仁愛路及信義路分隔島上。群眾則對鎮暴警察丟擲石塊、木棍、瓦斯空罐,並將警方拒馬扛至車道形成路障阻止警察前進。警方見群眾情緒激動,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停止噴水,雙方形成對峙。下午六時十五分,警方以優勢警力強制淨空中央黨部南北兩側出入口,在驅離過程中發生中山分局派出所主管-{於}-增祥被人打傷頭部,新黨臺北市議員李慶元鼻血直流。晚上八時,一輛宋楚瑜宣傳車抵達現場。向群眾宣佈臺北市副市長歐晉德要到現場,而市長馬英九則在開記者會。群眾高喊「馬英九不來不夠誠意」,當歐晉德上宣傳車時,談話也幾次遭群眾打斷。晚上九點四十四分馬英九市長趕至現場,表達理解群眾對李登輝主席下臺的要求,群眾曾一度歡聲雷動。但在馬英九表示將反映給李登輝,勸李主席做這樣考慮時,遭臺下爆出「他沒資格考慮,馬上下臺」,一度打斷其談話。十點四十分,有民眾更因認為馬英九沒有明確表態,丟出一顆雞蛋正中馬英九下顎,該名民眾也立刻被打到倒地不起,由鎮暴警察將他救起送醫。隨後馬英九表達願意促成李登輝辭黨主席,於十時四十五分離開現場,去李總統官邸。凌晨一時十分,立委謝啟大重返中央黨部現場,勸說群眾離去回家,部分群眾及一輛宣傳車離去,但仍有不少群眾圍著中央黨部並發表言論,與外圍警方對峙。國民黨方面.選舉失利後,國民黨支持者在街上抗爭,連續數天,要求黨主席李登輝下臺,結果時任總統李登輝辭去國民黨主席,連戰出任代主席,連戰於同年年中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真除黨主席,翌年更當選國民黨第一個黨員直選的黨主席。國民黨成為在野黨後,要求清算前總統李登輝與尊崇前總統李登輝的大有人在,加上連戰和李登輝關係決裂,使得李登輝與國民黨漸行漸遠,國民黨最終與前總統李登輝決裂,部分李系人馬在國民黨內被清除,導致了國民黨的再次分裂,部分原李系人馬和曾被李登輝提拔的如吳伯雄、馬英九與吳敦義等與李登輝決裂,之後成為國民黨的新主流派。國民黨在政黨輪替後仍是立法院第一大黨,作為最大在野黨掌握對立法院的控制權。雖然國民黨黨員唐飛受邀組閣,但是國民黨對唐飛的支援還是一般,加上核四問題,唐飛終於去職。作為反對黨領袖的連戰被時任總統陳水扁邀請到總統府面談,時任總統陳水扁當面答應研究是否停建核四的問題,連戰離去總統府後,時任行政院院長張俊雄就宣佈停建核四。認為受到陳水扁侮辱的連戰,遇到宋楚瑜同時釋出善意,使國民黨與親民黨以及新黨,合組在野大聯盟,泛藍軍一說從此面世。由於泛藍佔立法院席次超過140席,甚至提出總統罷免案,民進黨政府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從此舉步維艱。2001年底立委選舉,由於親民黨分去不少泛藍票數加上藍軍高額提名,國民黨席次大幅滑落至68席。但仍多於親民黨的46席。相反同時舉行的地方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則重新奪回桃園縣、新竹縣市、臺中縣市、基隆市等傳統泛藍縣市,與民進黨一樣是9席,若加入親民黨、新黨和親藍的無黨籍席次,泛藍陣營可謂小勝。民進黨方面.本次是民進黨自創黨以來,首次獲得中央執政權。自1994年陳水扁當選臺北市市長,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一舉攻下12席縣市長以來,更進一步地邁向執政。陳水扁邀請國民黨籍卸任國防部長唐飛組閣,由遊錫堃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張俊雄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總統陳水扁與行政院長唐飛甫上任時民意滿意度一度高達八成。但是未幾,八掌溪事件爆發,遊錫堃立即辭職承擔政治責任,由張俊雄接手,但是等風頭一過,數月後遊錫堃又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由於民進黨與在野國民黨陣營之間對停建核四之間的爭執越演越烈,兩邊不是人的唐飛乃以健康不佳為由請辭獲準,由副院長張俊雄接任。唐飛去職後,陳水扁一度因為停建核四風波而被在野國民黨企圖罷免。由於泛藍陣營佔國會多數,少數執政的張俊雄內閣這一年的施政可謂舉步維艱。在2001年12月的立法委員選舉中,被國民黨除黨籍的李登輝帶領部分國民黨本土派人士組成臺聯,與民進黨進行合作,奪得13席立委席次。民進黨則得到87席,首度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但同時亦失去了6席在1997年奪下的中北部縣市長席位。泛綠陣營在225席的立法院中又得到趙永清和張花冠兩名無黨籍立委加盟,實力成長到102席。在選舉時,時任總統陳水扁稱組國安聯盟,拉攏國民黨內本土派系,但由於國親緊密合作,國安聯盟變成空話。立法委員選舉後,張俊雄內閣下臺,由總統府秘書長遊錫堃繼任,遊錫堃內閣歷時3年。黨主席林義雄宣佈不連任,由高雄市市長謝長廷一人同額參選,結果當選主席。扁代謝長廷宣佈謝與高雄市民有約,將參選年底的選舉競選連任。結果,民進黨黨內推「黨政同步」案,在執政時由總統兼任黨主席,結果連謝長廷也支援,陳水扁正式以總統身份兼任民進黨第十屆黨主席。宋楚瑜團隊方面.宋楚瑜在總統大選的得票率,創下36.8%的記錄。在前立法院院長劉松藩的鼓勵下,宋楚瑜宣佈組成親民黨。以搭檔張昭雄為副主席,鍾榮吉在辭去政務委員和退出國民黨後就任親民黨秘書長。親民黨以前臺灣省省長宋楚瑜在臺灣省政府的班底為基礎,加上退出國民黨的人士。親民黨在國會有一定數量的席次,但與國民黨不和。核四停建爭議爆發以後,宋楚瑜向連戰伸出友善之手,成功整合國親新三黨,結成在野大聯盟。在立委選舉以及縣市長選舉,親民黨的取向也非常重要,在彰化、南投等縣市,國親分裂使民進黨得利,國民黨的候選人在臺中市等地因親民黨的支援而當選。立委選舉中,親民黨席次之大幅成長至46席;親民黨還在臺東、連江兩縣成功取得執政權。部分意見認為,黨產資源原本就不如國民黨雄厚的親民黨在2001年縣市長選舉中接近全面性的禮讓國民黨,雖然幫助泛藍團結勝選,但也造成了親民黨更加缺乏地方執政資源的局面,無法培養自身的樁腳,導致它快速泡沫化。於2003年國親合作搭檔參選2004年總統選舉之後,親民黨的政治明星如謝國樑等人更是大量地迴流國民黨。
185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53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2004年3月20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11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由尋求連任的時任總統陳水扁與時任副總統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小差距獲勝當選。當選的正、副總統在2004年5月20日就任。這次選舉結果中,兩組候選人得票率僅差0.23%,為歷年及世界總統選舉罕見,而且廢票高達33萬票,為前次總統大選三倍之多,因此另一總統候選人連戰及泛藍支持者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備驗票。後來連宋陣營提出當選無效之訴,結果最高法院判決敗訴定讞,陳水扁順利連任。議題.經濟民生.2004年的大選,經濟問題和兩岸關係依然是重點議題。經濟問題上,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及親民黨兩黨指責民主進步黨政府無能,搞垮臺灣的經濟。在野黨進一步比較臺灣執政黨——民進黨執政前與執政後的經濟形勢,試圖證明民進黨任內的臺灣經濟在下滑,失業人數上昇,而大學畢業生求職困難等。而民進黨政府則稱,經濟問題是國際大環境所造成的,與其他一些地區如歐盟、新加坡、香港等比起來,臺灣的失業問題並不太嚴重,經濟表現也不算太糟。執政黨支持者認為在野黨仗著其在立法院較多的席次,進行長期「非理性」政治杯葛,造成政治爭端不斷,也必須負起責任。兩岸關係.民進黨時而指責國親是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黨,甚至暗示兩黨有「賣臺」意圖。民進黨也批評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長期打壓本土人士。國親聯盟則反過來批評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會為臺灣帶來災難。在兩岸直航的問題上,民進黨持保留態度,而國親則趨於贊同,認為有助經濟發展。10月中旬,時任總統陳水扁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專訪時稱,國親接受中國的「暗助」。國親對此強烈否認,並控告時任總統陳水扁,不過因時任總統陳水扁享有司法豁免權而未獲受理。在統獨的問題上,國親旗幟也並非十分鮮明,始終不願公開、明確地支援統一併以此為選舉的主要政見之一。不過連戰2003年10月在美國的一個智庫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再次表示國民黨的立場,即支援一中各表,並向在場的美國政策顧問們解釋了一中各表的含義。但國親不願意公開提一個中國或統一,有人認為主要是擔心時任總統陳水扁會抓住把柄,批評國親是「外來政權」甚至與中共勾結賣臺。國親始終堅持的只是維持現狀、緩和臺海局勢。但副手宋楚瑜所提出的「一中屋頂」主張,卻被認為有著更向一個中國立場靠攏的意味。省籍與族群.統獨意識形態爭議因臺灣的省籍矛盾而更加複雜化。省籍問題是多次選舉中雙方都會面對的敏感問題。臺灣人口中,有約15%是1949年前後隨國民黨遷到臺灣的「外省人」,其餘人口絕大多數則為1949年前遷移來臺的中國大陸移民後裔以及屬於南島民族的臺灣原住民。民進黨多次指責國親是少數人的政黨,忽視多數人的權益,將臺灣大部分的福利分配不均,幾乎都落到戰後來臺外省人身上,同時也批評國民黨歧視本土族群。而國親反過來批評民進黨玩弄省籍問題,故意挑撥族群關係,是在搞民粹主義。2月28日是臺灣二二八事件紀念日。民進黨以這次機會舉辦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群眾集會活動「二二八手護臺灣」,參與的150萬群眾從南到北手牽手,喊出「支援公投」、「反對飛彈」、「中國NO」、「臺灣YES」等口號。此外,國親也在高雄市舉行「心連心」紀念活動,也有數十萬群眾出席。對於雙方陣營在2月28日以族群和解為名舉行大型造勢活動,多個團體和個人表示反對。族群和解聯盟就批評,兩個陣營都假借族群融合製造族群仇恨,在2月28日之前多次倡議雙方放棄在228當天舉辦任何活動。新憲法制訂.2003年9月末,時任總統陳水扁在民進黨黨慶上首次提出“新憲說”,稱要在2006年“催生臺灣的新憲法”,並在民進黨內邀集學者專家,成立「九人制憲小組」,由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李鴻禧擔任召集人,初步研究新憲法的架構,但卻刻意對新憲法的內容保持模糊。支援臺灣主權獨立的人士認為“新憲說”是與前總統李登輝提出的「2008年建國論」相呼應,而民進黨人士則否認新憲法將涉及更改國號或變更領土範圍等敏感議題,但雙方皆同意現在所施行的1947年在中國制定的這部憲法,已經與臺灣現狀脫節。“新憲說”被提出後成功地使民進黨獲得支援改革及臺灣認同代言人的形象,而國民黨也在10月10日“雙十節”時宣佈要在當選後修改憲法,完善憲政體制,但否認是由於受到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新憲說的壓力,稱很早就有修改現行憲法的企圖。2003年10月1日,時任副總統呂秀蓮召開記者會,以「由民主大憲章到催生新憲法」為題深入闡述。10月25日,民進黨發動20萬人大遊行,支援公投、制新憲法。在這次遊行中,副總統呂秀蓮首次提出要開創臺灣新時代,更改臺灣的國號,使之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民進黨在選舉中日漸傾向臺獨的言論,很多觀察家認為是為了兩點原因:一、鞏固臺獨與本土人士選票;二、激怒中華人民共和國,激起臺灣民眾的逆反心理,從而幫助提昇民進黨支援度。這在2000年時已有先例,當時在選舉前幾天,中國大陸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發表對臺強硬談話,令臺灣民眾反感。但這次北京當局始終保持沉默,很少對臺灣政局表示評論,美國則對總統陳水扁施加壓力,令該策略失效。時任總統陳水扁的言論也使華盛頓感到越來越擔心,美國CNN記者就報導布希政府目前需要中國大陸在各項議題上的支援,因此對臺獨無法容忍。:195公民投票.公投議題也相當突出。2003年6月時任總統陳水扁提出,將兌現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的承諾,在任內推動政策諮詢性公投,但將不涉及敏感的政治地位等公投。但是7月臺灣立法院召開臨時會議時,《公投法》並沒有獲得透過。不過時任總統陳水扁依然堅持公投,並說會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動,在2004年總統選舉前舉行有關龍門核能發電廠的公民投票。國親陣營指責時任總統陳水扁試圖透過公投議題激怒北京當局,惡化兩岸關係、挑撥臺灣民意,從而操控選舉。國親兩黨首先是反對,後來態度改變,支援公投立法,但是時任總統陳水扁必須為後果負全部責任。儘管如此,7月的立法院臨時會議上由於兩個陣營無法在公投法細節上達成協定而未能立法。之後在野黨就宣佈反對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強行進行公投。到12月,情勢發生轉變,泛藍宣佈不再阻擋《公投法》,使得該法順利透過,但是卻有諸多限制。時任總統陳水扁稱將使用《公投法》第17條所賦予總統的權力舉行“防禦性公投”,後又在美國的壓力之下改口為“防衛性公投”,再到“和平公投”,但是依然面對美國方面的強大壓力。而在泛藍的操作下,民進黨在公投議題上已經沒有佔到優勢,反而失去了美國的信任。儘管如此,時任總統陳水扁還是在2004年1月公佈了兩個公投題目,並表明不受國際壓力影響,堅持彰顯臺灣人民反對中國軍事威脅的意志。針對時任總統陳水扁的動作,國親表示反對,宣稱時任總統陳水扁的行為違法,因為他在國家主權沒有變更之虞的情況下就發動公投,而且兩個公投題目本來就已經是臺灣人民的共識,沒有舉行公投的必要。雖然在野黨表示反對,卻不願意發動拒領公投票等行為來抵制,擔心這樣做會影響到目前對泛藍有利的選情,且泛藍陣營內部,對於公投的意見也不一致。民進黨方面,則繼續宣傳公投的必要性。他們認為,中國以將近700枚導彈瞄準臺灣,隨時有可能意圖以強勢武力,威脅臺灣主權獨立的現狀,符合公投法第17條「國家主權有變更之虞」的意旨。且臺灣人民反對中國武力侵略的主流民意,必須透過公投,讓國際上能夠更明確地瞭解。行政院新聞局宣佈,願意就是否應該舉行公投一事與在野或民間人士舉行10場辯論會,但國親因選舉考慮表示不願意參加。不過到2月17日,公投辯論一事發生變化,政治評論家趙少康、前無黨籍立委陳文茜、作家李敖、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5名民間“名嘴”宣佈願意與行政院就公投議題辯論。他們批評,公投雖然是人民的基本權力,但是這次民進黨發動的公投既不合法、又沒必要,在在野黨不敢應戰的情況下,他們要站出來發表不同的聲音。在辯論會中,反方的一個共同的主軸是,公投非法,人民無論投贊同或支援,實際都預設了這種他們所宣稱的違法行為,唯一的抵制方法應該是拒絕領票,讓公投無法達到50%投票率的門檻,而最終無效。泛藍普遍對公投與總統選舉一起舉行感到不滿,認為是時任總統陳水扁因為自己選情告急,故意用這種方法來“綁票”。泛藍公開抵制公投,多名泛藍人士明確表示將不會領票,甚至有人說將會貼著“拒領公投票”的貼紙進投票站投票。選舉前估計,由於泛藍的不合作,公投有可能無法達到50%的有效門檻。教育改革.還有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是臺灣教育改革。臺灣教育改革1994年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領導規劃,但是在正式實施後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包括:學費升高、學生壓力不減反升、學生學習品質下降等。民進黨政府被指責應該為教改失敗負責,特別是在學費調漲方面。在野黨批評出生“三級貧戶”的時任總統陳水扁在當選後脫離了底層中低收入階層,學費負擔過重令許多學生無法進入大學。民進黨則反駁,教改是在國民黨政府時期就已經開始推動,因此國民黨才應負全部責任。事實上臺灣大學學費相對於國民所得仍是遠低於世界各國。候選人家產議題.在公投議題炒作不順利後,民進黨又轉而展開另一波攻勢,指責連戰的家產取得不當。民進黨稱,連戰祖上是臺灣名門望族,但是家產在連家遷回中國時已變賣,連戰現在的財產是從其父親繼承而來。但是連戰父親與連戰自己都是中國國民黨公務員,怎麼可能在兩代之內積累財富新臺幣200億元;民進黨又在連戰矢口否認在國外擁有房產後,挖出連戰在美國有三棟房產。國民黨則先是否認連戰200億財富的說法,後又指責陳水扁當總統的3年內,股票市值增長140%,而同時期全臺灣人民股票市值平均減少20%;國民黨還稱,時任總統陳水扁的兒子在服兵役期間就可以開四門跑車,質疑陳水扁的財產黑金.黑金指的是執政黨利用行政優勢,從財團或個人取得非法或不當利益。在過去,“黑金”一詞始終與國民黨聯絡在一起,國民黨被認為是黑金政黨。而前總統李登輝則是“黑金之父”。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終結黑金”一直是民進黨的重點選舉訴求之一。但是在這一次的選舉中,民進黨政府,甚至時任總統陳水扁本人的清廉作風遭到在野黨質疑,最主要的批評就是陳水扁當選前一直攻擊國民黨黑金,當選後卻立即與前總統李登輝結盟,兩人關係形同父子。此外,也有報導稱,一直被指責是地方黑道大佬的立委顏清標被時任總統陳水扁多次召見;還有報導則稱時任總統陳水扁會見南部一地下賭盤莊主,這些都對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改革形象造成嚴重衝擊。但是許多親泛綠陣營的學者則主張,黑金問題其實是泛藍陣營的資源,所以不存在黑金問題,因為本來就是國庫通黨庫、黨庫通家庫。又當時威權政府控制媒體,不許民眾質疑。才會有「連戰兩代公務員家產二百億仍為合理」的思想。泛綠稱稱前總統李登輝為「黑金教父」,只是當時李進行本土化路線時,受到當時既得利益者攻擊的緣故。時任總統陳水扁與前總統李登輝是為了維護臺灣主權獨立,和促進臺灣邁向正常國家的共同政治目標,才會進而結盟的。若進一步抽絲剝繭分析,可發現黑金問題在蔣中正以及蔣經國執政時期雖然存在,但是卻是在李登輝時期有了明顯的惡化。總之,稱李登輝為“黑金之父”是否妥當仍待歷史評論。在選舉之前30多天,臺灣的企業界人士,因負債數百億臺幣遭到臺灣法院通緝的陳由豪在香港表示,曾經以政治獻金方式資助國、民兩黨。3月1日,陳由豪又公開指控時任總統陳水扁,宣稱他曾經親自到時任總統陳水扁家中,送給第一夫人吳淑珍600萬現金。他還稱,時任總統陳水扁一共收受至少1400萬有記錄的政治獻金。但是諸多指控,都未能提出更為明確的證據。而臺灣的檢調機關也持續要求陳由豪回國說明,但陳由豪卻一直避不回應。由於陳由豪只透過媒體提出指控,因此也受到泛綠陣營普遍懷疑可能是泛藍陣營在背後操縱:200。3月15日,陳由豪再度在美國召開記者會,稱他一共給民進黨2,030萬元政治獻金,還公佈了之前一直被廣泛揣測的那位隨陳由豪到時任總統陳水扁家的“大老”就是民進黨立法委員沈富雄。對此沈富雄在3天後出面說明承認有此事,但不排除他自己或吳淑珍記錯了,他還表示自己有相關的證據,但是一定要到法庭上才會公佈。對此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表示,既然沈富雄已經承認有此事,吳淑珍就應該履行自己的諾言,讓時任總統陳水扁退選,但是吳淑珍之後又表示自己不會記錯。整件事情已經演變成為時任總統陳水扁個人的誠信問題,即使政治獻金不算違法。中國國民黨黨產爭議.國民黨黨產問題在每一次選舉時重複被民進黨提出,但因泛藍國會過半,法案無法成立,被稱為「吸票議題」。泛藍指控民進黨每每都在選舉前才開始炒作平日卻沒有太大行動,這點已經成為臺灣人民心中的問號,黨產議題是否只是民進黨炒作選舉的議題;國民黨認為因親泛綠陣營媒體的密集報導,多少遭到損害。許多臺灣民眾更對國民黨已經徹底洗心革面表示懷疑。泛綠表示國民黨在獨裁時代不當取得的資產,至今沒有歸還,且有透過所謂「信託化」的手段,藉以脫產的嫌疑。對於此一議題,除了泛綠陣營立法委員要求政府追討外,行政院也提出「不當取得黨產處理條例」。但在立法院遭到泛藍陣營立法委員聯手在-{程式}-委員會封殺,讓人民更為懷疑國民黨「還財於民」的誠意。泛綠也表示,追討黨產的動作一直在進行中,並非到了選舉才提出。競選過程.民意調查.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連宋從最高時領先20個百分點逐漸下滑,直到宋楚瑜下跪後跌至低谷,只領先3個百分點,已經是在誤差範圍之內。但是之後隨著泛藍選戰開打,民調的支援度又開始回升。在選前兩個禮拜,根據各個不同媒體、智庫、和政治團體所發布的民調,雙方幾乎是不分上下。臺灣智庫所公佈的數字是陳呂40.4%、連宋39.5%。選舉前一週國親召開記者會,稱根據內部民調顯示連宋可贏70萬票,而民進黨方面則稱陳呂可小贏16萬票。港資的TVBS也首次在選舉當天舉行出口民調。出口民調在許多國家都被使用過,被證明是非常準確的一種民意調查。TVBS原本宣佈將在全臺300多個投票所取樣,在選舉當天的4點01分公佈結果,但是最後卻因投票時間延長而拖延到5點30分左右才公佈結果,而且是認為連宋以7個百分點獲勝。出口民調的失準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技術原因導致民調失準,例如缺乏經驗、選舉機構規定不得近距離取樣、拒訪率高等。特別是拒訪率的問題,這次民調的拒訪率高達三成,這樣的拒訪率已經讓民調數字無意義;而且以以往的經驗,支援綠營的選民比較不願意公開選舉意向。但是也有人認為出口民調的結果正好證明選舉開票過程有問題。實際上,臺灣高度政治化的媒體生態,使得泛綠選民經常不對傳統上被其認定為支援對手陣營的媒體表示意見,亦即,諸如擁有2100全民開講節目的TVBS,以及過去作為國民黨侍從報系的聯合報,其所做的民意調查,一直都有機構效應的問題,存在著與事實相當程度的偏差。歷次的選舉顯示,這些偏差約在數個至十幾個百分點不等。被連署人.這次總統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的被連署人共計二組,至民國93年:選舉策略.泛綠.民進黨的選舉主軸很早已經定下,即以公投為選舉的主軸,此外民進黨也丟擲2006年制憲,卻故意模糊2006年新憲法的內容,在鞏固自己的基本盤的情況下,也同時拉攏一些支援改革的中間/淺綠選民。民進黨對於泛藍指控經濟狀況問題,採用以下方法應對:1.由於2003年底、2004年的臺灣經濟已經恢復許多、並強調經濟情況不佳主因不是執政無能。2.公投及臺灣的政治地位問題以轉移焦點。3.強調過於冒進的三通及西進政策會造成產業外移、失業率上升,反而不利臺灣經濟。另外泛綠也意識到必須團結、鞏固自己的基本選民,為此他們動員20萬人發動1025公投大遊行,再次展示自己在南部的實力。同時他們也透過“負面文宣”,批評對手的參選人,雖然有可能喪失一些中間選民的選票,卻有利於鞏固傳統的親泛綠選票。民進黨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成功的,再加上時任總統陳水扁2003年10月過境美國出席多個公開場合,宣揚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陳呂與連宋的民調差距從2003年3月最高時的15%左右已經縮小到3%的誤差範圍以內,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形容這次選舉將會是“割喉戰”,綠軍僅差40萬票。選戰開始時,民進黨的主要策略就是攻擊2000年選舉時聲望較高的宋楚瑜,其中之一就是指責宋楚瑜是 “散財童子”,在擔任臺灣省主席期間利用經濟資源鞏固自己在地方的影響,“要5毛給1塊”,揮霍公款以突現自己的政績。宋楚瑜在擔任省主席期間以親民的形象獲得很高的民意支援,民進黨希望透過打壓宋楚瑜來打擊連宋的高支援度,也可分化藍營的團結。而諷刺的是,“散財童子”的“封號”正是 2000年總統選舉時國民黨批評宋楚瑜的主要宣傳手段,民進黨在2004年選舉中故意將2000年時連宋的矛盾暴露出來,希望能造成連宋是為利益結合的印象。對此親民黨表示現屆政府也同樣花費上百億元用於高速鐵路的建設,也是一種鞏固選票的行為,但不同的是民進黨政府用掉大筆資金,卻依然無法改善臺灣經濟。國親也將2000年選舉時的分裂歸罪於當時的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泛藍.泛藍因連宋民調高,主打傳統選戰:即鞏固外省票,透過軍公教系統團結淺藍票,經由農漁會地方派系樁腳拉攏中間票,故不打議題選戰,且也沒有進行任何大規模的造勢活動。 但由於民進黨的聲勢高漲,令連宋的支援度從剛剛宣佈聯合時的超過50%一路下滑,甚至在一些民調中已經落後民進黨1%。對此,很多人認為主要是由於泛藍沒有意識到選舉已經接近,而是依然認為自己遙遙領先,能夠依靠基本盤獲勝。有人警告,臺灣選民的基本結構已經從2000年時的60比40改為55比45。很多人建議,國親應該立即合併,以更有利於統一選舉步調。此外也有人提議將“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國民黨”或“臺灣國民黨”,以突現本土化成分。此外,有人也批評連戰所謂選舉是中華民國對臺灣共和國的說法,認為國親應該將選舉焦點帶到經濟方面,而不是在政治定位上與泛綠較量。隨著民調的不斷下滑,國親也有一些選舉策略上的調整。11月8日泛藍在臺中舉行首場造勢晚會,試圖拉抬選舉氣氛,凝聚選票。11月底國親又在公投議題上重拳出擊,國親提出的公投版本大獲全勝,令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受到重大影響。之後泛藍決定由王金平出任連宋競選總部主委,馬英九為總幹事。王金平在泛藍較弱的南部有很大影響力,而馬英九則是國民黨的政治明星,兩人在選舉中擔任要角,無疑幫連宋加分不少。泛藍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宋強連弱”。宋楚瑜一直一來就十分善於選舉造勢,而連戰卻一直被認為沒有領袖魅力。在這種情況下,泛藍的候選人時常給人造成“宋強連弱”的印象,使得一些國民黨的支持者擔心,如果連宋當選,宋楚瑜有可能掌控實權。對此宋楚瑜不得不減少發言次數,讓連戰擔當主角。到2003年12月時,大多數關於“宋強連弱”的擔憂已經消失。連宋之間的另一個問題是連宋兩人在2000年總統大選期間互相攻擊、攻擊言論還算惡毒;兩個互相攻擊的人居然在2004年合作競選政府總統,此點也成為泛綠選民揶揄的主題之一。在整場選舉中,泛藍始終沒有能夠主導選舉主軸,將焦點轉移到民生經濟議題上來。他們猛烈批評執政黨沒有執政能力,而突顯自己擁有專業的行政團隊,豐富的行政經驗,還拉來5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他們的經濟政策背書。但是儘管如此,相較之下顯然泛綠提出的公投制憲等議題更為吸引人,而且媒體在經濟上對於泛綠的攻擊已經很有效果。不過一些專家則認為,媒體所沒有興趣的並不等於公眾就一定沒有興趣,事實上大多數人對於公投的兩個題目都不清楚,他們或許更關注跟自己生活週遭的事情。另外,泛藍的三通議題對於人民的吸引力也令人質疑,畢竟三通很可能加速產業外移、增加失業率,對於臺灣的農民、勞工及社會治安有負面影響。泛藍當然也同泛綠使用負面文宣助選。長久以來,泛綠譴責臺灣媒體除民視及自由時報之外大多或明或暗的支援連宋配,並與泛藍合作助選連宋,泛綠屢次批評,認為泛藍「有媒體出政權」。群眾動員.臺灣選舉的一個大特色就是動員群眾舉行“造勢”活動。許多人相信,大型“造勢”活動對於拉抬選情有很大幫助,這在大型造勢活動後的民調中也有反映。但是還有一些人則認為,“造勢”活動對於改變選民意願沒有任何幫助,而臺灣真正的“中間選民”人數很少,所以此類活動並沒有實際效果。不過兩邊陣營卻都認為,“造勢”雖然不會改變選民投票意向,但是有利於凝固自己的基本盤,並且鼓勵那些傾向自己,卻並不堅定或不願意投票的選民最終出來投票。泛綠.泛綠陣營最大規模的一場“造勢”活動是2月28日所舉行的“二二八手護臺灣”活動,有意仿照1990年,波羅的海三小國為爭取脫離前蘇聯統治,達成主權獨立而組成的「人間之鏈」。當天下午2點28分,泛綠的支持者們手牽手,沿著臺一線道路,從臺灣北端的基隆市和平島,一直牽到臺灣南端的屏東縣佳冬鄉昌隆村,形成一條300多公里的人龍,不少地區還出現了兩、三排的人龍。參與者各出花招突顯自己,彷彿一場嘉年華會。活動透過紀念二二八事件,終結悲情,賦予新意義。與支援公投,反對中國大陸以導彈瞄準臺灣,意圖武力侵略等訴求,凝結支援民進黨的力量。人們先面向臺灣這邊的方向,高喊「Say Yes to Taiwan」。再面向中國大陸的方向,高喊「Say No to China」。時任總統陳水扁、前總統李登輝等人在苗栗縣的主會場發表講話,再次重申反對飛彈、支援公投、維護臺灣主權獨立,並且鼓勵民眾投票支援時任總統陳水扁。主辦者宣稱共有220萬人參加活動,不過一般媒體估計參與人數在150~170萬之間。228活動的成功不僅表現在參與的人數,更反應在此後的民意調查之中。原先綠營一直落後藍營7~5個百分點,但在228之後,綠營只差藍營3個百分點,一些民調甚至顯示綠營有超過藍營的現象。泛藍.民進黨228活動的成功令國親不得不舉行另一場活動來抗衡。他們決定在3月13日同樣發動百萬支持者的造勢活動,原先的主題是“反黑金”,後又改為反扁「嗆聲」大遊行,主要是擔心綠營諷刺國民黨是“黑金反黑金”。這場活動在全臺十多個縣市同時舉行,支持者在3月13日當天下午3時20分喊出“換總統”的口號。當天,連宋王馬四人分別在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和桃園縣四個主會場。3時20分在吹響號角後,現場群眾高喊“換總統”、“320,連宋贏”等口號。但是當天的第二個高潮則是在10多分鐘後,宋楚瑜夫婦在臺中率先跪下親吻臺灣土地,10分鐘後在臺北,連戰夫婦更以五體投地的方式親吻土地,顯示自己熱愛臺灣。泛藍的動員超出預期,他們宣稱有300萬人參加,雖然大多數媒體認為參加人數在90萬人左右。針對第一夫人吳淑珍事前諷刺活動只會是“小貓兩三隻”,泛藍還很有幽默感地鼓動支持者帶著自己的寵物貓參加活動。馬英九表示看到那麼多人的參與,讓很多泛藍人士“吃了定心丸”;王金平則表示“選局已定”。電視辯論.在經過民進黨和國民黨多次的磋商之後,連戰、陳水扁終於達成協議,在2月14日、2月20日舉行兩場電視辯論會,這也是臺灣歷史上首次舉行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但是2月14日首場辯論結束後,卻令很多政治評論家和普通選民感到失望。雙方在議題方面的辯論都避重就輕,兩人卻有多次針對對方的人身攻擊。但是總體而言,大多數人認為陳水扁表現較好,但是連戰的支援度依舊領先。各界表態.在選舉進入白熱化的最後階段,臺灣各界的人士都紛紛公開自己的投票意向。中央研究院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在3月18日正式宣佈,支援時任總統陳水扁。李遠哲在4年前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就已經挺扁,這次再度挺扁,而且與時任總統陳水扁一起召開記者會。他表示,民進黨雖然執政經驗不足,但是“有理想性,可塑性高”,因此繼續支援。但是臺灣評論普遍認為,李遠哲這次的挺扁效力遠不如四年前高,有些評論家甚至稱他已經“信用破產”。臺灣學術界很多人也批評李遠哲,再度破壞李遠哲本人上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發表的「學術中立」原則。臺灣商界的兩名重要人物,臺塑董事長王永慶和長榮董事長張榮發雖然沒有公開支援連宋,卻批評政府遲遲不開放三通。其中張榮發一直是時任總統陳水扁的長期支持者,但是時任總統陳水扁上臺後因三通問題兩人關係破裂。臺商的回臺投票率是歷次選舉中最高的,非正式的統計,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公開場合都表態支援連宋。臺商投票主要是因為民進黨中有人指責臺商“不愛臺灣”,而且遲遲不開放三通。臺商會長估計,大約會有15萬臺商返臺投票,可以影響30~45萬張選票。很多臺商早在2004年1月就在大陸臺商中為所支援的候選人拉票,甚至傳出在大陸舉行競選造勢活動的訊息,後因國臺辦介入,才被取締。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大陸、香港的機場中就已經舉出中華民國國旗和連宋的競選旗幟,公開挺連。除此之外,居住在其他國家的臺灣僑民也紛紛返臺。一般認為,越多臺商和僑民返臺投票,對泛藍就越有利。投票期間.投票日前夕.3月19日下午1點45分,正在臺南市市區掃街拜票的時任正副總統陳水扁、呂秀蓮遭到槍擊,時任副總統呂秀蓮膝蓋受傷,時任總統陳水扁腹部輕微擦傷。兩人後被送往奇美醫院治療,兩人都意識清醒,沒有大礙,醫院外聚集大批民進黨支持者。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在3點30分證實,陳呂兩人遭到槍擊,並表示已經找到子彈,但是沒有說明一共開了幾槍、找到幾個子彈,以及是否已經逮捕兇嫌。總統府也表示已經啟動國安機制,並表示不會推遲第二天的選舉投票。連戰也在得知訊息後表示“希望他們儘早康復”。針對這次事件泛藍支持者懷疑,根據電視畫面所見推論,子彈在汽車擋風玻璃右側撞擊,留下一個彈孔,但是當時時任總統陳水扁站在汽車的右側,副總統呂秀蓮在左側,因此子彈應該是先打倒時任總統陳水扁,再擊中副總統呂秀蓮。事件發生後,民進黨立即宣佈停止當天下午和晚上的一切競選活動。連宋陣營也表示立即停止競選活動,並由馬英九和連戰夫人連方瑀到醫院探望時任總統陳水扁。晚間,陳文茜等人召開記者會,宣稱據其「奇美小護士」內線訊息,強烈質疑槍擊案的真實性,並懷疑奇美醫院詹啟賢涉嫌作假。8月29日,李昌鈺博士發表了眾所矚目的319槍擊調查報告,首先排除部份輿論所謂自導自演之可能,並指出從兩顆彈頭內找出別的工具痕跡,應該是從同一把槍所發射,李昌鈺也認為改造槍枝的是內行人。但由傷口及彈道顯示,兩槍發射間格時間不超過一秒。TVBS曾在3月18日及19日晚間分別做了民意調查,在槍擊案前,連戰約領先10%。而槍擊案當晚的民調,連戰領先幅度掉到只剩1%。且據TVBS調查,許多搖擺選民在槍擊案後轉而支援陳水扁,成為其當選的可能原因之一。:213-214媒體灌票現象.臺灣電子媒體為製造『選務資料更新比別人快』的假象,於開票過程中,在中選會各次公佈正確數字之前,即自行猜測可能之票數加入刻正播出之開票過程,待取得官方確切數字後再行調整,因此雖然最後的總票數正確,開票中途之數字實為自行灌水而得,這種情形俗稱灌票。首次發生電子媒體灌票行為之確切時間不可考,然已行之有年。本次總統大選因選情激烈,各媒體之灌票行為空前嚴重。而選前之估算與選舉結果頗有差距,甚至有媒體之開票數字因灌票而超出合理範圍者。3月20日當天下午時間4點20分左右,從電視臺開票的資料中可以發現很多臺已經超過100萬票,4點40分時有許多臺已超過400萬票,當時同一時間點上中選會的開票資料仍顯示0,在4點54分左右,中選會開出2號為28票,而有部分電視臺早已超過500萬票。以下整理出票數一度超過中選會最終資料的電視臺,計有:臺視:1號;中視:2號;華視:1號、2號;民視:1號;GTV:1號、2號;年代:1號、2號;東森:1號、2號;中天:2號;TVBS:2號。中天和TVBS在晚間6點45分的二組資料完全一樣。民視則是唯一的「1號一直領先2號」的電視臺。另外,公共電視當時的中立性也受到質疑;因為公視當日開票時所使用的資料兩個,其一為中選會,其二為連宋競選總部。本次開票,報導的較為離譜的為年代及東森。年代灌爆的情形為1號有650多萬票,可能是電腦程式作業問題。三立更是下午5點打出總得票數綠贏藍100多萬票,但隨即消失,之後恢復雙方各450萬票上下的得票數。但中選會其實從5點起才有數字,5點到6點之間中選會呈現的資料的確為連宋領先,6點鐘時不過是28萬票對27萬票,6點以後公佈的資料1號就一路領先到結束。最後除了三立新聞臺和公共電視,其餘九家電視臺所開出的總票數,皆超過了最後中選會公佈的總票數。灌票合理的解釋有可能是為了收視率、廣告收入,或是電視臺本身的意識型態。也有人認為是資訊不足,佈線不夠,對於實際開票數字不能掌握,或內部電腦程式作業有問題,以及廣告時間的延誤等。臺灣媒體在經過此一事件後,信譽再度大幅下降。各縣市詳細投票結果.選舉後.公正性.對於臺灣選舉的公正性一直有很多懷疑,在這一次的選舉中,藍綠雙方都指責對方非法操控選舉。首先是藍軍稱,發現由民進黨執政的臺北縣近日銷毀56袋印錯的選票,而臺北縣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選票,置疑當局故意多印選票,然後發給民進黨支持者,以增加時任總統陳水扁的選票。民進黨則稱只印錯600多張選票,其餘是裁剪選票後遺留下來的紙張。但是泛藍仍然表示擔心,稱會在各投票站部署人員,現場監看投票過程。另一方面,民進黨也在3月18日指責,泛藍在綠軍領先的南臺灣展開扣押身份證的行動,他們收購一些選民的身份證,在3月20日選舉結束後才歸還,以降低泛綠票倉的投票率,依此達到做票的效果。對此,藍營表示自己從未採取這類行動,是地方人士自發行為,而且根本沒有捲入金錢交易。泛藍陣營的反應.在選舉結果揭曉,時任總統陳水扁以不到3萬票的優勢獲勝後,連戰在泛藍支援群眾前表示,這場選舉“疑雲重重!”十分不公義,稱要提出選舉無效之訴,並要求中選會查封所有票箱,進行驗票。臺北市高等法院在3月21日早晨7點做出裁決,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在選舉結果揭曉後,大批泛藍支持者聚集在連宋競選總部前,不願散去,要求重點選票。在連宋離開後,群眾持續聚集通宵,在高雄和臺中也有群眾聚集,抗議選舉結果,甚至爆發警民衝突。在臺中,泛藍群眾聚集在臺中地檢署前,要求立即查封票箱,臺中市市長、國民黨中常委胡志強在凌晨3點30分到達現場靜坐抗議。親民黨立委邱毅率眾包圍衝撞高雄地方法院,後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2個月,2007年「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公佈施行,減刑為有期徒刑7個月。在臺北,新黨主席-{鬱慕明}-、國親多位立法委員也來到連宋競選總部,支援連宋關於要求驗票的要求。凌晨4時,連宋律師團將25份已經簽字的訴狀分別遞往全臺25個縣市的高等法院,同時有群眾在總統府前聚集。3月21日上午10時,國民黨立法委員章孝嚴來到總統府,聲稱美國政府已經延後向時任總統陳水扁發賀電,表明美方面也置疑結果。臺北市長馬英九、時任行政院長遊錫堃則先後來到現場,要求群眾保持理性,主動離開,但是沒有效果。泛藍支持者宣稱,他們在重新驗票之前將一直在總統府廣場靜坐,即使22日工作日時人數也沒有大批散去。部分泛藍支持者的抗議行為引起部分輿論,特別是臺灣南部民進黨、泛綠支持者們的不滿。3月24日,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加入到抗議行列中,並以絕食表達不滿。3月27日,藍軍在總統府前組織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大量的國親支持者聚集在凱達格蘭大道,抗議選舉不公,並要求重新點票。根據一些報紙進行的調查顯示,59%的民眾反對抗爭,而66%的民眾贊成驗票。與此同時,數百名在紐約的泛藍支持者也舉行「紐約華人愛臺灣」的集會,表示聲援「327大遊行」。此外在華盛頓等地也舉行類似的遊行活動。3月27日當晚9點,時任總統陳水扁親自主持國際記者會,對示威事件發表強硬談話,稱總統府廣場必須在3月29日之前完全淨空,稱自己不是“軟腳蝦”。不過他也表示願意立即與連宋會面。在327遊行結束後,大多數支持者便離開廣場,只剩下上千名民眾繼續抗爭,這些人在凌晨也陸續離開,到3月28日清晨只剩下零星的數百人。3月28日清晨5點一刻,警方開始勸諭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剩餘的抗爭民眾離去,在此期間,警方與民眾發生零星衝突。在早上7點左右,清場工作已基本完成。而部分民眾則轉移到中正紀念堂繼續靜坐抗爭。從3月29日開始,陳文茜也每晚在中正紀念堂現場主持政論節目“文茜小妹大”,使得每天晚上參加靜坐的群眾人數又有增加。4月2日,臺灣高等法院首次就國親提出的選舉無效之訴開庭審理,有一名主審法官和兩名陪審法官負責,原定應在當天就可做出是否驗票的判決,但是因正反雙方無法就如何驗票以及驗票費用問題達成協議,法庭決定兩方應先溝通,延期判決。泛藍後做出讓步,表示同意全面驗票,而放棄之前所堅持的只驗陳水扁的票,但是有關費用問題卻依然存在分歧。4月2日,由絕食抗爭召集人臺大學生陳政峰與靜坐學生副總召陳信儒等來自臺大等七名「大學生」開始絕食抗議選舉不公,要求真相,自詡為野百合學運的翻版。最後一共有30餘名的學生採取絕食行動至5月20日的方式表達抗議。宋楚瑜的夫人陳萬水與1989年天安門六四事件中曾同樣參與絕食的政治評論員吾爾開希皆曾到場慰問。這些學生自稱無黨派色彩,但其他大學生在網路上激烈辯駁,並揶揄他們的接力絕食衹是為了吸引媒體的目光,並沒有抗議的誠心。後來並發現其中帶頭學生有泛藍政黨黨工、青年會身份,相關合照也被公佈在臺灣數個規模較大的BBS網路站臺。4月3日,國親再度在中正紀念堂舉辦5萬人的大型遊行抗議活動,批評選舉不公正。由於國親的合法集會時間到4月4日即將結束,而且之後所有的遊行集會申請全部被駁回,大部分泛藍支持者在遊行活動後響應連戰號召,結束街頭抗爭,但是還是有數百人來到總統府前廣場抗議,他們高唱中華民國國歌,要求驗票,在警方舉牌警告集會非法後,依然不願意離去,在4月4日凌晨爆發新一輪的警民衝突。4月4日,在中正紀念堂前靜坐的8名學生被警政署人員強行驅離,遭到泛藍人士的強烈抗議,他們稱學生們只是靜坐表達意願,並沒有妨害公共治安,警方沒有權力使用強制驅逐的方式。學生們在次日再度回到中正紀念堂繼續絕食靜坐。臺北市長馬英九隨後也到現場向學生致意,並稱他也反對警政署強制驅逐的做法,事前只是同意警方以柔性勸導的方式規勸學生停止絕食。4月7日,民進黨立法委員羅文嘉到達絕食現場,轉達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決定:將在4月12日接見學生。但是學生們認為時任總統陳水扁誠意不夠,因為此前已經表明希望時任總統陳水扁在4月9日之前到絕食現場探望學生。他們決定將不會與時任總統陳水扁會面,並在4月9日結束第一輪絕食活動,將發動第二輪的運動,他們自稱為「四月學運」。但此時他們的中立性已受到其他大學生在網路上的質疑,不久後即草草收場。到4月3日的遊行後,國民黨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國民黨本土派成員認為應該結束抗爭活動,準備年底的立法院改選。但是親民黨和國民黨保守派則認為應該繼續抗爭。最終的決定是在4月10日舉行最後一場20萬人的遊行後不再舉行遊行活動,但是會繼續透過司法途徑來解決選舉爭議。他們同時也決定要發動連署發動公民投票,以成立三一九槍擊案獨立調查委員會,他們希望這個委員會能夠由立法院的朝野立委、監察院以及檢調單位三方組成,以確保調查的公正公開。不過這個提案在立法院已經遭到臺聯立委攔阻,只能透過公民連署然後舉行公投的形式實現。公投拚真相集會.4月10日,泛藍再度發動「公投拚真相」集會,群眾前往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據警方估計至少有十二萬人參加。下午6點04分,當集會活動結束、國親主席連戰、宋楚瑜立即離開會場;政治人物離去,但大部分群眾仍不離去,開始鼓譟。下午6點20分,民眾合力將四層樓高的看板暨燈光鷹架被推倒,橫躺在拒馬上面。晚上6點35分,七、八位民眾爬上橫躺的鷹架,向警方挑釁,有兩名男子和一名婦女爬過鷹架,闖入禁制區,立刻被警方逮捕。晚上7點08分,一名年約五十歲、爬上橫倒的鷹架上,向警方搖屁股挑釁的男子被逮捕,隨後部分群眾聚集介壽派出所前要求放人。晚上7點13分,鎮暴噴水車展開第一波噴水驅離,群眾卻愈聚愈多,場面失控。晚上7點15分,公園路介壽派出所被民眾攻擊,變電箱遭破壞。晚上7點33分,介壽派出所內全面斷電,頂樓的指揮監控系統也因此失效,指揮官改以無線電部署警力;民眾持續以石塊棍棒攻擊派出所。晚上7點38分,派出所前方空地突然冒出汽油味,警方發現有人趁亂以水瓶裝汽油向所內丟擲,警方立即噴滅火器以防意外,汽油未引燃,多數民眾聞到汽油味紛紛走避。晚上7點50分,仍有汽油彈扔進派出所,警方一度想衝出抓人,但滋事民眾趁鐵門未開即逃離,警方只得作罷。晚上8點10分,鎮暴部隊在公園路北側集結,推進至凱達格蘭大道前斑馬線,順利「收復」介壽派出所。晚上9點45分,集會時間即將屆滿,親民黨立委李慶華等人進入介壽路派出所協調,部分泛藍支持者陸續推倒另三座巨大鷹架,合力扛起鷹架當作「撞城木」衝撞警察與拒馬,並向警察丟擲瓶罐等雜物,警方再度動員逮捕滋事民眾,雙方再度爆發衝突。晚上10點10分,警方見集會遊行時間已過,開始對群眾喊話柔性勸導,但群眾情緒沸騰,企圖衝撞封鎖線,也推倒拒馬或架起木板,阻擋警方,另有群眾站上鷹架與警方對峙。晚上10點15分,部分群眾將矛頭指向媒體,年代新聞臺的攝影記者黃星皓正在拍攝現場時,不知何故,被近十名戴口罩、手持鐵條的青少年鎖定,恐嚇黃星皓「不要播了!」;有人持國旗旗杆毆打黃星皓,黃星皓反抗,但引來更多群眾攻擊,一位導播同事與一位工程人員欲助他脫困,也遭毆打;群眾同時毆打東森電視臺攝影記者魯品農。晚上10點20分,臺北市市長馬英九下令驅散群眾。晚上10點30分,警方展開驅離,一名群眾手持長木棍攻擊,零星衝突不斷,警方持續推進,並逮捕滋事民眾。約有20多名群眾不滿被驅離,又試圖推倒大型鷹架阻隔警方。晚上10點38分,一位不知名男子從臺北賓館內丟擲汽油彈攻擊警方,引發火勢;警方大動員迅速推進,強制驅離群眾。晚上10點45分,優勢鎮暴警力將群眾往景福門推進,淨空凱達格蘭大道。晚上11點05分,攝影風網站站長劉家任,因拍到群眾攻擊警方的畫面,群眾要求交出底片並出示身分證件,劉家任不從,被五、六名群眾圍毆,隨後劉出示名片,並表示他冒著生命危險採訪新聞被打,警方卻沒處理。凌晨0點35分,鎮暴部隊將群眾驅趕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前,群眾人數已逐漸減少。凌晨1點30分,宋楚瑜探視靜坐的親民黨立委勸他們回去,宋與該黨立委於二時許離去。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也於抵達臺大醫院探問國、親立委,並對有人在此次集會因遭驅離而受傷表示遺憾。爭議及影響.選舉結果質疑.泛藍陣營於3月20日開票當晚對投票結果不滿,拒絕認輸,稱時任總統陳水扁有舞弊嫌疑,主要爭議的疑點包括:3月21日清晨六時許,臺灣高等法院在泛藍陣營的要求之下裁定查封全國票匭。連戰、宋楚瑜於2004年5月10日提出總統大選陳、呂當選無效及選舉無效之訴;當選無效之訴主要是質疑陳呂以不法方式勝選,選舉無效之訴主要是質疑選務機關辦理大選不公;臺灣經歷了民主化以來第一次的全國性驗票。管轄當選無效之訴的臺灣高等法院經近半年的審理,於11月4日宣判連、宋敗訴。一判決指出,全面驗票後,陳呂與連宋票數贏輸差距,雖有變化,但陳呂仍贏2萬5,563票,不影響當選之結果。12月30日,臺灣高等法院駁回國親提出的選舉無效之訴。選舉無效的四大爭議點為:公投綁大選、319槍擊事件、妨害投票秘密和選務工作違法,判決認為中選會點票有暇疵但不違法也不足以影響結果,總統大選和公投,依法可以同日舉行,而319槍擊事件、啟動國安機制等不是總統副總統選罷法中規定必須停止選舉的要件,因此中選會並無違反中立公正,所以判國親敗訴。2005年6月17日,最高法院判決連宋陣營所提之陳、呂當選無效之訴敗訴,當選無效之訴宣告定讞。2005年9月16日,最高法院判決連宋陣營所提之陳、呂選舉無效之訴敗訴,選舉無效之訴宣告定讞。政治影響及效應.綠營方面.時任總統陳水扁在當選連任之後,提拔黨內的明星及為黨內派系進行權力分配,首先行政院院長遊錫堃大幅改組內閣,行政院秘書長由葉國興出任。文建會主委則由陳其南接任。陳水扁也將任期過半的縣市長提拔,例如內政部長餘政憲以319槍擊事件下臺負責,由屏東縣縣長蘇嘉全接任。外交部長簡又新則以「為美國在臺協會主席夏馨因賀電事件下臺負責」為由請辭,由民進黨臺南縣立委陳唐山接任。時任客委會主委的葉菊蘭升任為行政院副院長,立委羅文嘉則任客委會主委。陳其邁則接任行政院發言人。林佳龍則出任新聞局長。另外,四大天王之一的臺北縣縣長蘇貞昌被升為總統府秘書長。而高雄市市長謝長廷任期未過半,但他的子弟兵卓榮泰則升任總統府副秘書長。在選後,綠軍士氣及支援度高漲,民調及輿論風向顯示臺灣當時應有明顯過半民眾認為藍軍以「非常不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民進黨政府、並製造謠言汙衊泛綠;故綠軍期待在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中,以民意支援而連任的執政者身份,來奪得「國會過半」的目標。於是綠營方面有信心選票會大幅上揚,故在一些在是次選舉大有斬獲的地方高額提名,種下立委議席未能過半的遠因。而後立委選舉結果顯示,泛綠得票率的成長未如預期,造成泛綠當選席次比得票率少的結果。藍營方面.國親合作選舉總統,其實有不少隱憂,因為國民黨內的本土勢力,向來與親民黨及宋楚瑜不和。而且國民黨高層也經常憂心,宋楚瑜一旦當選副總統將會對政府起主導作用,而非只當無實權的副總統。此外國民黨亦擔心以王金平為首的本土勢力會和宋楚瑜合作控制國民黨主流,如同李登輝時期一樣。而且,國親合作是因為2000年總統大選時,國親的票數超越時任總統陳水扁很多,所以他們期望合作贏回政權,以達到「1加1大於2」的效果,內部不團結是國親敗選的主要原因之一。藍營方面認為,雖然他們對時任總統陳水扁的弊案窮追猛打,但是最後敗給了「兩顆子彈」,如果當時陳水扁沒有中槍,就會落選,所以他們堅持319槍擊案是綠營操作的,於是他們提出當選無效之訴。他們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來令自己不致於樹倒猢猻散,二來可以綁住國民黨的本土派,使他們不容易出走。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國親兩黨一片低氣壓,王金平、林豐正等人高呼立委提名數量“總量管制”,以現任立委連任為優先,限制兩黨提名的候選人數目。國民黨內部多次要求秘書長林豐正下臺,為敗選負責。時任總統陳水扁成立「三一九槍擊事件特別調查委員會」,並簽署箋函請監察院長錢復出任該委員會主席。錢復亦宣佈,在來年二月院長任期滿後,不再出任政府公職。泛藍以立院優勢透過「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簡稱「真調會法案」。由於泛綠認為真調會條例明顯違憲,不適用刑事訴訟法,故提出覆議,但覆議失敗。綠營以總統令加上「批示」,「批示」如下:「總統、副總統於選舉期間同時遭受槍擊,為明事實真相自應調查。政府支援調查,但不應違憲調查。本條例既有重大憲政爭議,宜尋求釋憲或修法解決,以符憲政秩序。」綠營隨後將此法向司法院提出釋憲。行政院長遊錫堃與其內閣團隊宣佈,行使公務員“合法”的“抵抗權”,反制真調會的運作。10月7日法務部長陳定南,行政院發言人陳其邁、內政部長蘇嘉全、政務委員許志雄、行政院主計長許璋瑤至真調會,雙方互不相讓,使真調會召集委員、前司法院長施啟揚下逐客令,雙方不歡而散。綠營種種針對真調會的動作,使藍營更堅信:「319事件是綠營操作的結果,他們不敢接受調查。」年底立法委員選舉,由於藍軍出現危機感,加上總量管制及票源整合,成功使藍軍維持得到過半的席次,繼續控制立法院。立委選舉過後,真調會被判定部分條款違憲,其違憲理由大致如同泛綠的指控。社會影響.2004年的總統選舉可以算是歷年來最激烈的一次,選舉的結果表明,臺灣社會對兩組候選人有幾乎相同的支援度,無論最終誰上臺,可能都難以得到另外一半選民的支援和認同,許多人擔心,未來的總統將很難推行任何重大改革計劃。泛綠的氣勢及民意支援率在總統大選後、因泛藍大規模的示威抗議而達到最高峰,一直到立委選舉後才開始明顯下降。無論時任總統陳水扁的中槍是真是假,全臺灣已經有一半的人對此表示懷疑,即使三一九槍擊事件是真的暗殺企圖,那麼多人的質疑也表明,總統的誠信已經蕩然無存;而泛藍選後的抗議大幅打擊泛藍及其支持者的形象,泛綠支持者及少數泛藍支持者則譴責連宋「輸不起,所以製造《槍擊案自導自演》及《做票》等謠言來汙衊陳水扁」,掩飾其拒絕接受選舉結果的事實。選後泛藍的抗議行為則讓泛綠支持者對泛藍不尊重選舉結果「感到仇恨」;泛綠批評泛藍支持者及親藍媒體製造謠言、仇恨、族群階級歧視。選後臺灣的政治衝突也令人憂心,這是因為藍綠雙方抗議行為過於激烈、言論過於惡毒;這種作法至少會引起對方內心的仇恨與蔑視、也可能引起對方學習此惡劣手段。此外,時任總統陳水扁在4年內增長150萬張選票,而民進黨在成立最初的10年中選票增長非常有限,卻在執政這4年中迅速增長了10多個百分點,認為陳水扁政府在四年間建立了更穩定的群眾基礎,即使沒有三一九事件,有關的選票也會流向陳水扁。陳水扁強烈要求維持臺灣主權獨立的現狀,反對中國武力威脅甚至侵略,捍衛臺灣的主權和利益,與美國保持合作關係,並繼承過去國民黨一直以來的親美反共的意識形態;民進黨長久以來累積的成長,以及臺灣主體意識在主流民意地位的鞏固,也在這次選舉當中得到應證。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臺灣經過這次的大選,已經清楚看到臺灣主體意識主導整個選舉,即使泛藍也趨向本土化,並日益減少過去的中國色彩,臺灣民主的體制也將面對一個嶄新的局面。
185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54
教育哲學
教育哲學是對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考,用哲學的方法和語言來研究教育問題。研究的物件包括教育的本質、目的、學習的歷程、知識的架構、人類的課題、權威的問題、教育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教育的方針等等。教育哲學認為人民素養和文化的傳承、演變大多取決於教育,而教育孩子及公民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些班級經營方法,還涉及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美學和經濟學等不同面向。自從讓-雅克·盧梭開始,教育哲學開始跟發展心理學發生聯絡。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以孩子為中心,從旁協助他對世界的主動探索,而不是由成人來主導一切。東方的教育哲學.儒家.在春秋時期的中國,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道德上,以仁為目標,「忠」為基礎,強調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認為天道、人德、禮樂和人生智慧比知識重要,提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實踐方式,並透過六藝來鍛鍊身心。孔子的教育思想記錄在《論語》中。孔子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者能認清自己的侷限是很重要的。戰國時代的儒者荀子在〈勸學篇〉提出,教育和學習是為了超越人趨於惡的天性,建立人為的善,以達成公共秩序和個人的知識、修養。儒家思想雖有不同派別,都一致同意教育的目的是《大學》提到的明明德,以協助個人自身的提升為方法。在明朝,儒家分為程頤、朱熹的理學和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理學中強調透過明辨外在的事物來充實知識、體悟人生,因此學習的重點是分析客觀的世界。心學中強調知行合一,較重視內在的修行、致良知而較不重視分析客觀的世界。道家.春秋時代的哲學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的教育觀。老子提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方法,認為萬物自然會成長,學習者自然會學習,教育者應扮演協助的角色而不是引導或控制。這對自主學習的思想產生了影響。老子和孔子一樣,認為學習者應瞭解自己的侷限。佛家.主張人原本皆具足無量智慧與善良本性(以電腦比喻,電腦本身可以寫入完美的程式),只是因為累世以來業力蓄積,影響了原本的通達思考與良知良能(即剛開始寫入的程式並不完美,而且後面寫入的程式還受到前面的程式的影響).若能經常加以修行,即能保有一定的修為(不斷的修程式設計式達到完美),不至於因世事矇蔽而墮入六道輪迴,直至成佛.(將程式寫至完美便不再需要修改)淨土宗有一說法,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達到一心不亂,可以前往阿彌陀佛的無量壽佛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學習直至一生補處菩薩的境界,好來生成佛.宋明理學.朱熹陸九淵王陽明西方的教育哲學.教育哲學家.柏拉圖.柏拉圖是第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教育在他的整體哲學視野中只佔一小部分,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認為教育是創造和傳承他的理想國的一把鑰匙。他主張讓孩子遠離個別母親的照顧,接受整個社群的共同看護和公立的教育。透過教育的過程,一面培養孩子的知識和能力,一面觀察他們,依照其能力分為不同的社會等級,最高的接受最多的教育,以使他們成為城市的領袖和衛士。一般的教育的內容以體育、音樂和數學為主。領袖的教育還包含哲學、遊歷等。亞里斯多德.亞裡士多德.盧梭.儘管盧梭(1712-78)對柏拉圖的哲學十分尊敬,但也拒絕了它。它因為社會腐朽而變得不切實際。盧梭卻對人類發展有另外一種理論,認為存在著一個所有人共同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內在而自然的過程是源於求知慾。這是驅使孩子去學習及適應環境的天性。杜威.約翰·杜威斯金納.斯金納(1904-1990)對教育哲學的一個貢獻Critical responses and counter-哲學.威權體制教育指的是升學主義和管理主義思維下的學校體制。它的特色是:學生對師長的絕對服從、量化的考試成績做為衡量人的價值的主要量尺、幾乎沒有空堂或自由選課的時間、學生的生活規範多半由成人制定和執行。簡單來說,威權體制教育將學生為自己做決定的空間壓縮得很小,而將成人的價值強加在學生身上。為了方便管理,許多不符合教育原則的事也可能發生。其中最為惡名招彰的是體罰。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教育與學習的哲學,同時是一門藝術。相較於其他教育學派,自主學習者認為沒有人能替別人作決定。這與許多教育的現況看似矛盾,因為成人總認為自己有權替孩子作決定,特別是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從自主學習者的角度來看,他人所給予的只有資源和限制,但如何在這些條件下抉擇,以何種價值觀來抉擇,則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旁人最多隻能提供建議,不能替他抉擇,也不能替他判斷什麼對他好,什麼對他不好。
185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55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九屆總統選舉,於1996年3月23日舉行。此次選舉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第一次總統、副總統由公民直選,也是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的第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為繼1993年新加坡總統選舉之後,華人地區另一個以直接選舉方式產生國家元首的選舉。當屆選舉共有四組候選人參選,雖然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面臨部分黨員出走參選,但在當時發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的推波助瀾下,最終投票率為76.04%,由中國國民黨提名的李登輝、連戰當選,並於同年5月20日於臺北市總統府宣示就職。總統直選制的建立.時任總統李登輝自繼任蔣經國餘下的兩年任期,在1990年總統選舉中在國民大會當選獲得首個六年任期。1990年3月,爆發野百合學運,同年6月召開國是會議,形成了「總統應由全體公民一起選出」的共識。唯當時有修改憲法許可權的國民大會以執政的國民黨員佔大多數,因此國民黨內能不能討論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是最大的關鍵。鑒於國民黨內「非主流派」仍擁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非主流派」主張委任選舉。總統直選的構想被壓了下來。:110-1111992年3月,執政的國民黨舉行三中全會,但由於黨內不斷出現反對直選的聲音,因此這次會議沒能確定總統選舉方式。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對立越來越嚴重,民意則大多傾向簡單明快的直接選舉制。當時主張直接選舉制的民主進步黨,不斷在臺北市內發動遊行及靜坐抗議,強烈表達對直接選舉制的支援。:1111992年12月19日,立法院全面改選。國民黨雖拿到過半席次,但民進黨也成功拿下約三成的席次,「主流派」以立院改選為由,成功的讓「非主流派」的行政院院長郝柏村率領內閣總辭。1993年8月,國民黨十四屆代表大會前。「非主流派」的「新國民黨連線」宣佈退黨,組織「新黨」。國民黨十四全象徵李登輝成功壓下「非主流派」,李氏以「老店新開」來形容此時的國民黨,象徵著國民黨的本土化。1994年4月,國民黨舉行中央委員臨時全體會議,透過總統直選案。總統選舉採相對多數制。:1121992年6月於香港南懷瑾寓所的國共密使密談中,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曾對國民黨「直選」與「委選」衝突表達關切。當時臺灣的密使蘇志誠對汪氏說明,李登輝必須要推動總統直選,因為臺灣的老百姓歡迎直選,如果國民黨不走這條路,「直選會變成民進黨單一的本錢,國民黨將在選舉中失利」蘇志誠並指出,當前只有國民黨主掌政權,才能對兩岸關係有正面的貢獻。並解釋老百姓如果認為總統可以直選,就會比較安心,而不會被掛上「臺奸」之名。他希望汪道涵能夠向對岸領導層轉達李登輝的看法。:198-1991994年7月28日,國民大會透過第三次憲法修正案,《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明定「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之」、「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應聯名登記,在選票上同列一組圈選,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當選」,此外亦規定總統、副總統的任期由六年改為四年,僅得連任一次,「自中華民國八十五年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施」。並制定了《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施行細則。:112憲法增修後,總統任期由六年縮短至四年,可連任一次。已執政八年的李登輝是否繼續連任,成為焦點。1990年總統選舉參選人、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及司法院院長林洋港為了參選總統,提前卸任司法院院長職位。總統提名.中國國民黨方面.中國國民黨第十四屆全國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95年8月23日召開,支援黨主席李登輝連任總統。李登輝與當時的行政院院長連戰一同搭配競選正、副總統。李登輝表示在決定參選首屆民選總統前,他並無「非己不可」的想法。當初與李元簇一同競選時,也說過「六年後帶著李元簇一同退休」。後來司馬遼太郎來臺灣訪問時,李登輝也告訴他不打算再選了。:102在提名前,李登輝曾個別把連戰、宋楚瑜、許水德、吳伯雄等中生代找來,一一詢問每個人要推誰出來參選?最後也把大家找來,表明他無意參選,請大家當面公推人選,但中生代面面相覷,還是找不出共主。:102最後在中生代們各自不服對方下,中共壓力紛至,不服輸的個性,加上個人使命感一出,李登輝自是再批戰袍出征。:102後來李登輝決定參選第一任民選總統時,司馬遼太郎已經過世,其中的理由沒來得及告訴司馬遼太郎,李登輝耿耿於懷。直到1999年日本《文藝春秋》預備出版司馬遼太郎的紀念文集,特別來信請李登輝寫一篇文章,他才得以在文中說明:「以當時的情況確實最好不要再選了,但是出於愛臺灣,希望為臺灣做一些事,所以改變初衷又出來參選」。:102-103民主進步黨方面.民主進步黨方面,依據1994年修訂的黨規《公職人員候選人提名辦法》,採兩階段選出候選人:第一階段由黨內幹部及一般黨員進行投票,選出兩名候選人;第二階段由一般民眾進行投票,最後將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各50%比重進行合計,分數最高者為黨內提名候選人。第二階段的一般民眾投票,只要持有身分證,任何人都可以投票。:1231995年5月8日,開始接受黨內初選第一階段的登記參選。登記者有四人:分別是知名臺獨運動人士彭明敏。5月27日,在高雄勞工育樂中心舉行電視辯論會,由TVBS全程轉播。6月12日,公佈第一階段的幹部及黨員投票的開票結果。前兩名由許信良及彭明敏勝出。:123第二階段,民進黨自7月10日起,花兩個半月時間在巡迴臺灣各地,舉辦五十場政見說明會並舉行投票。:1239月25日,民進黨內初選結束。一般民眾投票結果,彭明敏獲17萬7477票、許信良為12萬9816票,總投票數約三十萬票。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合計之後的點數,彭明敏為40.88,許信良為36.12。彭明敏當選為民進黨提名候選人,並指定曾角逐臺北市市長初選失利的時任立法委員的謝長廷為副總統參選人。:125無黨籍參選人方面.林洋港與時任監察院院長陳履安脫黨參選,成為無黨籍候選人,獲新黨支援參選。而陳履安則與擔任監察院監察委員的律師王清峰雙雙辭去監察院職務,搭配參選總統。該次選舉成為了五院中有三院的現任及前任院長參與的奇特現象;而所有總統參選人除彭明敏外,均有中央政府機關的現任或曾任職務:一位現任,二位因為要參選總統而離任,一位前任,立法院及考試院並未參與。過程.競選連任的總統李登輝成功在1995年訪問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史上首位進入美國的中華民國現任元首,也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首位訪美的現任元首。這次訪問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在外交上的一大突破,使李登輝在臺灣政壇的聲望高漲。當時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面臨到民調落後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的情況,1995年11月,當時民進黨內最具人氣的政治明星臺北市市長陳水扁在對媒體分析總統選情時,也以「阿婆生子」來形容彭明敏當選機會低。引發黨內認為陳水扁「失言」,:110抨擊阿扁「向李登輝靠攏」的質疑。並引起國民黨及新黨借題發揮打擊彭明敏選情。:171陳水扁方面評估此事極易被炒作,甚至影響到第三屆立委選舉選情,最後陳水扁於1995年11月12日親赴仁愛路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登門向彭明敏致歉,一見面就以「彭總統」稱彭明敏,並稱「阿婆生子」的意思是要化不可能為可能,就像當年他選上臺北市長一樣。:11彭明敏則笑著說陳市長太客氣,一切都已過去,並稱讚阿扁的風度值得肯定。:111-112陳水扁為展現自己的助選誠意,喊出「要用生命為彭明敏助選」,在講臺上,陳水扁更形容「自己現在看到電線桿都會鞠躬伸手」,凸顯自己的賣力程度。:174飛彈危機.選舉期間,也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臺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演習,企圖影響中華民國選舉,導致美國出動獨立號與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前往臺灣海峽與花蓮、臺東旁側太平洋海域的事件。這個引發國際關注的事件被稱為臺灣海峽飛彈危機。選舉結果.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飛彈演習,針對著時任總統李登輝,結果不少選民轉向支援李登輝。讓李登輝及連戰成功擊敗其他候選人,當選正副總統。各縣市詳細投票結果.
185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59
伽利略·伽利萊
伽利略·伽利萊,在《自然科學史》中記載,荷蘭人西蒙·斯特芬在1586年使用2個重量不同的鉛球在代爾夫特教堂塔頂上完成了這個試驗,並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在斯臺文試驗的幾個世紀以後,阿波羅15號的宇航員大衛·斯科特1971年8月2日在無空氣月球表面上使用一把錘子和一根羽毛重複了這個試驗,證明且讓地球上的電視觀眾親眼看到了這兩個物體同時掉落在月球表面上。1638年,伽利略出版《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主人公薩爾維亞蒂被普遍視為伽利略的代言人。薩爾維亞蒂認為,“在真空中,重量不同的物體以相同的有限速度下落。”但是,盧克萊修和西蒙·斯特芬此前也提出了這一觀點。克里斯蒂亞諾·本蒂的薩爾維亞蒂也認為,“鉛製鐘擺和軟木鐘擺具有不同的質量,而其它方面類似。透過比較兩種鐘擺在空氣中的運動可以驗證上述觀點。”伽利略指出,“只要下落的介質產生的阻力微不足道,或者在限定的真空條件下落下,落體將以均勻加速度下落。”他也推匯出均勻加速度正確的運動學規律,也就是說與所經歷時間的平方成比例。數學.在實驗物理上運用數學是一個重要創新,他的數學方式在當時也是相當標準。伽利略數學分析與證明法大量依賴於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第五本中的比例論。該書由塔爾塔利亞等人於較早的一個世紀前翻譯完成。但到伽利略晚年時,這些運算方式被笛卡爾的代數法取代。伽利略也作出了一些數學貢獻:如伽利略悖論。悖論認為有多少整數就有多少完全平方,雖然大部分整數自身不是完全平方。天主教對伽利略的重新認定.1718年,天主教會放鬆對伽利略部份著作的禁令,允許他部份著作在佛羅倫斯印行,但是《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仍然遭到禁止。1741年,教宗本篤十四世授權,允許他所有在科學方面著作都能夠出版,包括經過審查修改的《對話》。1758年,天主教會將伽利略的著作由禁書目錄中移除,但是《對話》和哥白尼的《天體執行論》的一些未被審查版本仍然在名單中。直到1853年,伽利略的所有著作才從禁書目錄中被完全移除。1939年,庇護十二世在當選天主教教宗不久後,在宗教科學院發表演說,讚揚伽利略“是研究方面大無畏的英雄...不怕路上的危險與絆腳石,也不懼怕到達墳墓的那一刻。”。教宗40年的親密顧問羅伯特·雷伯教授寫道:“庇護十二世很注意不去對任何事物進行過早干預。在這點上他十分積極,並對伽利略的案件表示深深的後悔。1990年2月15日,紅衣主教約瑟夫·拉辛格在羅馬第一大學發表演說,引述了當代一些對伽利略事件的流行觀點,稱“這樁案件讓我們看到了現代人對自身深深的懷疑,以及科學技術在今天的走向。”他引述了哲學家保羅·費耶拉本德的一些觀點,稱“在伽利略時代,教會較之伽利略本人更加理性,同時考慮了伽利略教導對未來道義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教會對伽利略的判決是理性而公正的,對判決的否決不過是為了獲得政治利益而已。”主教並沒有明確指出他同意或否認費耶拉本德的觀點。但是他說道:“在此基礎上做出衝動性的道歉是愚蠢的。”1992年10月3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表示教會對伽利略事件的處理方式表示遺憾,並根據宗教文化議會的研究結果,發表了一份宣告承認教會對伽利略在科學的錯誤判決。2008年3月,宗教科學院院長尼古拉·加比伯宣佈計劃在梵蒂岡城牆上樹立伽利略的雕像,以示對他的紀念。同年12月,即伽利略的第一次利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400週年紀念日上,教宗本篤十六世讚揚了伽利略對天文學的貢獻。然而一個月後,宗教文化院長加弗科·拉瓦錫表示在梵蒂岡城牆上樹立伽利略雕塑被擱置了。流行文化.伽利略在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中出現了多次。他在靛藍女孩的歌曲“伽利略”中也被著重描寫。21世紀有關伽利略的劇本有:德國劇作家貝託爾特·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貝莉·斯塔維斯的《午夜燭光》,和2008年戲劇“伽利略·伽利萊”。在金·史坦利·羅賓遜的科幻小說《伽利略之夢》中,伽利略穿越到了未來,破解了科學危機。故事主線在當時的伽利略時代與未來的假定時代之間穿梭。最近,伽利略·伽利萊成為了高價值紀念幣的主角:面值€25的2009年版國際天文年紀念幣。該幣同時紀念伽利略望遠鏡誕生400週年。紀念幣的背面印有他的一部分頭像,以及他發明的望遠鏡。背面他繪製月球表面的初稿。在銀色外圈是艾薩克·牛頓的望遠鏡,斯特修道院中的天文館,現代望遠鏡、無線電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2009年,伽利略望遠鏡發行。這種被大批次製造的低成本、高質量望遠鏡為2英寸長,被廣泛用於教學。著作.1586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早期作品《小天平》記載了一些能在空氣中或水中稱重的精密天平。1606年出版印刷了《地理軍事兩用圓規使用指南》介紹如何使用地理軍事兩用圓規。伽利略早期動力學---運動和力學的科學的著作包括:1590年比薩版的《論運動》;大約1600年帕多瓦版的《力學》。《論運動》參考了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流體動力學,流體動力學認為“在一種流體介質中,重力加速度和物體超過介質的比重成比例;而在真空中,物體將按照與自身比重成比例的重力加速度下落。”《論運動》也參考了Hipparchan-Philoponan動力學。Hipparchan-Philoponan動力學認為,“動力自動消散。在經過最初的加速以後,根據物體的具體重量,真空中的自由落體將具有必不可少的極限速度。”伽利略1610年出版的《星際信使》是第一部利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科學著作。它包括瞭如下發現:伽利略在1613年出版的《論太陽黑子》中詳細描述了太陽黑子,並認為太陽和宇宙都是可以朽壞的。《論太陽黑子》中也記錄了他在1610年利用望遠鏡觀察的全部金星相位,土星奇怪的“附屬物”以及後者的神秘消失。1615年,伽利略寫成了《致大侯爵夫人克里斯蒂娜》手稿,但直到1636年才得以發表。手稿是《致凱斯泰利》的翻版,其中斥責了異端審判庭就禁止宣揚哥白尼理論的錯誤神學立場,認為後者是物理真理,與經文並不衝突。。1616年,異端審判庭下達指令,禁止伽利略為哥白尼學說辯護,伽利略不得不將基於哥白尼地理的《論潮汐》以私信的方式傳送給紅衣主教奧思尼。1619年,伽利略的學生馬里奧·古迪西出版了伽利略的演講彙編,命名為《論彗星》,反駁耶穌會對彗星的解釋。1623年,伽利略出版了《試金者》,攻擊亞里斯多德權威的學說,鼓勵實驗,並運用數學來支援科學理論。該書的出版獲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得到了一些天主教會高層的支援。在《試金者》的成功發表後,伽利略於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雖然顧及到了異端審判庭的1616年指令,但《對話》依然傾向於哥白尼理論而非地心說模型,並最終造成了伽利略受審,出版物被禁。雖然出版物被禁,伽利略依然寫成了《論兩種新科學及其數學演化》,並於1638年在異端審判庭管轄範圍之外的荷蘭將其出版。伽利略出版的主要作品.伽利略出版的主要作品如下:
186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61
物理學家列表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包含更多的20世紀以及21世紀著名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早期著名物理學家 近代著名物理學家 18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19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 A—Z
186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65
第一代程式語言
第一代語言或機器語言是一種低階的面向計算機的程式設計語言,使用0和1表示各種命令。起初,沒有為第一代語言使用的編譯器或聯結器,指令是透過計算機系統開關的面板輸入到系統中的。機器語言的特點是執行速度快,效率高,但是難以學習、記憶和修改,同時它的移植性很差。
186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66
C++
C++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語言。它是一種通用程式設計語言,支援多重程式設計正規化,例如過程化程式設計、面向物件程式設計、泛型程式設計和函式式程式設計等。比雅尼·斯特勞斯特魯普博士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並實現了C++。起初,這種語言被稱作“--”。這使得C和C++的標準庫實現常常被一併提供,在核心語言規則很大一部分相容的情況下,進一步確保使用者通常較容易把符合ISO C的源程式不經修改或經極少修改直接作為C++源程式使用,也是C++語言繼C語言之後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廣泛被使用的工業語言,C++存在多個流行的成熟實現:GCC、基於LLVM的Clang以及Visual C++等。這些實現同時也是成熟的C語言實現,但對C語言的支援程度不一。值得注意,和流行的誤解不同,ISO C和ISO C++都從未明確要求源程式被"編譯上。傳統上,C++語言被視為和C語言實現效能相近的語言,強調執行時的高效。根據《C++編-{}-程思想》也算是多型的概念。分析和處理C++原始程式碼.std::vectortable1;std::vector,所以table1和table2均可透過編譯.)爭議.「在這12年裡,C++使用者人數大約每七個月半增加一倍」是許多C++相關檔案必引的一段話;然而,時至今日新語言層出不窮,使用者人數已不太可能以如此速度增長。分析機構--定期對開發人員展開調查,其資料顯示,以C++為工具的開發人員在整個開發界所佔的比例由1998年春天的76%下降至2004年秋的46%。一部分--程式設計師對C++語言深惡痛絕,他們批評的理由如下:概括說來UNIX程式設計師批評C++主要是由於--社群與C++社群的文化差異。Linux之父林納斯·託瓦茲曾經多次炮轟C++。圖靈獎得主尼克勞斯·維爾特也曾經批評C++語言太複雜、語法語義模糊,是“拙劣工程學”的成果。事實上,對於C++語言的批評並不只--系統下的程式設計師。就像C++語言本身是一個跨平臺的語言一樣,對C++的批評並不侷限於--系統使用者。
18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69
圖形檔案格式比較
下面是最經常使用的圖形檔案格式:技術詳情."注意: 交叉是指僅供web使用的圖片檔案格式。"
187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70
公曆日期列表
這是一份公曆日期列表,共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於索引特定日期的歷史、出生和死亡人物、節假日等資訊。
187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79
6月26日
6月26日在一年當中是第177天,距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8天。大事記.18世紀.20世紀.節假日和習俗.
19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10
6月27日
6月27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17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7天。
191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13
PmWiki
PmWiki是一款用PHP編寫的、無需資料庫支援的Wiki。個人網站尤其適合。PmWiki支援簡體中文,但需要做一些修改工作,以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
19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15
1月1日
1月1日是公曆。因為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故稱之為「元旦」。
193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30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通稱澳大-{}-利亞、澳-{}-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澳洲人首獲此獎者。當今澳洲文學巨匠是來自西澳州的蒂姆·溫頓,他們主要作品包括:《雲街》、《乘客》、《塵土音樂》、《奧斯卡和陸辛達》、《凱利幫的真實故事》、《一個人的權勢》、《愚人節》、《託摩和霍克》、《傑西卡》。託馬斯·肯尼利是近代澳洲為世界文壇貢獻的最優秀文學作家之一。他曾是牧師,主要作品有《雲雀和英雄》、《鐵匠吉米的贊歌》、《辛德勒名單》。其大部分作品都已拍成電影,包括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導演是荷里活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澳洲其他著名作家還有墨累·貝爾、大衛·馬洛夫、科林·麥卡洛等。澳洲現代知名文學還有《瘋狂樹屋》《就是》等系列藝術.澳洲的繪畫和建築風格很不同於其他大洲。1850年代,澳洲不少畫家放棄原有歐洲畫派中心的創作思想,因為它無法充分呈現出澳洲景色的特殊風格。這時期的代表畫家有ST·吉爾、湯姆·羅伯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澳洲藝術領域維持既有固執而保守的風格,鮮少展開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等方面的革命。社會現實派畫家則以諾伊爾·庫尼漢、喬西·伯格納為首,刻畫新移民和勞動階層的痛苦生活,成為1950年代澳洲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澳洲知名藝術家另還有艾爾伯特·納馬特吉拉、西德尼·諾蘭、唐納德·弗蘭德、拉塞爾·德賴斯等。今日澳洲是公認的世上最具藝術活力國家之一,豐富多彩,具有獨特性。當代著名設計師肯·多恩、佈雷特·懷特利等人,將澳洲藝術推向世界領域,並取得國際地位。習慣戴貝雷帽的澳洲當代藝術大師羅爾夫·哈里斯乃代表性人物。200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欽點他為八十歲誕辰慶典畫像。澳洲淘金熱在1840年代展開,澳洲建築風格同時趨向華麗典雅。澳洲基本是著重遺產保護的。現今的重要建築,如始建於1893年的悉尼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坎培拉國立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等。首都堪培拉乃預定規劃、以祥和四方為尚的人造城市,在當時被視為建築師的「操練場」。澳洲城市的居民建築通常是成片的低矮小樓,帶有花園,每棟約佔地1/4英畝,大於許多西歐國家、略小於美國。有些建築則保留原始建材的特色,如將磚、木頭裸露在外,具有墾殖時代的感覺。澳洲氣候適合全盤引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地中海和亞洲熱帶地區的建築風格。澳洲建築業很注重節能環保,法律嚴格規定了許多建材用料的標準。音樂.澳洲有多位世界級歌劇演員,著名歌唱家包括1880年代的女高音內莉·梅爾巴女爵士,聞名世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20世紀下半葉有著名作曲家斯克爾索普等。著名指揮大師理察·波寧吉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人之一,多次為帕瓦羅蒂和世界知名芭蕾舞劇團錄製唱片。此外,鋼琴大師艾琳·喬伊恩和古典吉他手約翰·威廉斯亦為世界知名的澳洲音樂家。澳洲的流行音樂領域在西方流行樂壇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曾產生大量的國際知名的搖滾樂團,.如比吉斯、空中補給、野人花園和Jet。重量級的流行樂歌手則有凱莉米洛、奧莉薇亞·紐頓-強、Helen Reddy、希雅。電影.澳洲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洲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後的澳洲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洲電影發展公司,後更改名為澳洲電影委員會。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洲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洲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至今,澳洲製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影響了荷里活。澳洲旅美電影人在荷里活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於荷里活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著名導演有巴茲·魯爾曼、亞歷士·普羅亞斯、喬治·米勒和溫子仁等,著名演員包括 妮可·基嫚、凱特·布蘭琪、休·傑克曼、蓋·皮爾斯和蜜雅·娃絲柯思卡等。社會生活.人民生活.澳洲是一個高福利國家,福利的種類多而齊全,主要包括失業救濟金、退伍軍人及家屬優撫金、殘疾人救濟金、退休金以及家庭補貼等。2008年12月,就業人數為10,804,000。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醫療保健.澳洲擁有完善的聯邦醫療保健系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醫療保健系統的總排名,澳洲名列全球各國第12位。澳洲的公民和永久性居民都可以在全國任意的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顯示,在2006年至2010年的世界各國人口預期壽命排名中澳洲以平均壽命81.2歲排在世界各國第五位。澳洲的醫療保健體系會發給任何澳洲公民和澳洲永久性居民由公共事業部下屬的政府機構Medicare製造並帶有磁條的醫療保健卡,患者使用醫療保健卡前往任意醫院就醫將被醫院記錄在案,從而為每一個國民建立起一套強大的個人病例記錄系統。而根據澳洲與其他西方國家簽訂的《醫療保障體系的互惠協議》,所有澳洲公民和永久性居民持有Medicare卡可以前往如下任意國家享有免費醫療:英國、瑞典、荷蘭、比利時、芬蘭、挪威、斯洛維尼亞、馬爾他、義大利、愛爾蘭和紐西蘭。近年來,澳洲政府積極鼓勵擴大私人醫療保險;所有公民投保私人醫保可享受政府的保費補貼,這可以減少公立醫療單位的壓力。至2006年6月,約43%的人參加各種私人醫療保險。教育.澳大利亞教育為世界知名,全國有1所國立大學、3所私立大學,以及兩所國際大學。1990年代,各所大學皆已經-{升}-格為綜合型大學,且於海外廣設分校。截至2023年,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有10所大學的排名進入了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6所大學的排名進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大,3所大學獲得商學院三重認證。澳洲不同於美國,其最知名高等學府皆為公立。澳洲每年吸引到世界各地學生前往留學,是全球重要的教育樞紐之一,亦是澳洲經濟的最主要收入一。高等教育.在澳洲對於學士學位和以上之教育以高等教育稱之,目前全澳共有42所高等教育院校,其中37所為公立大學、3所為私立大學,還有2所為國際大學。大學一詞在澳洲有聯邦法律保護,須經專家學者及政府針對相關學術、財務等方面之品質評估與認可,且由國會或州議會立法透過,方-{準}-設立。透過以後,無論公立或私立,皆獲授權允自行核可開設課程以及頒授證書、文憑和學位並由澳洲教育部以學程名錄管理之。澳洲各大學的競爭力排名,隨著政府評鑑標準的多樣化而浮動。由於每一所高等學府都需要政府部門補助其校務發展經費,因此皆須即早定位出可長可久的發展特色和卓越的教學科-{系}-或研究-{系}-所,以利爭取經費、招生和全球學術評等。澳洲現有三大校際聯盟,目的都是在逐年遞減的聯邦教育預算趨勢中,提醒教育部增加或維持對大學教育品質的支援。八所最著名的大學組成了八大盟校:接著是由四所著名大學組成澳大利亞科技大學聯盟,,以理工、社會科學、創新研發,和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享譽澳洲:第三個校際聯盟澳大利亞創新研究大學聯盟則由六所大學組成,以商業、藝術、人文、教育、設計產業等見長於世,佔全國入學率15%,目標是建立共享的科學研究應用中心:體育.澳洲是體育運動大國,體育在全國各年齡段人口中都非常普及。國際運動競技場上,澳洲的許多運動如澳式足球、聯盟式橄欖球、橄欖球、板球、籃球、網球、游泳、賽車、單車、賽艇、曲棍球、籃網球等均名列世界前茅,足球、賽馬、高爾夫球和田徑等也是國內流行的運動。澳洲本土舉辦過兩次奧運會,分別是1956年墨爾本奧運和2000年悉尼奧運,亦曾經參與了自第一屆奧運會至今的大部分賽事。澳洲曾經舉辦過四次英聯邦運動會,並出席了英聯邦運動會歷屆賽事。雖然現有僅有約2300萬人口,但數十年來卻一直位居夏季奧運會金牌榜的前六名,游泳和田徑專案通常帶來許多獎牌,其中游泳專案曾為澳洲贏得最多的金牌,亦是澳洲長期以來最為引以為傲的專案之一,其中不乏伊恩·索普這樣的泳壇巨星,其曾獲得5枚奧運金牌,是澳洲迄今的最高紀錄;著名的游泳運動員還有格蘭特·哈克特、喬迪·亨利、莉比·倫頓、艾麗斯·米爾斯和彼得裡婭·托馬斯等。澳洲是全球網球運動的聖地之一,四大滿貫之一的澳洲網球公開賽每年一月在墨爾本公園進行。墨爾本的亞伯公園賽道則是一級方程式賽車的一個比賽分站。澳洲有多位得過大滿貫賽事的網壇巨星,如柏·卡殊、羅德·拉沃、帕特里克·拉夫特、萊頓·休伊特、艾麗西亞·莫利克、薩曼莎·斯托瑟、瑪格麗特·考特和約翰·紐康姆等。澳式足球為澳洲特有,並且是澳洲最受歡迎的運動,澳大利亞澳式足球聯盟是澳洲第二受歡迎的職業聯賽,在昆新兩州和坎培拉甚至比AFL更受歡迎,並且是世界最高水準的職業聯盟式橄欖球聯賽。此外,超級橄欖球聯賽、和也是澳洲相當流行的體育聯賽。近年來籃球和足球亦迅速普及,澳洲國家籃球聯賽是世界一流水準的職籃聯盟,澳洲籃球國家隊是世界籃壇強權之一,屢次制霸亞太地區並在奧運及世界盃籃球賽取得佳績;澳洲職業足球聯賽在建立後發展迅速,不斷有新球會加盟,澳洲國家足球隊近年來成為澳洲頗受歡迎的集體運動隊伍之一,2006年退出大洋洲足協加入亞洲足協,在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中表現出色,打入16強後,輸給後來得到世界冠軍的義大利國家足球隊,2009年更是以世界盃外圍賽十強賽8場不敗的戰績再次打進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決賽階段,不過最終在首圈被淘汰。2015年1月,澳洲為東道國舉辦了亞洲盃足球賽,並在最終的決賽中擊敗宿敵南韓國家足球隊首次獲得冠軍。2023年作為東道國舉辦2023年女子世界盃足球賽。相形之下,棒球在澳洲顯得冷門,不過在澳洲棒球聯盟成立後,澳洲棒球發展迅速,並有許多球員在美國職棒體系打拼。
193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31
6月28日
6月28日是陽曆年中的第179天,距一年的結束還有186天。
193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32
6月29日
6月29日是陽曆年中的第180天,距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5天。大事記.20世紀.節假日和習俗.
193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33
北戴河區
北戴河區是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的一個市轄區,瀕臨渤海灣。面積為70.3平方公里,海岸線22.5公里。北戴河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海洋的調節,又具有的海洋性氣候特點。森林覆蓋率70%以上,暑期平均氣溫只有24.5℃。區人民政府駐戴河鎮聯峰北路88號。歷史.清朝光緒年間,許多住在北京的外國人要求在這裡建造別墅。清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正式將北戴河開闢為“各國人士避暑地”。1938年,已有別墅700多棟,中央和許多大型單位在北戴河又新建約200所療養院。人口.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北戴河區常住人口為130104人。行政區劃.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牛頭崖鎮原屬撫寧縣,2015年7月該地撤縣設區,同時牛頭崖鎮劃歸北戴河區管轄。旅遊.北戴河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避暑勝地。人文.1954年7月26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寫了一首稱頌北戴河的詞——《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政治.如同俄羅斯的索契或扎維多沃、美國的大衛營一般,許多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到這裡避暑、休養,並在此召開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會議,因此北戴河具有一定的政治含義。物種保護.北戴河是東亞最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涉禽和各種其它鳥類遷徙經過北戴河,北戴河溼地被觀鳥者稱為“觀鳥麥加”。北戴河鳥類環志站是目前中國環志鳥類最多的環志站點之一,目前北戴河市轄區內有北戴河市級候鳥保護區一處。
19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36
西晉
西晉,長期以來都令中國處於分裂局面。晉武帝時實行佔田制、蔭客制,更是加劇世族的權力擴張。當晉武帝死後,西晉陷入混亂,皇族失勢,賈皇后更操控了即位的惠帝,假傳聖旨,引起諸侯王不滿,發生八王之亂導致西晉衰敗,讓外族有機可乘而引起五胡亂華,西晉皇朝失去了維繫統一的重心,讓中國又再一次分裂。晉室司馬家本為曹魏世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剷除曹氏權臣曹爽及黨羽後,司馬氏既實際掌握了曹魏政權。公元263年在司馬昭實際控制下曹魏出兵攻滅蜀漢,公元266年2月,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西晉正式建立,公元280年,晉武帝出兵滅孫吳,三國統一,因國家統一戰火平息,西晉統一之初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太康之治”,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司馬衷“不慧”,至皇后賈南風專政,後八王之亂爆發,晉惠帝被毒殺,晉懷帝司馬熾繼位,八王之亂致西晉國力大損,各遊牧民族紛紛起兵入侵,並建立政權,引發五胡亂華,公元311年漢趙皇帝劉聰攻入洛陽,晉懷帝被擄後被殺,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繼位,不久長安亦被漢趙攻陷,西晉亡。東漢以來,大量遊牧民族因各種方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一帶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本身被世族收作奴婢如五胡十六國時君主之一的石勒既為例子。西晉時期以仿鑄青銅器高溫燒製的青瓷聞名。西晉墓穴中除了青瓷,還發現有墓穴模型、銅鏡等。歷史.三國歸晉.西晉的開國君主司馬炎出身於一個名為河內司馬氏計程車族,祖父司馬懿歷任三國時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馬師官至大將軍,其父親司馬昭官至晉王。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剷除曹魏宗室權臣曹爽,奪取曹魏實權,曹氏被徹底架空,曹魏實際由司馬家專政,在西晉建立前的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漢及平定了隨後的鐘會之亂。乙酉年冬十二月丙寅,司馬炎代魏稱帝,改國號為「晉」。西晉期間,發生了西陵之戰,於279年底發動滅吳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東北到西域各族小國也稱臣歸附。朝政腐化.西晉滅吳後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至漢末以來的戰亂局面,社會生產秩序得以恢復,加上晉武帝司馬炎統治前期,也就是太康年間,他還能勵精圖治,推出政治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鼓勵農業生產,下令興修水利,加上戰火停息,人口開始恢復增長,西晉太康年間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太康之治”,但很快腐敗奢靡的風氣成為西晉的社會主流,更是出現了官僚貴族之間相互鬥富,以及西晉荊州刺史石崇靠攔路搶劫商旅發家致富的惡劣事件。在政治上晉武帝為鞏固司馬氏的統治便分封各宗室成員為王,以期在地方上拱衛中央皇權,卻造成地方宗室諸王擁兵自重。同時為籠絡世家大族的支援,又頒布蔭客制、「佔田令」,不斷提高世家貴族的特權待遇,致世家貴族的權力及影響力越來越大,門閥政治癒演愈烈。八王之亂.太熙元年,晉武帝病卒,太子司馬衷嗣位,是為晉惠帝。惠帝本人並無治理國家之才能。之前很多大臣鑑於太子“不慧”而希望武帝傳位於其弟、素有賢能之名的齊王攸。武帝也一度考慮廢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寵臣的勸阻下改變了主意,並勒令齊王攸離京前往封國,攸發憤病卒。惠帝終於即位。動亂的前期表現為宮廷政變。晉武帝臨終,命其岳父楊駿輔政。惠帝皇后賈南風夙有干政野心,與宗室楚王瑋合謀,於元康元年起兵討伐趙王倫,隨後司馬倫被殺,擁惠帝復位,隨後三王又互相廝殺,長沙王乂、東海王越也捲入了戰爭。諸王各引效忠於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內遷的民族參戰使北方社會陷入嚴重的動盪和混亂。自惠帝即位至此捲入政變和內戰的主要有汝南、楚、趙、齊、成都、河間、長沙和東海八位宗王,故史稱“八王之亂”。至光熙元年,前七王除只保有長安的司馬顒外皆已敗死,東海王司馬越最終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懷帝召司馬顒入朝為司徒,司馬顒在途中被殺。八王之亂遂結束。但這段時間,南匈奴和氐族流民已經分別建立了漢趙、成國兩個政權,西晉的統一局面已被打破。永嘉之亂.西晉晉懷帝時期漢族北部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外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公元311年西晉當時實際掌權者司馬越領兵討伐在江漢一帶劫掠的漢趙軍閥石勒,途中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想護送其遺體回司馬越封國東海安葬。西晉大軍行至苦縣漢趙出兵進攻長安,晉愍帝投降,不久被殺,西晉滅亡,公元317年在江東的晉室宗親司馬睿自立稱帝,改元建武,定都建康,後史稱之東晉,晉建武年間,因北方戰亂不斷中原漢族臣民紛紛南渡避禍,史稱衣冠南渡。政治.西晉的政治被世族大家所主導,是為門閥政治,地方大家族在經濟和政治上擁有巨大的特權,可以世代為官,世族完全壟斷了西晉的官員選拔,官員的級別官位大小完全由出身決定,俗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經濟.西晉時期的經濟基礎依舊是莊園經濟,西晉統一全國後因戰亂平息社會生產秩序恢復,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和人口增長。晉武帝廢除屯田制實施佔田制,規定王公貴族官員平民依據身份地位佔據多少田地,客觀上佔田制與屯田制相比,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推動了農業的復興,也讓世家貴族們的經濟特權得到法律保護。文化.西晉時期儒家的經學已經衰落,玄學成為當時的學術主流。魏晉司馬家掌權時期,多次發生政變和叛亂,政局動盪,加上司馬家採取高壓統治,其中“竹林七賢”之一、西晉著名文學家嵇康,就因不服從司馬家的專權而被處死,動盪的社會環境推動了玄學的興起,也造就了西晉時期的名士之間流行酗酒,清談和服食五石散。軍事.西晉的軍事基本與曹魏相同,都採用世兵制,就是軍戶世代為兵,西晉的軍隊分為地方軍和中央軍,中央軍既中軍,中軍直屬西晉朝廷,駐紮京師,地方軍又分為地方都督統領外軍和州郡地方政府統領的州郡兵,州郡兵由地方政府支配,西晉朝廷雖有意裁撤,但並未成功,而外軍由皇帝任免都督統領,負責地方防務,而西晉王室為壓制強大的地方世族,都督都由王族宗室特別是地方藩王擔任,結果導致這些地方宗室既握有兵權,又有封國食邑作為財政實與軍閥無異,是導致八王之亂的重要原因。疆域.西晉是透過政變推翻曹魏政權建立的故完全繼承了曹魏滅蜀漢後的領土,統一後再兼併了孫吳的領土。疆域最北部佔有現在的山西、河北及部分遼寧,東部至東海;南達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面積大約有543萬平方公里。封爵大臣.皇族:大臣:
194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43
6月30日
6月30日是6月的最後一天,也是陽曆年的第181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4天。大事記.20世紀.
194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46
6月25日
6月25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176天,離一年的終結還有189天。大事記.20世紀.
195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52
都道府縣
都道府縣。其下為「基礎型地方公共團體」,即市町村。都道府縣的制度是隨著明治新政府於1871年實施的廢藩置縣政策而建立的,現行的設定法源則是1947年施行的《地方自治法》。目前共設有47個,分別為1都、43縣。這個層級的行政區劃是日本國會參眾兩院基本選區劃分的一部份。概要.都道府縣是日本的行政區劃之一。市町村被定義為“基本地方公共團體”。與市政當局相關的文書工作和聯絡文書工作。全日本分為1,724個市町村,實行兩級地方體制。各都道府縣設有作為決策機構的議會、警察本部、教育委員會、選舉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委員會及其管理部門。 都道府縣擁有自治權,制定法令和條例,徵收地方稅和捐款,並有權發行地方債券。都道府縣行政事務中心的機關及政府建築物稱為都道府縣,位於都道府縣內的一市。 某些都道府縣的城市名稱可能與都道府縣名稱相同,也可能在其他都道府縣中不同。1947年5月3日,隨著日本憲法的實施,地方自治法也於同日頒佈,開始了以都道府縣、市町村為中心的地方自治制度。 地方自治法確立了統一的都道府縣體制。 但都道府縣中,首都擁有一定的許可權來協調特別區。 都道府縣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區別,名稱上的差異純粹是歷史原因。 雖然根據地方自治法,府與縣的待遇相同,警察組織略有不同對道路也有特殊規定。當提及日本的一部分都道府縣時,如果不包括北海道,用「都府縣」,如果不包括東京,也用「道府縣」。都道府縣列表.按地區.青森縣北海道巖手縣秋田縣宮城縣山形縣福島縣茨城縣千葉縣栃木縣群馬縣埼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新潟縣石川縣富山縣長野縣岐阜縣靜岡縣愛知縣三重縣滋賀縣福井縣京都府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大阪府沖繩縣高知縣愛媛縣德島縣香川縣岡山縣鳥取縣島根縣廣島縣山口縣山梨縣福岡縣大分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鹿兒島縣宮崎縣歷史.二戰後失去.以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失去的領土,以所謂的「外地」為主。這並不包括大日本帝國所有實控政權的領土,例如滿洲國。
196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61
歐洲野牛
歐洲野牛不同。歷史.歷史上,歐洲野牛的棲息地包括了歐洲的大片低地,從法國的中央高原一直延伸到伏爾加河和高加索山脈,可能也一度囊括了烏拉爾山以東的俄羅斯部分地區。不列顛群島、義大利和伊比利亞半島等地區未有過歐洲野牛的蹤跡。隨著人類數量增長,森林被破壞,歐洲野牛的棲息地漸漸縮小。巴爾幹地區最晚近的關於該物種的記錄出現在西元3世紀,在現代希臘、北馬其頓共和國和保加利亞的交界處附近。它的高盧種群在8世紀滅絕。在阿登高地和孚日山脈,歐洲野牛於15世紀滅絕。今屬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的最後一頭歐洲野牛死於1790年。在東歐,歐洲野牛被規定為波蘭君主、立陶宛君主及俄國君主的財產。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一世在16世紀中葉下令盜獵歐洲野牛為死刑。儘管有這些措施,歐洲野牛的數量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間依然持續地下降著。波蘭的最後一頭野生歐洲野牛於1919年被殺,而世上最後一頭野生歐洲野牛於1927年在西高加索被屠夫所殺。那個年代的歐洲野牛剩下不到50頭,全部都在動物園裡。在1951年,歐洲野牛開始被重新放歸大自然。牠們多發現在一些禁獵區例如西高加索,俄羅斯、波蘭和白俄羅斯。族群多數發現於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和 吉爾吉斯斯坦。分佈在30個國家的動物園中還有許多歐洲野牛,2000年約為3000頭,全部都是12頭野牛的後代,由於基因的限制,其健康程度不樂觀。1996年IUCN將歐洲野牛定為瀕危物種。但近來積極的保育計劃,為歐洲野牛進行人工繁殖及野放,歐洲野牛的數量於2000年開始回升,IUCN於2008年將歐洲野牛定為近危物種。部份歐洲野牛群落的數量仍然正在下降,並未擺脫瀕危狀況。持續的保育工作對歐洲野牛的存活尤其重要。
197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70
拉丁語
拉丁語和羅馬帝國使用的語言之一。雖然現在拉丁語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死語言,也有一部分認為是瀕危語言,但拉丁語在梵蒂岡仍被列為官方語言之一。此外,仍有少數基督宗教神職人員及學者可以流利地使用拉丁語。羅馬天主教傳統上用拉丁語作為正式會議的語言和禮拜儀式用的語言。並且,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高中仍然提供有關拉丁語的課程。在英語和其他西方語言創造新詞的過程中,拉丁語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語及其後代羅曼諸語是義大利語族中僅存的一支。透過對早期義大利遺留研究,可以證實其他義大利語族分支的存在,之後這些分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逐步被拉丁語同化。拉丁語的親屬語言包括法利斯克語、奧斯坎語和翁布里亞語。但是,威尼託語可能是一個例外。在羅馬時代,作為威尼斯居民的語言,威尼託語得以和拉丁語並列使用。拉丁語是一種高度屈折的語言。它有三種不同的性,名詞有七格,動詞有四種詞性變化、六種時態、六種人稱、三種語氣、三種語態、兩種體、兩個數。七格當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詞一起使用。呼格與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語一般只有五個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種格。形容詞與副詞類似,按照格、性、數曲折變化。雖然拉丁語中有指示代詞指代遠近,它卻沒有冠詞。後來拉丁語透過不同的方式簡化詞尾的曲折變化,形成了羅曼語族。拉丁語與希臘語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語言。在中世紀,拉丁語是當時歐洲不同國家交流的媒介語,也是研究科學、哲學和神學所必須的語言。直到近代,通曉拉丁語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學科教育的前提條件;直到20世紀,拉丁語的研究才逐漸衰落,重點轉移到對當代語言的研究。異名.拉丁語的中文名稱在明、清曾有40多種異譯,如“大西字”、“紅毛字”、“番字”、“喇提諾”、“臘底諾”、“辣第諾”、“拉替努”、“賴丁”、“羅典”等。在語言史中的定位.在英語中,“I”,這些詞實際上是以某種方式被歐洲人和亞洲人已經說了上千年的詞。目前為止,並不清楚這些詞到底有多麼古老。雖然它們的拼寫和發音因時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這些人類思想符號的基本要素卻能夠越過這樣的時空跨度,一直留存到今天。從下面這個簡表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表中的這些同源詞相互之間是有關聯的。然而在它們當中,除英語是從盎格魯-撒克遜語派生出來的以外,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是直接從另一種語言派生出來的。其他語言都可以回溯到一種共同的祖語。所有這些“親戚語言”或同源語的源始語。據證,這些語言中最古老的是梵語、伊朗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些可追溯到公元前。英語是從與拉丁語同源的盎格魯撒克遜語中派生出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語早先從拉丁語中借用過一些詞彙。公元7世紀時,又有更多的拉丁詞被吸收進來,這主要是由於坎特伯雷的聖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他曾受教皇額我略一世差遣,到英格蘭傳教,並使大量的盎格魯人皈依基督教。在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統治英格蘭之後,諾曼法語成為上流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被看作被征服者和農奴講的劣等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不再是上層語言,而是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土話。然而,又過了大約兩個世紀,隨著諾曼人的後裔最終與當地英國人融合,古英語的地位又重新得到上層的肯定,但此時其已經吸收了數百個諾曼語詞。到了13、14世紀,隨著這種借用的不斷增多,中古英語慢慢發展出來,其代表人物便是於1400年去世的傑弗裡·喬叟。除了這些含有拉丁詞根的法語詞被吸收進來,還有一些詞是直接從拉丁語借過來的。到了16、17世紀,文藝復興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古典作品的興趣,從而使這一過程得到加強。從那以後,拉丁語一直是許多新詞特別是科學語彙的既然英語經由盎格魯-撒克遜語而與拉丁語同源而且英語從拉丁語中直接或間接地借用了許多詞彙,所以很容易用英語的詞彙來說明同源和派生現象。例如,“brother”顯然是由 “frāter”派生出來的。拉丁語在語言史中的地位歷史.拉丁語原本是義大利亞平寧半島中西部、臺伯河下游拉提姆,一個稱為拉丁人的部落的方言。公元前8世紀,羅馬。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拉丁語不僅在亞平寧半島取得統治地位,淘汰了其他親屬語言,而且作為官方語言推廣到羅馬帝國的各個行省——西起伊比利亞半島,東抵黑海之濱,北自布列塔尼半島,南達非洲地中海沿岸。拉丁語的歷史發展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史前拉丁語.史前拉丁語,最古公元前6世紀的上的4詞銘文:MANIOS MED FHEFHAKED NUMASIOI相當於古典拉丁語的「Manius me fecit Numerio」,意味「此飾針乃馬尼烏斯為努梅利烏所製」。古體拉丁語.古體拉丁語,羅馬自公元前4世紀開始向外擴張,至公元前1世紀已使整個義大利拉丁化。不過,在此期間拉丁語尚沒有統一的規範。公元前3~2世紀,古拉丁語的代表人物包括詩人恩紐斯以及深受希臘影響的喜劇作家普勞圖斯和泰倫提烏斯。古典拉丁語.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到黃金時代,拉丁語已經形成有統一規範的標準語,詞彙豐富,句法完善,表現力強。黃金時代拉丁語的主要代表作者有:這些代表人物反映的古典拉丁語,成為後世歐洲學校的必修科目和學術界研究的主要物件。古典後拉丁語.古典後拉丁語是早期羅馬帝國的語言。它基本上仍遵循黃金時代的語法規範,但句法結構有所革新,散文中吸收了某些詩歌成分,修辭手法更加豐富。白銀時代拉丁語的代表作者有:晚期拉丁語.晚期拉丁語。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些基督教神職人員。這些人都受過良好教育,由於傳教的需要,比較瞭解人民大眾的口語,從而對通俗拉丁語採取開明的態度。早期的重要人物有:特爾圖良、安布羅斯。初學者一開始就得熟記相當數量的規則,常常招致挫折。德國詩人海涅曾因不能熟記,感歎「要是羅馬人得先學好拉丁語,他們大概沒剩多少時間征服世界」。名詞.一般每個名詞都有六個格的區別;更多的可以有七個,少的可能只有兩個。名詞的七個格是:因為格變化已經表達了拉丁語的名詞動詞之間的語法關係,因此拉丁語的詞序高度自由,並不遵守主-謂-賓之類的順序。例如:「他愛錢」,此句在中文、英文、法文等現今主要語言中,皆僅有一種語序,即主語-謂語-賓語。但在拉丁語與俄語中,因格變化已闡明其關係,故可自由排列,產生六種語序。------又,拉丁語之中的語序雖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語序為主賓謂結構,所以這句也能進一步簡化:--意思是他/她/它愛錢。拉丁語名詞有五類變格法、形容詞有兩類變格法,每類變格法用不同的變格方式來區別上述六個格。名詞以單數屬格詞尾確定變格法。五類變格法.以下列表列示拉丁語的五類變格法:動詞.動詞有人稱、數、時態、語氣的區別。拉丁語動詞有四類不同的變位法,另外還包括一些不規則動詞。大部分規則的動詞以它們的不定式詞尾來區分它們的變位法:第一類變位法的不定式結尾是“--”,第二類變位法是“--”,第三類變位法是“--”,第四類變位法是“--”。第三類變位法中還可細分出-io動詞,變位介於第三類和第四類之間。茲舉一例,演示拉丁語動詞的主動語態的變位:被動語態則只需把上述主動語態的結尾改成被動語態專用的結尾即可。學習資料.語法.一般語法:參考語法:
197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74
天蠍座
天蠍座,視星等為0.96,是全天第十五亮星,屬於夏季星座。特點.天蠍座位於天秤座與人馬座之間,為黃道十二宮第八星座,最佳觀測時間為七月中旬至九月上旬。天蠍座是一個接近銀河中心的星座,擁有不少亮星,其中心宿二是全天第十五亮星。天蠍座亮星的形狀很像一隻巨大的蠍子,其中π、ρ、δ、β諸星代表蠍子的頭部,σ、α、τ代表蠍子的胸部,ε、ζ、η、μ、θ、ι、κ等代表蠍子的尾巴。歷史.天蠍座的α星「心宿二」在古波斯認為它是守護天球四柱之一,另外三柱分別是南魚座的α星「北落師門」、獅子座的α星「軒轅十四」及金牛座的α星「畢宿五」。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天蠍座身體部位的三顆星稱為商星,獵戶座腰帶處的三顆星稱為參星。天蠍和獵戶分別是夏天和冬天最顯著的星座,剛好一升一落,永不相見,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天空上,因此杜甫有詩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神話.天蠍座神話之一——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法厄同,天生美麗而性感,他自己也因此感到自負,態度總是傲慢而無禮,太過好強的個性常使他無意間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天,有個人告訴法厄同說:“你並非太陽神的兒子!”說完大笑揚長而去,好強的法厄同怎能吞得下這口氣,於是便問自己的母親:“我到底是不是阿波羅的兒子呢?”但是不管母親如何再三保證他的確就是阿波羅所生,法厄同仍然不相信他的母親,於是說:“取笑你的人是宙斯的兒子,地位很高,如果仍然不相信,那麼去問太陽神阿波羅自己吧!”阿波羅聽了自己兒子的疑問,笑著說:“別聽他們胡說,你當然是我的兒子!”法厄同仍執意不信,其實他當然知道太陽神從不說謊,可是他卻另有目的—要求駕駛父親的太陽車,以證明自己就是阿波羅的兒子。“這怎麼行?”阿波羅大驚,太陽是萬物生息的主宰,一不小心就會釀巨禍,但拗不過法厄同,阿波羅正說明著如何在一定軌道駕駛太陽車時,法厄同心高氣傲,聽都沒聽立刻跳上了車,疾馳而去。結果當然很慘,地上的人們、動物、植物不是熱死就是凍死,也亂了時間,弄得天錯地暗,怨聲載道。眾神們為了遏止法厄同,由天后赫拉放出一隻毒蠍,毒蠍向法厄同攻擊,法厄同根本來不及反應,毒蠍就咬住了法厄同的腳踝,而宙斯則用可怕的雷霆閃電擊中了法厄同,只見法厄同慘叫一聲墜落到地面,法厄同最終死了,人間又恢復了寧靜,為了紀念那隻也被閃電擊斃的毒蠍,這個星座就被命名為“天蠍座”。天蠍座神話之二——據說它是赫拉克勒斯在山澗中殺死的一隻大毒蠍子。還有一個故事說是獵人俄裡翁過於傲慢,誇口說天下沒有一個動物是他的對手,天后赫拉就派毒蠍子咬傷了他的腳,使他中毒而死。所以它們到了天上以後也互相為敵,遠居天空的兩邊,每當天蠍座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時,獵戶俄裡翁便從西方匆匆離去。恆星.重要主星:深空天體.因為這星座位於接近銀河中心的位置,它所包含的深空天體非常豐富,如疏散星團M6、球狀星團M4、M80,以及著名的疏散星團NGC 6231。中國星官.天蠍座天區在古中國的星座系統中包括房宿的房、西鹹、鉤鈐、鍵閉、罰,心宿的心,尾宿的尾、神宮、傅說、魚等星官,它們都是東方青龍的一部份。天球赤道座標: &show_grid=1&show_constellation_lines=1&show_constellation_boundaries=1&show_const_names=1&show_galaxies=1&img_source=IMG_all 16h 53m 15s,−30° 44′ 12″
198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8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簡稱中國國家主席、國家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禮儀性和象徵性的虛位國家元首,地位從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同行使職權,是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排名第二的正國級職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主席的主要職能是根據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的決定簽發主席令和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和外交活動。國家主席也是國家機構之一,國家主席機構處於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從屬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主席是不掌握實權的虛位元首,職能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活動。國家主席不領導任何國家機關,不承擔行政、立法、軍事權力與責任,僅負責簽署全國人大及常委會透過的法令。自江澤民以來,因其同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而成為實際的最高領導人。國家主席職務自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後開始設立。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被罷免後開始缺位,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的第二部《憲法》廢除了此一職務。1982年透過的第四部《憲法》恢復了主席和副主席設定。職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章第二節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行使下列職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第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行使下列職權:除《憲法》第八十一條規定國家主席可以進行國事活動、接受外國使節外,國家主席的其他職權均需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執行。機構設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協助主席工作,國家副主席受主席的委託,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設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室,作為國家主席日常辦事機構,為副部級。沿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設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此時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職;1954年國家主席的設立至1975年第二部《憲法》對國家主席的廢除;自1975年國家主席在《憲法》上的缺位至1982年第四部《憲法》對國家主席的恢復;以及1982年至今國家主席制度的穩步發展時期,其中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由資歷深厚的中共元老擔任,至90年代初國家主席開始由具有實權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任,在職位本身未變的情況下其實際地位職權發生了變化。建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1954年行憲之間,在國家機構體系中,沒有設定專門的國家主席,行使國家主席職權的國家機關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6名,委員56名,秘書長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和領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工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機關,名義上不是國家元首,而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不過在實際上主席行使了一部份屬於國家元首的職權。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實際上被視為國家主席的前身。1954年憲法.1954年3月2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解釋為什麼要設國家主席時說:“為了保證國家安全起見,設了個主席。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疊床架屋地設個主席,目的是為著使國家更加安全。有議長,有總理,又有個主席,就更安全些,不至於三個地方同時都出毛病。”憲法起草委員會的成員對於國家主席的職權問題進行過多次討論,他們曾設想將主席的權力定得低一些,超脫一點,讓主席只相當於“半個伏羅希洛夫”,“主席可以提出建議,建議不起決定作用,人家願理就理,不理拉倒,毫無辦法。”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主席什麼事情也不幹。因為主席還可以“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在必要的時候召開最高國務會議”。1954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下設立常務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國家主席是政治體制中一個獨立的國家機關,既是國家的代表,又是國家的象徵。同時第一部《憲法》還對國家主席的產生、任期、地位和職權等一系列問題予以明確的規定。1954年至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制度基本上正常運轉。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毛澤東和朱德分別擔任國家主席和副主席。毛澤東在任期屆滿後不再連任國家主席,但繼續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1959年和1965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兩次當選為國家主席。在1954年至1965年期間,國家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佈了大批的法律法令,多次召開了最高國務會議,接見外國使節,並進行了其他許多有關的職務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在1968年10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被“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由於沒有召開全國人大會議,該罷免案屬於違憲。1980年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為劉少奇平反的決議,恢復其名譽。1968年至1975年間,國家主席長期處於空缺狀態,先後由國家副主席代理職務。缺位和廢除.劉少奇死後,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有意廢除國家主席一職,但其法定接班人林彪及多數中央領導人均不同意,甚至為國家主席的存廢,而引起嚴重爭執及後來的九一三事件。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二部《憲法》。《七五憲法》正式取消了國家主席的建制,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國家元首職責。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三部《憲法》。《七八憲法》仍然堅持不設定國家主席。不過,1978年《憲法》把1954年《憲法》所規定的由國家主席行使的一些職權,改為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主席行使,包括:提名國務院總理及統率全國武裝力量。另外,接受外國使節;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佈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駐外全權代表,批准同外國締結的條約,授予國家的榮譽稱號的重要職權,改為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而委員長在當時被視為國家元首。1982年憲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四部《憲法》,即《八二憲法》,在國家機構一章中恢復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規定,重新設定國家主席、副主席職務,但取消了《五四憲法》中賦予國家主席的兩項職權,包括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和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失去了憲法賦予的行政參與權、立法提案權和名義上的軍事統帥權,也不再設立作為國家主席辦事機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國家主席成為虛位元首。在八二憲法審議過程中,鄧小平指出:“還是要設國家主席,有國家主席代表國家比較好,但是對國家主席的職權可以規定得虛一點,不要管具體工作,不要干涉具體政務。”根據《八二憲法》的規定,國家主席沒有實際權力,但歷任國家主席均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以上級別的高階黨員擔任,其實權來自同時擔任的其他職務。自江澤民開始,國家主席與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三職由同一人擔任而握有實權,胡錦濤、習近平也承此慣例。雖然憲法上國家主席沒有權力,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對外的最高代表,縱觀歷任人選,即使不是由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兼任,也是由黨內舉足輕重的人物擔任。1983年6月,中共元老李先念和烏蘭夫分別當選國家主席和副主席。1988年,中共元老楊尚昆和王震接任國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職務。1982年《憲法》雖於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和2018年3月經過了五次修正,但每次都繼續維持國家主席、副主席的設定,從而使國家主席制度得到確立。隨著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對外交流不斷增加,領導人外訪和接待外賓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在楊尚昆的任期屆滿後,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接任國家主席一職,從此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兼任國家主席以獲得國家元首的身份開始制度化,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胡錦濤卸任國家主席後也承繼這“三位一體”的慣例。國家主席職務讓最高領導人有了代表國家的身份,在國際上進行元首外交、國事訪問和出席國際會議等國事活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的憲法修正案刪除了國家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任期限制,不過沒有增加任何權力,其“虛位元首”的性質不變。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期超過十年、開展第三個任期的國家主席。規章制度.選舉和任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選舉和罷免國家主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主席團提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第六十二條選舉產生,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憲法》第七十九條同時規定:國家主席必須是年滿45歲並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實務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主席團的提名一般均根據中共中央的建議並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經過各省自治區代表團的協商從而正式確定候選人名單。國家主席候選人名單人數可以為一人或多人,但實務中基本只有一人。根據《憲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在選舉國家主席時可以對候選人投出同意、否決、棄權或另選他人,共計四個選項。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主席候選人需要獲得至少全部全國人大代表總數的半數選票可當選。以2018年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為例,代表為2,970人,則國家主席或副主席候選人至少需要1,486票便可當選。若一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希望提名主席團名單以外的其他人擔任國家主席或副主席,必須先否決主席團名單中所提名人選並在“另選他人”一欄中填寫該人的姓名。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除主席團提名之國家副主席候選人李源潮以外,另有2名代表另選劉雲山、1名代表另選李鴻忠、1名代表另選汪洋、1名代表另選袁純清、1名代表另選潘逸陽。《憲法》第八十二至八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協助主席工作。國家副主席受主席的委託,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職權。如果國家主席出缺,由副主席繼任;國家副主席缺位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補選。在國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補選;在補選以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暫時代理主席職位。2018年2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建議取消憲法中“國家主席與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決定取消對國家主席、副主席連任次數的限制。政治排名.由於身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所以毛澤東擔任國家主席時在黨內的排名同樣處於首位。1959年劉少奇接任國家主席時,他是排名第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黨內地位僅次於黨主席毛澤東名列第二。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劉少奇失去了黨中央副主席的頭銜,雖然保留了政治局常委職務,但排名降至第八位,隨後被開除出黨。李先念作為相隔15年後的另一位國家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五,在國務院總理之後。到了楊尚昆擔任國家主席時,他沒有進政治局常委會,但與其他領導人同時列席時排名第三,僅次於總書記趙紫陽和軍委主席鄧小平。從1993年江澤民以中共中央總書記身份兼任國家主席開始,國家主席在時隔34年後再次排名黨內首位。不過根據中國官方的政治排名,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地位還是在國家主席之上,領導人的頭銜依官方次序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就職誓詞.自2018年開始,國家主席選出後,須在人民大會堂宣誓就職,而其宣誓詞內容如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應進行憲法宣誓方得就任。宣誓詞內容如下:在世前任主席.截至年月,在世的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有1位:最近去世的1位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江澤民,他於2022年11月30日去世,-{zh-tw:享耆壽;zh-hans:享年;zh-hk:享年}-96歲。
198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87
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後,關於臺灣政權及主權歸屬的問題及爭議。背景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在臺灣主政,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雙方關於主權、領土以及政權合法性的爭議、對彼此的主權聲索、彼此宣稱擁有對方統治範圍全境之主權,其中臺澎金馬未來政治前途的爭議最為尖銳。通常被稱為「兩岸問題」、「統獨議題」,也有「臺灣議題」、「臺灣地位問題」、「中華民國問題」等多種稱呼。在中華民國則有中國問題的提法。對於臺灣問題在未來的變化,常見的推測有三種:維持兩岸分治現狀、兩岸統一,以及臺灣獨立。目前,臺灣問題是海峽兩岸關係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臺海兩岸的政治、軍事,以及時代變化等因素,造成兩岸政府、政黨和民眾對臺灣問題最終結果的認知與追求各不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金門戰役失敗,無法武力解放臺灣之後,自1980年代開始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和戰兩手策略為基本方針,以求統一臺灣;執政中華民國政府的國民黨在1990年代前持謀求中華民國統一大陸的立場。國民黨的李登輝執政前期曾提出國家統一綱領,謀求經由和平方式,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步統一,執政後期提出特殊兩國論。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執政時,傾向一邊一國。國民黨的馬英九則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主張一中各表,並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目前國民黨與民進黨拒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現任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歷史.193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在接受埃德加·斯諾訪問時,表達關於中國共產黨若打敗日本後收復領土的立場,在這訪問中毛強調東北是要收復的,但同時明白指出支援朝鮮及臺灣脫離日本管制尋求獨立,以及內蒙古成立自治區。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正式對日本宣戰,單方面宣佈中國與日本之間一切條約、專約、協定、及契約均屬無效。在美軍投入太平洋戰場之後,身為日本重要南進基地的臺灣也多次遭受美軍的轟炸。1943年12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埃及首都開羅發表《開羅宣言》,其中表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及使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滿洲、臺灣及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 、美國總統哈瑞·S·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德國波茨坦發表《波茨坦公告》,第八點表示「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為日本投降必要條件之一。《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表示“《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確認了《開羅宣言》,而抱持臺灣主權未定論者認為《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的效力遠不如經48國所簽訂的《舊金山和約》,領土歸屬問題仍須經過和平條約的規定才能確立。8月15日,昭和天皇於東京發表《終戰詔書》,清楚表示「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支、蘇四國,願受諾其共同宣言。」9月2日,日本與美國、中華民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十國於東京灣簽署正式《降伏文書》,降伏文書第一點指出「餘等遵奉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之命令並為其代表,茲接受美、中、英三國政府首領於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發表,其後又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所加入之公告所列舉之條款。中美英蘇四國在此檔案中將被稱為盟邦」。同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釋出《一般命令第一號》,當中第一道命令的甲項指示「在中國舉行,由陳儀將軍代表蔣介石將軍接受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的投降。受降典禮結束後,陳儀對外發表一篇「廣播詞」,稱「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經正式重入中華民國版圖」,但,一般命令第一號只明言:「中華民國代為接管臺灣,並非統治。」。1946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就二戰後統一、民主之中國談判破裂,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6年10月,蔣介石偕夫人赴臺灣巡視:49,蔣察看後十分高興,私下曾說:“臺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範省,則俄、共雖狡詐百出,必欲亡我國家而甘心者,其將無如我何乎!”、“有了臺灣,就有了一切。”;此外,臺灣條件獨特,氣候宜人,物產礦藏豐富,經過日本長期統治後,臺灣經濟自成系統,與中國大陸有相隔100多公里之臺灣海峽,解放軍沒有現代化海空軍極難橫渡。自從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以後,為因應國共內戰將大量臺灣物資輸往中國大陸,長官公署治臺政策錯誤、官員貪汙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在民不聊生之下,於1947年2月底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各地發生軍民衝突,抗爭與衝突數日間自臺北市蔓延全臺灣,國民政府由中國大陸增援軍隊抵達臺灣鎮壓屠殺與實施清鄉,眾多臺灣民眾與菁英犧牲,此事件造成臺灣本土人民與自中國大陸遷臺軍民之間長期的裂痕。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同年12月7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正式遷往臺北市。兩岸自此進入對立與分治狀態,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有效統治浙東諸小島、臺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效統治中國大陸。直到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前,中華民國政府是國際承認的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宣稱要收復大陸。由於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於中國國民黨嚴重的貪汙腐化深感不滿,並計畫聽任中國共產黨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臺灣,但之後由於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而且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杜魯門一改「袖手旁觀的政策」轉為「介入中立的政策」。在6月27日的總統宣告中,杜魯門指出,共產主義已經不僅是採用顛覆手法,而是也使用武力及戰爭手段來擴散,違背了聯合國安理會發出的維持國際和平的命令,在此種情況下,共產黨若佔領臺灣將威脅到在亞太地區行事的美軍,因此他派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臺灣,但也阻止中華民國反攻大陸;杜魯門同時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說「臺灣未來地位的確定,須待太平洋地區安全得到恢復、或對日簽署和平協定、或由聯合國考量。」7月19日,杜魯門亦在對國會的朝鮮情勢報告中重申此立場,以及保持臺灣和平的必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指責這些行為及言論粗暴干涉中國內政。9月8日,杜魯門指示時任美國國務卿外交政策顧問的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在起草1951年《對日和平條約》時,實現將臺灣「中立化」的決策。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於是凍結臺灣地位問題,使日本僅僅放棄對臺灣的主權,卻不指定接收國,這樣可隨後由軍事佔領日本的美國、英國、蘇聯及中華民國四國代表所有簽約國來決定臺灣的主權歸屬;如果四方不能在一年內達成協定,將把臺灣問題送交聯合國裁決,而當時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且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1951年9月8日,日本與48個國家簽訂舊金山和約而取回自身主權時就於第二條乙項同意「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及要求。」許多人認為,日本對臺灣的主權是在此時才正式終結。然而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未獲邀參加《舊金山和約》,因此誰是中國的合法代表問題上,存在爭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府當時都宣稱自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英國與蘇聯當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與日本則承認中華民國。日本在無接收國情況下放棄臺灣主權,這在國際法實踐中是很不尋常的,但這正是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的計畫。中華民國就未獲邀請一事提出了抗議,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舊金山和約》違背了盟國於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宣言》中「不與敵人個別媾和」的限制條款,因而不是全面合法的對日和平條約,始終拒絕承認該條約。隨後在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終於在臺北簽訂《中日和平條約》(《臺北和約》),但由於中華民國亟需透過和約鞏固其中國合法代表地位,在談判中處於極度劣勢,未從條約得到任何實際利益,條約沒有超出《舊金山和約》範圍,仍然只於第二條條文中載明「茲承認依照公曆一千九百五十一年九月八日在美利堅合眾國金山市簽訂之對日和平條約第二條,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臺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不過,《中日和平條約》第四條也規定「承認中國與日本國間在中華民國三十年即公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十二月九日以前所締結之一切條約、專約及協定,均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中華民國外交部據此認為第四條承認的無效條約包括馬關條約,第十條承認臺灣、澎湖人民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更進一步解讀認為中華民國恢復了其對臺灣、澎湖地區的主權。對於馬關條約無效之說,日本外務省曾在1964年表示,雖然中日和約第四條承認1941年中日開戰前的所有條約無效,但諸如臺灣割讓等條約是完成割讓臺灣一事即達成目的,由於該條約已執行完畢,即使事後廢棄也無法使已執行完畢的事項回復到未執行前的狀態。中日和約第十條並未承認臺灣、澎湖人民「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而是將臺灣、澎湖居民「視為」中華民國國民。日本國國會在1952年審議《中日和約》時,外務省官員解釋中日和約條款時說明:因為臺灣、澎湖的歸屬還未確定,一旦舊金山和約生效,臺灣、澎湖就會脫離日本,臺灣、澎湖人民亦會失去日本國籍,之後處於國籍不明的狀態會造成不便,例如欲前往世界各國旅行時缺乏護照,因此第十條才規定將臺灣、澎湖居民「視為」中華民國國民,中日和約並未決定何處是中華民國領土、誰是中華民國國民,第十條的宗旨並不是規定誰是中華民國國民。1952年5月13日,中華民國外交部的對日和約案卷第54冊載明:「查金山和約僅規定日本放棄臺灣澎湖,而未明定其誰屬,此點自非中日和約所能補救。」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後,日本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提出的「復交三原則」,《中日和約》即行廢止,臺灣歸屬問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場,被回退到二戰時期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條同盟國方面所宣告的內容,但是日本早已經於《舊金山和約》宣佈放棄臺灣、澎湖。該宣告的法律地位隨後在1978年簽訂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得到確認。中國大陸方面的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主流的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為中國大陸武力攻佔臺灣,統一中國,即“解放臺灣”。後轉變為以和平方式取得臺灣,統一中國,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010年代後,“武力統一”,以及實際管控臺灣後實行“一國一制”的主張亦有廣泛的民間支援。中國大陸持不同政見者或反共人士中,則常見支援臺灣獨立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立後,一直宣稱自己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堅持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臺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等立場,反對臺灣獨立,反對其他國家對臺灣問題的干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政府期望以武力統一臺灣,即解放臺灣。因國力、軍力有限,未能實現。鄧小平時代,對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轉化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975年9月9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同菲律賓共和國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會談時,談到臺灣問題:有人要我們保證不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我們不作這個承諾;臺灣問題是中國人的內部事務;我們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但是採用和平方式還是非和平的方式,那是我們的權利:20-21。1990年代起,主張兩岸必須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交流及談判。法律定義和政治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起,即聲稱擁有臺灣地區的主權。在憲法層面,四部憲法中,1978年以前的兩部憲法沒有特別提及臺灣地區的主權問題;在1978年的憲法序言中,首次出現「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的表述,1982年的憲法序言又修改為「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自己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故對於實際統治臺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予承認,在官方檔案及歷史中,中華民國截止於1949年10月1日。但是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與臺灣當局交流基礎”的九二共識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反對中華民國“對於一箇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的但書。在中國大陸的新聞媒體報道中,一般用“臺灣當局”指代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徽、任何含有“中華民國”、“國家”、“國立”字樣的機構》。武力統一、和平統一.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佔領南京城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作詩《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有“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之句,希望武力解放臺灣。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軍武力封鎖臺灣海峽,致使毛澤東的計劃擱淺。毛澤東接受外國記者的採訪時坦率直言:“臺灣問題可能立刻可以解決,也可能五十年後,或一百年後,才能解決。”1955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首次提及“和平統一”。1956年,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以“第三次國共合作”來“和平統一”,1961年提出“一國兩制”的雛形,在1963年被周恩來概括為“一綱四目”。周恩來總理多次代表政府希望蔣介石回歸大陸,實現全國統一;他明確指出:「蔣介石和他的‘集團’是中國人,作為中國人,我們不願意看到中國人之間永久分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他們應該並且最後會回到祖國來的原因。」:500但對於蔣中正、國民黨政權的輿論攻擊從未停止,也有金門炮戰等臺海危機的發生。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毛澤東時代結束後,中國大陸政治形態轉變,政府對臺灣的政策也開始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尋求積極有效的方式來和對岸商談,並且決心以和平方式統一。在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稱「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已經表示決心,一定要考慮現實情況,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最顯著的標誌是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在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宣佈了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1981年9月30日中國大陸提出的九點方針是按照這一大政方針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進一步重大努力。」臺海兩岸關係在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之後稍顯緩和,但臺灣海峽導彈危機等一系列事件後,兩岸又處於執政當局雙方中斷對話的狀態。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起,就聲稱臺灣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中國大陸方面認為,臺灣的主權已經於1945年歸還給中華民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已佔據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並聲稱“一箇中國”是兩岸談判的前提,在該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臺灣問題可以-{zh-hant:透過;zh-hans:透過}-香港和澳門模式,即鄧小平提出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模式來解決。但為阻止“臺獨”,或者臺灣發生內亂、外國入侵,或者臺灣方面無限期拖延談判時間,中國大陸方面堅持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的可能性。九二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臺工作中一貫強調「一個中國原則」,自2001年起也經常使用「九二共識」一詞,認為九二共識的核心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001年4月27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局長張銘清發表談話紀念汪辜會談八週年,談話提到「九二共識」,此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首次使用「九二共識」一詞。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面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公文書上使用九二共識這名稱,認為其含義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大會上說國民黨擔負著“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對國民黨做了正面評價。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貢獻,也是中國大陸的歷史教科書上充分肯定的,中國共產黨把“廣大臺灣人民”和“少部分臺獨分子”做嚴格的區分。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針對反制臺獨勢力的擴張而透過《反分裂國家法》,條文包括:2008年5月,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之後,國共兩黨都做出積極回應。2008年11月,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訪問臺灣,與臺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代表兩岸政府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四項協議,成為兩岸和平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政策的最高綱領。2014年6月,時任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訪問中國大陸時,被問到臺獨黨綱問題時表示:「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臺辦發言人範麗青於2014年6月11日回應:「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並且強調反對臺獨的立場不變。」此言論引發部分人士的不滿。中國大陸民眾.2016年,臺灣執政黨輪換。4月25日,《環球時報》和上海社會科學院面對中國大陸網友進行的網路民意調查顯示,99%的受調查者認同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0.7%的認為和平統一“完全沒可能”,40%認為“可能性很小”;超過85%支援“武統臺灣”,更有超過六成受調查者稱不惜為此進入全面戰爭。此次調查稱,執政的民進黨為“明獨”,下野的國民黨是“暗獨”,兩者無本質區別。這一對臺灣主要政黨在臺獨問題上的定性,獲得85.5%的受調查者贊同。而在反對一國兩制已是香港、臺灣民意主流的情形下,作者郭茂辰指,一國兩制已失去中國大陸民眾支援,最終,“武力統一、一國一制”。同時,臺灣對中國大陸這一民意現狀存在誤判。臺灣方面的立場.自1895年起120餘年中,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只有短短4年的政治關係時至今日,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自1990年代李登輝總統之後開始改變,因應於國家未統一之現狀,凍結部分憲法條文,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大陸地區的實際控治及不再視中共當局為叛亂團體、承認蒙古的存在,並放棄以武力收復大陸失土。但中華民國政府在法理上並未放棄對中國大陸地區主權,僅將領土區分為對等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實際控制的“大陸地區”以及臺澎金馬的“自由地區”,憲法條文僅在自由地區施行此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未修正領土相關條文可見。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一部分先前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前臺灣共產黨人士逃往中國大陸、香港。其中統獨立場皆有,其中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等人於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1949年7月10日,臺盟由香港輾轉得到一份《臺灣恥政三週年告同胞書》並予以複製在臺灣傳送。但7月14日即遭舉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隨即逮捕印刷成員廖學銳、鄭慶龍,這就是白色恐怖中的廖學銳案。1949年9月,臺盟參加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1955年,臺盟中央遷至北京。當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獲悉臺盟已遷至北京後,下令嚴辦廖學銳案。又再牽扯出30餘人,廖學銳與其他11名涉案者最後被中華民國政府槍決。現時臺盟成為中國大陸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八大黨。中華民國在臺灣自1950年起開始實施縣市地方自治,吳三連與高玉樹等臺籍非中國國民黨人士亦多次當選為具地方實權之首都臺北市市長。中華民國的民主化在中央政府決定於1987年開放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從事政治活動、自由辦報或出版刊物後有了更全面的進展。1991年起國會全面選舉,也象徵中華民國邁向民主國家。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與國民大會在民主化與1994年臺灣省長民選的葉爾辛效應壓力下,於1995年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而於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於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總統直接選舉於1996年首次辦理,也讓中華民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臺灣問題不僅僅是由馬關條約或國共內戰所導致,臺灣問題之原因,實際上也離不開文化衝突、自由民主與專制政治制度之對立迥異以及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角力。而中國大陸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其政治制度無法被臺灣人民所接受,而絕大多數臺灣民意長期且穩定地支援維持現狀。對於臺灣問題,雙方對於海峽兩岸「現狀」,即臺灣政治及法律地位,各方有不同立場與見解,甚至對歷史本身也有不同認知與解讀。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針對中國大陸之武力威脅,中華民國國會立法院於2003年制定《公民投票法》,保障國民舉行公民投票的權利,其中的第十七條「防禦性公投」條款規定「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經行政院院會之決議,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臺灣問題形成初期,海峽兩岸糾結於「中國代表權問題」。臺灣內外均有官方或非官方人士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這個理論以《開羅宣言》僅為新聞稿宣言且各國並未簽字為由,代之以具國際法效力之《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對中國大陸人士之歧視,中國大陸激進統派人士對臺灣人之貶抑用語;部分臺灣政治家操作族群意識、統獨議題,兩岸媒體對對岸之片面報導,都造成兩岸間不少誤解與對立。另外,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大批臺商開始“登陸”。2000年以來,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發展,臺灣經濟發展趨緩,而中國大陸在經濟地位上提升,成為臺灣最大貿易夥伴。部分臺灣民眾和臺灣獨立人士認為是中國大陸崛起造成了臺灣產業、人才、資金外流,臺灣勞工失業增加,並以此作為反對兩岸經貿合作、人員往來之理由。臺灣方面,1990年代起,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放棄武力反攻大陸。有人認為,此後臺灣問題之癥結已由「中國代表權問題」轉化為統一與獨立之爭、中國化與去中國化之爭。除了這種強烈之二分法,也有人認為還有第三種中間路線存在——採用邦聯制或聯邦制等來解決,歐盟模式是為典型;同時去中國化(或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必排斥中華文化#重定向中華民國政府.兩蔣時期.蔣中正時代的中華民國政府被大部分反共產主義國家承認為中國之合法政府,堅持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權對中國大陸地區及臺灣地區行使主權,並將大陸地區劃為淪陷地區,將臺灣地區稱為自由地區及復興基地。以“反攻大陸,光復國土,拯救大陸同胞”作為國策,在臺灣島內實行戒嚴,嚴防共產勢力滲透臺灣,防止全面民主以重蹈覆轍動搖統治根基。蔣經國時代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代替“反攻大陸”。堅持只有中國大陸放棄共產主義,兩岸才可能統一。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政權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李登輝政府.蔣經國去世後, 1990年李登輝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全面掌握黨政軍大權後,於1990年10月7日宣佈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當時設定目的在主導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依據「民主、自由、均富」,力促兩岸統一,並於1991年2月23日第三次會議上透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在1991年,中華民國代表以中華臺北之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同加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相當於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存在,是現階段統治中國大陸地區的政府。往後,中華民國政府鑑於兩岸政治制度及兩地人民生活水準皆存在極大差異、觀點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尊重,遂對中國的統一不再一廂情願。李登輝同時進一步推行蔣經國晚年推行的臺灣本土化政策,並且開始強調臺灣主體性。1995年,李登輝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訪問美國的在任國家元首,美國國會議員和康大校方都稱呼他是臺灣總統。李總統於歐林講座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講,當中以英文提及「中華民國」達四次,且指出臺灣已實現“主權在民”的政治體系。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強烈反應。1996年,李登輝與連戰搭檔,參選中華民國第九任正、副總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臺灣海峽舉行一連串稱為“海峽九六一”的軍事演習以恐嚇中華民國。美國為防範有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防臺灣海峽。選舉就在「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中完成,結果李登輝與連戰以54.0%的得票率,贏得了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副總統職位,也是華人歷史上首次由公民直選產生的國家元首(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國會全面改選與成功的總統直接民選也更加鞏固中華民國的民主制度。1996年,李登輝當選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民選總統後,由於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治壓迫,李登輝對兩岸關係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也愈發傾向臺灣獨立。1999年7月9日,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的時候,提到海峽兩岸的關係,表示“臺灣和中國是國與國的關係,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該觀點導致中國大陸的激烈反應。在李登輝總統任內,臺灣認同已逐步開始在臺灣社會走向主流地位。陳水扁政府.2000年5月20日,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是為第一次和平的政黨輪替。陳水扁在首次就職時,發表了四不一沒有的兩岸主張。2002年8月2日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在日本東京世界臺灣人大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上發表演說時,提出「臺灣應該走自己的路」,重申「臺灣、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並承諾將推動公民投票,由人民決定臺灣命運。相對於特殊兩國論僅認為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一邊一國論更強調臺灣有別於中國大陸之外的獨立性。同時扁政府凍結了李登輝時期頒佈的國家統一綱領。中華民國任務型國民大會亦透過憲法增修,把公民投票寫入憲法,導致中國大陸透過反分裂國家法。馬英九政府.2008年,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是為第二次和平的政黨輪替。他提出一個中國就是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國大陸唯一合法政府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為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國家。但此「憲法一中」的表述僅用於與中國大陸協商時,事實上馬英九總統所領導的國民黨不但黨綱刪去了統一中國的文字表述,外交部網站亦承認了蒙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不統、不獨、不武」的說法,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灣海峽的現狀。在國民黨所主張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並堅持臺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則。2008年9月4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時,稱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2011年2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強調依據憲法未來官員在口頭表達和官方公文中,稱呼對岸只能用“中國大陸”或“大陸”,禁用“中國”。2012年12月26日,馬英九重申,兩岸關係是一種特殊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並指出這種特殊的關係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2013年10月10日,馬英九在雙十國慶上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馬英九執政期間的兩岸政策使兩岸關係得以改善,並促成了兩岸領導人會面。蔡英文政府.2016年1月16日,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是為第三次和平的政黨輪替。蔡英文口頭主張兩岸維持現狀,不接受中國大陸方面所要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中國大陸認為民主進步黨政府推動文化臺獨和漸進臺獨、作為因應加大力度對臺灣進行外交層面的孤立。蔡英文上臺七年來,中華民國斷了9個邦交國,且其駐外代表機構亦被迫更名。泛藍政黨.中華民國政黨方面的立場則包括泛藍及泛綠兩派。兩派主張的共同點是臺灣不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統治,相異之點則在於「中國」、「中華民國」及「臺灣」之界定與未來走向。中華民國泛藍陣營政黨主要包括中國國民黨、新黨。除了新黨及統促黨堅決反對臺灣獨立及提出與中國統一外,其他大多數泛藍政黨願意在臺灣人民的認可下,接受“一中原則”,惟堅持一個「中國」指稱的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社會環境與民意變遷,國民黨本土派人士增加,國民黨在論述中早已不談過時的中國政權法統,甚至絕大部分人士及媒體都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僅在兩岸政經協商時使用「一中各表」。至於親民黨則採取較新黨模糊的偏統論述,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時泛藍副總統候選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提出一中屋頂的構想,這個構想類似於政治學上的邦聯制。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2012年3月與中國共產黨會談中也曾提出一國兩區構想。而一國兩府則最早由美國政府提出。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主持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再度提出一國兩府的建議。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時,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曾再度提出一國兩府、聯邦制和邦聯制等構想,但主要是反對臺獨。此外,2004年由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張亞中所提出的一中同表則希望兩岸由一中各表的立場更進一步。2015年,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在其兩岸政策中亦使用了這一主張,但民調顯示六成的臺灣人不支援此主張,最後洪撤回一中同表。泛綠政黨.臺灣泛綠陣營政黨主要包括民主進步黨、臺灣團結聯盟、時代力量、臺灣基進臺灣民眾.國族認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敗退遷往臺灣,使得臺灣對於中華民國的比重一躍增大。時至今日,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範圍即為臺澎金馬。今日大部分臺灣人所認為的臺海現狀應該是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然而,認同中華民國是臺灣論述的支持者認為「中華民國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主權屬於臺灣人民」,主張中華民國是臺灣的國名,而臺灣並不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另外,有一些臺灣人認同以前由蔡英文等人起草、總統李登輝所公佈的《兩國論》,意即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政治實體,或「中華民國是臺灣」的論述,意即臺海兩岸是兩個「國家」的政治實體之間在外交及軍事上的對立與爭執。許多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持續以武力威脅和外交封鎖,是臺灣人普遍對其產生反感的原因。民調資料.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在2010年12月的調查資料顯示:6.4%儘快獨立;17.6%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獨立;28.4%永遠維持現狀;34.2%暫維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7.1%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統一;1.2%儘快統一;5.2%其它/無意見/不知道/拒答。民調結果顯示,支援廣義維持現狀的比率達到87.3%,顯示臺灣民意仍繼續保持「廣義維持現狀」的趨向。2013年10月臺灣指標民調顯示,有七成臺灣民眾認為臺灣和中國是兩個各自發展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在九零年代本土化加深的臺灣,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已經逐漸轉變為臺灣人認同:即當問到你是臺灣人、中國人,還是兩者都是時,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選擇臺灣人,而非其他兩者。一般認為,在臺灣,立場偏藍或偏綠的媒體在進行民調時,會有所謂的「機構效應」(house effect),然而即便是傳統上被認為是親藍的《聯合報》,在其2006年11月的民調中仍顯示,已有高達百分之六十二的臺灣民眾自認為臺灣人,而非中國人。 根據行政院研考會於2009年5月進行的民調,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達到6成7,認同自己同時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1成7,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僅1成1。臺灣遠見民調在2014年9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針對臺灣民眾的統獨觀點調查結果顯示,贊成統一的只有8.9%、維持現狀的有47%、贊成獨立的亦有32%。這次調查是由遠見民調中心在2014年9月9日至9月12日晚上18:20至22:00進行,以等比例分層隨機抽樣,抽出電話門號後末二碼代以隨機亂數處理,並採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成功完訪居住臺灣20歲以上民眾共1020位。對母體各項引數的推論,以95%信賴度估計最大抽樣誤差分別為±3.1%。調查結果已對受訪者性別、居住縣市、年齡、教育程度等項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並進行加權處理,但沒有說明如何進行加權處理的細節。臺灣遠見民調在2014年3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針對臺灣民眾的統獨觀點調查結果顯示,贊成統一的只有10.7%、維持現狀的有46.8%、贊成獨立的有24.8%。2016年臺灣陸委會民調顯示根據2021年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民眾對於臺灣統獨前途的看法,仍以「維持現狀」為絕對主流。國際社會方面.國際社會對臺灣問題的看法並不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一個中國」作為建交的基本原則與其它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其國際生存空間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打壓,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能在國際上充分代表臺灣人民的利益及聲音。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均採取“中國唯一代表權”的政策,凡是與一方建交的國家,就不能同時與另一方建交。所以,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與中華民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不過大多數國家都與臺灣保持密切的經貿暨民間往來,例如對臺經濟、文化、民間參訪和旅遊等交流活動,並在臺灣設立準官方代表處以處理領事、經貿、文化等各項事務。其中亦一些國家與臺灣保持政治軍事等官方層面的交流。1971年之前,中華民國曾長期在國際上打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空間。中華民國政府採取名為「漢賊不兩立」的政策,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入聯合國以及絕大多數國際組織,甚至派遣間諜安裝炸彈襲擊進行外交活動的中共領導人。多數國際組織也多以「北京政權」名義在國際空間中活動。":5551971年,聯合國透過聯大第2758號決議,議文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而同時進行的由美國提議的保留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的投票,則遭到否決。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後,也轉而積極打壓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近二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多次由其邦交國提案希望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向世界衛生組織派出觀察員,但是均受到中國代表權問題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決反對而未被接受。中華民國政府一直試圖增加其國際影響力,但在政治現實下,甚少國際組織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國。且多數國際組織往往以「中國臺灣省」不過,一些無須要求會員是主權國家的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亞洲開發銀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則接受中華民國作為其會員,中華民國使用的名稱多為「中華臺北」,但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則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稱,簡稱「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在中國奧委會和中華奧委會的協商後的中文名稱決定為「中華臺北」,在各種國際場合的中文名稱均使用「中華臺北」。在北京奧運會之前,中國大陸境內仍大多使用「中國臺北」稱呼「中華臺北」,此後則改為稱「中華臺北」。但在2017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又將“Chinese Taipei”的稱呼修訂為「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直接稱呼「Chinese Taipei」為「臺灣隊」,臺灣民眾則簡稱為「中華隊」或「臺灣隊」。美國.195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戰略同盟關係及和美國在遠東對立的戰略格局由此而形成。與此同時,進攻臺灣成為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工作的首要任務,並開始積極準備。3月~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海南島戰役攻佔海南。5月16日,中華民國國軍撤離舟山群島。臺灣形勢日益緊張,中國大陸沿海島嶼紛紛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奪取,使甫遷來臺的中華民國政府局勢更加不利。美國對中國政局發展極為重視,5月18日,原共和黨發言人、剛剛出任國務卿顧問的杜勒斯向國務院提交一份與國務卿艾奇遜觀點相左的備忘錄。他提出:“由於共產黨已控制中國,而中國又與蘇聯結盟,世界力量均衡的局面已被打破,並且朝著有利於蘇聯而不利於美國的方向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的行為仍表現出允許那些未確定地區,即美洲和北大西洋條約國以外的地區存在落入蘇聯之手的傾向,那麼在類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這樣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美國就將遇到一系列重大的災難,甚至中東石油地區也將處於危機之中。為了防止這種災難的發生,美國應該迅速採取一種能夠顯示信心和決心的全新與強硬的立場。”杜勒斯認為:“如果美國宣佈要使臺灣保持中立,既不容許它被共產黨佔領,也不容許它被用作對抗中國大陸的軍事基地,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使這一決策堅持下去,除非蘇聯發動公開的戰爭”。5月30日和6月9日,助理國務卿魯斯克採納杜勒斯的意見,並在向艾奇遜提交兩份建議書,稱“如為保證臺灣軍事中立化,美國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水域,宣稱防止臺灣海峽雙方發生軍事行動;照會英、蘇及聯合國,說明中國人之間在臺灣即將發生的衝突將涉及國際和平問題,應由聯合國及對日和約有關國家共同解決。”6月24日,美國遠東駐軍司令官麥克阿瑟向美國國防部長約翰遜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遞交一份《保臺意見書》,其中把臺灣比喻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強調臺灣一旦落入共產黨手中對美國遠東戰線造成的威脅,主張美國應採取主動措施防止臺灣被共產主義政權所統治。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布萊爾大廈召集國務院和國防部高階官員商討朝鮮問題。布萊德雷首先提出的不是朝鮮問題而是臺灣問題,他宣讀麥克阿瑟的《保臺意見書》,並提出“臺灣比朝鮮更重要”,“在朝鮮的進攻可能是一次佯動,目的是轉移我們被共產黨急迫進攻臺灣的注意力……如果共產黨果真要從遠東把仗打下去,我們就必須刻不容緩地保衛臺灣”。杜魯門遂於6月27日發表宣告,表示:“對朝鮮的攻擊說明,共產主義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共產黨部隊對臺灣的佔領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並宣佈“臺灣未來地位的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本的和平解決或聯合國的審議”,當天,第七艦隊十餘艘軍艦進駐臺灣基隆、高雄兩港口,並在臺灣海峽進行 “偵察巡邏”和作戰演習。6月28日,杜魯門命令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確保臺灣中立化。8月4日,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一批飛機進佔臺北空軍基地。同時,美國駐遠東軍總部還設立名為“駐臺考察團”的指揮機構,統一指揮海、空軍。美軍的舉動,標誌著美國已經全面介入中國內戰,並將臺灣的戰略地位納入國際冷戰格局,成為中(包含兩岸)美關係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島鏈”概念,試圖以島鏈方式來封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臺灣則成為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1954年12月2日,美國同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共十條,其中第二條:一旦“締約國將個別及聯合以自動及互助之方式,維持並發展起個別及集體之能力,以抵抗武裝攻擊,極由國外指揮之危害其領土完整與政治安定之共產顛覆活動”;第五條:“每一條約國承認對在西太平洋區域內任一條約國之武裝攻擊,即將危及其本身之和平與安全,茲並宣告將以憲法程式採取行動,以對付此共同危險”;第七條:“中華民國政府給與,美利堅合眾國接受,依共同協議之決定,在臺灣、澎湖及附近,為其防衛所需要,部署美國陸海空軍之權力”;第十條:“本條約有效期無限”。1955年1月29日,美國透過臺灣決議案。1955年2月,美國國務院宣稱:國際任何討論臺灣問題之會議,倘無中華民國代表出席,美國決不參加:80。1955年4月26日,美軍協防颱灣司令部成立,是美軍的一個次級聯合司令部,負責指揮駐臺美軍各單位,由時任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總司令蒲賴德中將出任為該司令部的首位司令。此後,美國在臺灣長期駐軍,客觀上避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期的數十年間,透過落後薄弱的海軍跨海作戰,統一臺灣的可能性。直至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壓力下全數撤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被廢除,而以由美國國會透過的美國國內法《臺灣關係法》取而代之,該法律仍然強調美國應對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以維護太平洋和平與安全。美國並未放棄其在臺灣的戰略利益,也一直沒有放棄島鏈封鎖中國大陸的戰略,故臺灣問題一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認為是“中美關係發展中最敏感的問題”,“中美關係發展最大的障礙”。2005年5月13日,抵達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胡錦濤,在會晤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時,再次提出“中美關係的關鍵在臺灣問題”。美國總統與國務卿則多次強調臺灣問題也是人權問題,其處理必須是和平方式且經臺灣人民之同意。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與中華民國斷交,並釋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國在《中美建交公報》中關於臺灣的部分,表示「認知」。但此後,美國政府一直保持模糊政策,直至2004年中,美國政府因應民進黨政府激進動作,不得不開始日益清晰其一個中國、不支援臺獨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提及關於最終主權地位時,均使用“福爾摩沙”(Formosa),而其他時候則使用“臺灣”(Taiwan)。此外,透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美國國內法“臺灣關係法”,但美國的態度是兩岸的過程必須是臺海兩岸的政府共同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反對以片面或非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而此過程是沒有時間表的,由兩岸的政府和人民共同決定。這樣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臺海兩岸人民的利益。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政策是,“美國對臺灣沒有領土野心”,這點已由杜魯門總統所確定,而至今沒有改變。因此,按照美國的說法,不論是韓戰時協防臺灣、金門砲戰時協助中華民國國軍運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內瓦會談、臺灣關係法的訂定及執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簽訂、1996年臺海危機時巡弋臺海、反對臺灣公投、不支援臺灣加入聯合國……等,均不是支援或反對兩岸統一或臺灣獨立,而是因為那樣做,符合美國的政策、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的政策是清晰的,一貫的,而且沒有改變。此一立場美國於2007年8月31日再度重申。2007年,美國國會研究處在研究海峽兩岸的『一個中國政策』報告書中闡述美國的立場,並總結了五點:這些內容在2013年美國國會研究處的研究報告中保持不變。美國眾議院以及參議院於2016年9月分別提出旨在促進臺灣與美國間的高層級交流的法案——《臺灣旅行法》,之後2017年1月及5月重新提出,均獲參眾兩院透過,並於2018年3月16日由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此法是續《與臺灣關係法》後,另一部現行與臺灣相關的美國國內法。日本.1972年日本自由民主黨總裁選舉中,日中關係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議題,田中角榮在競選時承諾上臺後要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得到其他候選人三木武夫和中曾根康弘的支援,選舉結果是田中大比數擊敗最大的競爭對手,當時屬於親臺派的福田赳夫。7月,田中角榮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中國政府也對此做出積極回應。相應內容發表於《中日聯合宣告》中。2010年5月19日,日本外務省副大臣武正公一在日本眾議院外務委員會會議上回答眾議員中津川博鄉質詢時表示:「日本並未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只是在《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政府放棄對臺灣的所有權利,有關臺灣的法定地位,日本政府沒有加以認定的立場」。2012年3月9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亦作相同表示。2016年10月14日,日本民進黨黨首蓮舫因出生於臺灣導致的雙重國籍爭議影響政治生涯,已向日本法務省提供國籍放棄的證明檔案,日本法務大臣金田勝年14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日本並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所以沒辦法受理蓮舫的國籍放棄之證明檔案。日本並不承認臺灣當局的合法性,所以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所開出的國籍放棄證明檔案為官方文書,蓮舫可以改為向法務省宣示只願意擁有日本國籍,能夠消除雙重國籍的問題。2021年4月17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高峰會,並共同發布聯合宣告 。聯合國.1988年12月20日,鑑於臺灣在聯合國機構中的稱謂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中國常駐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副代表名義致函亞太經社會秘書處,要求聯合國各有關機構應當使用“中國臺灣省”稱呼。1989年5月3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向聯合國秘書處法律部遞交了正式外交照會,“謹奉授權確認聯合國系統檔案包括統計表格中如必須提及中國臺灣省時,其正式稱謂應為‘中國臺灣省’。”同年6月15日,聯合國秘書處法律部答覆稱,其已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交照會印發聯合國系統各有關部門,並將立即啟用新稱呼。2005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一份退回關於臺灣加入聯合國請求的函件中,指稱鑒於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聯合國認為臺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聯合國認為,就一切意圖和目的而言,臺灣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對此向聯合國大會致函反駁潘基文的言論。但是該函件隨即遭到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退回,聯大總務委員會同時拒絕將這一問題列入聯大議程,這是聯合國大會第15次退回類似函件。2007年,中華民國方面試圖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7月,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正式提出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訴求,潘基文引用相關決議文拒絕。美國國務院隨後對潘基文的這一說法表示反對,重申美方對臺灣主權不採立場,並指聯合國檔案主張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惟該主張不為包括美國在內等聯合國會員國接受,若聯合國堅持,美國將以國家立場與此劃清界線。2011年公開的一份維基解密外交電文指出,潘基文在當年8月與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扎勒米·哈利勒扎德會面時,承認他有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公開發言「太過分」,並確認未來聯合國提及臺灣時,不再使用「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一詞。澳洲、加拿大、日本及紐西蘭也跟進美國,在與聯合國諮商之後確定聯合國不再使用上述說法。但之後,聯合國及各下屬機構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前要求延續“中國臺灣省”之稱謂。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髮言人杜加里克在記者會上被問及秘書長一份關於高雄美濃地震的宣告中“中國臺灣省”的稱謂時強調,這是聯合國所採用的正式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壓制臺灣的國際空間,要求其邦交國及國際組織不得承認臺灣有國家地位。反共人士.美籍華人餘傑是中國大陸持不同政見者及反共人士中,支援臺灣獨立者之一。袁紅冰所著《臺灣大劫難》亦在臺灣引起轟動。以中國國民黨精神黨員自居的中國泛藍聯盟則奉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恢復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另外在流亡海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人士,因為試圖以臺灣的民主政治影響中國大陸,並希望民主的中華民國的存在能夠施加壓力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去改善人權和開放民主,因此基本上支援臺灣現階段維持現狀,反對實行“一國兩制”,但多數中國大陸民運人士不能接受臺灣獨立,而是希望中國大陸廢除一黨專政而讓統一的中國都實行民主制度。但也有部分的中國大陸民運人士支援臺灣獨立。有觀點認為,少部分中國大陸民運人士同臺灣獨立運動關係密切,臺灣方面也對部分中國大陸民運人士有相當資助。
199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93
獵戶座
獵戶座是一個非常顯著的星座,其星等是一般人肉眼能看見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它那些分佈在天赤道上耀眼的星,也是各地人都認得的星座,最適合觀賞的季節是冬季,也因此獵戶座一直有著「星座之王」、「冬之星座」的美譽,形如獵人俄裡翁站在獵戶座的河岸,身旁有他忠誠的獵犬大犬座,與他一起追逐著金牛座和天兔座。在神話中,俄裡翁被他心愛的月亮女神阿緹蜜絲送到天上變成獵戶座,延續他們的愛情故事。特徵.這星座有很多光亮的恆星及深空天體。以下是它其中的幾顆星:除參宿四外,獵戶座中主要的星都有相似的年齡及特徵,表示它們可能有一共同的起源。透過獵戶座我們能夠很容易找到其他的星。把獵戶的腰帶往東南方伸延就能找到天狼星。深空天體.從獵戶腰帶掛下來的是他的劍,它是由四合星所組成,在中國稱為伐星。即使用肉眼也能夠清楚辨認出這個壯麗的天體不是一顆星;如果利用到雙筒望遠鏡,我們更可看到它那些年輕的恆星、發光的氣體及塵埃。另一著名的星雲就是位於獵戶座ζ的馬頭星雲,它的名字來自當中的一團形似馬頭的黑色塵埃。如果以一支小型望遠鏡去觀察獵戶座就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深空天體。歷史與神話.這一個耀眼的星座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它的位置,只是形象不同。古代蘇美人把這些星視為一隻綿羊。參宿四的拉丁名Betelgeuse意為“腋窩”,指的就是“綿羊的腋窩”。在古中國,獵戶座是廿八宿之一,即“參宿”。「參」就是「三」的國字大寫; zh-cn:“參”同“三”的大寫“叄”,指獵戶腰帶上的三顆星。中國傳統中,有“三星高照”的說法,認為三顆亮星高照,象徵吉祥幸福、健康長壽和富裕。“三星”即指參宿一、參宿二與參宿三。還有“三星正南,就要過年”的諺語,表示這三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農曆新年的關係。古埃及人認為這些星是奉獻給光之神──歐西里斯的貢物,一些金字塔與獵戶座有密切聯係。無論在古代或現代的文學作品中,獵戶的腰帶與劍經常都有出現,例如美國陸軍第27步兵師的臂章、米高梅旗下的獵戶座影業。天球赤道座標: &de=0.0&zoom=&show_grid=1&show_constellation_lines=1&show_constellation_boundaries=1&show_const_names=1&show_galaxies=1&img_source=IMG_all 05h 30m 00s,+00° 00′ 00″
199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95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語字母,也作天方字母尚有別的語言使用阿拉伯字母,如波斯語、達里語、中國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等。在中國,回族地區偶爾也用阿拉伯字母記寫漢語,這叫做“小兒經”。目前阿拉伯語字母是僅次於拉丁字母後世界上第二多人使用的拼音文字。阿拉伯字母本身不包含短母音,所以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達里語、普什圖語等語言的很多書籍和雜誌中,短母音並不被標出,所以人們必須從文中推測出這些母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閃族語更多使用子音和長母音來區分詞義。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語言透過修訂阿拉伯字母,使得所有的母音均可表示出來,人們閱讀文章時不再從文中推測讀音,例如維吾爾語。阿拉伯字母屬於亞蘭字母體系,共有28個表示子音的字母,通常在《古蘭經》、幼兒讀物、阿語學習教材,或者給外國人閱讀的書籍中才加母音符號。阿拉伯語是連續書寫的,不同於每個文字都單獨書寫的象形文字,因此每個阿拉伯字母的書寫形式會受到詞法的影響。在阿拉伯字母中,兩個相同子音相連,並且前一個讀靜音的時候,則在該字母上使用一個表示,稱為疊音。《古蘭經》是用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古典阿拉伯語書寫的,參看阿拉伯書法。字母表.太陽字母和太陰字母.阿拉伯文字母分太陽字母和太陰字母兩類。太陽字母.阿拉伯文定冠詞 "--‎" (al-) 中拉姆 /l/ 的發音受後面字母同化影響變成長子音的文字。具體來說,是指與 /l/ 發音部位相同或者接近的舌冠音 (齒音、齒齦音、齒齦後音) 的幾個字母。由於「太陽」一詞 --‎詞首帶有 ش 字母故被稱作太陽字母 --‎。例如, --‎加定冠詞後變成 --‎,而不念做 al-shams。也就是說,阿拉伯文定冠詞 ال 後面遇到太陽字母時,定冠詞不念做 al,而是與後面的太陽字母疊合讀成疊音。具體即 ت, ث, د, ذ, ر, ز, س, ش, ص, ض, ط, ظ, ل, ن 這幾個字母。太陰字母.定冠詞 /l/ 發音不發生同化的字母,即太陽字母以外的字母,稱作太陰字母。「月亮」 --‎字母 --‎。例如 --‎帶定冠詞後變成 --‎。也就是說,定冠詞 ال 後面遇到太陰字母時,定冠詞依然發作 al,具體即 ا, ب, ج, ح, خ, ع, غ, ف, ق, ك, م, ه, و, ي, ء 這幾個字母。另外,二十八個字母中,艾裡夫這三個字母稱為「柔母」,其餘二十五個字母為「剛母」,它們在詞法中會發生不同的語法變化。其他字母.※這個合字用在以 ا (alif) 開頭的詞再加定冠詞「ال」(al) 的場合。另外,在帶有 /(ʔ)a/ /(ʔ)i/ /(ʔ)u/ 音值的詞頭 ا (alif) 之前遇到「ل」(lam, /l/) 時,雖然書寫上變成合字 لا ,但發音不會變成 /laː/ 而還是 /l(ʔ)a/ /l(ʔ)i/ /l(ʔ)u/ 。除去上述特殊情況以外,在詞中、詞尾加上後續字母變成長母音 /aː/ 的場合 ا 之間遇到 ل 變成合字 لا 才發做 /laː/ 音。音符.這些符號在通常情況下通常省略,只用在教育、解說的文字裡。音符分為「動符」和「靜符」,「動符」有合口符、開口符、齊齒符三種。母音符號.用於標註母音,通常只出現在《古蘭經》或者初級啟蒙書中。艾裡夫和子音相關符號.※伊斯蘭教真主安拉在阿拉伯文裡寫作الله, ّ (shadda) 上面有一個短線,這是小艾裡夫的一個特殊形式。鍵盤輸入時輸入 ل (lam) + ل (lam) + ه (ha) 後會自動轉換成帶記號的符號。海姆宰.海姆宰 (hamza) 是表示聲門塞音 /ʔ/ 的文字使用規則如下:列表如下。海姆宰單獨出現「ء」僅限於詞尾以子音結尾結尾,或者以長母音結尾等不適合使用主字母的場合。傳統的字母順序.現在使用的字母順序是按字母造型類似統一放在一起的。除此之外,習慣上還有一種源於腓尼基文字傳統的稱作 abjadī 順序 (أَبْجَدِي)。根據區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順序如下(從右向左)。阿拉伯字母當做數字使用時,也按照這種順序。通常把這個順序分成八組加上母音念做 'abjad hawwaz ḥuṭṭī kalaman sa‘faṣ qurišat ṯaḵaḏ ḍaẓaḡ,或者 abujadin hawazin ḥuṭiya kalman sa‘faṣ qurishat thakhudh ḍaẓugh。阿拉伯語數字.有兩套數字體系:標準阿拉伯語數字和東阿拉伯語數字,使用於書寫阿拉伯語的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合字.),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199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97
僧伽羅文
僧伽羅文是在斯里蘭卡用來書寫官方語言僧伽羅語並有時用來書寫書面語言巴利語和梵語的一種母音附標文字。作為婆羅米系文字的一員,僧伽羅文可以追溯祖先到2000多年前。僧伽羅文有兩套字母表,代表所有本土音位的核心字母表叫做-{}-。字母表.多數僧伽羅字母是花體的;在字母表中幾乎完全缺少直線。這是因為僧伽羅文被寫在棕櫚葉上,書寫直線會使葉脈破裂,因此偏好圓形。本節的表格中用更深色的背景來指示擴充套件字母。數字與標點.僧伽羅文有表示數字的特殊符號,一直使用到了19世紀初。現在被阿拉伯數字取代。以前用෴作為表示完全停頓的標點符號。現在一般不再使用。Unicode編碼.僧伽羅文在Unicode 3.0及以後的版本獲得支援,在U+0D80至U+0DFF的位置。
199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999
世界語
世界語,舊譯萬國新語,旨在成為世界通用語。波蘭猶太人眼科醫生柴門霍夫在對其進行了十年的創作工作後於1887年出版《第一本書》,創立了這個語言的基礎。世界語的命名來自於--,這是柴門霍夫出版《第一本書》時所使用的筆名。最早,柴門霍夫給這門語言取的名字「La Lingvo Internacia」,意為「國際語言」。在《第一本書》中,柴門霍夫寫道自己對世界語有三個主要目標:總之,世界語的定位是國際輔助語言,不是用來代替世界上已經存在的語言。柴門霍夫原本想要創立一種簡單易學而靈活的語言,一種普世的第二語言,用來促進世界和平並且幫助世界各地的人民瞭解他國的文化,而現在一些世界語者仍然抱著這樣的期望。根據民族語言網的統計,世界各地一共有大概200萬人會說世界語,其中包括大約兩千名以世界語為母語的人。世界語是目前唯一有母語人士的人工語言。國際世界語協會在全球120個國家中有大約5,500個成員,其中在歐洲、東亞及北美的成員最多。世界語維基百科至今已有大約個條目,是第32大維基百科,也是第一大的人造語言維基百科。在世界語的學習網站中,lernu!是其中之一,在2013年公佈有15萬個註冊使用者,每個月也有大約15至20萬個訪客。2015年5月28日,多鄰國增添了透過英語學習世界語的課程。隔年10月26日,透過西班牙語學習世界語的課程也加入了多鄰國外語課程的行列。2017年5月27日止,在多鄰國網站上開始學習世界語的人超過一百萬。世界語有文學作品、歌曲和電影,可說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內衍生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語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1954年將世界語推薦學習使用,1985年再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給聯合國各個成員國。2007年,世界語成為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的第32種語言。雖然至今仍無任何國家給予世界語官方地位,但世界各地許多學校從小學到大學皆有提供世界語學習課程,且Google、維基百科、Facebook、Firefox、Ubuntu等皆有世界語版本。Google翻譯自2012年2月22日開始新增世界語為第64門語言。印尼的外交學院也將把世界語列為年輕外交官學習的語文之一。歷史.柴門霍夫醫生的第一本世界語書《Esperanto》作於1880年前後。他是俄國猶太裔眼科醫生,生於時屬俄羅斯帝國的比亞韋斯托克。他創造這門語言是為了促進各國人民友好相處。他早年在比亞里斯托克的境遇和感慨可以在他給Nikolai Borovko的信中窺見一斑:柴門霍夫用了約十年時間將外語文章譯作世界語,同時也直接用世界語創作散文與詩歌。1887年在華沙出版了第一本世界語語法。在其後的幾十年裡,世界語使用者的數目急劇增加,起初只是在俄羅斯帝國疆域內以及東歐地區,之後延伸到西歐、美洲、中國和日本。早期的世界語者是透過通訊和雜誌交流的,自從1905年第一屆世界世界語大會在法國海濱城市布羅涅召開後,世界世界語大會每年在不同國家召開,只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斷。二戰後,每年都有兩千到六千人與會。遭受迫害.因為世界語大有希望成為人類互相瞭解的橋樑,從而常常招致極權主義國家的猜忌,比如納粹德國。由於柴門霍夫是猶太人的緣故,德國對世界語的迫害更是變本加厲。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指世界語是猶太人密謀支配世界後所使用的語言。世界語者因此遭屠殺,柴門霍夫的家人也遇害。蘇聯初建時,世界語得到官方支援,蘇聯世界語協會也是官方承認的組織。然而1937年斯大林改變了政策,指世界語是內奸語言,世界語者慘遭流放乃至屠殺。蘇聯禁止使用世界語,直到1956年才結束禁令。西班牙內戰後,佛朗哥獨裁政權迫害無政府主義者和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者,從而牽連了世界語者。直到1950年代,西班牙才重新容納世界語的發展。正式應用.現在,世界語並不被任何國際承認的國家確認為第二語言。但於二十世紀初建立了第一個世界語國家莫里斯尼特。中國語言學家錢玄同曾經提倡用世界語取代漢語。另外,1968年,自封獨立的微型國家玫瑰島共和國也確定世界語為官方語言。世界語一度很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民間的歡迎。共產黨建政後不久的1951年3月11日即成立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又於1963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世界語工作座談會,陳毅副總理發表長篇講話;高教部發出《關於開設世界語課程的通知》。196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世界語廣播正式開播。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大陸也曾有過世界語的學習熱潮,據稱當時中國有40萬人學世界語。並且1985年於昆明舉辦了第一屆全國世界語大會。美軍曾出版過世界語軍用喊話手冊,作為軍演中假想敵的語言。1924年夏天,美國無線電中繼協會接受世界語作為國際輔助語言,並希望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也能夠用世界語來進行國際交流,然而世界語在無線電通訊中的實用價值反而不大。世界語還是幾個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語言,比如Sennacieca Asocio Tutmonda,還有很多世界語組織。最大的世界語組織就是國際世界語協會,它與聯合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正式顧問關係。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1954年推介以世界語作為國際溝通媒介。世界語是已於2020解散的聖馬利諾的國際科學學院的教學、管理語言。語言特性.語言學分類.作為一種計劃語言,世界語不與任何民族語言有譜系上的關聯。人們說它是“詞源上多采用羅曼詞彙,詞法上高度黏著,而又有些孤立語特徵。」其音韻、語法、詞彙、是基於西方印歐語言的,而音位系統本質上是斯拉夫形式的,也有少量日耳曼語言特徵。在語用和其他在最早的柴門霍夫的世界語未詳細說明的方面上深受早期使用者的母語影響,尤其是俄語、波蘭語、德語、法語。在語言型別學範疇上,世界語的介詞、語序自由,而預設為主謂賓。形容詞可以自由地置於所修飾的名詞的前或後,然而通常還是在名詞前。新詞透過豐富的前後綴而形成。世界語音系.世界語有23個子音、5個母音、兩個半母音,半母音可以和母音組合成六種複合母音。,重音仍然在i上[fa.mi.ˈli]。23個子音是:/r/通常讀作顫音,但也可以讀成英語r [ɹ]。/v/常常讀如英語v,但是也有人讀成[ʋ] (介於英語的v與w之間)或者[w],這就要看說話者的語言背景了。半母音/u̯/常常只在母音/a/和/e/之後構成複母音,而並不像子音w /w/。通常也存在把nk讀成[ŋk]和把kz讀成[ɡz]的同化現象。世界語中子音叢很多,詞首可達三連子音。除非在外來人名中,詞尾子音叢不常見;詩歌用語省略詞尾o;也有極少的基礎詞彙如同cent“百”,post“在……後”有詞尾子音叢。世界語有五個基礎母音,前閉母音i、後閉母音u、前中母音e、後中母音o和開母音a,與西班牙語、斯瓦西里語、菲律賓語、現代希伯來語、現代希臘語一樣。半母音兩個/i̯/ 和/u̯/,常與基礎母音結合,形成六個複合母音aj、ej、oj、uj、aŭ和eŭ,幾乎和菲律賓語裡一樣。因為只有五個母音,所以世界語允許把母音讀作其變體。比如說e可能會被讀成介於[e] (相當於法語é)與[ɛ] (相當於法語è)之間的各種音。這些細節問題常常要看說話人的母語。有人會在後面還緊連一個母音的母音後添上一個喉塞音,比如heroo“英雄”讀作[he.ˈro.o]或者[he.ˈro.ʔo],praavo“曾祖父”讀成[pra.ˈa.vo]或者[pra.ˈʔa.vo]。世界語正書法.世界語文字是拉丁字母變體,一字一音,一音一字。世界語字母表中有六個帶附加符號的字母,有峰形符的ĉ[tš/ch/tsh]、ĝ[dž/dg/dzh]、ĥ[x]、ĵ[ž/zh]、ŝ[š/sh]和有谷形符的ŭ[w],而世界語字母不包括拉丁字母本來的q,w,x和y,這幾個字母只有在拼寫一些未世界語化的其他語言名字時才會用到。世界語28個字母如下:這些字母大多按照對應的國際音標發音,只有c是讀成ts。字母c ĉ ĝ ĥ ĵ ŝ和複母音中的ŭ分別讀作[ts] [tʃ] [dʒ] [x] [ʒ] [ʃ] [u̯]。以捷克式IPA轉寫應該寫成ts,tš,dž,x,ž,š,w。音節的劃分.母音可以單獨構成音節,而子音必須和母音在一起才能夠構成完整的音節。如果兩個母音之間沒有子音,就從它們中間劃分,如:mia劃分為mi-a兩個音節,frua劃分為fru-a兩個音節。世界語沒有複合母音。如果兩個母音間的子音數為單數,則後面的母音所在的音節多得一個子音,如:u-nu, i-li, se-sa, be-la, kon-traŭ, vin-tro, in-dus-tri-o。如果兩個母音之間的子音數是雙數,兩個母音所得子音相同,如:ler-ni, lon-ga, las-ta, kons-tru-i。重音:世界語單詞的重音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單音節詞沒有重音。如:domo, labori, esperanto。變體字母的書寫.變體字母一度帶來了列印和輸入的麻煩,尤其是那五個帶峰形符字母是世界語特有的。鑑於這些戴帽子的字母已經收入在在國標字元的擴充拉丁字元A中,目前這個麻煩只會困擾那些只能使用ASCII碼的網路交流和資料庫。另外也有兩種應對方法,其一是用加h來替代加帽字母,比如ĉ、ĝ、ĥ、ĵ、ŝ分別寫作ch[tsh]、gh[dzh]、hh[x]、jh[zh]、sh,而把ŭ寫作u[w]。或者使用捷克式IPA轉寫為t、dšž、x、ž、š、w。計算機輸入法通行時代後,加x的方法更加通行,即改加帽為在後加x,這樣ĉ、ĝ、ĥ、ĵ、ŝ、ŭ就寫作cx、gx、hx、jx、sx、ux。也有一些電腦特殊鍵盤能夠包含世界語字母,在有的系統下能透過軟體將加h或加x的字母轉換成加帽字母。微軟的Windows的EK軟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世界語維基百科也支援“加x轉化為加帽字母”功能。世界語語法.世界語詞語是由字首、詞根、字尾構成的,其構成方式很規則,從而人們自己造造詞也能讓旁人明白。複合詞是由修飾語在先,主要部分在後的原則構成的,比如birdkanto就是鳥的歌聲,kantbirdo就是鳴禽。不同的詞性有各自的獨特詞尾,名詞恆以o結尾,形容詞恆以a結尾,所有派生而來的副詞以e結尾,動詞的六種變化也都有固定詞尾,比如現在式就是as結尾。名詞複數會在o後面加j形成oj。字尾n除了表示賓格外,也可以表示運動目的地等一些其他意義,類似於德語的第四格Akkusativ。動詞的六種屈折形式包括三種時態和三種式。現在時as,將來時os,過去式is,不定式i,條件式us,命令式u。動詞不隨人稱和單複數變位。如此kanti就是“唱”的不定式,相當於to sing,mi kantas就是“我現在唱”,vi kantas就是“你現在唱”,ili kantas就是“他們現在唱”。語序相對自由。形容詞可以在修飾的名詞的前或後,動詞和賓語可以以任何順序出現。而冠詞la都應該在所修飾詞或短語之前。而在主系表句中,語序如同英語一樣,people are animals和animals are people是不同的。詞彙.1887年柴門霍夫在《Ligvo Internacia》中就已經確定了世界語核心詞彙,此書中列出了九百詞根透過前後綴就可以派生出上萬複合詞。1894年,柴門霍夫出版了第一本世界語字典《Universala Vortaro》,其中囊括的詞根數量更大。只要有必要,使用者可以從其它語言中“借”來詞根,這是符合世界語規則的。當然了,借比較國際通行的詞根更好些,其派生詞也要按照世界語規則來。從那以後,世界語確實借來了很多外來詞根,起初大多是來自西歐語言。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意識地廣泛從外語中藉詞,但還是有很多人確實引入了很多借詞,尤其是科技術語。而另外日常用語大多是用舊有的詞根派生來,比如komputilo的多義而增添了“滑鼠”的含義。世界語者常常為規範某個藉詞和舊有詞彙的語義是否應該擴充套件而有紛爭。有些世界語複合詞含義並不那麼清楚明白,比如eldoni從字面上拆開應該是“給出”,而它的實際意義是“出版”,這種複合方式往往是模仿某種西歐語言比如德語的構詞時產生的。另外字尾um並沒有明確含義,只有靠逐個記憶才能搞明帶um字尾的詞的確切意思,比如dekstren。世界語中習語俚語並不多,因為太多習語俚語可能讓各國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困難,當然也就與世界語的創造初衷背道而馳了。實用世界語短語.以下列出了一些實用的世界語詞彙和短語:例文.下面的短文體現了世界語的一些特點:En multaj lokoj de Ĉinio estas temploj de drako-reĝo. Dum trosekeco oni preĝis en la temploj, ke la drako-reĝo donu pluvon al la homa mondo. Tiam drako estis simbolo de la supernatura estaĵo. Kaj pli poste, ĝi fariĝis prapatro de la plej altaj regantoj kaj simbolis la absolutan aŭtoritaton de feŭda imperiestro. La imperiestro pretendis, ke li estas filo de la drako. Ĉiuj liaj vivbezonaĵoj portis la nomon drako kaj estis ornamitaj per diversaj drakofiguroj. Nun ĉie en Ĉinio videblas drako-ornamentaĵoj, kaj cirkulas legendoj pri drakoj.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龍王廟。乾旱的時候,人們就去廟裡祈求龍王給人間降雨。當時龍還是超自然力量的象徵。此後,龍成了皇帝的祖先,並象徵了封建帝王的絕對威權。皇帝宣稱自己是龍之子,皇帝的所有個人物品都帶有龍的名字,裝飾有龍形圖案。如今,中國處處都能見到龍的裝飾,處處都流傳龍的神話。In many places in China, there were temples of the dragon-king. During times of drought, people would pray in the temples that the dragon-king would give rain to the human world. At that time the dragon was a symbol of the supernatural. Later on, it became the ancestor of the highest rulers and symbolised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feudal emperor. The emperor claimed to be the son of the dragon. All of his personal possessions carried the name "long" and were decorated with various dragon figures. Now dragons decoration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China and legends about dragons circulate.教學.大多世界語者是自學的,可以網上學,也可以參加志願者開的課。近年來像lernu!、多鄰國之類的教學網站於網際網路上流行。部分學校裡亦有世界語教學,包括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轄下的先鋒嚮導計劃的四所小學,以及世界各地的69所大學。然而除了中國和匈牙利的幾所大學,這些教受世界語的大學大多並非正式的教學也無國家贊助。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羅蘭大學曾在1966年到2004年有國際語言及世界語系,2004年後將其教學移交給職業學校,還有官方組織的世界語教師考試。巴西參議員於2009年通-{}-過了一項議案,將使世界語成為公立學校外語課程的一種,然而2010年,此議案由於下院反對未能通-{}-過。很多教育工作者估算,無論在何處,世界語都只需要其他語言的二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等的學習時間。Claude Piron曾是日內瓦大學的心理學家,也是聯合國的英漢俄西四種語言的翻譯家,堅稱世界語比很多民族語言都直觀:“世界語幾乎完全依賴直觀感受,它和其他任何語言的區別在於你可以永遠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概括與模仿。讓·匹亞格特所說的同樣的神經心理學法則也適用於其構詞和語法。然而必須指出,這資料只能反映以法語為母語的人學習不同語言的難度。要得出精確結論,還得比較其他國家的資料。在曼徹斯特大學指導下,有230名學生的四所英國小學,從2010年至2013年,為期四年的研究,正在進行“世界語預備課程”教學,也就是透過世界語教學來提升語言意識,並幫助接下來的其他外語學習。在紐西蘭、美國、德國、義大利和澳大利亞也有研究。研究結果很正面,說明了在學習另一門外語之前先學一些世界語有利於該語言的學習。這似乎是因為學過外語再學外語比第一次學外語簡單,而語法簡單,無固定文化背景的輔助語言世界語的教學讓學生打破了第一語言學習的障礙。在一項研究中,一組歐洲初中生先學一年世界語,再學三年法語,最後他們的成績比學四年全學法語的對照組學生強。把接受實驗者的母語和所學習自然語言換成其他的語言,結果也是一樣的,甚至總課程被壓縮到兩年,其中學六個月世界語時也是。社群.地理分佈與人口.到現在世界語還是世界上最通用的人造語言。在歐洲有大量的使用者,尤其在城市地帶。世界語在東歐北歐、伊朗,在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非洲的多哥等地尤其通行。使用人數.Sidney S. Culbert 是華盛頓大學退休教授,也是持之以恆的世界語者。他為估算世界語者的數目做了一項實驗,耗費二十年,在數十個國家劃定實驗地區,並在其中統計世界語者。其結論如下:一百多萬人能夠達到“三級純熟水平”,即有能力穩健毫不遲疑地表達複雜概念,能跟得上演講和廣播等。古爾博特的估算工作不止是算世界語一種語言,他調查也有一部分是調查一百多萬人的語言狀況,並按年度發表在《世界年鑑》上。他最詳細的方法寫在了他1989年給David Wolff的信上。由於Culbert不曾在媒體上詳細刊載某國某地的調查結果,所以也不好客觀獨立地評價他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在年鑑中,他估算世界語者的數目大概在兩百萬人。這個資料登在了Ethnologue上。要是這個資料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說世界總人口的萬分之三會說這種語言。這沒有達到柴門霍夫創造世界共同語的目標,但同時也表明,世界語的成就已經是其他人造語言遠不能匹敵的了。Marcus Sikosek認為有160萬世界語者的說法是誇大的,他估計,就算全球各地世界語者分佈是平均的,那麼算下來科隆市應該是有180個世界語者,但是他在那裡只找到30個能夠流利講世界語的人,其餘本應世界語者較密集的幾個地方也如此。他還指出,各種世界語組織總會員數 -{}- 只有20000。雖說也肯定有很多世界語者沒參加世界語組織,但他認為世界語者總量達到20000的五十倍似乎還是不可能的。芬蘭語言學家Jouko Lindstedt是研究世界語母語者的專家,他統計的所有世界語者的世界語能力比例如下:由於古爾博特博士的統計缺乏詳細區域資料,也沒有真正的普查,所以不太可能確切講到底有多少世界語者。全球世界語協會稱,世界語課本的數量和地方社團的人數表明,對於世界語有一定了解的人有幾十萬乃至可能上百萬。Lu Wunsch-Rolshoven於2001年匈牙利和立陶宛的普查資料得出結論,全球大概有十六萬到三十萬的人能夠能動、流利地講世界語,其中半數在歐洲。隨著科技的發達,更多的國家皆能使用網際網路,因此,學習世界語的人數是難以計算的。很多都是透過網上學習的管道,讓自己成為世界語人。特別是lernu 和Kurso 這兩個公益網站所提供的學習資料,很受歡迎。上述的數字只是一個沒有一定的以世界語為母語者.Ethnologue估算出世界上約有200到2000名世界語母語者,這些人士出身自跨國婚姻家庭中,從小便在家講世界語,因為這是父母唯一共通的語言;但也有些情況是父母熱衷世界語推廣運動,因此讓他們的小孩在家講世界語。但是世界語母語者必須面臨的問題是,他們必須有能夠使用另一語言的能力來面對鄰居、學校和職場。著名的世界語母語者包括猶太裔美籍的富豪喬治·索羅斯、195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達尼埃爾·博韋和納粹大屠殺遇難的男孩彼得·金茲。文化.Monato,意為月刊,是最大的世界語新聞雜誌。世界語者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世界文化,包括原創的和翻譯而來的文學作品。有25000多種世界語書籍,有世界語原創也有譯作。也有世界語雜誌定期出版。用Pasporta Servo,透過世界語筆友服務發展筆友關係,世界語使用者可以在92個國家獲得免費住宿。每年有1500-3000名世界語者在國際世界語大會上歡聚一堂。歷史上就有很多世界語音樂作品帶有各種民歌風格,比如Kaj Tiel Plu。近幾十年來,更多的搖滾等現代音樂流派出現,比如瑞典音樂組合Persone。還有很多古典、半古典的合唱樂隊,既有世界語原創也有譯作,也有集體世界語合唱。Lou Harrison在他的音樂中糅合了世界多種不同文化的風格和樂器,並使用世界語標題或內容,最值得一提的是La Koro-Sutro,由無伴奏的男女高低音合唱團演唱。1964年的是第一部使用世界語拍攝的電影。1965年,由威廉·夏特納主演的Incubus是唯一一部知名的完全使用世界語的長片。世界語者還有一些共同傳統,如柴門霍夫日,還有同樣的行為規範,世界語者在世界語會議中優先講世界語。貶低世界語的人常常講世界語“沒有文化”,而支持者,如哈特福德大學的教授認為世界語是生來就在文化上中立的,只是為便利文化間交流而存在,並不要成為獨立的文化承載者。蘇格蘭世界語作家William Auld曾在這方面論述很多,他堅稱世界語是“人類共同文明的表達”,不受國家間阻礙,這樣我們就可以認為世界語有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也有觀點認為世界語有潛在可能加強歐洲共同認同,因為它結合了多種歐洲語言的特點。世界語的遺產.一些有世界語作品的作者.流行文化中的世界語.世界語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應用,尤其為了在增加異域風情的同時不點明具體國家,也為了避免創造新語言的麻煩。卓別林1940年的電影《大獨裁者》中猶太區商店標識就是世界語的,這是為了創造東歐的異域風情,而不用具體的東歐某國語言,他另一部1940年的電影《上新加坡的路》裡也有一首世界語歌曲。有兩部電影是從頭到尾完全用世界語拍攝的,一部是1964年的Angoroj。加拿大男演員威廉·薛特納學過一定的世界語,所以他有條件在《噩夢》中主演。不過世界語者講他說的世界語法語口音太重了,這是他在McGill大學上學時學的。在弗裡茨·朗1927年的作品《大都市》中,背景中有世界語書寫的商店名和路標。也有其餘的同類作品,比如由同名小說改編的Gerda Malaperis。也有很多以民族語言拍攝的主流電影或多或少用到些世界語。比如1997年的電影《千鈞一髮》,裡面可以時不時聽到世界語廣播。1994年的《街頭霸王》中,世界語是虛構國家Shadaloo的語言。其中一個兵營場景裡,壞蛋M. Bison計程車兵用世界語唱一首激昂的俄羅斯軍樂風格的合唱,即《Bison計程車兵前進曲》。世界語也在電影《刀鋒戰士3》中出現。1980年中日合拍電影《望鄉之星》講述日本反戰人士綠川英子的故事。綠川英子本人可以熟練使用世界語,故電影中有不少使用世界語的情節。英國喜劇《紅矮星號》的前幾集中,人們可以看到Arnold Rimmer在學習世界語,還有Kryten。在第一季中,航天飛船上的標誌是世英雙語的。在Harry Harrison的Stainless Steel Rat和Deathworld Stories中,世界語也被用作未來世界的通行語言。音樂家Stephen Kellogg說他2009專輯《熊》中的歌曲《Shady Esperanto and the Young Hearts》就提到了世界語。儘管在那個歌裡Shady Esperanto只是個角色名。流行的電子遊戲《最終幻想XI》中的歌曲《石憶》是用世界語寫的。這是該系列中第一部網路遊戲,作曲者植松伸夫認為世界語是一種極好的表達世界大同的語言,這段旋律也被全世界傳唱。在Michael Chabon的小說《意第緒警察聯盟》中,主角就住在柴門霍夫賓館裡,賓館裡所有標誌都是世界語的。動畫片《Tiny Toon歷險記:假期怎麼過》裡面,Buster Bunny講:“音樂是大同語言。”而Babs Bunny回答:“這麼我覺得應該是世界語。”在系列動畫片The Tick第二季的第11集《The Tick vs. the Big Nothing》中迪克遇到一種稱作Whats的外星人,這些外星人聲稱他們什麼地球語言都會講,就是不會世界語,因為“你曉得人的力量是有限的”。2002年的日本科幻電視動畫翼神世音中,TERRA為世界語"TERENO EMPIREO RAPIDMOVA REAKCII ARMEO"的首字母縮合詞。在2011年釋出的暢銷電腦遊戲《上古卷軸V:天際》,作為遊戲中的一個“彩蛋”而十分有趣。2012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哆啦A夢·大雄與奇蹟之島~動物歷險記~》,劇中的貝爾加蒙德是世界語中“黃金”的意思。2013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帕蒂瑪的顛倒世界》中的片尾曲《Patema Inverse》是以世界語作詞,描述兩個世界的相遇,在漸行漸遠的天空與地球之間,手中緊握的是彼此的手,以及片頭的對話也是用世界語所描述的。2017年日本美少女遊戲《戀語Juliamo -amrilata lingvo-》中異世界使用一種被稱為「Juliamo」的語言,該語言與世界語相同在某年七月被創立。該語言是使用特殊字母書寫的世界語,玩家在遊戲中必須逐漸學習這門語言。「Juliamo」是由世界語的七月Julio和愛Amo所組成,在日文中有「七月愛=文月愛=以文相互扶持」的多重含意,也隱含了來自不同平行世界的人們能夠彼此相愛的宏願。科學.1921年法國科學院推薦世界語作為世界科學交流語言。一些科學家,比如數學家莫里斯·弗雷歇,語言學家John C. Wells,教育家Helmar Frank,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賴因哈德·澤爾騰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以世界語出版的。Frank和Selten還是聖馬利諾國際科學學院的創始人,這所學校也被人叫做世界語大學,因為那裡教學管理都是講世界語的。商業活動.世界語的商業活動已經進行了好幾年,2013年的全球世界語商業聯合會 的會長是來自中國的王天義。遠在二十年代,法國的商業會已經做了研究,顯示世界語是最理想的商業用語。這項研究刊登在1921年的紐約時報上 。世界語運動的目標.柴門霍夫的目的是創造一種易學的語言來增進國際間瞭解。世界語的功能是作為國際輔助語言,也就是一種通用的第二語言,並不是用於取代民族語言。在世界語運動的早期,絕大部分世界語者都贊成這個目標。後來,鑑於世界語和其文化的成長,有的世界語者開始提出更高目標,儘管世界語並不被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接受。這種希望世界語最終在大尺度上被官方接受的世界語者一般被稱作finvenkistoj,這個名稱來自世界語詞fina venko,意為“最終勝利”,也叫pracelistoj,詞源是pracelo,意為“本來目標”,那些堅持語言的內在價值的人一般被稱為raŭmistoj,這個名稱來自芬蘭地名Rauma,1980年國際世界語青年大會曾在那裡發表宣言,他們提出了世界語文化的價值,而認為fina venko短期內很難實現。以上這些思潮其實互相併不排斥。1996年的布拉格宣言展現了世界語運動即主要世運組織國際世界語協會的主流觀點。世界語標誌和旗幟.最早的綠旗和目前通用的綠旗的特點是,綠底,角上的白方塊上有綠色五角星。這是1887年愛爾蘭人Richard Geoghegan設計給柴門霍夫看的,此人也是編寫英語世界語教材的第一人。1905年,在法國Boulogne-sur-Mer召開的第一屆世界語者大會的代表們批准此旗作為標誌。有時人們也會在星星上加一個字母E。基督徒有時會在星星上面加上一個白十字架。左翼人士會把綠色改為紅色。1987年,另一種旗幟樣式在UEA舉辦的世界語百年慶典的競賽上嶄露頭角。這個旗幟是白底子上有兩個相對的E曲線,裝點有jubilea simbolo的字樣,意為“百年大慶”。有的世界語者批評它的橢圓曲線像甜瓜。不過到現在人們還在用這個旗幟,只是不如傳統的verda stelo綠星旗更加通用。政治.很多政治理念都牽涉到世界語。最常見的就是“歐洲–民主–世界語”政黨,其目標是讓世界語成為歐盟的官方語言。愛爾蘭政黨Éirígí最近也接受了綠星的標誌,因為一些成員支援讓世界語成為替代英語的國際語言。宗教.世界語在某些宗教中也有特殊地位,比如日本的大本教和巴哈伊信仰,其餘的一些宗教也多少提倡世界語。大本教提倡信仰者使用世界語,還尊崇柴門霍夫為神。大同教提倡使用國際輔助語言,而未曾說清是哪一種語言,一些大同教信徒認為應該是世界語。莉迪亞·柴門霍夫,柴門霍夫的女兒是大同教信徒。很多大同教文章被譯成世界語。1908年,招魂巫師Camilo Chaigneau在雜誌《La Vie d'Outre-Tombe》寫了一篇文章《招魂術與世界語》,推薦在一部招魂巫師和世界語者的“核心雜誌”上使用世界語。然後主要在巴西,招魂巫師開始積極使用世界語。巴西招魂巫師聯盟出版世界語教科書,翻譯招魂術的基本書籍,並勸招魂巫師學世界語。第一部翻譯成世界語的聖經是柴門霍夫自己翻譯的《舊約》。一些英國的牧師和學者在對此書加以批註並與其他語言的聖經比較,然後在1910年由英國外國聖書協會出版。1926年世界語新舊約譯本又一同出版,這個版本一般稱作Londona Biblio連載,而經外書是在新版倫敦聖經中發表的。有兩個基督教世界語組織是在世界語早期就成立的。一個是1910年的國際天主教世界語者聯盟。一個是1911年的國際基督徒世界語者同盟。自從1994年的復活節之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和教宗本篤十六世總在復活節和聖誕節的用多種語言的普世祝福中使用世界語。使用世界語的教派還有:貴格派世界語協會,他們有人稱是“兄弟會”的活動。1910年,基督教兄弟會首次用世界語出版。也有以世界語傳道的基督教教士和教師,奈及利亞的牧師Bayo Afolaranmi的“精神食糧”雅虎郵件傳送單,從2003年開始每週傳送傳道資訊。Chick出版公司將其出版的Jack T. Chick創作的基督教基要派福音書漫畫式傳單譯成了世界語,比如“Jen Via Tuta Vivo”。伊朗的最高領袖霍梅尼呼籲穆斯林學習世界語,他稱讚世界語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交流的好媒介。霍梅尼建議用世界語取代英語做世界通用語,於是聖城庫姆的神學院開始使用世界語,世界語的古蘭經不久後也在伊朗出版。然而1981年之後霍梅尼和伊朗政府開始反對世界語,因為他們發現“異端”巴哈伊教徒也喜歡世界語。批評.難學.目前能夠流利使用世界語的人都是較有語言天賦的人,同屬印歐語系的歐洲人在記憶世界語詞彙方面有天生優勢。然而,對於普通人,特別是非歐洲語言使用者而言,世界語並非那麼容易學習。一派學者認為,學習世界語有利於學習外語,但事實上,研究表明,學習第一外語之後再學習第二外語,本來就比較容易,對其他語言也是一樣的,世界語並非特殊。使用人數.世界語使用者聲稱世界上有幾百萬世界語者,但實際數量遠低於這一數字。就算全球各地世界語者分佈是平均的,那麼算下來科隆市應該是有180個世界語者,但是Marcus Sikosek在那裡只找到30個能夠流利講世界語的人,其餘本應世界語者較密集的幾個地方也如此。他還指出,各種世界語組織總會員數只有20000。雖說也肯定有很多世界語者沒參加世界語組織,但他認為世界語者總量達到20000的五十倍似乎還是不可能的。世界語的最初構想就是成為國際交流用語,準確地講就是做所有人的第二語言。自從公開後,就一直有人爭論世界語能否達到這個程度,是否對國際交流有幫助。世界語支持者也因主張將學習外語的錢改用在學習世界語上而受到批評。世界語並沒有達到創始者設定的成為世界共通語的目標,而世界語支持者則強調世界語既得的成就已經不小了。儘管世界語也問世了一百多年了,世界語使用者相對於世界總人口仍然很少。比如在英國,學校很少教世界語,因為政府認為世界語不符合需要。還有很多批評說道世界語希望成為佔優勢的國際輔助語言的抱負不實際,它鬥不過英語。從實際上的國際交流來看,英語在很多方面都充當著事實上的世界共通語,而世界語的使用範圍則相當有限。消滅母語.世界語若廣泛通用,將有消滅母語的可能,特別是那些以世界語為母語的人,已經將本身的母語消滅了,這些人的行為本身已經試圖讓世界語成為母語而不是他們自己所聲稱的第二語言。表面上看,即使是世界語母語者也需要生活在當地的語言社群內,也需要掌握其父母的語言,所以世界語註定只是其母語之一,不存在“將本身母語消滅”的問題。但是,如果世界語母語者不斷增長,幾代人之後,多數人都以世界語為母語,那麼,以上觀點就不成立了。世界語目前之所以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反對,在於它實際上規模很小,對母語構不成威脅。目標錯誤.柴門霍夫聲稱統一的語言有助於增進不同民族的理解、和平。但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語言只是幫助溝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誤會。但衝突多半仍是產生在傳統文化、階級、價值觀、以及利益考量等方面上,還有一些是被蓄意操縱出來的。例如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有很多人懂英語,但還是有不少衝突;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又說相同語言的團體內部也常都會有內部衝突。批評者甚至進一步認定統一的語言與和平毫無關係,尤其是在世界語不那麼普及的情況下。規則複雜,拒絕改進.由於世界語是人工造的語言,所以有很多人批評它的細節問題。比如柴門霍夫選擇用edzo而不是在歐洲語言中更常見的spozo表達“丈夫”的意思。還有他選擇用古代希臘語拉丁語的單複數詞尾-o,-oj,-a,-aj而非後來的拉丁語希臘語簡化了的-o,-i,-a,-e。有批評說世界語看起來似乎有些不自然,這主要源於變音符號,讓一些人覺得古怪麻煩。還有人認為人造語言是必然充滿各種缺陷的,因為它是人造的。中文翻譯.「Esperanto」在中文被翻譯為「世界語」,而只基於歐洲語言的世界語明顯不夠「世界」,該詞在世界語中也並無「世界」之意,而是「希望者」之意,所以部分中文世界語使用者將其稱為「希望語」。部分中文學習者因為「世界」而學習世界語,但學習後發現和「世界」並無太大關連。而真正將自己稱為「世界語」是世界語的先驅沃拉普克語」,雖然該語言也只基於歐洲語言。歐洲中心主義.世界語詞彙語法是基於歐洲主要語言的,並不“世界”,不過這也只是因為中文翻譯的問題,但世界語依舊帶有很強的歐洲中心主義。更常見的問題是,世界語語法只基於歐洲語言,對於歐洲之外的亞洲人來說還是很陌生,這樣講歐洲語言的人在學習上就佔了優勢,目標是成為全球輔助語言的話,就對非歐洲人來說顯得不公平。雖然世界語基於西方語言,但而它的詞彙、帶帽的字母、語法卻都與主要西歐語言有所差異。所以世界語對於講西歐語言的人來說也並非多好學,甚至可能比學某種真正的歐洲語言更難。舉例來說,還常有抨擊世界語形容詞與名詞數格一致和賓格的言論,這是歐洲語言中常見的語法之一,但對於歐洲以外的語言來說並不常見,甚至構成了很大的學習障礙。其實這些細節問題也是一些世界語者希望改革的。由於世界語的詞彙的語義學都是來自歐洲語言的,所以世界語是基於歐洲文化的,這也給世界語灌入了歐洲式的世界觀。還有,世界語詞彙量巨大,不光從既有的詞根中派生大量新詞,而且還大量吸收外來詞。這樣對於非歐洲人來說,就有些不必要地難學了。關於詞彙量的問題,很多世界語支持者也認為要修改,他們覺得除非非用不可就堅決不用外來藉詞,一切情況下都應儘可能使用世界語本身的派生詞。但“世界語本身”基於歐洲語言,而“外來藉詞”主要指代非歐洲語言,這也變相增強了歐洲中心主義。為改進世界語,誕生了很多的改良人工語言。其中包括Lojban,這些語言是為瞭解決和歐洲語言的差異,但仍然與非歐洲語言差異巨大。缺少承載的文化.世界語“沒文化”,儘管有汗牛充棟的世界語寫的文章,世界語還是不能承載起某種文化。性別不中立.世界語對於陰陽性的處理使得它有了性別歧視之嫌。大部分表示親屬的詞語都是預設為男性,女性形式要另加字尾。也有一些修改的嘗試,其中比較好的就是世界語作家霍爾海·加馬喬一詞。改革與變種.儘管世界語從創造起到現在也經歷了一些修改,近年還是有人提出更多修改要求。較早的就是柴門霍夫自己在1894年的提案,另外還有1907年有人發明的伊多語等。現在還有人想讓世界語擺脫性別歧視之嫌,比如Riism,然而世界語已經是一種很多人口中講慣了的活的語言了,要改革世界語不比改革自然語言簡單。有人認為在世界語的發展過程中,有必要參考古拉丁文進行修改,因為古拉丁文的成份今天仍然是歐洲語言的共同交集。命名.有很多地理和天體名稱以世界語或柴門霍夫命名。比如南極洲沿岸的世界語島。還有芬蘭世界語者天文學家爾約·維薩拉 發現的小行星1421被命名為世界語小行星,小行星1462被命名為柴門霍夫小行星。參閲.
20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00
冰島語
冰島語,屬於日耳曼語族的斯堪的那維亞語支也是北日耳曼語支當中改變最少的。自維京人在近一千年前,將古諾斯語帶到冰島並形成冰島語後,由於冰島語詞彙的拼法同語法變化不大,其標準化的寫法基於自古諾斯語音位系統、在語義與詞彙順序上細微的拼寫差異。所以,現代冰島人或懂得冰島語的人不須花太多時間即能方便地閱讀及能理解維京時代的古代文學作品或冰島的古代文學作品。音系.子音.濁擦音 /ɣ/ 是不完全緊縮的(constrictive)而經常近乎近音而非擦音。文字.冰島語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組成,字母如下:其中, "c", "q", "w", "z" 只在拼寫人名、地名和外語詞等地方使用。文法.冰島語的基本語序為主語-謂語-賓語,不過為了強調語氣,語序可以比較自由的變化。在冰島語的詩裡面,可以見到所有語序的組合。然而冰島語也和大部分日耳曼語一樣,遵守動詞第二順位,因此不及物動詞的位置會受到限制。例句:
200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01
烏加里特字母
烏加里特字母是一種楔形文字字母,使用於烏加里特語,它是在烏加里特發現的一種已滅絕的和迦南語支相關的語言。烏加里特字母表含有31個字母。起源.在使用烏加里特文的時代,可能對應於線上形閃米特字母中直線和圓圈:由希臘字母Θ、Ο和拉丁字母Q所保留的三個帶有圓圈的閃米特字母,在烏加里特字母都帶有角形楔:𐎉 Tet、𐎓 Ain和𐎖 Qopa。其他字母看起來也類似:𐎅 Ho相似於其假定同源希臘字母E,而𐎆 Wo、𐎔 Pu和𐎘 Thanna則相似於側傾的希臘字母Y、Π和Σ。Jared Diamond相信這套字母是精心設計的,其證據是越少筆劃的字母就越常用。排列次序.從現時的烏加里特,人們發現烏加里特字母有兩種排列次序,這兩種排列次序分別為:北閃米特語排序南閃米特語排序Unicode編碼.在Unicode中,烏加里特字母被指派至U+10380 - U+1039F。
200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04
7月1日
7月1日是陽曆年的第182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3天。
200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07
陳子昂
陳子昂人。唐代詩人,是唐詩革新、古文運動的先驅者。方回在《瀛奎律髓》說道:「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故有「唐詩詩祖」之稱。因其詩“風格激昂,詞意高俊”,有漢魏之風,故被稱為詩骨。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生平.陳子昂出生於富有的家庭,早年喜愛跑馬打獵,不好學,慷慨遊俠,「年十八未知書」。後來在學校看到學子刻苦勤學,遂至金華山鄉校,發憤讀書。學業有成後前往長安,但得不到名家的賞識。一日遇到一個賣胡琴者,有胡琴索價百萬,陳子昂買了這把胡琴,邀眾人至家中賞玩,竟當眾摔琴。陳對大家說他只是一介書生,不懂琴藝,但會寫文章,請大家欣賞他的文章。於是名震京師。唐高宗開耀元年,武攸宜北伐契丹,陳子昂為記室,主撰軍中一切檔案。後辭官回家。縣令段簡以其家富豪,誣陷入獄,憂憤而死。也有人說是陳子昂得罪了武三思,因而被武三思命段簡將其殺害。文學觀點.陳子昂批評六朝南朝齊至南朝梁期間,詩體「採麗競繁,而興寄都絕」,其代表作為《感遇》詩38首,旨在抨擊時弊,抒寫情懷,還有《登幽州臺歌》等。他的詩歌創作在唐代頗有影響。他主張漢魏風骨,提倡風雅比興,對唐詩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其詩風高昂清峻,雄渾蒼涼,語言深沈質樸。其友人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其文學理論主張包括:一為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寄興。二為反對齊梁詩風。此外陳子昂一說也是古琴曲《平沙落雁》的作者。家庭.父陳元敬早年以明經擢第,後隱居射洪東山。子陳光,官至朝議大夫。孫陳易輔及陳簡輔,易輔官至監察御史。
200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09
水滸傳
《水滸傳》,是以官話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六才子書之一。成書年代極具爭議,主流支援「明代嘉靖說」,約1524年。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由被逼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徵西討的歷程。又稱《忠義水滸全傳》、《江湖豪客傳》、《水滸全傳》,一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於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金聖歎刪減為七十回本。此書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亦是《四大奇書》之一。成書年代.成書年代極爭議。現存最早的完整版本刊於1589年,這是年代下限。主流支援「明代嘉靖說」,約1524年,除了書中出現的物件的年代引證外,主要證據是該書最早被其他及是在1520年代,此說法由於具科學可證偽性,為學界共識。其他學說認為成書於更早,上限在元末明初,但相關證據的可證偽性較差,未廣獲承認。《水滸傳》的故事源起於北宋宣和年間,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宋江、吳加亮、晁蓋等人起義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雛型,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而從南宋之史籍《東都事略》以後,已成為了民間文學的主要題材。到了元朝,元雜劇中出現了有關水滸故事的劇本,流傳後世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魚》和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水滸傳》全書是到了明朝,經許多作者不斷增添情節乃至定型。也有觀點認為,《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作者施耐庵關係甚密的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作者.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他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施耐庵說.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百回的《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另一種觀點是全書為施耐庵撰寫,再由羅貫中整理編輯。此說最早見於明代高儒《百川書志》,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同。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因為關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最早記載於《宣和遺事》,在南宋時代已經開始流傳。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故此推論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參考借鑒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或其選段。但毫無疑問,施耐庵在創作長篇章回小說中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胡適在《水滸傳考證》及《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中主張,「施耐庵」可能為某一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某一文人的託名,因「其時士大夫還不敢公然出名著作白話小說」;並且書中內容確有「犯上作亂」之嫌,不為當時統治階級所容。羅貫中說.這種觀點認為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託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年間,魯迅、俞平伯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作,繁本是施編。但是,這種觀點現在普遍沒有得到認同。反對者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識餘》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胡適認為:水滸傳的草本出自羅貫中之筆。內容可能有田王和徵臘,但無徵遼。文筆可能極粗劣。《水滸傳》的後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徵遼和徵方臘,在一百二十回版本還包括徵田虎、徵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有時也稱之為《徵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施惠說.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郭勳託名說.明朝時,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說:「武定侯郭勳……所刻《水滸傳》善本……」。後沈國元在《皇明從信錄》則說:郭勳「仿《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而錢希言在《戲嘏》中又說他曾刪過水滸。胡適在《水滸傳新考》中則認為郭勳刻水滸乃是假託。戴不凡則認為「疑施耐庵即郭勳」。他認為郭勳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宋人說.這種說法最初是認為《水滸傳》是羅貫中編寫,而考證羅貫中是宋朝人。此說多被視為無稽之談。後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中推測施耐庵為宋末元初人。其後黃霖根據《靖康稗史》七種的編者署名「耐庵」,而推斷這位南宋末年的「耐庵」就是施耐庵,並且認為施耐庵所作水滸乃是簡本,而不是當前的版本。版本.現存最早的《水滸》版本,當屬儲存於上海圖書館的《京本忠義傳》,此本大約刻於明朝嘉靖年間,為一百回版本。水滸傳的版本很多,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故事版本。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繁本和簡本。《水滸傳》版本嬗變關係圖:13繁本.繁本也稱「文繁事簡本」,為後人增刪本,寫得比較細緻,也是流傳最廣的。主要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種。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後的情節。一般認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簡本.簡本也稱「文簡事繁本」,最接近原著原本,包括了受招安、徵遼、徵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描寫少。後有人將其後段獨立發行,並託名羅貫中,稱《續水滸傳》。已發現的簡本有:情節.故事描寫了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是張天師禁錮的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因為太尉洪信的無心之過而轉世,他們講究義氣,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汙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史進、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全書可分為三段:第一至第四十回講述的是各個好漢的故事,它們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第四十一至第八十回講述的是好漢們在梁山集合,形成了以宋江為寨主的梁山水寨,並發動一系列對官僚惡霸及附近城池的戰爭,直到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講述的是梁山好漢歸順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的戰爭,到最後鳥盡弓藏,悲壯死亡的故事。逼上梁山.12世紀初,北宋王朝,朝廷內的奸臣蔡京、童貫和高俅權傾朝野,手握重權,視皇帝宋徽宗如傀儡,殘害忠良。地方豪強惡霸也同流合汙,史進、魯智深、林沖、楊志、武松等相繼被冤枉陷害,無路可逃,上了山東的水泊梁山,打家劫舍,劫富濟貧。同時,在黃泥崗,晁蓋、吳用等七人發動了一場震驚全國的搶劫案,奪走了北京大名府官員送給蔡京的生辰綱禮物,逃到梁山泊,與林沖合謀殺掉原寨主王倫,晁蓋做了梁山泊之主。晁蓋的朋友宋江也捲入官府紛爭,差點被處死,幸虧晁蓋與梁山好漢救出他,宋江的朋友李逵及戴宗等跟隨宋江加入梁山泊。隨後,梁山泊向周圍地方官僚惡霸和其他敵對山寨宣戰,攻破了祝家莊、高唐州、青州城、曾頭市和大名府,招降了秦明等數十名大將。其中最後兩次戰爭中,晁蓋戰死,宋江繼承了寨主之位,盧俊義、燕青上山。梁山全盛時足有一百零八個好漢,空前強大。梁山勢力的壯大,震驚了朝野上下,童貫、高俅傾全國各路水陸大軍,討伐梁山泊,卻慘敗於梁山的精兵良將,數十名大將被斬殺。招安.宋徽宗無奈,只好派人招安。梁山泊的部份首領堅決反對招安,但首領宋江、吳用等人卻不願繼續做強盜,答應了朝廷的招安請求。但在招安之後,朝廷奸臣屢次找茬陷害梁山好漢。這時候,河北的田虎、淮西的王慶、江南的方臘叛亂,朝廷派梁山好漢出兵鎮壓。宋江先是用水淹了田虎的根據地太原城,剿滅田虎勢力,然後揮師南下,大破淮西軍並生擒王慶,但在更激烈的平定方臘之戰中,宋江遭遇強大對手,梁山好漢死傷過半。一場惡戰之後,宋江控制了杭州城和烏龍嶺,攻破了清溪洞,方臘的勢力才被消滅。戰後,梁山好漢僅剩下三十六人,班師途中林沖及張橫等人病逝,武松在六和寺剃髮出家,魯智深在六和寺圓寂,李俊、燕青等人又悄然離去。回京時梁山好漢僅剩二十七人。宋江等人被封為功臣,但童貫、高俅等人野心未死,他們設計毒死了盧俊義、宋江和李逵。吳用和花榮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場後自縊而亡,剩下的梁山好漢,除雙鞭將呼延灼與女真戰鬥英勇陣亡,其餘大都善終。主題思想.「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王利器與羅爾綱不約而同指出 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基層官吏,後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獷,全書透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再加上水滸傳內容為聚眾反對朝廷,對封建王朝而言本身就是一大禁忌,因此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此後從崇禎年間至清末,水滸傳一直是禁書,其中清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查禁尤為嚴格。1950年代,中國官方認為《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中國大陸的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也是反應北宋新舊黨爭激烈之小説,許多被逼上梁山者,皆舊黨英豪。藝術成就.《水滸傳》深刻地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情節曲折複雜而富戲劇性,善於描寫場面,人物眾多、形象生動、個性鮮明、對話傳神,善於以對比手法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描寫人物的心理變化,從人物的行動表現其性格。《水滸傳》以流暢的白話口語為基礎,再加錘鍊,既生動潑辣,又簡潔洗鍊。《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和《三國演義》一起,奠定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和鑒賞習慣。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長處不在於政治和戰爭場面的描寫,而在於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影響.在古早年代,《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等通俗小說往往透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的形式,成為普通民眾熟悉的文化活動。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老百姓眼中的史實。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歷來男女老少皆津津樂道。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如:輕生死重義氣,敢作敢為,劫富濟貧乃至「忠君反貪」等理念,便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大眾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毛澤東在1949年建國後,就曾讚揚水滸傳,並稱推翻蔣介石統治成功,靈感來自於水之三打祝家莊,今都收錄在《毛主席語錄》內。評價.《水滸傳》是中國古代四大小說名著之一,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後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讚許。明清兩代.明末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李漁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但他本人對宋江的評價非常低,在他的批註本裡,處處可見對宋江的貶損。後來有人把「四大奇書」,加上《紅樓夢》、《儒林外史》合稱為「六大奇書」。民間流傳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嚮往打打殺殺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與江湖義氣,過分反叛,脫離現實;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演義》,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鈎心鬥角,作為應該安分守約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現代.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重定向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閑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從歷史角度看,對於《水滸》的爭論焦點則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現出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上。反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的思想有其侷限性,梁山好漢受到招安後又為朝廷去徵討各地山賊,下場悲慘,是齣歷史悲劇;作品歌頌和美化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強調「忠義」,表現出嚴重的思想侷限。正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相對於其他草莽英雄思想進步,對當時社會可以起到積極作用。毛澤東在1975年時亦對《水滸傳》的價值觀作了評論:「《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又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一場「評《水滸》運動」。當時有官方媒體觀點認為,《水滸傳》是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宋江所執行的是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晁蓋和宋江是兩條路線的鬥爭,宋江上山以後就排斥晁蓋,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他的地位。翻譯.《水滸傳》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滿文.清朝乾隆初年,已有人將《水滸傳》翻譯成滿語,引發乾隆帝的強烈不滿及嚴厲打壓。日文.日文版的《水滸傳》的版本非常多,甚至被改編和演繹成了許多漫畫、電影,電視作品。日本自江戶時代開始傳入《水滸傳》整本小說。1728年由岡島冠山執筆將部分篇章翻譯成日語。1773年,作家建部綾足將《水滸》故事改編為以日本為背景的《本朝水滸傳》。到了19世紀,出現了大量《水滸傳》的日文翻譯本和改編文學作品。日本古典文學家曲亭馬琴不僅在創作其代表作《南總裡見八犬傳》和《椿說弓張月》時大量參考了《水滸傳》的情節,還直接創作了《傾城水滸傳》、《新編水滸畫傳》等以《水滸傳》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江戶時代的一些俠客如國定忠治、笹川繁蔵、飯岡助五郎等人的真實故事,在日本民眾口中反覆流傳時,也被染上一層《水滸傳》色彩。進入明治時代之後,隨著漢學研究的發展,日本出版了多部《水滸》譯作,主要的譯本如下:英文.英文版通常將《水滸傳》翻譯成《--》或《--》。在眾多譯本中,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後期翻譯的《--》。書名出自《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但是譯本中有很多錯誤。比如書名的翻譯,就不符合原意,受到過魯迅的批評,認為「山泊中人,是並不將一切人們都作兄弟看的」。對一百零八將的綽號,也往往望文生義,比如將花和尚魯智深譯為--,更是將母夜叉孫二孃譯為--。迄今為止《水滸傳》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他的譯本,被認為更加忠實於原著,而且很貼切地反映了原文的神韻,符合翻譯的「信、達、雅」的原則。可惜由於這個譯本產生於文革時期,影響不大。法文.法文版則將其直譯為《--衍生作品.作為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名著,《水滸傳》對後世影響巨大。戲曲.《水滸傳》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曲目。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目是取材自《水滸傳》。卡牌遊戲.日本動漫《遊戲王》的卡片中,有出和水滸傳相關的炎星系列卡片。炎星系列的卡片是從2012年7月開始出的,怪獸卡是炎屬性,種族是獸戰士族,卡片叫炎星是根據對應108條梁山好漢的36天罡和72地煞來創作,怪獸卡的圖案是根據水滸傳的人物搭配動物造型的火焰設計的,卡名是用小說人物代表天上的哪顆星和代表動物來命名,比如說宋江是天魁星,代表動物是老虎,所以宋江的卡名叫魁炎星王虎宋江。炎星牌組的專用魔法陷阱卡叫炎舞。炎星牌組的戰術是搭檔炎舞系列的魔法和陷阱卡使用,並結合超量、同步、連結召喚的怪獸卡等多種戰術結合運用。
20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12
星座面積列表
這是國際天文聯合會認可的88個星座按其面積大小的排行表,單位是平方度星座的邊界線不再是完全的水平或垂直。這個偏斜會逐年和逐世紀的增加,但並不會改變各個星座的面積。
201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17
新拉丁語
新拉丁語指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後,20世紀前這段時間在學者間與科學使用的拉丁文。在文藝復興時期拉丁語作家,因不滿中古拉丁語脫離古典拉丁語發展,以古典拉丁文為正規化,發展出的較規範和純潔“新拉丁語”,以期在重構古典拉丁文之外建構新拉丁文。概論.在西洋古典學中,新拉丁語指的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地區所講的拉丁語,以及根據這種語言來寫作的拉丁文作品,時間約在14及15世紀之間。新拉丁研究.對新拉丁語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被稱為新拉丁研究,相關主要期刊有Humanistica Lovaniensia - Journal of Neo-Latin Studies等。
201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18
主格
主格則為賓格。主格在拉丁語和古英語中都有。現在的英語中仍然存在於與賓格相反的主格代名詞 I、we、he、she 以及 they。古英語的用法包括 ye 以及單數第二人稱代詞 thou。
201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19
賓格
賓格,又稱對格,德語和俄語語法稱之為第四格,表示一個動詞直接賓語的名詞或一個前置詞的賓語。主賓格語言有賓格,其中包括拉丁語、希臘語、德語、俄語、芬蘭語、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土耳其語、冰島語、古典阿拉伯語、波蘭語、匈牙利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語、阿爾巴尼亞語、羌語、錫伯語、鄂倫春語、赫哲語、韓語和藏語等等。世界語也用名詞變格表達賓格。不透過變格體現賓格的語言,則會使用虛詞和語序來表達這個意義。例如:漢語、英語、荷蘭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泰語、越南語等等。例如,名詞詞尾變化較少的英語,在少數一些代詞中存在賓格。但是在英文的名詞中,主格和賓格形式完全一致,沒有任何變化,因此必須透過“SVO”的結構,區分主語和賓語。德語或拉丁語就不需要這樣。舉例來說,「The hunter kills the tiger.,因此這兩句的主賓相反是因為語序相反造成的。以德語舉例,「Der Jäger tötet den Tiger.」與「Den Tiger tötet der Jäger.」:「Den Tiger tötet der Jäger.」與「Den Jäger tötet der Tiger.」這兩句話的意思分別和前述兩句話意義相同。在英語裡,who / whom和he / him在不僅僅是主格和賓格的關係,也是主格和與格的關係;在古英語中有很明顯的區分,him是與格,hine是賓格,這個雙重性使得很多學習英語的學生沒有意識到英語中賓格和與格的不同。
202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20
與格
與格( ,,縮寫: 格,德語和俄語語法稱為第三格,是指名詞的語法上的格。與格通常表示動詞的間接賓語。與格存在於梵語、古希臘語、拉丁語、俄語、古英語和德語中。在德語中,一些介詞要求其後的名詞使用與格,例如 --和 --之後,總是跟隨與格。在克丘亞語中,用在詞尾加上-paq來表示與格,比如wasi的與格就是wasipaq。在現代英語中,與格不再是英語語法的一部分,它只出現在一些表達用語中。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單字methinks。與格在英語中可以不要前置詞,例如在“He gave me a book.”中一樣。在這個例子中,“me”是與格。
202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21
屬格
屬格,亦稱所有格、領格、生格,德語和俄語語法稱之為第二格,是指名詞的語法上的格。屬格表示一個名詞的所屬,例如一個名詞提及的物件擁有其它的一些屬性。有格範疇的語言一般都有屬格,例如:拉丁語、希臘語、德語、俄語、芬蘭語、梵語、蒙古語、藏語等等。在克丘亞語中,由在詞尾加上詞綴p或pa來表示屬格,比如Inti(太陽)的屬格就是Intip(太陽的)。在天文學上,知道星座拉丁文名字的屬格形式是重要的,因為在命名恆星的時候都會用到它們。在拜耳命名法中,我們會以一顆星所處星座名稱的屬格再加上一希臘字母來為它命名。例如,雙子座的拉丁名Gemini的屬格形式是Geminorum,那麼按照命名法,雙子座中最亮的星北河二又叫做αGeminorum。參看恆星命名法。
20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22
離格
離格,又稱奪格、從格,在語法功能上為表示某些意義的狀語。有出現在拉丁語、梵語、俄語等原始印歐語系語言中,但是蒙古語,藏語、芬蘭語中也有類似的格。拉丁語.拉丁語的離格、做某些動詞的受詞以及絕對離格。芬蘭語.在芬蘭語中,離格是六種位置格之一,表示“從某個表面/平面”出來,和出格有明顯的區別。除了離格和出格,芬蘭語位置格還包括:突厥諸語.在突厥諸語的研究與教學中,離格一般稱為從格,突厥諸語普遍具有從格。古突厥語.古突厥語的從格可以表達行為或事物的原因等意義,還可以表示比較,從格字尾為-DIn/-DUn,在回鶻文摩尼教也見-DAn。如äw-din“從屋子裡”,käyiktän“從野獸那裡”。土耳其語.從格在土耳其語除了可以表達空間或時間推移上的起始點外,也可用於以闡述原因、或則表示某物體的組成原料。而土耳其語的從格字尾為-DAn。如ev-den“從屋子裡”,attan“從馬那裡”。。İstanbul'dan lokum aldım. (我在伊斯坦堡買了土耳其式軟糖)。楚科奇語.在楚科奇語中,離格字尾-jpə使陰性的詞根變成陽性:"kupre-n" “網路”的離格形式是"kopra-jpə"。藏語.藏語中的從格-ནས་ལས nas las/-ལས las,還用於比較物件。ཁྲུང་ཁྲུང་ལས་རྨབྱ་གཟུགས་མཛེས། “孔雀比鶴漂亮”。ཁྲུང་ཁྲུང比鶴。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25
磷脫水得到。例如,下列縮合反應在工業上非常廣泛地用於生產三磷酸鈉:十氧化四磷是磷酸的酸酐。它是白色的固體,與水反應非常劇烈。以往一直認為磷化合物中磷的d軌道參與了雜化。然而經過計算機大量計算,事實並非如此:磷只用了s和p軌道雜化。這可用分子軌道理論來解釋。含硫化合物.磷酸根中的氧可以被硫取代,如硫代磷酸。多種硫化磷也是已知的。用途.磷可用於安全火柴、煙花、燃燒彈和化肥,還可以保護金屬表面免於腐蝕。磷酸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對人體的影響.磷是骨骼和牙齒的構成材料之一。正常成年人骨中的含磷總量約為600~900克,人體每100毫升全血中含磷35-45毫克。磷能保持人體內代謝平衡,在調節能量代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它是生命物質核苷酸的基本成分。它參與體內的酸鹼平衡的調節,參與體內脂肪的代謝。磷缺乏可以出現低磷血癥,引起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異常,軟骨病。磷過多將導致高磷血癥,使血液中血鈣降低導致骨質疏鬆。短時間內攝取一定分量的白磷單質,可造成急性白磷中毒。
202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26
新聞學
新聞學,或譯為報道學,是一種包含蒐集、撰寫及報導新聞的學科。在廣義上,它亦包含了編輯和演示新聞專題的過程。新聞學在報業、電視、電臺以及網路新媒體等各種傳播媒介上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多數的傳媒機構皆希望「先發制人」,爭先釋出資訊,而處於這種壓力下,傳媒機構通常會先對新聞進行編輯和校對,以使其內容符合該機構在準確性、素質和式樣等方面的標準。有很多傳媒機構均聲稱他們是政府機關和官員的監察者,由此監督政府對人民負責,並為這傳統感到自豪。但同時,批評者則對傳媒本身能否向大眾負責而提出質疑。二十世紀初,傳統新聞工作者都是受僱的畢業於相關學士學位的專業人士。可是到了九十年代,隨著新聞製作數碼化及網際網路的普及程度日益上升,傳統、專業的新聞文化正在受到挑戰。民間記者的概念應運而生,網路上的記者可以透過不同渠道來把自己製作的新聞發放,而不只限於透過專業的媒體渠道。前華盛頓郵報編輯形容以訊息導向的新聞寫作是「歷史初稿」,因為每當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新聞工作者都把它們記錄下來,接著把該些專題報道在短時間內製成,而這與寫作歷史的初稿無異。新聞製作.在美國,新聞是由媒體組織或是個人所製作。部落客多半也都是記者。聯邦貿易委員會要求部落客若在著文介紹產品前,已有收到免費推廣用的產品,需要告知讀者其產品是廠商免費贈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利益衝突及保護消費者。假新聞是已知不真實,但又特定散發給大眾的訊息,或是由不可靠的組織所製作的訊息。假新聞很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讀者可以根據新聞是否由可靠的新聞機構發布來評估是否是假新聞。美國的可靠新聞機構會有編輯委員會,而且其編輯部門和廣告部門會有清楚的劃分。可靠的新聞機構或是其員工會屬於一個或多個專業組織,例如、, 或是。這些協會都有其成員必需遵守的職業道德準則。許多新聞機構也有其職業道德準則,規範記者的專業行為。一認認為紐約時報的標準和道德規範是相當嚴謹的。在記者寫作的時候,就會出現有關客觀及偏見的問題。有些報導是特意要表示作者自身的觀點,有些報導則是刻意比較中立及客觀的。在印刷版的報紙中,報導有其各自的版面,可以根據版面判斷報導是作者自身觀點或是較中立的描述。若在網路版的報紙中,上述版面的分界就不一定存在。讀者需要仔細根據其標題或是其設計元素,來瞭解作者意圖傳達個人觀點,或是要傳達中立的觀點。作者個人觀點一般會是由專欄作者寫作,或是在社論對頁版的章節中。、封面新聞及資訊娛樂新聞一般不會是作者自身觀點。根據所述,民主國家健康的新聞需要提供當權者的意見,也需要提供想要執政者的意見,需要有各方面的意見,考慮所有人資訊的需求。許多爭議的焦點是在記者是否應該是-{「}-客觀-{」}-或是-{「}-中立-{」}-的。記者是在一特定社會背景下產生新聞的人,自身也是其社會背景的一部份。記者遵守其職業道德守則,盡力呈現所有合法的觀點。歷史.的《》於1605年在斯特拉斯堡出版。這被認為是第一份報紙。第一份成功的英文報紙,於1702至1735年出版。在巴西20世紀50年代報紙《政府卡里奧卡》的改革通常稱為巴西現代新聞業的誕生。角色.1920年代時,現代的新聞才開始起步,作家沃爾特·李普曼和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針對在民主社會中新聞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其不同的哲學仍影響著在社會及國家當中,新聞所扮演的角色。李普曼認為新聞記者扮演了大眾和政策訂定者之間的媒介。李普曼認為大眾無法評估現代社會中日益複雜的事務,因此需要中間人來過濾訊息,新聞記者就是這個中間人,記錄政策訂定者之間傳遞的訊息,萃取精華再提供給社會大眾。大眾可以透過選舉影響政府,政府會讓政府的權力繼續運作。李普曼的哲學是將社會大眾放在權力鏈的最下方,繼承從上層統治者提供的資訊杜威的想法不同,杜威認為大眾不只可以瞭解政策訂定者提供的資訊,或是回應的訊息,並且政策需要以公眾討論的方式進行討論後才能進行決策。當問題徹底討論後,最佳的決策自然會浮現。杜威認為記者不能只是傳遞資訊,也需要權衡各政策施行後的結果,告知政策訂定者及社會大眾的。杜威的想法已或多或少的有實施,也就是。李普曼對新聞記者的概念較接近政府的立場。而杜威的論點較類似現代記者對其自身角色的認定,多少也是社會上期待新聞記者可以扮演的腳色。例如美國人會批評記者一些過度的行為,但仍期待記者可以作為公眾監督政府、企業及有力人士的守門人,告知大眾相關的資訊,以便進行決策。及Tom Rosenstiel propose曾在其著作《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列出了一些新聞記者的行為守則。因為新聞記者首要是要對大眾忠誠,因此新聞記者需要對社會大眾說實話,並且獨立的監督有權力的個人以及組織。新聞記者最重要的是基於查證的原則,提供社會大眾可靠的資訊。報導.新聞寫作的過程採用5W1H分析法,即介定何時,以及介定該事件或趨勢的顯著性和效應。報章、電視、電臺和雜誌,還有最近網際網路上的全球資訊網等媒體均涉及新聞寫作。記者寫作並報道廣泛且多樣的題材,包括:新聞的形式.新聞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對應不同的受眾。新聞是第四權,是看門狗,監督政府的施政。一份報紙中可能包括多不同形式的新聞。報紙、雜誌或是網站的各部份也可能是為了不同的受眾。以下是一些新聞的形式:近來社交媒體的興起也引起有關新聞的探討,即重新將新聞報道視為一個過程,而不是將其歸類於特定的新聞產品。以這個觀點來看,新聞報道是互動性的,由許多的作者、記者以及社會媒體大眾一起參與。法律地位.各國政府對於新聞及記者的政策及管理方式不同,相關政策會決定記者可以研究或是撰寫報導的內容範圍,以及哪些媒體機構可以製作新聞。有些政府保證新聞自由,而有些國家嚴格的限制記者可以研究或是或是撰寫報導的內容範圍。在許多國家中,記者有一般大眾沒有的特權,包括比較容易接觸到公眾事件、犯罪現場以及記者會,也可以和政府官員、社會名流以及大眾關注的人進行訪談。以報導戰爭為主的記者,常常不會受到政府的保護。在戰爭中被抓獲或拘留的記者會視為是平民,送回到所屬國家。由於記者報導的內容有時是政府不希望公開的,因此世界各地的許多政府會給予記者恐嚇,騷擾和暴力等幹預手段。保密權.記者對訊息密的行為受法律保護。即使警察或檢察官要求,情報提供者的身份也是機密的。美國州法院對訊息供不同程度的保護,但在美國聯邦法院調查時記者無權保護一般而言聯邦法院不會強迫記者透露訊息只有法院尋求的資訊是高度相關案件,也沒有其他的方式來獲得時才會強迫記者透露訊息記者拒絕作證會被以藐視法庭罪處以罰款或監禁。以記者的角度來說,有需保密的訊息有其風險,因為無法確認訊息是否屬實,若最後訊息不實,可能會因此而破壞記者的信譽。新聞學的分科.參看.
204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40
7月2日
7月2日是陽曆年的第183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2天。
204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41
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通稱萬有引力定律,定律指出,兩個質點彼此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並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平方反比。萬有引力定律是由艾薩克·牛頓稱之為歸納推理的經驗觀察得出的一般物理規律。它是經典力學的一部分,是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首次發表的,並於1687年7月5日首次出版。當牛頓的書在1686年被提交給英國皇家學會時,羅伯特·胡克宣稱牛頓從他那裡得到了距離平方反比律。此定律若按照現代語文,明示了:每一點質量都是透過指向沿著兩點相交線的力量來吸引每一個其它點的質量。力與兩個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關於牛頓所明示質量之間萬有引力理論的第一個實驗,是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於1798年進行的卡文迪許實驗。這個實驗發生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111年之後,也是在他去世大約71年之後。庫侖定律類似於牛頓的引力定律,用來計算兩個帶電體之間產生的電力的大小。兩者都是平方反比定律,其中作用力與物體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庫侖定律是用兩個電荷來代替質量的乘積,用靜電常數代替引力常數。牛頓定律的理論基礎,在現代的學術界已經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取代。但它在大多數應用中仍然被用作重力效應的經典近似。只有在需要極端精確的時候,或者在處理非常強大的引力場的時候,比如那些在極其密集的物體上,或者在非常近的距離時,才需要相對論。定律定義.基本定義.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可以表示如下:任意兩個質點由透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該吸引力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本質或物理狀態以及中介物質無關。標量式.其標量式方程表示為:formula_1,其中,依照國際單位制,formula_2的單位為牛頓(N),formula_4、formula_4的單位為千克(kg),formula_6的單位為米(m),常數formula_3大約為6.67×10−11 N m2 kg−2。向量式.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亦可透過向量方程的形式更加準確地進行表述,而用以計算萬有引力的方向和大小。在下列公式中,以粗體顯示的量代表向量。formula_12或formula_13,formula_14:物體2作用於物體1的萬有引力formula_3: 萬有引力常數,其值約等於formula_16formula_4與formula_4:分別為物體1和物體2的質量formula_6:物體2和物體1之間的距離formula_20:物體1到物體2的單位向量可以看出向量式方程的形式與之前給出的標量式方程相類似,區別僅在於在向量式中的F是一個向量,以及在向量式方程的右端被乘上了相應的單位向量。而且,我們可以看出:F12 = − F21.引力加速度.標量式方程.假設質點的引力加速度為formula_21。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ormula_22,即formula_23。將這表示式代入牛頓萬有引力方程,則可得到formula_24。類似地,亦可得到formula_25。依照國際單位制,引力加速度的單位被規定為米每平方秒 (記作formula_26或formula_27)。請注意上述方程中的formula_21,質量formula_29的加速度,在實際上並不取決於formula_29的取值,即引力加速度大小僅與formula_31和formula_6有關。向量式方程.同樣,引力加速度的向量式方程與其標量式方程相類似:formula_33。引力場.引力場是用於描述在任意空間內某一點的物體每單位質量所受萬有引力的向量場。而在實際上等於該點物體所受的引力加速度。向量式.以下是一個普適化的向量式,可被應用於多於兩個物體的情況來說,引力場formula_34表示為:formula_35。因此可以得到formula_36。該公式不受產生引力場的物體的限制。引力場的單位為力除以質量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上,被規定為N·kg−1。適用範圍.如果被討論的物體具有空間廣度,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可以以物體的各個等效質點所受萬有引力之和來計算。在極限上,當組成質點趨近於“無限小”時,將需要求出兩物體間的力在空間範圍上的積分。從這裡可以得出:如果物體的質量分佈呈現均勻球狀時,其對外界物體施加的萬有引力吸引作用將同所有的質量集中在該物體的幾何中心時的情況相同。。存在的問題.儘管牛頓對萬有引力的描述對於眾多實際運用案例來說十分地精確,但它也遭遇到一些理論難題,而且被證實不符合一些重要觀測結果。與觀測結果不符.牛頓的理論並不能完全地解釋出水星在沿其軌道運動到近日點時出現的進動現象。牛頓學說的預言與實際觀察到的進動相比每世紀會出現43弧秒的誤差。牛頓理論預言,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光線的偏折只有實際觀測結果的一半。廣義相對論則與觀察結果更為接近。牛頓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所有物體的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相同這一觀測現象。廣義相對論則將它作為一個基本條件。更多內容,請目等效原理。定律侷限性.當牛頓的非凡工作使萬有引力定律能夠以數學公式來表達後,他仍然不滿於公式中所隱含的超距作用觀點。他從來沒有在他的文字中給出產生這種能力的原因。在其它情況下,他使用運動的現象來解釋物體受到不同力的作用的原因,但是對於萬有引力這種情況,他卻無法用實驗方法來確認運動產生了萬有引力。此外,他甚至還拒絕對這個由地面產生的力的起因提出假設,而這一切都違背了科學證據的原則。牛頓對萬有引力的發現埋葬了“哲學家至今仍在徒勞無功地試圖探索自然”(--)這句所謂的真理,就同他深信著的“有各種因素”使得“各種迄今未知的原因”是所有“自然現象”的基礎。這些基本的現象至今仍在研究中,而且,雖然存在著許多種的假設,最終答案仍然沒有找出。雖然愛因斯坦的假設的確比牛頓的假設更能精確地解釋確定案例中萬有引力的作用效果,他也從來沒有在他的理論中為這種能力賦予一個原因。在愛因斯坦的方程式中,“物質告訴空間怎麼彎曲,空間告訴物質怎麼移動”。但是這個完全異於牛頓世界的新的思想,仍不足使愛因斯坦所給出“產生這種能力的原因”比萬有引力定律使牛頓所賦予的原因更能使空間彎曲。牛頓自己說:如果人類的科學最終能夠發現萬有引力是如何產生的,牛頓的夢想也將隨之實現。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使用的單詞“原因(--)”並不是“起因(--)和影響”或者“被告導致(--)受害者死亡”中所表示的意義。何況,當牛頓使用單詞“原因(--)”時,他意指為一種“解釋”。或者說,像“牛頓學說的萬有引力是行星運動的原因”這個短語的意思就是牛頓學說的萬有引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參看條目因果。賓利的悖論.賓利的悖論是一個關於宇宙整體的悖論,指出當牛頓的引力理論應用於宇宙學時,會出現問題。牛頓導出了他的萬有引力公式後,他在寫給當時的劍橋哲學家的一封信中說,如果所有的恆星都由萬有引力相互吸引的話,那麼一個會被吸引到另一個;恆星之間的距離將逐漸地縮短,最後它們應該會合併成為一個點。牛頓認為,宇宙中的每顆恆星都應該被其它恆星所吸引,它們之間不會維持固定的距離,而是應該全部疊落在一起,變成單一個恆星。牛頓在信中承認了這一點。他宣稱上帝會“不斷的微調”來防止萬有引力應用上預見的結果。
204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42
引力
引-{}-力或重-{}-力是造成所有具質量或能量的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屬一種基本相互作用;其為地球表面物體重量的由於物理學概念的發展,術語語義也隨時代有變化;在嚴格區分術語的定義下,引-{}-力,用於地球對其上物體的作用。儘管引-{}-力與重-{}-力的差值非常小,兩者仍可作區別。當考慮地球自轉時,地表參考系屬旋轉參考系並非慣性系,因此重-{}-力是“地球的萬有引-{}-力與慣性離心力的合力”,此受離心力影響的重-{}-力,可精確描述為“表觀重-{}-力”。引力與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及強相互作用一起構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在這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種,但同時也是一種長程有效作用力。在現代物理學中,引力現象一般由廣義相對論來精確描述,認為引力反映了物體的慣性在彎曲時空中的表現。而經典力學中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則是對引力在通常物理條件下的極好的近似描述。在地球上,物體受地球引力產生了重力加速度,其方向為豎直向下而使物體落向地面,此引力並賦予物體重量。在宇宙中,引力讓物質聚集而形成天體,同時也讓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形成按照軌道運轉的天體系統。此外,月球以及太陽對地球上海水的引力,形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理論史.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1687年,艾薩克·牛頓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陳述如下:如果兩個質點的質量分別為formula_1、formula_2,並且在它們之間的距離為formula_3,則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formula_4為formula_5;其中,formula_6是被稱為引力常數,2018年CODATA推薦的引力常數值是formula_7。注:只有當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遠大於物體的幾何尺寸時,物體可以近似看作質點,這個公式才是適用的。否則應當把物體分割為足夠小的質點,兩兩之間計算引力,而後進行積分。重力的單位有牛頓,在國際單位制中,1公斤的物體在地球表面的重量大約是formula_8。在CGS制中,1克的物體在地球表面的重量大約是formula_9。廣義相對論.1916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它代表了現代物理學中引力理論研究的最高層級。廣義相對論將經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包含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中。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描述為時空的一種幾何屬性。引力傳播的速度.對於引力傳播的速度基本有三種理論:相關內容.地球引力.各個行星天體,包括地球,都具有其自身的萬有引力特性。假設一個球形對稱的物體,對一特定位置的引力強度和物體質量成正比,和物體球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一位置的引力場強度等於一物體放置在該位置時,受影響而產生的加速度。地球表面的自由落體加速度被表示為"g",可以用以下的標準重力表示:根據國際度量衡局的資料,標準重力為9.80665m/s2或者32.1740ft/s2這表明,如果忽視空氣阻力的影響,在地表附近正在自由落體的物體速度每秒將增加9.81 m/s。因此,一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在一秒後的速度將達到9.81 m/s,第二秒將達到19.62 m/s,以後的情況也將依此類推。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地球同時也受到下落的物體等值反向的力的作用,意味著地球也將加速向物體運動。但是,由於地球巨大的質量,這個加速度小到難以察覺。自由落體方程組.在一般情況下,物體因不變的重力持續作用而運動時,一組動力學方程組可描述它運動的軌道。例如,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方程"F = mg",其中"m"代表物體的質量。當物體自由落體向地球的距離可以以我們日常用到的距離衡量時,這個猜想是合理的;但若用於對大距離譬如太空船的軌道進行計算時,這將導致極大的誤差。萬有引力和天文學.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和應用被用於計算和了解我們的太陽系內各個行星的詳細資訊、太陽的質量、恆星間的距離,甚至被用於推測暗物質理論。儘管人類還沒有去過太陽和其他星球,我們都可以知道它們的質量。這些都是透過萬有引力定律研究得出的。在空間中任何物體都按照一定的軌道圍繞某些大質量物體運轉,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保持著它們的軌道。行星圍繞恆星運轉,恆星圍繞星系中心運轉,星系圍繞星團中心運轉,星團圍繞超星系團運轉。萬有理論.在上個世紀,另外三大基本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產生機制已經透過傳遞相對作用的規範玻色子的觀念加以解決。現在人們正在嘗試將規範玻色子、相對論與萬有引力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重力相互作用是如何與其他三個基本作用互相影響的是一個未決問題。應用.極大數量的機械發明的正常執行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重力而實現。例如,高度差可以提供有用的液壓,這是靜脈滴注和水塔的運作原理。利用水的重力勢能發電的水力發電裝置亦可以用這種能量將電車推上斜坡。同樣,纜繩上懸掛的重物可透過滑輪使纜繩及纜繩位於滑輪另一邊的那一部分持續地繃緊。還有更多的例子:比如說熔鉛,當鉛水從霰彈塔的頂端灌入後,會變成一顆顆如雨點一般散落的鉛彈——首先被分離成為多個小液滴,形成熔融狀態的球體,之後逐漸凝固為固體,並在被眾多相同的熔融石的共同作用下,最終在自由落體中冷卻形成球形或近球形。重力驅動時鐘由重力勢能提供執行的能量,擺鐘則依賴於重力來校準時間。人造衛星的正常執行則是運用牛頓《原理》計算的結果。可供參考的理論.歷史上的各種理論最近的各種理論相關條目.
204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44
胡錦濤
胡錦濤,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代最高領導人,曾於2002至2013年間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中央軍委主席等職務。大學畢業後,胡錦濤起先留校參加了科研工作,並擔任了政治輔導員。1968年,前往位於甘肅省的劉家峽工程局參加勞動,從事技術員、秘書等工作。1974年起,相繼在甘肅省建委、共青團甘肅省委擔任領導職務,後進入共青團中央工作,於1984年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1985年起,陸續出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等職務。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越級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是改革開放後在當選時最為年輕的正國級領導人,二職均於1997年獲得連任。1998年3月,當選為國家副主席、1999年出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及國家中央軍委副主席。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2003年3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後分別於2004、2005年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及國家中央軍委主席。其任內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搭檔,二人主政期間被外界稱作“胡溫體制”。胡錦濤是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二至十七屆中央委員,十四至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十六及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是第七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其理論著作有科學發展觀、《胡錦濤文選》等。夫人劉永清,重慶市人,係; zh-hans:系其大學同班同學,兩人育有一子一女。生平.早年生涯.1942年12月21日,胡錦濤出生於江蘇省泰縣,父親本名胡增鈺,後改名胡靜之,其家族在清朝道光年間始安徽績溪至泰州從事茶葉生意。母親李文瑞,同樣出身安徽富裕家庭,畢業於南通通州的師範院校,後成為小學教師。兩人經人介紹相識結婚。在婚後第二年,胡錦濤出生,後再生育二女,為胡錦蓉與胡錦萊。在胡錦濤進入學齡後,胡錦濤最初就讀於五巷小學,後轉入泰州大浦小學。李文瑞注重子女的教育,故胡錦濤兄妹成績良好,李文瑞於1949年辭世,當時胡錦濤年僅7歲。因父親忙於打理茶莊生意,分身乏術,胡錦濤兄妹曾短暫由姨媽李文桂撫養,但不久後李文桂也因病過世。自此,胡靜之便獨身撫養三人。在1953年,胡錦濤考入私立泰州中學就讀,1956年高中時進入江蘇省泰州中學借讀。據其族人回憶,胡錦濤年幼時文靜、喜愛讀書、性格儒雅隨和。他曾在履歷表籍貫欄中填過“江蘇省泰州”,但在受到父親訓導後從中學開始就一直填“安徽績溪”。胡錦濤在績溪家鄉的堂姐胡錦霞回憶:胡錦濤看到她的籍貫填的也是“安徽績溪”,父親胡增鈺對他說:“我們老家是安徽績溪,你長在江蘇,祖籍是安徽。”多年後,胡錦濤在一次全國團代會上,他對來自安徽的代表說:“我也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徽州地區,我是績溪人”。大學時期.1959年高中畢業時,胡錦濤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學習。求學期間,他結識了之後的夫人劉永清,他和劉永清當時是水利工程系同年級學生中年齡最小的兩位,但劉永清略較他年長。在校期間,胡錦濤成績優異依舊,除一門功課4分外,其餘全是滿分5分。胡錦濤在清華大學期間熱衷於舞蹈等活動,曾擔任學生文工團舞蹈隊團支部書記,並擔任水利系政治輔導員。196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週年,胡錦濤作為清華大學選派的100名學生參加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10月1日當天,胡錦濤又被選入清華大學遊行隊伍,參加了國慶大遊行。之後,胡錦濤把參加《東方紅》排練和遊行的感受寫成一篇文章,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 毛澤東思想的頌歌——工人農民戰士學生座談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發表在1964年10月6日的《人民日報》上,這便是胡錦濤首次出現於此報。1965年大學畢業後,胡錦濤被學校留在水利系參加科研工作、任教,並繼續擔任政治輔導員。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參加溫和派紅衛兵組織“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四一四總部”。參加工作與步入政壇.1968年,胡錦濤前往位於甘肅的水電部劉家峽工程局房建隊,參加工作並勞動。1969年至1974年,在水利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歷任技術員、秘書、機關黨支部副書記。1974年,任甘肅省建設委員會秘書,此後歷任甘肅省建委設計管理處副處長、甘肅省建委副主任。在甘肅期間,胡錦濤也與結識多年的大學同窗劉永清結婚,並相繼生育了兒子胡海峰與女兒胡海清。有訊息指胡錦濤在此時受到了時任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後來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的賞識:81,並把其引薦給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隨後,1982年9月,胡錦濤進入共青團系統,出任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自此走上仕途發展的快車道。僅數月後,便赴京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1984年,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期間曾訪問日本,受到禮遇。在此期間,胡錦濤於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對此曾有描述。彼時的胡錦濤剛滿40歲,非常年輕,此為當時鄧小平提倡“幹部四化”的體現。主政地方.貴州扶貧與改革.當時中共中央一度考慮胡錦濤出任中央宣傳部部長,但考慮到當時中央的團派成員不少,即讓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朱厚澤擔任此職:93。胡錦濤則受命補缺,於1985年7月出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首次得以主政一方。貴州省因其自然條件等原因,歷來是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1986年,貴州的人均生產總值僅為461元人民幣,在中國省級行政區中排名倒數第一:93。在上任半年後,胡錦濤針對貴州的客觀實際及自身的考察所見,提出了“造血”的扶貧做法,即貧困地區不能僅僅依靠救濟,還應該發揮充分主動性,自力更生髮展經濟,才能真正擺脫貧困。在其提議下,貴州省抽調大量幹部充實基層,開展了大規模扶貧。針對畢節地區的生態和貧困問題,1988年,胡錦濤推動實施了畢節生態試驗區,確定生態建設、扶貧開發、人口控制三大主題,努力探索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並邀請北京的考察小組親自前往調研。時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貴州省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在此後,畢節地區情況進步明顯,從1987至2011年,畢節生產總值增長41倍,財政收入增長9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3倍,城鎮化率、森林覆蓋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左右,少出生人口150多萬,勞務輸出人口150多萬,轉移農村人口180萬,減少了絕對貧困人口345萬。胡錦濤還對貴州省開始大規模的機構改革,先後撤消了省人事局、勞動局、統計局、審計局、工商局、物價局等11個部門的黨組,政府系統逐步建立行政首長負責制,動作大而迅速。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胡錦濤正式當選為中央委員。1988年10月14日,貴州大學發生進修學員毆打致傷本校學生事件,後來又演變發展成數千名學生上街遊行示威的群體事件。面對事態,胡錦濤連夜召開會議,與示威大學生進行商討並進行協調,最終化解這一事件:88。西藏維穩.由於時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伍精華處置當地事務的能力有限,且因勞累過重而連續病倒:94。1989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由胡錦濤接替伍精華出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胡錦濤也成為首位沒有軍隊背景的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胡錦濤在西藏所面臨的局面遠比其在貴州時複雜。在其上任不久後,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在1989年1月28日因為突發心肌梗死圓寂於日喀則,享年51歲。雖然中央派人與胡錦濤一道在班禪病重時曾盡力組織搶救、走訪藏傳佛教界上層人士,併為班禪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但安撫社會的力度仍然有限。此後,在一系列流言和情緒的擴散下,要求西藏獨立的人士開始舉行示威,並爆發一系列騷亂,局勢異常緊張。有關胡錦濤在拉薩騷亂期間的相關記載仍然較少,根據《胡錦濤文選》記載,1989年3月8日,中央政府宣佈拉薩戒嚴,胡錦濤領導下的西藏黨委迅速響應,果斷處置了騷亂,迅速恢復了社會秩序,戒嚴直至1990年5月1日解除。此事據稱使得鄧小平等中共高層認為胡行事果斷,對黨和國家忠誠,使胡進一步得到賞識肯定,為其幾年後的高升奠定了基礎。1990年4月30日,胡錦濤發表講話,將平息拉薩騷亂定性為西藏反分裂鬥爭的重大勝利,並指出境內外分裂勢力、達賴、臺獨等分裂主義分子仍然是西藏社會的隱患。而有關胡錦濤在騷亂期間身著軍裝出現在拉薩街頭等軼事,因無具體證據支援,仍僅流於傳言。而在具體的工作中,胡錦濤延續了其在貴州期間的作風,主張維護班子團結,發展經濟和治理貧困。據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協主席的熱地回憶:胡錦濤曾對他說要多換思想,少換人。他在西藏仍然保持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集體商討的習慣,將周圍的同事和西藏幹部隊伍的凝聚力提升了許多。進入中央.1992年初,胡錦濤返回北京,起初曾在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參與中共十四大的籌備工作。意外的是,為了響應當時國家幹部年輕化的舉措,經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推薦及鄧力群提名,1992年10月19日,時年49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越級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成為正國級領導人。當時,胡錦濤的實際年齡還不到50歲,相較於其他6位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齡足足小了16歲左右,也因此總書記江澤民在媒體見面會上稱呼他為“年輕人”。這樣的年齡和安排,若非有著未來佈局等等的特殊考慮,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外界普遍認為自此鄧小平為江澤民安排了接班人。後來的總書記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在2007年也有越級直接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經歷。同年11月,胡錦濤不再兼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職務。1993年2月,胡錦濤接替喬石,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在此期間,胡錦濤主要分管黨務和組織等工作。1997年3月,鄧小平逝世後,在胡錦濤、溫家寶、尉健行陪護下,鄧小平的骨灰撒入大海。1997年9月19日,54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書記,黨內排名由第七上升為第五。1998年3月,胡錦濤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接替榮毅仁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99年9月,胡錦濤在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並在1999年10月召開的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被增補為國家中央軍委副主席,成為江澤民名副其實的接班人,為接下來的權力交接而做準備。除此之外,胡錦濤還兼任過中央關於軍隊武警部隊政法機關不再從事經商活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國家反恐怖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等職務,其業務領域也逐漸由黨務向軍事、外交拓展。1999年5月9日,胡錦濤以國家副主席身份就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一事發表了電視講話,闡述中國政府態度,並肯定各地的集會遊行。最高領導人生涯.2002年11月15日,59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接替江澤民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但當時江澤民留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及國家軍委主席。2003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第六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2004年和2005年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分別當選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連任國家主席及中央軍委主席。同年5月胡錦濤出訪日本時表示自己「本人沒有想當主席,是全國人民選了我,讓我當主席」。胡錦濤在上任後的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強調“憲法的不可侵犯性”。中國政府也首次釋出了關於中國社會動盪的資料,並贊同人民有知情權。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胡錦濤政府行動果斷,及時免去了衛生部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市市長孟學農的官職。以平民領導人的姿態受到了人們的稱讚。在經濟方面,取消了農民農業稅,對民工採取更寬鬆的政策,率先扶持內陸城市,實施基本醫保制度,增加城市地區的最低工資金額,建設經濟適用房專案。經濟政策與重大專案.胡錦濤的任期橫跨中國國家第十、十一和十二個五年計劃,其領導的中國當局注重社會經濟的平衡和中國內陸地區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其任內,中國經濟整體呈現出“國進民退”的趨勢。在民航、鋼鐵、汽車、房地產等領域,一些國有大型企業靠政府政策傾斜及直接注資,大規模吞併民營企業。08-09年間,政府為抵禦金融危機推出了擴大內需十項措施,但鉅額的投資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和國企,使得民營企業在危機中受到市場和國企的雙重夾擊。胡錦濤任內中國的重大專案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三峽工程、青藏鐵路、首條高速鐵路等重大工程均在胡任內竣工。國防科技事業也有所突破,首次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六、七、八、九號載人航天飛船均實現成功發射與著陸。嫦娥、天宮等航天工程也陸續將其飛船發射升空。民族政策.胡錦濤任內西藏和新疆均發生過大型的騷亂和暴力犯罪事件,也因此觸發了更為嚴格的管控。2009年9月29日,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身份發表了針對民族問題的講話。兩岸關係.執政期間的2005年3月1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投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被認為是從法理上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與其見面並會談,這是60年來國共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同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訪問大陸,胡錦濤以同等禮遇接待。2003年,在其上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際,兩岸首次開通春節臺商直航包機。2008年,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政後,兩岸政策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在原有的“小三通”基礎上,兩岸開通了週末直航包機,並於2009年起將包機改為定期班機。2008年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北京共同簽署《》,並於同年7月開放中國大陸居民赴臺團隊遊。2011年起,開放部分城市居民的赴臺個人遊。黨務政策與指導思想.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之後,胡錦濤提出包括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社會等理論,其中科學發展觀已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學發展觀更被列為黨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2018年3月「科學發展觀」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8年1月15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聲稱今後會把反腐敗工作的成效看作是取信於民的重要指標,這是中國進入轉型發展近30年來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關於反腐敗目標的看法。執政期間,社會問題越來越尖銳,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在胡錦濤任總書記期間,有兩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級別的官員被處理。2006年9月,原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免去職務並接受調查。2012年3月,原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免去職務並接受調查。外交政策.胡錦濤執政的大部分時期中國與主要的外交關係國間總體相處平穩,沒有相對大的波動。胡錦濤推行睦鄰友好政策,主張全方位外交,重視對東南亞的中國周邊鄰國改善關係。中美、中日、中俄、中歐間的關係也大比較平穩。2010年後,中日關係遭遇一系列波動,當年日本曾扣押中國漁船船長,引發外交爭端。2012年,針對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在南海問題上,中國適時妥善應對,同時積極推動與東盟國家開展海上對話與合作,切實地維護了地區穩定。胡錦濤表示:「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方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日方採取任何方式‘購島’都是非法的、無效的,中方堅決反對。中國政府在維護領土主權問題上立場堅定不移。日方必須充分認識事態的嚴重性,不要作出錯誤的決定,同中方一道,維護中日關係發展大局。」。任內期間的重大事件.自然災害及疫情.胡錦濤上任後所面對的第一個重大挑戰就是非典型肺炎疫情,其於2002年11月開始在中國廣東省蔓延,但是當地政府沒有及時公佈疫情,雖然當時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恐慌,官方媒體卻鮮有報道。事件直到次年2月才擴大,當時該病蔓延到香港、東南亞及北美等地,越來越多媒體開始懷疑廣東、北京等中國內地城市的疫情比官方報道的要嚴重,但是中國官方開始時不願承認。2003年4月,由於蔣彥永醫生公開披露疫情,中國政府改變先前的做法,公開承認SARS確實在中國大陸多個省市造成嚴重危害,胡錦濤並將隱瞞疫情的衛生部長張文康和剛剛上任的北京市長孟學農撤職,然後積極在全國範圍展開疫情防治工作,每天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新領導層的做法得到國際媒體的普遍好評。中國政府也允許世衛專家進入中國瞭解疫情,這也是史無前例的。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震級8.0級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共遇難69,227到300,000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8,451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衛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地震災情引起民間強烈迴響,全中國以至全球紛紛捐款援助,累積金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中國軍隊調動了和平時代以來規模最龐大的隊伍進行救災,中國民間的大批志願者和來自中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國的專業人道救援隊伍也加入救災。災後的頭七,中國政府首次對公眾設立了全國哀悼日。震後中國政府採取“一省幫一縣”的原則,用三年時間進行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計劃在2010年基本實現目標。2012年初,時任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宣佈重建完成。2007年以來,中國境內的恐怖主義事件明顯增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生多次發生恐怖性質的襲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襲擊事件、庫車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此外,也發生針對民航班機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機三·七爆炸未遂案舉辦前期,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反響,如2008年昆明公交車爆炸案和在新疆發生的數起事件。除此之外,胡錦濤時期中國還處置過2005年禽流感疫情、2008年南方特大雪災、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青海玉樹特大地震、2010年南方及北方特大洪災、2010年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2011年甬溫線重大動車事故等公共事件。大型活動.胡錦濤時期中國舉辦的兩次最大的活動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兩次活動均取得巨大成功、圓滿落幕。2009年,中國舉辦了建國60週年大型閱兵式,胡錦濤親自上陣閱兵。此外,還有2010年廣州亞運會等大型活動也在胡錦濤的任內得以成功舉辦。卸任及退休後.根據中共確立的領導人最多連任兩屆的原則,69歲的胡錦濤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後,卸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由習近平接任。胡錦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位一次交出所有權力的非終身制最高領導人。2012年12月27日,胡錦濤重返30多年未踏足的故鄉江蘇泰州。在2013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胡錦濤卸任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的職務,同樣由習近平接任。胡錦濤自此正式退休,結束了其四十餘年的政治生涯和二十餘年的最高層生涯。習近平對其表示高度讚賞,稱讚其主動離開領導崗位體現了崇高品德和高風亮節。退休後的胡錦濤較少出現在公開場合,偶有出行到各地巡遊,但黨和國家的大型活動仍會參加或露面。在重要人物逝世後,也能看到其出席致哀或送花圈,如萬里、喬石、倪志福、布赫、王光英、司馬義·艾買提、陳錦華、趙南起、錢其琛、萬國權、張震、劉復之等人的遺體告別儀式。2014年9月,胡錦濤出席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招待會。2015年5月7日,胡錦濤來到北川縣。2015年9月3日,胡錦濤出席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2017年10月,胡錦濤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9年10月1日,胡錦濤出席觀看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2021年7月1日,胡錦濤出席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2022年10月,胡錦濤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22日,大會在閉門會議中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後簡短休會並對記者開放,之後將對一系列草案以及黨章修改案進行舉手表決。在此休會期間,胡錦濤疑似因身體問題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孔紹遜和另一位工作人員帶離會場,但由於胡錦濤所屬的團派勢力在中共二十大徹底出局,引發大陸境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及解讀。2022年12月5日,胡錦濤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告別室為已故前領導人江澤民送別,但缺席了翌日舉行的追悼大會。評價.正面.2012年6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黃金10年強國路》為題,稱過去的十年,是“黃金發展期,矛盾凸顯期”。文章還將胡溫執政的十年定調為“光榮綻放的十年”、“多難興邦的十年”、“人字大寫的十年”。習近平剛上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表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了黨和人民事業的繼往開來,胡錦濤同志,以及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賀國強、周永康等同志,帶頭退出黨中央領導崗位,體現了崇高品德和高風亮節。美國第43任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在個人自傳《抉擇時刻》評價世界各主要國家領導人時寫到“他處事冷靜、思維敏捷”、“是一位專注國家內部事務的實幹家”。2021年11月11日,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透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其中提到:“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程序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負面.美國雜誌《大觀》認為總書記胡錦濤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層控制輿論與強行鎮壓被中共官方所認定的邪教組織,在其2005年的十大獨裁者排名欄目中,將胡列第四名,2006年降至第六,其後數年均名列十名內。無國界記者指責胡錦濤以「和諧社會」為藉口阻止中國出現自由媒體,把胡錦濤列入「新聞自由掠奪者」名單。2012年,「[[無國界記者]]」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下令囚禁68名網民和30名記者,是囚禁新聞自由捍衛者最多的領導人之一。2022年10月25日,[[新華社]]受權釋出的[[中共二十大]]報告全文中,有一段話批評了“十年前”“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家庭.[[File:President Hu and 1st Lady.jpg|thumb|2006年,胡錦濤與夫人劉永清合影。]]胡錦濤祖上曾出過[[明朝]][[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等歷史名人,屬[[龍川村|龍川胡氏]]一系。胡錦濤的高祖父胡允源來到江蘇泰州後,開了一個小店。到胡錦濤曾祖父胡樹銘時已小有規模,又在上海、浙江等地開設了7個分店,並從事[[茶葉]]出口生意,生意興隆時曾聘用多名英語翻譯。胡錦濤的祖父胡炳衡。父親本名胡增鈺,後改名胡靜之。母親李文瑞。胡錦濤自身有胞妹兩人,胡錦濤與夫人[[劉永清]]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劉永清的舅舅是[[常芝青]],曾任新華日報社長,光明日報和大公報的總編輯,其光明日報總編輯職務被毛澤東建議轉讓給了[[民主黨派]]代表人物[[儲安平]]。影視形象.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44集第36分鐘時,出現一個未標明姓名的新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根據他戴黑框眼鏡、面型、髮型等特徵判斷,相信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有網民在微博說:“沒提名字的年輕候補委員,幾位元老都和他握手。演員有點胖了,不過這個造型倒是很容易讓人想到是他。”! colspan="3" style="border-top: 5px solid #ffbf00;" | 政黨職務! colspan="3" style="border-top: 5px solid #ccccff;" | [[File: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22x20px|border |alt=|link=|class=notpageimage]]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職務!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fcc;" | [[File: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22x20px|border |alt=|link=|class=notpageimage]]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排名順序! colspan="3" style="border-top: 5px solid lightgreen" |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ositions[[Category: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Category: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Category:胡錦濤| ]][[Category:胡錦濤家族| ]][[Category:胡姓|Jintao]][[Category:姜堰人]][[Category:績溪人]][[Category:清華大學校友]][[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師]][[Category:全國青聯主席]][[Category: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甘肅省委員會書記]][[Category: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Category:中共貴州省委書記]][[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Category:中共中央黨校校長]][[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Category: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Category: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Category: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Category: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Category: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Category: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Category: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Category:江蘇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Category:西藏自治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Category:貴州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Category:時代百大人物]][[Category: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Category:中國共產黨黨員 (1964年入黨)]][[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書記處書記]][[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書記處書記]][[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Category: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Category:智者雅羅斯拉夫王公勳章獲得者]][[Category:何塞·馬蒂勳章獲得者]][[Category:大十字級秘魯太陽勳章獲得者]][[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204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45
勒達
在希臘神話中,勒達也譯麗達,斯巴達王后,廷達瑞俄斯的妻子,卡斯托耳、波呂克斯、福柏、Philonoe、克呂泰涅斯特拉和海倫的母親。傳說事蹟.勒達受到化身為天鵝的宙斯的引誘,生了兩個蛋,每個蛋變成兩個小孩。第一個蛋中的波呂克斯和海倫是宙斯的孩子,另一個卡斯托耳和克呂泰墨斯特拉則是延德爾斯的孩子。也是天鵝座誕生的故事角色之一。
205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51
Windows 2.0
Windows 2.0是一套基於MS-DOS作業系統,微軟於1987年發行,類似Mac OS圖形使用者介面的Windows版本。這個使用者介面較Windows 1.0有著更多的功能,且已近似Windows 3.0。它已有一些的改進,而緊接著它誕生了更受歡迎的3.0版本,但此版本的支援週期仍然長達14年,由1987年支援到2001年12月31日。Windows 2.0是16位基於Microsoft Windows GUI的操作環境,於1987年12月9日釋出,它是Windows 1.0的後續版本。特點.Windows 2.0允許應用程式視窗彼此重疊,而其前身Windows 1.0只能顯示平鋪視窗。Windows 2.0還引入了更復雜的鍵盤快捷鍵,以及“最小化”和“最大化”的術語,與Windows 1.0中的“圖示化”和“縮放”相對。此處介紹的基本視窗設定將持續到Windows 3.1。與Windows 1.x一樣,Windows 2.x應用程式不能在Windows 3.1或更高版本上執行,因為它們不是為保護模式設計的。Windows 2.0也是第一個整合控制面板的Windows版本。Windows 2.0中的新功能還包括在某些版本中支援 i386 CPU 的新功能,256色VGA圖形、擴充套件儲存器、PS/2滑鼠支援。這也是最後一個不需要硬碟的Windows版本。隨著速度,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提高,計算機現在已開始成為某些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桌面圖示和鍵盤快捷鍵的使用有助於加快工作速度。Windows 2.x EGA,VGA和Tandy驅動程式在Windows 3.0中為希望在Intel 8086機器上使用彩色圖形的使用者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法。IBM將Windows OS/2的GUI許可為Presentation Manager,並且兩家公司表示它和Windows 2.0幾乎相同。版本.Windows 2.0x有兩種不同的版本,它們具有不同的名稱和CPU支援。第一個版本在包裝盒上簡單地寫著“Windows”,背面有一個版本號,以區別於Windows 1.x。第二個在包裝盒上標為“Windows/386”這種區別一直延續到 Windows 2.1x,其中命名習慣更改為"Windows/286"和"Windows/386,"以說明它們是同一產品的不同版本。應用程式支援.Microsoft Word和Microsoft Excel的第一個Windows版本執行在Windows 2.0上。此版本Windows大大增加了第三方開發人員對Windows的支援在1988年1月預言:“在IBM樣式的機器上向圖形環境的任何過渡都必然緩慢得令人發狂,並且嚴格由市場力量驅動”,因為GUI有“嚴重缺陷”,使用者必須切換到DOS來執行許多工。Windows 2.0附帶了一些應用程式。他們是:Windows 2.1x.Windows 2.0的繼任者Windows 2.1x於1988 年5月27日在美國和加拿大正式釋出。2.x系列的最後一個版本Windows 2.11於1989年3月釋出。
205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52
臭氧
|align="center" colspan="2" bgcolor="#ffffff" ||align="center" colspan="2" bgcolor="#ffffff" |! style="background:#d6e0dc; text-align: center;" colspan="2" | 識別! style="background:#d6e0dc; text-align: center;" colspan="2" | 結構! style="background:#d6e0dc; text-align: center;" colspan="2" | 熱力學! style="background:#d6e0dc; text-align: center;" colspan="2" | 危險性OX! style="background:#d6e0dc; text-align: center;" colspan="2" | 相關物質臭氧即三氧,是氧的單質三原子分子,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是一種有刺鼻味道的淡藍色氣體。臭氧的英語稱呼源自希臘語的中性現在時分詞 "ozein" (ὄζειν),意為“嗅”。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平流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含量約50ppm,主要由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雙氧產生光解而成,少量由大氣層中的放電現象電解產生。臭氧是一種比氧氣更活躍的氧化劑,能吸收對生物細胞和遺傳物質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表。發現.1785年,德國人在做實驗時,發現發電機附近有股異味,但是他並沒有繼續研究下去。1839年,另一德裔瑞士化學家克里斯提安·弗里德里希·尚班在做電解水實驗亦發現特殊的臭味,於是他以「ozone」來命名這種新氣體,希臘語「ozein」,意思是「臭味」,並於1840年在《》上發表相關他的發現。物理性質.臭氧是一種淡藍色氣體,微溶於水,易溶於四氯化碳或碳氟化合物而顯藍色。在-112℃凝結成深藍色的液體。溫度低於-193℃,臭氧會形成紫黑色固體。大多數人都可以嗅到有點類似氯刺鼻的氣味。暴露在0.1-1 ppm的臭氧會產生頭痛,眼睛灼熱,刺激呼吸道。即使空氣中有低濃度的臭氧,也會破壞有機材料,如橡膠、塑膠,及動物的肺部組織。臭氧是抗磁性的,這意味著它的電子都是成對的。性狀.臭氧具有等腰三角形結構,含有一個3中心4電子離域π鍵,三個氧原子分別位於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頂角為116.79度,密度約為氧氣的1.5倍,其沸點和凝固點均高於氧。臭氧在液態時呈現藍紫色,在固態呈現紫色。。它與氧氣不同,高濃度的臭氧帶明顯令人噁心的氣味。但低濃度的臭氧聞起來就像下過雨後出門聞到的“新鮮空氣”的那種氣味,十分怡人。臭氧反應活性強,極易分解,很不穩定,在常溫下會逐漸分解為氧氣。臭氧性質比氧活潑,比重為一般空氣的1.7倍。臭氧會因光、熱、水份、金屬、金屬氧化物以及其他的觸媒而加速分解為氧。它不溶於液態氧等。有很強的氧化性,在常溫下可將銀氧化成氧化銀,將硫化鉛氧化成硫酸鉛。臭氧可使許多有機色素褪色,對橡膠和纖維破壞性很大,很容易氧化有機不飽和化合物。臭氧在冰中極為穩定,其半衰期為2000年。臭氧可利用碘化鉀來檢驗。臭氧能迅速且定量地氧化I-成I2,此反應也可以用來測定O3的含量。臭氧能氧化CN-故常被用來處理電鍍工業中的含氰廢水 :由於它的強氧化性,亦可用於消毒殺菌劑。結構.臭氧分子呈彎曲形對稱結構。中心原子採取sp²雜化(混成),兩個雜化軌道與其他兩個氧原子形成兩根σ鍵,另一雜化軌道容納孤對電子,除此之外,互相平行的2pz軌道重疊形成三中心四電子的大π鍵。臭氧分子可以結合一個電子形成臭氧根離子(O3-),所形成的化合物為離子型臭氧化合物。臭氧分子也可以形成臭氧鏈-O-O-O-,構成共價型臭氧化物,如O3F2。臭氧層.在大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起到保護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可解自由基,令生物RNA和DNA斷裂。用途與制備.工業上,用乾燥的空氣或氧氣,採用5-25kv的交流電壓進行無聲放電製取,用空氣做氧源時會衍生出大量氮氧化合氣體。目前最先進的臭氧製備方法為高能量紫外線光解空氣而對應生成純淨的臭氧。另外,在低溫下電解稀硫酸,或將液體氧氣加熱都可製得臭氧。大自然很容易產生臭氧,在打雷閃電時會產生幾十萬伏特的高壓電,電離空氣及有機物形成臭氧。臭氧能於短時間內將空氣中的浮游細菌消滅,並能中和、分解毒氣,去除惡臭。臭氧作為一種常溫下的氣態強氧化劑,能迅速瀰漫到整個滅菌空間,滅菌不留死角,殺菌更徹底。因此臭氧可用於淨化空氣及飲用水、殺菌、處理工業廢物和作為漂白劑。在一些游泳池以臭氧取代氯氣做為消毒用途。市面上有一部分的空氣清淨機具有製造活氧的功能,其實活氧就是臭氧,因為臭氧對生物有危害,在使用時人跟寵物都不能在室內。三聚體的三過氧化三丙酮分解也可以產生臭氧,但反應較為劇烈,不宜使用:臭氧的滅菌原理:滅菌過程屬生物化學氧化反應。臭氧能對細菌的細胞體直接氧化,即破壞其DNA而達到抑制的效果,對病毒的RNA亦有破壞作用;對各種毒素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降低其毒性。臭氧對人體的影響.臭氧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吸入過量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它主要是刺激和損害深部呼吸道,並可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對眼睛有輕度的刺激作用。臭氧吸入體內後,能迅速轉化為活性很強的自由基-超氧基(O₂⁻),主要使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從而造成細胞損傷。當大氣中臭氧濃度為0.1mg/m3時,可引起鼻和喉頭粘膜的刺激;臭氧濃度在0.1-0.2mg/m3時,引起哮喘發作,導致上呼吸道疾病惡化,同時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臭氧濃度在2mg/m3以上可引起頭痛、胸痛、思維能力下降,嚴重時可導致肺氣腫和肺水腫。此外,臭氧還會阻礙血液輸氧功能,造成組織缺氧;使甲狀腺功能受損、骨骼鈣化,還可引起潛在性的全身影響,如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損害某些酶的活性和產生溶血反應。臭氧超過一定濃度,除對人體有一定毒害外,對某些植物生長也有一定危害。臭氧還可以使橡膠製品變脆和產生裂紋。臭氧對人體也有致畸性,母親孕期接觸臭氧可導致新生兒瞼裂狹小發生率增多。
205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53
化學物質列表
因為化學物質的數量太多,所以此條目原本的列表內容已分割為以下幾個條目。請中文:英文:這些商業的連結,也可以提供有用的資料:
205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58
康熙帝
康熙帝,愛新覺羅氏,清朝第四位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也是首位出生和首位生長於北京的清朝皇帝,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年號為「康熙」,廟號「清聖祖」。康熙元年由1662年起,前後共計61年。康熙帝於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午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康熙帝幼年繼位,朝政不得不交付給輔政大臣。少年時期的康熙帝在智擒權臣鰲拜後,開始親政。其在位期間,注意緩和階級矛盾,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農業政策,重視農耕,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疏通漕運。同時還對三藩、明鄭、噶爾丹等各地反清勢力大規模用兵,對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保黑龍江流域和廣大東北地區的控制,實現清朝的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努力調節滿族與漢、蒙、藏等族的關係,尊崇儒學,開博學鴻儒科籠絡漢族士大夫;實行“多倫會盟”安撫蒙古各部,下令編修《理藩院則例》,確定鞏固邊疆的統治方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派兵入藏驅逐入侵西藏的準噶爾汗國。還開海設關,發展內外貿易,重用海外傳教士,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此間,使中國社會出現“天下初安,四海承平”相對穩定的局面,為開啟百餘年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夯實基礎。晚年的康熙帝沉浸於前半生的豐功偉業之中,開始倦於政務,標榜仁政致吏治廢弛,從而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而廢太子事件造成的奪嫡之爭也對清朝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8歲。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通稱聖祖仁皇帝,葬於清東陵中的景陵。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生平經歷.幼年繼位.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亦病逝。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年幼的玄燁曾得過天花具有免疫力,也因從天花疾病倖存下來而被獲選立為皇太子。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正式宣佈新年號為康熙。因康熙帝尚年幼,順治帝的遺詔同時指派四大臣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佐康熙帝,因此清朝的政局不受康熙帝實際掌控。執政時期.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發動突襲,捉拿了鰲拜之後,掌握朝政。先前鰲拜掌權時,欽天監官楊光先勾結鰲拜反對西洋學說,發生曆獄案,湯若望被判處死刑。八月,因為楊光先從前依附鰲拜捏詞陷害湯若望,康熙帝並趁此時間給湯若望平反以往不明之冤。康熙年間,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瞭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另一方面,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文治武功取得巨大成績的康熙帝,群臣一再商議給他上尊號,康熙多次表示“斷不受此虛名”,這在歷朝帝王中十分罕見。晚年懈怠.康熙晚年懈怠無為,曾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寬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極多”,不能嚴禁浮費和規銀,寬縱州縣火耗和虧空。同時他還標榜仁政,對官吏盡量以寬鬆待之,導致出現吏治廢弛,官場貪汙,國庫虧空,“大小官員,怠玩成習,徇庇尤甚”,個別地區出現暴動和騷亂,統治秩序奏出了不和諧音符。盛世處於衰微的現象,給繼任者雍正帝留下許多隱患。更有甚者指出清朝衰亡,病在康熙。康熙四十九年,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64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說“朕反覆思之,終夜不寐,若將伊等審問,獲罪之人甚多矣”。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康熙末年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有江蘇無錫縣人劉三因縣令李牧殘酷成性,聚數百人於山中反抗,後被捕。康熙的皇太子兩立兩廢,徹底暴露出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度的種種弊端,儲位之爭的時間之長,捲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廣,以及對皇朝及皇帝本人影響之大,無不超出前代。去世.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暢春園清溪書屋內,享壽69歲,結束了長達61年的統治。當時八爺黨支援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奉康熙帝遺詔,命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安葬於清景陵。傳位.康熙十三年,康熙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並親自撫養。但數十年後由於父子矛盾問題而決定廢嫡。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稱其舊疾未除,三年後再廢太子。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后皇四子胤禛繼位。目前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而傳位於胤禛。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在十字上加一劃、下加一勾,「十」字變成「-{於}-」字,故有「傳位十四皇子胤禎」竄改為「傳位-{於}-四皇子胤禛」之傳說;但按清宮秘檔分析,康熙帝的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文並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胤禵」改為「傳位-{於}-四皇子胤禛」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但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且遺詔全文並未出現「傳位-{於}-」之類的語句。還有傳說真正的遺詔根本不存在,完全由隆科多和胤禛編纂遺詔。然則傳位奪嫡之說,或因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之新政、打擊貪腐權貴、重用張廷玉、李衛、田文鏡等漢人,而引來失勢滿人權貴之蓄意誣陷。康熙皇帝豈能將九門提督授予不可信賴之人任之,又豈會不知隆科多與雍正之關係而造成眾皇子傳位紛爭?由此而論,康熙讓隆科多任九門提督,正是意欲傳位於雍親王,並加以保護的實證之一。曾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康熙皇帝遺詔上並無「傳位-{於}-四皇子胤禛」,而是寫著:為政措施.政治.康熙八年鰲拜進見時,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命少年們將其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將他滅族,康熙帝念鰲拜曾救過祖父皇太極的功勞,赦其死罪,改為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勤政,堅持每日御臨乾清門會見朝臣處理政務,居住在暢春園、熱河行宮以及在出巡途中仍聽政不惜。黎明時分,部院大臣,起居注官員到位,各部院衙門依次奏事,皇帝與內閣大臣商決裁斷。《起居注》中詳細記載了康熙皇帝御門聽政現場辦公的場景內容。康熙帝晚年還透過趙鳳詔貪汙案來抑制漢官。經濟.康熙帝為了箝制反清復明的活動而打擊明鄭王朝,初年實行遷界禁海政策,規定沿海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先在閩地實行,後推廣至山東至廣東沿線。清政府劃定三十里至二三百里的瀕海範圍,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讓距離海邊三十里至二三百里不等的山東至廣東沿海地區成為無人區。此政策所造成的破壞遠超過一次大規模戰爭。康熙帝打敗明鄭王朝。拿下臺灣之後,康熙開放了海禁,並設立了四個通商口岸。1677年,康熙帝開始了整治黃河工程。到1684年,歷時七年的整治黃河工程完成。在康熙五十六年,出現各地豐收,無災可免的情況。康熙在晚年亦繼續減免天下賦稅,蠲免全國各地省份的錢糧,免除多處地區的欠賦。多種措施令到各地的農民都能夠休養生息,也防止了地方官吏中飽私囊和橫徵暴斂。學者姚念慈認為清史研究者往往忽視清代賦稅的沉重。透過比較明清賦稅,清初全國賦稅總額是以明朝萬曆末期至崇禎時期的橫徵暴斂為基準的。直至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並未超過明萬曆時期,然而其賦稅收入卻較萬曆初期增加了許多倍。清廷立國的基礎,就是過於沉重的高額賦稅。康熙朝實行的大量而頻繁的蠲免,實質上是變換手法,將竭澤而漁也無法獲得的部分宣揚成惠政。軍事.平定三藩、明鄭及反清勢力.1673年,因為康熙帝決定削藩,導致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繼響應,整個天下為之一動。三藩勢力一時不可阻擋,清廷失去江南半壁江山。而康熙帝在孝莊太后的支援下,沉著應對,積極調兵遣將,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而國家遭受了較大的損失,在四川、雲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殺害。平定臺灣.1683年,時憲曆五月,康熙採納了安溪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時憲曆八月丙辰,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克臺灣,鄭克塽和劉國軒等上奏歸降。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庚子...戊辰,施琅疏報師入臺灣,鄭克塽率其屬劉國軒等迎降,臺灣平。發展軍備.康熙年間,由於戰爭連年不絕,平定三藩之亂以及抵禦外來侵略的需要大量製造火器,無論是造炮規模、數量、種類,還是火砲的效能和製造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清朝所造的大小銅、鐵炮達905門之多,而其中半數以上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就質量而言,其「工藝之精湛,造型之美觀,炮體之堅固,均為後朝所莫及」。康熙三十五年,在對準噶爾部噶爾丹的昭莫多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清朝初年一時間湧現出許多熱心武器裝備、致力於引進和仿造西方火器的技術專家。如戴梓就是一位在中國最早製造出具有較高射擊速度的管形火器專家,這種火器稱為“連珠火銃”。戴梓仿鑄技術比南懷仁更為高超,亦成功地仿造了沖天炮“南懷仁謂沖天炮出其國,造之一年不成。上命先生造,八日成,上大悅,率群臣親試之,即封炮為威遠將軍,鐫治法官名,以示不朽。沖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下,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後徵噶爾靼,以三砲墜其營,遂大捷”。載的“連珠火銃”與故宮所藏的一支康熙年間外國進獻的火槍十分相似,然而在因為沖天炮事件中得罪了南懷仁,被誣陷“私通東洋”,康熙將戴梓流放到了盛京。烏蘭布通之戰後,康熙帝更加重視在戰爭中發揮火器的戰鬥威力,使火器營成為清軍八旗兵的新的戰鬥編成。清軍最早裝備火器的是漢軍八旗,隨著戰事頻繁,滿洲、蒙古八旗亦迅速裝備了火器。至康熙二十二年,在每旗專設一營操練鳥槍。康熙三十年始選滿洲、蒙古習火器之兵組建火器營。設鳥槍護軍、鳥槍馬甲和炮甲三種營兵,滿洲、蒙古八旗每佐領下設鳥槍護軍3人,鳥槍馬甲4人,炮甲1人,共7395人。由於西方經典彈道理論在戰鬥人員中逐漸普及,火器命中率的提高,極大地提高了火力武器的殺傷力。因此,火器在康熙以後不僅成為八旗的主要武器裝備,而且清軍還產生了更專門的火器營的戰鬥編成,完全改變了清軍以騎射為主的傳統作戰方式。文化.崇尚儒學.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宗教.康熙對於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的,不僅僅是漢傳佛教,或者滿洲的藏傳佛教、薩滿教信仰,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皈依於門下。他甚至也時常聽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等人講道。直到他發現聖座試圖干預中國政治,並且皇子信仰基督宗教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天主教,即中國禮儀之爭。文字獄.康熙也利用戴南山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株連甚多,來抑制漢族士大夫的反叛思想,甚至桐城派文家方苞都差點遭斬首。科學.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重視自然科學的皇帝,對西方文化也十分感興趣,自身具有相當高的科學素養,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例如:曾從南懷仁學習歐幾里得《幾何原本》並且每天聽講。後來又學習西方的測量、天文、物理和醫學等知識,並在宮中設定了研究化學和藥學的實驗室。康熙因南懷仁督造火炮方面的功績,一直對他優禮有加,而南懷仁等西方傳教士也促進了伽利略的彈道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康熙除了學習西方科技之外還會應用實踐,其最突出的是用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製全國地圖。康熙亦會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實地測量,吸取經驗。在康熙四十六年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英國李約瑟亦稱之為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要好、更精確。康熙還以巡視之便訪求民間的有才之士,例如將在數學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轂成調進宮中培養深造。梅轂成亦透過學習西方數學知識,重新令在明朝被廢棄的中國古代數學受到重視。由於康熙帝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重視科學、最提倡科學和最精通科學的人,故後代有很多評判和標籤加在他身上,他被視為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皇帝」,或被視為是「窒塞民智」的「罪魁禍首」。有學者及歷史學家認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跟康熙晚年墨守成規和缺乏創新有關,故他應當為中國科技的落後狀況負責任;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康熙由於自身的侷限性,對當時的科學內容採取又用之又防之的手段,他又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治,另外,康熙亦被批評阻礙了中國火器的發展。此外,由於傳教士們所宣揚的基督宗教教義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之有很大的差異和分歧,故西學受當時中國各階層保守人士竭力反對,清初保守派官員楊光先就強調「寧可使華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對傳播西學的傳教士表示不滿。面對士大夫的不滿情緒以及羅馬教廷對中國文化禮俗的批評,作為中華文化正統的最高代表,康熙特意對理學名臣李光地、熊賜履等說:“汝等知西洋人漸漸作怪乎?將孔夫子亦罵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過是用其技藝耳。歷算之學果然好。你們通是讀書人,見外面地方官與知道理者,可俱道朕意。”希望藉助他們剖白他為何使用傳教士及其底線所在。與批評西學為「奇技淫巧」的守舊派官僚不同,願意學習和提倡西學的康熙對西學採取較開明的態度。民族.康熙對國家的治理中對“漢學”傳統的學習與推崇,從各方面接受並正確執行漢族政策,充分正視和運用“漢家”的傳統意識,為開創鼎盛局面打下基礎。但是康熙作為“天下之主”,為了維護清朝的根本利益,極力標榜“滿漢一體”。但是,受本民族利益的驅使和民族情感的困擾,他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偏徇滿洲的境地,在噶禮和張伯行互參案中體現出來。1690年至1697年多次擊敗準噶爾部噶爾丹,史稱三徵噶爾丹。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為清朝大肆的修建皇家園林開闢了先河。外交.中西交流.亦有史學家指出,康熙會欣賞和重用有才華的傳教士,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康熙曾經委派傳教士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而民間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亦指出分別由康乾皇帝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整合》和《四庫全書》亦收錄了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據傳教士張誠的日記記載,康熙為了保護傳教士不被其他官員陷害而不准他們在有漢人和蒙古人的衙門裡翻譯任何科學18世紀康熙末期,因羅馬教廷發出禁止中國人教徒祭祖的禁令而引發禮儀之爭,促使清廷反制並下令“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康熙帝時期在發生根特木兒事件後,中俄開始正式接觸,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以後,兩國貿易逐漸繁榮。1715年,俄國東正教北京傳道團首次來華,加強了兩國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康熙晚年,因為俄商來華人數眾多;更重要的是俄方一些行為違背了康熙關於安全、和平的原則,因而使中俄關系形勢逆轉。海外貿易.然而有載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說「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各個王國,它們各自擁有自己豐富且多種多樣的特產進行貿易,而且這傾向於聯盟保護的形式,在所有的城市裡也一樣,以至官員們在商業界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分成,他們當中有部分人會將他們的金錢委託給值得信任的人打理以保證他們的資產在商業往來中取得成果,連平民百姓也可以從商業貿易中得益。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又稱中國商人在交易時都很誠實可靠,跟日本、巴達維亞、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全球通史》裡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評價.《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全球通史》:「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並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玄燁是中華帝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更是最複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銳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誌著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歷史程序的人!而且被眾多歷史學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斷,對於統治和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與品格則成為理解導致清朝秩序鞏固的眾多因素的入口點。」南懷仁:「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為他們的皇帝是從天而降的,他們的目光中充滿異常的喜悅。為一睹聖容,他們不惜遠涉跑來此地,因為,對他們來講,皇帝親臨此地是從不曾有過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興於臣民們赤誠的感情表露,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白晉:「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麼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法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准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準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馬戛爾尼:「時至今日,正如耶穌會的傳教士們所講,康熙皇帝對科技有很濃厚的興趣,但無論如何他的後世子孫並沒有繼承他的這一優點,甚至也沒有繼承他的其他優秀品質與聰明才智;因為現在他們的國家政策與王室的虛榮感正在共同牴觸著我們所表現出的優秀傑出方面的一切事物,儘管他們毫不懷疑我們的卓越,但是他們還是沒有學習會如何利用這些。」曾國藩:「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梁啟超:「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眾。」「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採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他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蔡東藩:「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聖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聖祖獨從容遣將,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不能不說是非常可貴的。」高陽:「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錢宗範:「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邵力子:「康熙本人儘管對西方科技感興趣,但他卻絲毫不打算將這種興趣向官員和民眾推廣。對於西洋傳來的學問,他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賞,而從不注意造就人才,更不注意改變風氣。楊啟樵:“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軼事典故.刻苦學習.康熙帝幼年繼位,立志“為治天下而學”,終身好學不倦,同時勤習騎射,弓馬嫻熟,體格健壯。其中,刻苦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讀書方法對他治國理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康熙從少年時代開始直到晚年,對古代書家作品的學習都不曾間斷。《石渠寶笈》和《佩文齋書畫譜》著錄了較多康熙對古代書跡的題跋。養生與美食.康熙帝也是一位重視自然科學、精通醫道的養生家,相傳,八寶豆腐和康熙帝也有淵源。但是康熙晚年多病纏身,還患有高脂血症,這多少與他的飲食失衡有關。家族.-{後}-妃.庶妃.庶妃泛指未經冊封的嬪御,有些嬪御雖未經正式冊封,但在宮內被稱為嬪,甚至貴妃。如順懿密妃在奏摺內被稱為王嬪,平妃赫舍里氏被清初重臣王熙稱為貴妃。一些庶妃應能擁有嬪位,甚至妃位的待遇。因為康熙三十六年的《康熙朝滿文硃批》顯示妃位有六人,而當時正式冊封為妃者僅有四人。答應.康熙帝有大小答應二百多人為謬誤,康熙四十六年時,康熙帝的妃子僅有乾清宮主位十六人,大答應十人。康熙朝的乾清宮主位,即指皇后以下,大答應以上的妃子。因此景陽宮主位應非為康熙帝的后妃,或為以景陽宮為主的附屬建築群內的宮女子,如乾清宮主位實際上居住在東六宮、西六宮。另外,毓慶宮主位應為皇太子的妻妾。福晉、格格.康熙朝早期,仍以福晉、格格稱呼妃嬪。中期之後,妃嬪有正式冊封。而格格之號用至康熙朝後期,地位低微。乾隆十九年二月,曹八里屯塋地安葬的格格已有144位,地壇後塋地安葬格格1位,以上共145位。未知當中有多少為康熙帝的格格。子女.康熙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其中只有20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康熙諸子初隨“承”、“保”、“長”等字、後均隨“胤”字。之後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帝王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唯怡親王允祥逝後,雍正帝將其名改回胤祥。子.此處按照出生順序排序。並非所有的兒子都參與排序,故共有24個排序的兒子。女.康熙帝度過幼兒期的女兒在正式冊封前,以齒序稱某公主。大公主是他的養女固倫純禧公主。
206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61
加拿大日
加拿大日,1982年10月27日加拿大取得完全獨立後改名為加拿大日。1867年7月1日這天常常被民眾以及媒體稱為「建國日」,但嚴格來說是一種誤稱,所以這一天在加拿大一直被稱為「自治領日」,而非「國慶節」。直到1982年,英國女王兼加拿大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簽署命令,將加拿大憲法修憲權移交加拿大國會,至此加拿大與英國的特殊關係終結,加拿大成為完全主權獨立的國家,7月1日這一天才被改稱為「加拿大日」。歷史.1868年6月20日,加拿大總督蒙克子爵就此表示此節日就像奉行聯邦制的加拿大般,慶祝模式隨地區而異。縱雖如此,加拿大日慶祝活動的焦點還歸首都渥太華:國會山莊外圍會舉行音樂會和文化匯演,通常由總督和總理擔任主禮嘉賓,但君主本人或其他皇室成員亦可能會出席或主禮慶祝活動。爭議.中華民國(臺灣)列入「不歡迎物件」名單.根據加拿大新聞媒體CBC的報導,加拿大保守黨政府曾命其官員刻意冷落一組精選的被排斥的國家,並要求加國各地使團,不要邀請這些國家代表參與7月1日的國慶活動,這些國家被列在加拿大外交部流通的一份「不歡迎物件」名單上,且每年皆會選出新的名單。CBC聲稱已從另一當地媒體取得此名單2013年的版本,該報導也推測2014年的版本和2013年的或許會沒什麼改變,也可能列入俄羅斯。而被列入2013年名單的國家有:北韓、伊朗、敘利亞、斐濟、白俄羅斯、馬達加斯加、幾內亞比索、蘇丹與臺灣。北韓至幾內亞比索等前七者會被列入名單,主要是因為其政府並非由民選產生。蘇丹的狀況則比較特殊,會入選是因為該國部分政治人物,受到國際刑事法庭通緝,但除此之外,其他官員可以被邀請。臺灣會在名單上,則是因加拿大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後續反應.中華民國官方.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高安和外交部北美司司長謝武樵表示,加拿大外交部從沒有對外公佈相關資訊,報導所稱的「不受歡迎物件」也是媒體自行加上的,外交部對此相當遺憾。高安:「該報導所稱不受歡迎名單,事實上是媒體報導自行所冠用的說法。報導所稱我國為何列為名單之中,不是因為加國對我們有不滿之處,而是因為加國不承認我國,我們對這樣的報導表遺憾。」高安指出,臺灣和加拿大的雙邊實質關係持續密切發展,例如雙方已在2010年4月簽訂了青年度假打工協定,同年11月加拿大給予臺灣人免簽證待遇,2013年雙方簽署新航約增加互飛航班,足見雙方的互動頻繁。至於國慶活動,高安則低調表示,對渥太華的實際情形他並不瞭解,目前加拿大駐臺機構也並未在臺舉辦國慶慶祝活動,而是由臺灣加拿大商會辦理,準備在月底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我方都有應邀參加,但這項活動加國駐臺代表與外交部代表都是客人。原住民抗議.2021年5月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發現墳墓,原住民在該年加拿大日遊行,呼籲「取消加拿大日」,獲得不少城市響應或改辦為反思和解活動,原住民組織認為國慶日是殖民統治者的節日,他們表示「我們不會為被盜取的原民土地和生活而慶祝,我們聚在一起,是要紀念那些在加拿大統治之下的犧牲者」,示威者喊著「以加拿大為恥」、「帶他們回家」的口號,希望國家反思過去的殖民歷史。
206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63
加拿大省
加拿大聯合省是19世紀時英國在加拿大東南部的一個殖民地,也被稱為加拿大省,為現今加拿大聯邦的前身。1841年,英國將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合併成為加拿大省,而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則改名東、西加拿大。1867年,加拿大省跟另外兩東部省同盟後廢除,然後東、西加拿大分別成為“魁北克省”與“安大略省”。
206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64
加拿大聯邦化
加拿大聯邦化,所以這一天在加拿大一直被稱為「自治領日」,而非「國慶節」。直到1982年,英國女王兼加拿大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簽署命令,將加拿大憲法修憲權移交加拿大國會,至此加拿大與英國的特殊關係終結,成為完全主權獨立的國家,7月1日這一天才被改稱為「加拿大日」,即俗稱的「加拿大國慶節」。所以雖然1867年7月1日常常被民眾以及媒體稱為「建國日」,但嚴格來說是一種誤稱,比如2017年「建國150週年」。當時大英帝國立法決定將加拿大各省和各領地合併成為一個聯邦制的自治領級別的殖民地。聯邦制的設立由兩部法律完成,其中較早的一部《1867年英屬北美法》在加拿大被尊為“1867年憲法”。聯邦之父.聯邦的形成經過了一系列的統一會議,1867年的最後一次會議決定了後來透過的聯邦政體和自治領的憲法架構。參加這些會議的領袖人士在加拿大被稱作“”,其中包括後來加拿大第一個總理,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唐納。1867年成立的聯邦後來又有擴張,主持這些領土併入加拿大的人士不稱為“聯邦之父”,而被尊為該省或領地的“建立人”。第一批非白人的建立人是7個因紐特人,在1999年帶領努納武特脫離西北地方,成為獨立的省級行政區。成員.名字、順序參看加拿大行政區劃列表。其他.Confederation雖然在英語中也有「邦聯制」的意思,但在加拿大延伸出了一種特別的用法,常常指代此事件。所以「Canadian Confederation」並非指代不存在的「加拿大邦聯」,而是同樣指代此事件。
206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66
英屬北美法令
英屬北美法令是兩部英國法律,它們建立了加拿大的聯邦制度,並確立了加拿大的自治領地位。共有兩部同名法令,分別於1867年和1871年立法。其中《1867年英屬北美法令》後來在加拿大被改名稱為《1867年憲法法令》。英屬北美法令在加拿大一直實行,直到1982年加拿大憲法通過後才被取代。英屬北美法確立了加拿大的自治領地位,但是大英帝國各自治領獲得完全自治權則要等到《1931年西敏法規》的頒佈。歷史.1867年法令是在幾次聯邦大會中確認下來的:參加這三次大會的人被稱作“聯邦之父”。1982年,加拿大由英國收回修憲權,並將《1867年英屬北美法令》改名稱為《1867年憲法法令》。
206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68
7月3日
7月3日是陽曆年的第184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1天。
207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0
7月4日
7月4日是陽曆年的第185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80天。大事記.20世紀.
207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1
7月
7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七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7月是夏季的第二個月,本月有兩個節氣:小暑、大暑;在南半球,7月是冬季的第二個月。英文中的7月,他死後人們將他的名字"Julius"命名為7月。其它.請參看
207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2
5月
5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五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5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這個月有兩個節氣:立夏、小滿;在南半球,5月是秋季的第三個月。英文5月名稱。
207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3
康熙
康熙為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聖祖玄燁的年號,前後共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清世宗即位沿用。藝術.康熙帝時期發展出來的綠地五彩瓷。其特色是瓷器細緻,最著名的是一系列極白而薄的半透明盤。圖案包括樹枝上的鳥兒、仕女等,瓷器邊緣飾以紅色花紋,並有框起的款識文字。
207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4
1月
1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一個月,是新一年度全年第一個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1月是冬季的第二個月。該月的節氣:小寒、大寒;在南半球,1月是夏季的第二個月。英文中的1月古羅馬的雙面神雅努斯。
207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5
2月
2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二個月,平年有28天,閏年有29天。在歷史上,曾經有3次,2月出現30天。在北半球,2月是冬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節氣有:立春、雨水;在南半球,2月是夏季的第三個月。英文中的2月,也可能是源自於薩拜恩。
207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7
3月
3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三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3月是春季的第一個月,本月節氣有:驚蟄、春分;在南半球,3月是秋季的第一個月。英文中的3月古羅馬戰神瑪爾斯。
207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8
4月
4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四個月,是小月,共有30天。在北半球,4月是春季的第二個月,本月節氣有:清明、穀雨 ;在南半球,4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英文中的4月單詞"aperire",表示「開」,可能意味著植物在春天開始生長。4月的節日/假日/紀念日/習俗.日期固定.4月1日4月2日4月4日4月5日4月7日4月8日4月13日4月14日4月15日4月16日4月17日4月18日4月20日4月22日4月23日4月24日4月26日4月28日4月29日4月29日-5月5日4月30日日期不固定.
207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79
6月
6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六個月,是小月,共有30天。在北半球,6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本月的節氣:芒種、夏至;在南半球,6月是冬季的第一個月,英文中的6月。6月的節日/節慶其它請參看:
208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81
8月
8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八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8月是夏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節氣:立秋、處暑。英文中的8月古羅馬的奧古斯都。8月的節日/紀念日其它請參看:
208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82
9月
9月是公曆年中的第九個月,是小月,共有30天。
208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83
10月
10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十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10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本月節氣有寒露和霜降。參看.
208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85
11月
11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十一個月,是一年當中最後一個小月,共有30天。在北半球,11月是秋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節氣:立冬、小雪,在南半球,11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在英文中,11月。
208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86
12月
12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十二個,以及每年是一年有12個月當中最後一個的一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12月是冬季的第一個月;在南半球,則為夏季第一個月。本月節氣有:大雪、冬至
208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87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簡稱「香港基本法第23條」,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一條規定香港應自行立法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法律條文。其用意是以法律禁止任何有損該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統一及國家安全的行為。2002年至2003年期間,為實踐這項條文而開始的立法過程在香港引起巨大爭議,甚至引發50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反對立法。法案表決前夕,代表工商界及自由黨的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辭職,之後不少工商界功能組別議員跟隨自由黨改變立場,特區政府無望在立法會取得足夠票數支援,最終終止立法程式。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並以全國性法律形式納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中,但此舉不等同取代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條文內容.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2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的最後一條,即第23條的內容全文如下:條文草擬.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於1988年8月發表《基本法》第一稿,稿內第二十二條全文是:第一稿公佈後社會意見認為條文含糊,認為條文應刪去「顛覆」字眼,草委會隨後在1989年2月發表的《基本法》第二稿《第二十三條》中刪除「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字眼,以釋疑慮:條文中又加入「自行立法」字眼,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在適當時機才立法。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需要收緊有關條文,故於最後修訂的條文中重新加入「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字眼,並於條文中加上禁止香港政治性組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進行政治活動和建立聯絡的內容,以避免香港成為「顛覆基地」。2003年立法未果.董建華任內推出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在2003年七一遊行後撤回。重提立法.2004年9月,立法會選舉結束,自由黨晉身為立法會第2大黨,田北俊即時向董建華建議重新提交23條草案予立法會諮詢,但董建華拒絕。2010年8月21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王敏剛表示,由於國際形勢危急,不時發生恐怖活動,香港不應再迴避問題,愈快立法愈好,因此會在下週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重新要求香港特區政府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2011年5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範徐麗泰表示,行政長官需要面對多項挑戰,更有責任及有需要為在2003年立法失敗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同時表示23條並非洪水猛獸,市民無需過於擔憂。2012年11月22日,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在報章撰文,指基本法23條規定了特區應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國家安全行為,香港需要在適當時候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防止外部勢力幹預香港事務。他強調,在基本法下,中央的權力不限於外交和防務,還包括主要官員的任命和法律的審查。他更指出,香港人要深入瞭解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批評張的言論,反映了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確肩負了包括為基本法23條立法的政治任務;民主黨亦批評張的言論,是中央企圖加緊對香港人的思想箝制。2017年6月20日,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批評香港回歸二十年仍然未為基本法23條立法,並指出面對港獨需要中央落實全面統治。2020年5月19日,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時,被問及基本法23條立法時間表的問題時表示,香港迴歸23年來,至今仍未能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以維護國家安全,“令人失望”。而全國政協及全國人大會議分別於同年5月21日及22日在北京開幕,當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曼琪打算在人大會議上提案,建議中央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議案。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在督促香港儘快就二十三條完成立法的同時,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可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制定相關法律,並列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而這部法律就是被民間稱為“港版國安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2021年9月26日,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電視節目中透露,現在是23條立法的最佳時機,並稱正在研究立法細節。2022年7月20日,《明報》李先知專欄指保安局於2002年就23條立法而設的專題網站已下架。保安局指政府重新就《基本法》23條立法進行預備工程,包括將有關網站更新而故暫時關閉網站,但未有交代關閉網站的時間。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認為有關的政府檔案有歷史意義,不應該隨便銷毀。2022年10月11日,政府更新年度立法議程期間,抽起為《基本法》23條於2022年本地立法的計劃。特首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傳媒時表示目前國安的風險千變萬化,加上國際地緣政治急速惡劣變化下,過往難以想像目前有不少危害國家的手段。因此需要評估國際形勢而完善法例,以達到可處理極端情況和沒有任何漏洞。又指有普通法國家提出禁止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人士長時間離開處所,甚或可重覆禁止,指出政府會密切留意當地實施情況,包括涉人權方面問題處理。2023年1月17日,特首李家超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表示,已要求保安局草擬23條的第二稿,尤其針對間諜活動、偽裝組織,以及新媒體新科技等手段,「希望在今年,最遲在下年可以完成整個工作」 。2023年2月13日,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在《明報》撰文,列舉四大理由指出今年不宜就《基本法》23條展開立法程式。他認為全面通關後應聚精會神抓機遇謀發展,目前亦有《港區國安法》「保底」,擔憂展開23條立法後會讓民進黨在臺灣大選中以此爭取選票而「撈取執政權繼續搞臺獨」。2023年2月14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當日行政會議前回應說,自己對23條立法的立場沒有改變,希望盡快在今年、否則明年完成立法,至於在甚麼時間推出,要按整體實際情況決定,當局會在認為應該推出時推出。6月21日,李家超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強調,23條必然要盡快立法,「一定在我的任期內立,在今年或最遲明年一定要立法」。影響.《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引發2003年50萬港人上街抗議,最後特區政府撤回立法程式。此舉動讓北京質疑港人對國家觀念不足。到2021年3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引述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指社會均出現鼓吹仇視中央及特區政府言論。而港區人大代表、行會成員葉國謙則引述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韓正指,自當年反23條起,香港形勢並非「非民主不民主的問題」,而是「顛覆和反顛覆的問題」。
208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89
著作權
著作權,俗稱版權,是著作權人對其作品所專有的權利。廣義的著作權還包括鄰接權,許多國家將其一併規定在其著作權法律規範中。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因為在保障著作財產權,此類專屬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尚須兼顧人類文明之累積與知識及資訊之傳播,從而演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物件。著作權是有期限的權利,在一定期限經過後,著作財產權即歸於失效,而屬公有領域,任何人皆可自由利用。在著作權的保護期間內,即使未獲作者同意,只要符合「合理使用」的規定,亦可利用。凡此規定皆在平衡著作人與社會對作品進一步使用之利益。名稱.著作權曾被稱為版權,至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中仍然將兩者等同。版權最初的涵義是copyright,也就是複製權。此乃因過去印刷術的不普及,當時社會認為附隨於著作物最重要之權利莫過於將之印刷出版之權,故有此稱呼。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及科技的進步,著作的種類逐漸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英國《安娜法令》開始保護作者的權利,而不僅僅是出版者的權利。1791年,法國頒佈了《表演權法》,開始重視保護作者的表演權利。1793年又頒佈了《作者權法》,作者的精神權利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版權一詞已漸漸不能含括所有著作物相關之權利內容。19世紀後半葉,日本融合大陸法系的著作權法中的作者權,以及英美法系中的版權,制定了日本著作權法,採用了“著作權”的稱呼。中國已知有版權一詞,始於宋朝,當時印書興盛,不少著書人都會在書本後印上「版權所有,敢有翻印,千里必究」,但在尚無法律保障之當時,實屬威嚇之舉。中文最早使用“著作權”一詞,始於中國第一部的著作權法律《大清著作權律》採日本譯自德文「Urheberrecht」詞彙,當時只涉及重製權:第一條 凡稱著作物而專有重製之利益者,曰著作權。清政府解釋為:有法律不稱為版權律,而名之曰著作權律者,蓋版權多於特許,且所保護者在出版,而不及於出版物創作人;又多指書籍圖畫,而不是以賅刻模型等美術物,故自以著作權名之適當也。此後中國著作權法律都沿用這個稱呼。在香港,仍使用「版權」為正式的法律名詞,例如香港法例第528章《版權條例》:第528章 詳題本條例旨在就版權及有關權利,以及就相關事宜訂定條文。如今華人社會通常還是使用版權一詞。自清著作權律以後的中國政府立法都使用“著作權”作為正式稱呼,但其含義與通稱的“版權”相同。這一立場與關於版權中,則規定“本法所稱的著作權即版權”。著作權的客體.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只要不違反該國家或地區所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要求,對作品如何分類、對各類作品施加何種程度的保護依其各自法律規定。而依在世界範圍內有較多簽約國的《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第二條第一款的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一詞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或方式如何,諸如:保護範圍的例外.著作權法在上述客體內,也有不受保護的情況。概念與表述的區分及合併原則.概念與表述的區分,又稱思想、表達二分法,是指著作權不保護概念,只保護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表述。也就是著作權法只保護作者有獨創性的表達,而並不保護思想,無論它是否有獨創性。在歐盟,European Union Software Directive 第1.2條即指出,“軟體程式和介面中存在的任何概念和原則,是不受本法保護的。”在美國,最高法院1879年在 Baker v. Selden 一案的裁決中認為,記賬所利用的技術可能能得到專利法的保護;關於該技術的描述性文字可以獲得著作權保護,但技術本身不行。在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v. Nation Enters.一案中,最高法院即指出著作權法對概念和表述的區分是在“著作權法和第一修正案所賦予的言論自由之間所達成的關鍵性平衡”。在 Mazer v. Stein,最高法院再度提及,“著作權法跟專利法不同,對所公佈的技術無法提供保護,只能保護對該技術的表述,而不是技術本身”。在英國的法院判決中,Donoghue v. Allied Newspapers Limited (1938) Ch 106 對該區分進行了如下表述:“對一個概念用任何形式的表述,不管是影象、戲劇還是書籍”,都能獲得該表述的著作權。在澳大利亞的判決中,Victoria Park Racing and Recreation Grounds Co. Ltd v. Taylor (1937) 58 CLR 479 at 498,Latham 大法官用一個人從巴士上跌落為例,第一個報導該事件的人不能用著作權法來防止其他人對該事件進行的相同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複製的智力成果。合併原則。初售原則和著作權的耗盡.初售原則,著作物的合法擁有者有權基於對著作物的所有權,可以再次發行銷售該著作物,例如自行再次出售、出租、出借、贈與該著作物,著作權人不得限制此種利用。著作權窮竭是指著作權人喪失作品原件或者複製件的再銷售權,著作權本身並沒有終止。但是這一原則也有限制。當然,初售原則一般也適用於著作物出售後,由買家自行對該著作物進行處分的情況,比如對該著作物進行修改、塗改、毀滅等行為。著作人格權和著作財產權.一些國家和地區將著作權分為著作人格權和著作財產權,前者又稱著作人身權或精神權利。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又如臺灣《著作權法》第三條中把“著作權”定義為“指因著作完成所生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與之相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著作權”一詞在狹義上僅指著作財產權。例如日本《著作權法》中對著作人格權雖有規定,但其權利的內容一節將“著作者人格權”,所謂開始施行,除了非法上載繼續為犯法外,非法下載也列為刑事罪行。不過,法例沒有為非法下載定下任何罰則,法例也不包括音樂及影像以外的非法下載,觀看如Youtube一類的影片串流也不屬犯法。該年1月底,一項調查顯示日本非法下載減少了6成。 2月中,Oricon的調查顯示日本人對法例認知率為51.6%,有12.1%的人表示會繼續非法下載。義大利.義大利版權法 義大利版權主要受1941年4月22日的第633條法律管轄,關於“保護與其行使有關的版權和其他權利”,和“民法典”第2577條及其後續行為。第54條L.218 / 95規定了無形資產的權利如何受到使用國法律的管轄,儘管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確定活動所在地變得複雜。德國.在德國,智慧財產權法包括版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實用新型法和外觀設計法。德國版權有效期限到作者去世70多年為止,並適用於任何承認的作品,無需註冊。根據聯邦議院批准的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政府提出的法案,在德國,侵犯版權等同於盜竊罪。侵犯版權的監獄刑罰與盜竊罪一樣,是五年監禁,是歐洲最嚴重的刑期。即使是18歲以下的人也可以因犯罪而受到調查。此外,根據1993年10月20日關於Phil Collins案的判決,啟動了第12條,根據該條款,各州不能歧視來自其他國家的作品。英國.在英國,版權起源於1709年的“安娜法令”,並因1988年的“版權,設計和專利法”而更新。智慧財產權/財產的型別以及受版權保護的時間如下:擁有“CLA”教育執照的數字可以製作用於教育目的的智慧財產權副本。侵犯版權的行為由民事法院處理,而非刑事法院處理。
209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90
清朝
清朝、中華大清國、大清國、大清帝國等名稱,又稱滿清、皇清,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朝代,亦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皇族為起源於明代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清朝共經歷11位皇帝,另有4位建州女真領袖及1位後金國大汗被追贈為大清皇帝,國祚276年。滿人源自女真,皇族愛新覺羅氏為建州女真一部,隸屬明朝建州衛管轄之部眾,而建州衛是明朝在中國東北南部設立的一個羈縻衛所,曾隸屬於奴兒干都司的管轄,愛新覺羅氏則世代為明朝建州左衛之都指揮使。1616年,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建立大金稱帝,定國號為「大清」,當時控制地區僅止於今中國東北及漠南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同年,吳三桂部等原明朝殘餘軍隊為對抗李自成而歸降清軍,由此清軍進入山海關內,在擊敗民變軍後遷都北京,並開始大規模南下。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清朝陸續擊敗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勢力,控制中國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統治著遼闊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高度權力集中,不設宰相,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但清朝廷的勤奮也用在嚴苛的法治上,清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訊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核心精銳,龐大的綠營為主要軍力,而後期逐漸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初期所進行的陸上與海上擴張,以及對邊疆地區的入侵,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領土範圍。清極盛時除去對外戰爭暫時佔領的地區,實質控制下的領土達1310萬平方公里,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元朝,即使在清末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局穩定、新作物傳入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餘。國際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120。外交方面,除了與周邊東亞國家有往來,當時正值航海時代,西方人直接透過海路進行貿易及宣教活動,其中以耶穌會的傳教士最先踏入中國。本來康熙帝頗為支援傳教士來華,但羅馬教皇於康熙43年降旨不-{準}-中國信徒祭祖、祀孔而引發「禮儀之爭」,康熙帝大怒,乃開始禁教。康熙帝晚年,宮中爆發政爭,天主教會捲入其中,於是雍正帝在位時更全面禁止傳教士東來。後乾隆帝又因與英使對禮儀意見不合,而下令不準開放港口,導致清朝中後期的科技較西方更為落後。清朝外交港口當時主要集中於南部港口廣州,不過西方各國在18世紀左右隨著工業革命的突破,開始大幅拉開與大清的國力差距,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從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諸外國政府迫使清政府簽訂系列門戶開放條約,加速門戶開放及與海外商貿產業聯絡。清廷在飽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外國資本加速流入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被加快引入,令官方及社會民間出現一連串改革與革命,如洋務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而甲午戰爭失敗使督辦軍工化路線受沉重打擊,國際地位大為降低,加速列強瓜分中國。其後的維新運動也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義和團運動也在八國聯軍和清政府鎮壓下失敗,清廷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由於仍維護滿清皇室的利益,讓許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向支援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隆裕太后以皇帝溥儀的名義於2月12日頒下《退位詔書》,清朝正式滅亡。清朝政府也於1912年3月10日解散,正式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國號.名稱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入關後成為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之「火」;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而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藉詞「ᠳᠠᠢᠴᠢᠨ」,原意為“善戰者,戰士”,故“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或“善戰之國”;但此論述存有爭議,有學者從語言與證等反駁,指出清朝統治者編撰的語言辭書皆無此用法。對「中國」一詞的重塑.清朝以前“中國”的詞義基本上為地理、民族、政治區域和文化意義,而現代國體意義上的“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才首次正式出現於外交檔案上。自入主中原之後,清朝皇帝正式以“中國”稱呼全境。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與俄國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首次將“中國”作為正式國家名稱使用,與“俄羅斯”相對,該「中國」指包括蒙古以及中國東北等地在內的整個清帝國。中西史學家如黃興濤博士及新清史學派學者、東亞史學家歐立德認為,康雍乾之後的中國,是被清朝皇帝、滿人、漢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認同並加以再造過的中國。現代「中國」的概念,正是來自於清朝所塑造的中國觀。歷史.後金立國.15世紀初期,位於東北亞的女真族大致分成三部分,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建州女真源自於遼金時代生女真完顏部的附屬五國部,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在元代組成為五個女真萬戶府,元末因受野人女真及朝鮮滋擾不斷,以及明朝的招撫等因素,其殘餘部族選擇歸附明朝。明朝將其部遷至原渤海地設定為他們新的聚居地。1403年明朝依據原渤海建州的地名稱呼為建州女真,並設定了衛所這一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冊封李承善為建州衛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其後1416年又建立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並賜姓童。建州衛早期歸屬奴兒幹都司,奴兒幹都司廢除後改屬遼東都司。猛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率眾南移,最後定居赫圖阿拉,併入建州衛內。1442年,明朝又從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三衛首領也是世襲制,但須經明朝政府認可後方生效。由於建州三衛對明朝過度幹預女真產生不滿,因而逐漸不遵守朝廷命令。而此時女真各部也因嫌隙已四分五裂。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臺,然而覺昌安同其子塔克世在入城勸降叛明的阿臺時發生混戰,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被明軍誤殺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世襲建州衛作為補償。努爾哈赤深覺被明朝背叛,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並與漠南蒙古友好。建州女真勢力日盛,1595年明朝授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的稱號,其勢力更加強大。1603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築城,兩年後致遼撫趙楫、總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說:“我努爾哈赤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餘裡邊疆”,以守疆名義索要更高權利,地位仍與過去相同,聲勢則已不同以往。一直到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檄文中儼然以“北朝”自居。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戰無不勝的他更堅定了入主中原之志,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1626年,在與明袁崇煥交戰的寧遠戰役中受挫,數月後逝世。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這是清朝內閣的雛形。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1634年,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5年,多爾袞於征伐漠南蒙古時,聲稱得到元順帝離開中原時帶走的傳國玉璽,皇太極親率其子與諸官出城迎接,拜天行禮。1636年,漠南諸部尊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改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處決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明朝防線移至山海關及長城沿線。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統一全國.明朝崇禎末年,明朝民變勢力如李自成於陝西西安建立大順,張獻忠於四川成都建立大西。1644年李自成經河南、山西順利地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殺,明亡。同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不願投降大順。面對李自成的順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順軍,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放棄北京,率軍退回陝西。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順治在北京天壇圓丘行祭天之禮,祝文宣佈受天命、建王朝,名稱仍用大清國號,並將首都遷到北京。同一時間,明朝馬士英擁護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應天府稱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為黨爭與宦官之亂而混亂分裂。多爾袞先派阿濟格、吳三桂與多鐸、孔有德分陝北、河南二路攻打陝西李自成,李自成最後於湖北滅亡;派豪格攻滅四川張獻忠,其餘部投降南明以抗清。多爾袞接著對付位於江南、內鬥分裂的南明諸勢力。1645年,多鐸率清軍攻破史可法駐守的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送到北京殺害。明朝魯王朱以海與唐王隆武帝分別在浙江與福建建立勢力,然而雙方不和,不久被清軍各個擊破,擁護隆武帝的鄭芝龍也宣佈投降。之後桂王於廣東的肇慶即位為永曆帝,期間瞿式耜、李定國、鄭成功及其他明將先後收復華南各省,最後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叛變而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逃亡緬甸的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殺死,南明亡。此時只剩下臺灣的明鄭和緬甸果敢的明軍,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多爾袞在清軍攻入關內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導致關內漢人對清廷態度驟變,甚至極力反抗,如「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或見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獨為此剃頭乎?」,而明朝官員左懋第亦言「我頭可斷、髮不可斷,我早辦一死矣。」。清軍對反抗者進行鎮壓,重要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庚寅之劫等。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與階層矛盾。但後續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1661年,順治帝英年早逝,其子8歲的玄燁即位,即康熙帝,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與鰲拜四大臣輔政。康熙帝於繼位之初即運用計謀消滅跋扈的權臣鰲拜以穩固皇權。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莊太皇太后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臺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在這九年期間,反清勢力遍及華中、華南,吳三桂更於後期稱帝建國周。然而清軍採取積極防禦,進軍陝西、江西以切割叛軍。加上吳三桂沒有積極北伐,反清聯軍因佔領地與吳三桂過度干涉而發生糾紛,最後王輔臣、耿繼忠與尚之信先後投降,佔領福建沿岸的鄭經被擊敗。1681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最終在1681年被完全撲滅,國家遭受較大的損失,在四川、雲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殺害,從許多記載來看,在三藩之亂時,清軍,叛軍,土匪等曾造成屠殺平民事件,不僅僅在川滇,其他相關地區也遭受類似的厄運,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數量就不少,“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於鋒鏑,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擴張與改制.康熙帝平定三藩後,清朝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史學界通常稱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褶奏報。此即密摺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南書房制度,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104-112。清初蒙古分為四大部。其中準噶爾汗國與俄羅斯沙皇國友好,其可汗噶爾丹先滅領葉爾羌汗國與青海和碩特,又佔領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三部南下投靠清朝。康熙帝首先派薩布素於雅克薩戰役驅除入侵黑龍江的沙俄軍隊,與沙俄所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以確立東北疆界並獲得沙俄的中立。接著於1690年至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與三徵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進行多倫會盟以將喀爾喀蒙古納入直接統治:104-112。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教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104-112。康熙晚期,由於官員薪資過低以及法律過寬,導致官吏貪汙,吏治敗壞,併發生南山案文字獄事件,到雍正與乾隆時期這種情況加重。康熙帝本來按照中國立嫡立長的傳統封胤礽為太子,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使得諸皇子為皇位互相結黨傾軋。故太子一度復立,但康熙帝仍無法容忍其結黨而廢除。康熙帝於1722年去世,胤禛繼位,即雍正帝:104-112。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將丁銀併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廢止賤民政策,令世代受到奴役且地位低賤的賤戶被解放。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定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104-112。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嶽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於1727年與俄羅斯帝國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1729年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嶽鍾琪兵分二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徵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稜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104-112。雍正帝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間的奏摺大多由他親自批改,軍機處的諭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親信的內外臣僚如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與李衛等人也都以幹練、刻覆著稱。他所派遣的特務遍即天下以監控地方事務,密摺制度至此完善,然而屢興文字獄打壓異己。雍正帝於1735年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104-112。康雍乾盛世.乾隆帝繼位之初,獲得張廷玉與鄂爾泰的協助,穩定政局。他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介於康熙帝的仁厚與雍正帝的嚴苛之間。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中國的國庫庫存亦從雍正十三年的73,905,610銀兩。然而乾隆晚期多從寬厚,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六次下江南以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有學者認為供張過盛,擾民有餘的批評:109。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指出乾隆六次南巡誠然耗資巨大,但相對於當時國庫收入而言尚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乾隆帝鴻講學術,然而由於限制過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詞科。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例如《續三通》、《皇朝三通》與《大清會典》等史書;著名小說《紅樓夢》、《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考據補遺,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整合》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然而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對不符其思想的書籍進行禁毀與秘藏。此外大興文字獄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有學者認為這些都讓文人思想受到嚴厲阻礙,遲滯文化的發展:109,另有學者認為此舉扼殺中國人的思想活力。梁啟超則認為,清朝二百多年,對文化發展有相當程度的貢獻,是「中國之文藝復興時代」。清朝盛行的輯佚學亦救亡不少大量早已失傳的中國古籍。另外,史學家郭成康、林鐵鈞指出清代有些包括「反滿」內容的書籍多次在作者沒被追究的情況下合法出版,例如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和顧炎武的詩文集。在清初年間的思想界、學術界,都相當活躍。康熙規定:“凡舊刻文卷,有國諱勿禁;其清、明、夷、虜等字,則在史館奉上諭,無避忌者”,表現出比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較為開明和寬容的態度,史學家喻大華指出不應該將清朝查禁「反清」言論與「文字獄」混為一談,因為號召推翻現政權的言論不屬於文字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熱潮。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在1769年更有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佩雷菲特筆下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然而馬戛爾尼在其日記著作中寫道:「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地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馬戛爾尼訪華團的成員之一安德遜亦對當時期的清朝有相當的正面評價。對外方面,乾隆十年亦為藩屬國,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113-115。西南方面,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軍前往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動亂,史稱大小金川之役。1747年到1749年期間發生大金川之戰,清軍於此吃盡苦頭。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戰爆發,大小金川的索諾木與僧格桑均叛,清將溫福戰死,阿桂歷經多次作戰,直到1776年方平定。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清朝爆發清緬戰爭,清軍四次進攻皆失敗。1769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1784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1788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與廣南國的事件。清軍入安南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帝復位,但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清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國王:113-115。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但只有德川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113-115,全國範圍內開始爆發民變。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佈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最終奠定現代中國的版圖。1795年,乾隆帝照其誓言禪位於子顒琰,即嘉慶帝。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退:113-115。近代憂患.嘉慶帝在當太子時痛恨貪官和珅,親政後將其賜死,並抄收其家產。然而嘉慶並沒有藉此全面整頓政風,加上地方出現賣官以平衡開支的現象,使得貪汙腐敗的風氣更加擴大,加重地方人民的負擔。另外還有河道與漕運淤塞的難題。針對乾隆時期過度開銷的弊端,嘉慶帝提倡節儉,縮減朝廷與宗室的開支,把貧窮的旗民送到關外開墾。然而,最後因為朝野強烈的反彈聲浪而妥協。此時八旗兵與綠營軍紀腐敗不可堪用,只能靠地方地主勢力的團練平定亂事,而後期更由此形成湘軍與淮軍等地方軍。當時民亂不斷,有白蓮教的川楚教亂、東南有海盜侵襲,華北又有天理教之亂。道光之後又有太平天國之亂、捻亂以及陝甘回變與雲南迴變,再加上鴉片戰爭等外患,一度使清廷搖搖欲墜:113-115。1820年,嘉慶帝崩,旻寧繼位,即道光帝。此時,朝廷暮氣沉沉,滿朝文武只知迎合貪汙謊報。道光帝提倡儉樸,所穿龍袍是宮內舊料所製,滿朝文武故意在朝服補丁,以示簡樸。大臣奏章大多報喜不報憂。曹振鏞是當時第一重臣,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矇蔽為務」。鴉片戰爭時,前方將帥不斷撒謊,敗將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道光時期稍可稱善的政績是陶澍改革鹽法,成功地防止商販壟斷。19世紀上半葉,西方各國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國協商。然而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與西方各國平起平坐,屢次不了了之。當時不列顛帝國對中國茶葉與絲綢的需求龐大,對華貿易成逆差狀態。為此,英國將成癮劑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以改善本身經濟。1838年鴉片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人民健康被削弱,清朝經濟發生通貨膨脹,國力也持續衰退。道光帝為解決此弊端,派林則徐到外貿口岸廣州宣佈禁菸,此即虎門銷煙。為此,1840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清軍戰敗後和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中國近代史。當時道光帝與耆英不瞭解國際法,認為給予英人貿易之便以換取國家長存,所以割讓許多影響甚遠的權力。清朝後期被迫和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除割地、開港、賠款之外,還讓外國派駐軍隊於首都,中國主權逐漸流失。1850年,道光帝崩,子奕詝繼位,即鹹豐帝。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併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華北以捻亂為主,華中華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與雲南杜文秀、馬如龍的雲南迴變為主。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義,1851年於廣西金田起義,聯和天地會、三合會北伐。兩年後攻陷並定都江寧,並且發動兩次西征;不久又發動北伐,最遠達天津近郊。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為保護儒家文化,紛紛組織湘軍與淮軍抵抗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後國力衰退,部分勢力轉入捻軍。1864年7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陷首都天京,隨後湘軍屠城,許多當地平民和太平軍人被殺,太平天國也因此失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此期間英國與法國因為和清廷修約不成,趁中國發生內亂之際,於1858年發動英法聯軍之役。清軍於八里橋之戰戰敗,聯軍攻陷北京,放火燒燬圓明園,簽訂《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同時帝俄以調停有功逼清廷簽訂《璦琿條約》,取走外東北領地。1864年帝俄強迫清廷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外西北。面對內外交迫的局面,清廷為使國力恢復而發起自強運動。改良中興.1861年,鹹豐帝崩,其六歲之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鹹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后獲得實權。被稱為洋務派的奕訢與部分漢臣在與太平軍作戰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鑒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中捻軍埋伏後全殲,賴洋務派左宗棠與李鴻章分別滅西、東捻,捻亂到1868年為止。1862年至1878年間,左宗棠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平定新疆回亂,並收回伊犁。雲南迴變也於1867年由馬如龍投降清朝岑毓英,以及1872年杜文秀自殺而止。西方各國的租借地也將西方思想帶入中國,推動中國革命與民主制度的發展。1875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立載湉為帝,即光緒帝。對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主權爆發中法戰爭,最終法國戰術性勝利,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臺灣也宣佈建省。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1894年為朝鮮主權清朝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兩個推行西化運動的亞洲國家的戰爭最後以清軍落敗而告終。戰後簽《馬關條約》,清朝割讓臺灣和澎湖,失去藩屬國朝鮮和租界。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甲午戰爭後,維新派康有為與梁啟超於1895年公車上書光緒帝,要求深入改革政府架構、教育、經濟體制與軍事制度等多個層面,期望清廷從制度面革新。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的幫助下實施維新運動,然而由於做法和態度過於激進而激起舊有保守派和原本的中立群體的反抗,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評道:「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導致原本支援變革的慈禧太后以「聽信逆臣蠱惑,改變祖宗成法」為由軟禁光緒帝,處決譚嗣同、康有溥等多人。由於維持103天就結束,被稱為「百日維新」。1896年清廷為連俄製日,簽訂《中俄密約》。後來密約洩露,外國鑒於清朝已無力自衛,紛紛劃分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以維護為各自利益,而美利堅合眾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平衡列強在華勢力。中國長期受列強欺辱,使地方產生義和團之類仇洋排外的民族主義團體。慈禧太后藉此排外而發生義和團事變,義和團屠殺洋人、姦淫婦女、搶奪店舖、破壞各國使館、燒毀與西洋有關的東西。慈禧太后不理會各國抗議,更曾半正式向十一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報復。俄軍於黑龍江海蘭泡越境,悉數屠殺清民六千多人,史稱海蘭泡慘案。北京被聯軍佔領,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西逃西安。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清廷賠償重款,列強派兵駐守北京一帶、劃定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化。1904年日俄兩國更因在東北的利益衝突爆發日俄戰爭。義和團事變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東南各行省之總督巡撫為保護華中華南,自行宣佈中立,不服從朝廷對外一律宣戰的敕命;從此清廷權威低落,地方各省自主性提高。光緒年間中國發生了不少天災,有些天災甚至造成人口損失。光緒元年至四年人罹難。新政與革命.清朝於太平天國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後國勢大墜,各界人士及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主要改革路線。立憲派主張效仿英德等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堅決主張推翻帝制,實行共和制。1901年,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等推動立憲運動,梁啟超發表《立憲法議》,希望讓光緒帝成為立憲君主。而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除了推行君主立憲外,還有諸如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失望,他們鼓勵推翻清朝,建立中華共和。1894年,孫文等於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904年,黃興等於長沙成立的華興會;1904年,蔡元培等於上海成立光復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革命派聯合舊有反清勢力如三合會、洪門等,在華南地區發起十次起事,並將勢力滲入華中、華南的清朝新軍。當時立憲派與革命派為改革方式發生爭執,起初立憲派佔上風,清廷也承諾實行立憲。1907年清廷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諮議局。1908年7月頒布《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諮議局。同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代議會。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廷宣佈把預備立憲縮短三年,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同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皆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宣統三年四月初十日,清廷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1910年10月末,東北爆發鼠疫,波及69個縣,共死亡6萬餘人,除了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之外,還嚴重影響經濟。在奉天出現了擠兌風潮。在鐵嶺、錦州、營口、安東等地,因交通阻斷,市面缺貨,大量商鋪倒閉,商品價格瘋漲。在哈爾濱,因貨物減少,關稅的徵收受到影響。學校和工礦也紛紛停課和停產。滅亡.宣統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湖廣總督瑞澄斬殺彭楚藩、劉堯澄、楊洪聖等三個革命黨士兵,參加文學社與共進會等反清團體計程車兵,人心惶惶,兩名革命分子金品臣、程定國夜間與排長陶啟聖齟齬,一怒之下,射殺排長,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是為辛亥革命。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朝的北洋軍。袁世凱一方面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清室優待條件達成,孫中山也承諾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讓位於袁世凱,由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與革命黨人的意見達成一致,之後袁世凱開始加緊逼宮。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等五十位北洋軍將領,釋出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要求宣統退位。段祺瑞不久又發《乞共和第二電》,以發動兵變要脅朝廷。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3月6日,南京參議院正式決議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定都北京。因正統觀使然,清朝滅亡時不少大臣如鄭孝胥等依舊忠於大清,終身以滿清遺老自居,不願接受中華民國統治,甚至有老臣捨身殉國。後來,民國六年,馮玉祥驅逐溥儀,溥儀和他的隨從只好由紫禁城移往天津租界居住。疆域.發源與擴張.清朝發源於東北地區,努爾哈赤在與明朝決裂前,已領有建州之地,自稱“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餘里邊疆”。經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的發展後領有今東北地區、外東北地區與內蒙古地區。1644年多爾袞偕同順治帝率軍入關,隨後指揮清軍佔領全明朝領地,統一中原,領有內地十八省。1661年,南明亡。然而當時尚有以吳三桂為首,鎮守華南的三藩;以及奉明朝為正朔,領有臺灣臺南、澎湖的明鄭。三藩之亂與施琅攻臺後,康熙帝完全掌控華南地區與臺灣西部及澎湖地區。此時準噶爾汗國的可汗噶爾丹與俄國友好,噶爾丹南征青海和碩特,東徵喀爾喀蒙古。而沙俄為在遠東尋找出海口,向東移民侵略黑龍江上游。康熙帝先是於雅克薩戰役擊敗俄軍,與其劃定邊疆;之後率軍三徵噶爾丹,協助喀爾喀蒙古收復其領土。喀爾喀蒙古其後在多倫會盟後併入清朝,外蒙古地區正式歸清朝所有。1727年雍正帝與帝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1717年準噶爾汗國新可汗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區,滅和碩特汗國,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第七世達賴喇嘛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這是清朝經營青海、西藏地區之始:104-112。雍正時期,平定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之亂後,雍正帝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控管青藏地區。新疆地區方面,1755年乾隆帝乘準噶爾汗國噶爾丹策零去世的機會,派將領率軍西征,軍勢直達準國首都伊犁。在平定阿睦爾撒納之亂與大小和卓之亂後徹底掌控準噶爾地區與回疆,並且獲得帕米爾高原以西諸國的朝貢:113-115。極盛疆域.康熙年的《尼布楚條約》和雍正年的《恰克圖界約》後清朝與俄羅斯帝國確定了北部邊界,乾隆時期滅亡準噶爾後清朝的疆域最為穩定,一般將乾隆乾隆三十四年清緬合約之後疆域定為清朝的最大範圍:東北與俄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帝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的蒙兀兒帝國、喜馬拉雅山諸國家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同,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國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衰退.進入19世紀,由於清朝的衰落,列強於鴉片戰爭後以不平等條約掠奪許多領土與藩屬國。俄羅斯帝國藉由1858年璦琿條約與1860年北京條約獲得外東北,包括庫頁島等地。1900年趁八國聯軍的機會又強佔黑龍江以北的江東六十四屯。1864年藉由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與1881年的伊犁條約獲得外西北,並且陸續佔領中亞諸藩屬國。19世紀末大博弈時期英俄兩國簽訂英俄協定,私自劃分帕米爾地區。不列顛帝國藉由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與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獲得現今香港地區,並且侵佔藩屬國緬甸與喜馬拉雅山諸國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於中法戰爭佔領藩屬國安南、南掌。葡萄牙帝國於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永居管理澳門。明末時薩摩藩已對藩屬國琉球國實施以軍事佔領為後盾的遙控統治,而日本帝國明治時代更於1872年將其正式吞併,並於1895年的馬關條約獲得臺灣與澎湖列島,並強迫清朝放棄藩屬國朝鮮,而原先亦被割讓的遼東半島則因三國干涉而重回清朝之手,朝鮮後來被日本吞併。甲午戰爭後,列強認為清朝無自衛能力,為自身利益劃分在中國勢力範圍,使得重要港口如旅順、大連被帝俄與後來的日本領有、威海衛被英國領有、膠澳被德國領有、廣州灣被法國領有等。部分清朝末期建立的租界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才得以收回主權,而清朝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島、九龍和租借地新界於1997年才得以被收回主權。行政區劃.清朝版圖遼闊,民族眾多,在行政區劃上也「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在漢族地區沿用明朝舊制,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在東北地區,為滿洲八旗制、漢人“省—府—縣”三級制與漁獵部落的“姓長制”並行。在藩部地區則因俗而治,並根據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加以改革:蒙古實行“旗盟制”、“札薩剋制”;西藏實行“宗谿制”,新疆回部實行伯克制。全國分為內地十八省、五個駐防將軍轄區、兩個辦事大臣轄區共二十五個一級行政區域和內蒙古等旗、盟。清末,在列強蠶食鯨吞的形勢下,邊疆各地依靠舊有的行政體制已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光緒年間,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建省,實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體制。蒙古、西藏也有建省之議,但在清朝滅亡之前未能實行。光緒三十四年,清朝分為二十二省,以及西藏、外蒙古、內蒙古、青海等邊疆地方。內地政區.清代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被稱為「內地」、「關內」或「漢地」,又繼承明代「兩直十三省」的稱謂合稱「直省」。內地的行政區劃承襲明代「省—府不再領縣,形成單式的三級制。清代初年,原為臨時差官的巡撫取代布政使,成為一省的長官。在一些民族雜居之處及戰略要地,設定新型政區「廳」,分為省直轄的直隸廳和府轄的散廳。少數直隸廳下轄縣。明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派出的差官「道員」,在清代也保留下來。道員的統轄區域是「道」,介於省與府之間,有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名目。清初的道並不是行政區,道員亦無品級。乾隆以後,定道員秩品為正四品,分巡道、分守道的職權也漸趨一致。有的道下直接領縣。有人認為清末的道實際上已成為省、府之間的一級政區,之後北洋政府更有廢省置道之計畫,後因被國民政府取代而未實施。清朝行政區劃層級為:行省.在行省設定方面,清代基本沿襲明代所置的兩京與十三布政使司,設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廣、四川、雲南、貴州。順治元年,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二省。康熙七年,設立甘肅省,自此形成所謂「內地十八省」的格局。光緒十一年,分江蘇江寧、淮安、揚州、徐州四府及通州、海州二直隸州置江淮省,旋即裁撤。此後至清末,內地仍為十八省,與東三省、新疆省合為二十二省。各省以總督巡撫為長貳,掌管一省軍政大權及吏僚考察,號曰“封疆大吏”。乾隆直省轄區確定後,計有轄省總督八員,除直隸、四川兩督轄一省,兩江總督轄三省外,餘均轄兩省,而山西、山東、河南三省不設總督;轄省巡撫十五員,直隸、四川、甘肅三省以總督兼巡撫事。清季新疆、東北設省,又新設巡撫每省各一員,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巡撫由新設東三省總督統轄,新疆巡撫由陝甘總督統轄,同時內地八督全部兼領駐省巡撫,至是計有轄省總督九員,轄省巡撫十四員。督撫以下,以布政使,分管一省行政與司法,雍正後又有提督學政一員開衙建署,負責管理教育事務,以上三員均受督撫節制。原則上每省三使均各設一員,唯江蘇省民事繁重,分設江寧蘇州兩藩司,分管省事。清末新政,針對省級政區實施現代化改革,其中江蘇等總督駐省不復設巡撫,而以總督兼巡撫事;撤消鹹同以來各省新設的新式財務機關,統歸藩司屬下的度支公所;按察使改提法使,遵循司法審判與司法行政分離的原則,專管司法行政與監督,審判等權分歸各級審判廳和檢察廳;學政改提學使,強化其教育管理職能以適應新式教育;新設交涉使,專門負責與外國通商交往事宜;每省於藩司外另設巡警道及勸業道,分管一省民政警務與農工商業事務。唯東三省因系新政時初建,不徇故例,故無藩司及巡警道,而設度支使與民政使,東三省當時發展程度低,實業事務輕,故亦無勸業道缺。各省軍隊雖為督撫節制,但八旗駐防軍不在其列。駐防八旗由各省駐防將軍統領,直接向皇帝負責。以下為各直省對應的統治軍民的封疆大吏簡表:衝繁疲難.清代的府、州、廳、縣,按照「衝、繁、疲、難」的考語分為不同等次。考語字數越多,地位就越重要。一般以四字俱全者為「最要缺」,三字者為「中缺」、一字或無字者為「簡缺」。土司.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肅等省設有土司,分為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安撫司和長官司。土司的長官以當地各族頭人充任,可以世襲,由朝廷或地方官府頒給印信,歸所在地方之督撫、駐紮大臣管轄。宣慰等司的長官隸屬於兵部、土知府、土知州等官隸屬於吏部。雍正年間,雲南、貴州、廣西等省的土司開始改行流官制,史稱“改土歸流”。光緒、宣統之際,趙爾豐出任川滇邊務大臣,四川西部的藏人土司、西藏東部的宗也開始改土歸流。東三省.中國東北為清朝「龍興之地」。順治年間入關後,以駐防八旗留守盛京瀋陽。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三個相當於行省的將軍轄區:盛京、吉林和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專城副都統分駐各城,並管理各城的臨近地區。副都統下有總管統領各旗。在漢民聚居之處,置府、州、縣、廳,如同內地。居於黑龍江、嫩江中上游的巴爾虎、達斡爾、索倫、鄂倫春、錫伯等族,編入八旗,由布特哈總管、呼倫貝爾總管管轄。黑龍江、烏蘇裡江下游及庫頁島的赫哲、費雅喀、庫頁、奇楞等漁獵部落則分設姓長、鄉長,由三姓副都統管轄。光緒末年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與日俄戰爭嚴重動搖清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迫使其廢除滿洲的旗民分治制度,設立行省。光緒三十三年,奉天省領八府、八廳、六州、三十三縣;吉林省領十一府、一州、五廳、十八縣;黑龍江省領七府、六廳、一州、七縣。藩部.清代蒙古、西藏、青海、新疆與黑龍江布特哈被稱為藩部,由理藩院管理。明清之際,蒙古分為眾多部落,部落首領為“部長”或“汗”。清太宗時,依照滿洲八旗的組織形式,將蒙古各部落編為旗,日後成為蒙古的基本行政單位,其長官為札薩克或總管。旗下設“佐”,相當於鄉。自此蒙古各部落被納入統一的行政體系之中。在地域上,蒙古地區大致分為察哈爾、內蒙古、西套蒙古、外蒙古、科布多與唐努烏梁海。清代蒙古又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內屬蒙古包括八旗察哈爾、歸化城土默特、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等部,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員治理,與內地的州、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清代的盟是監察機構,並不能視為一級政區。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又被稱為內蒙古,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乾隆以後定為二十四部,共四十九旗,設六盟。內札薩克各旗不但政治地位很高,還保留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歸附清朝的各部落稱為外札薩克蒙古,包括漠北的喀爾喀四部、西套蒙古二旗、青海蒙古各部、科布多各札薩克旗、新疆舊土爾扈特部及中路和碩特部。外札薩克各旗無兵權,隸屬於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其中喀爾喀四部後來演變為外蒙古。清代新疆分為天山北路的準部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統屬於伊犁將軍。其中的蒙古遊牧地區實行盟旗制。維吾爾、布魯特、塔吉克等族地區則實行伯克制。蒙古舊土爾扈特部與中路和碩特部設立旗、盟:舊土爾扈特部為南北東西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和碩特部為巴圖塞特奇勒圖盟。準部地方設烏魯木齊都統,統轄烏魯木齊,新疆建省,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府、廳、州、縣體制。清代的青海不包括今西寧、海東、黃南以及部分青海省邊緣地區。統轄青海地方的官員為西寧辦事大臣,常駐西寧,分黃河以北二十四旗為左、右翼二盟,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黃河以南主要為藏人,設有四十個土司,其中以玉樹土司最大,故稱玉樹等四十族土司。土司以下有土千戶、土百戶。嘉慶、道光年間,藏人不斷越過黃河向北遷徙,形成環青海湖一帶的環海八族。西藏在清代又稱“唐古忒”、“圖伯特”,分為衛、康、藏、阿里四部,以及霍爾三十九族地區。西藏地方的行政長官為駐藏大臣,駐喇薩,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辦理藏內政務。其政令由噶廈的達木蒙古八旗,每旗設一佐領,不設總管,直屬於駐藏大臣。政治.決策機關.清朝的政治體制基本上沿襲明朝的君主集權制度,不置宰相,但先後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南書房、軍機處等輔政機構。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別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清朝制定內國史院、內秘書院與內宏文院等內三院為內閣,作為中央最高決策機關。設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學士滿六人、漢四人,下轄中央執行機關六部。內閣的地位雖高,殿閣大學士自雍正朝起為正一品官階,但實際權力比明朝小,掌握權力的機關會隨時代不同而改變。後金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是皇帝與王公貴族討論國事之處。1631年皇太極為了中央集權,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與內閣以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入關之後,1677年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雍正帝為了西征準噶爾準備設定軍需處,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軍機處機構精簡,行政效率高,能迅速處理軍國大事,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鴉片戰爭之後,為推行自強運動,先後於1861年與1870年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成為自強運動期間最高行政機關。實施清末新政之後,1911年5月18日清廷宣佈廢除軍機處,仿西方國家與日本實行內閣制,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的內閣成為最高行政機關。清初康熙帝一方面則透過各種手段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勳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提出要建立由皇帝個人獨裁的專制政體,“天下大權當統於一”,“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亦表示:「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獨任」,康熙要掌管「用人之權」,以阻止朋黨的形成,免得鰲拜掌權時期「結黨專權」和「罔上行私」的情況再度發生,也為了防止不同派別黨派之間互相鬥爭。康熙帝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在明代,文人結社超出了文學和學術的領域而成為政治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清朝統治認為前朝文人團體的龐大和干政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見及此,清初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於順治九年建國之初便多方預防弊政,防止禍亂於未萌狀態,其中如以法令嚴禁組織會黨,故在三百年之治世中黨禍頗少者即係此故。」康熙帝確立的君主專制原則,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雍正帝的專制體現在他私派特務人員監視全國各地地方長官一切活動,許多地方官的私生活,連家裡的瑣事都瞞不過他:146。學者錢穆從傳統“夷夏之辨”與近代民族主義相結合的角度強調清朝的“斷裂性”,在界定清朝的性質時以漢人文明的尺度衡量其價值的優劣,認為是滿人只有接受漢人的先進文化才能步入文明的境界,才具有延續前代王朝正統的資格,是近代史學中“漢化論”的表現。錢穆的論證基於傳統漢化的歷史觀,對滿人的統治評價負面。他引據革命家鄒容的《革命軍》的內容認為中國由漢唐等朝代的“士人政權”在清代變為“部族政權”,認為蒙古人和滿洲人變為中國內的特權階級或特殊分子:140,141。亦認為清朝政權始終是維護和偏袒滿洲人,須滿洲人在後擁護,才能控制牢固,以及清朝的政治,制度的意義很少,法術的意義多,批評清朝政府釋出最高命令的手續,比如他認為“寄信上諭”是清朝特有的,不按照中國向來的程式,而是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旁人都不知道。他亦認為,清朝在政治上還限制發言權、結社和出版自由。在清朝,除了六部尚書和侍郎可以向皇帝講話,其他的不論什麼人都不許向皇帝講話,而一直得到中央重視的翰林院等,向來他們可以向政府講話的,但是到了清朝也不準專折言事。在地方上,只有總督、巡撫、藩臺、臬臺可以向政府講話,其他的府縣均不可,又認為在明代的「布衣」也可以直接向皇帝講話。他又批評在地方上,清朝也不允許民間有公開發言權。在順治五年立在府學、縣學明倫堂裡的臥碑就足可以證明。在當時府學、縣學都有明倫堂,清朝在每一個明倫堂裡都設定一個石碑,而這個石碑不是豎立的,而是橫躺在那裡,所以叫「臥碑」。在臥碑上有三條禁令:第一,生員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結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144,145,151。然而史學家徐復觀指出錢穆的「士人政權」說並不正確,因為政府的性質必須就權力根源之地是由誰來運用而言。他亦指出透過《二十四史》一直到現代,都證明凡是站在平民的立場進入到仕途的人地位愈高,與皇帝愈接近,命運性的困擾、艱難必定來自專制的機構與專制的觀念。他批評錢穆對專制下的必然產物例如「外戚宦官」和漢代統治者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例項置之不顧」,且根據《報任安書》,凡是皇帝親自交下與皇帝自己有關的案子,承辦的官吏決不敢問是非。新清史學派認為,滿人採取的政治制度在明代的基礎下有所創新。比如軍機處就從帶有臨時性的純粹軍事諮詢組織轉變成了一種常規的政治治理機構,由此提高了統治效率。密摺制度的建立完全改變了君臣之間相互溝通的傳統方式,使得君主控制臣下的能力大大增強。八旗駐防城使漢人人口佔絕大多數的城市染上了頗為濃厚的異族色彩。內務府的設定與執行,嚴格了宮廷內部的禮儀規範,與明代的內廷制度有了本質的區別,宦官外戚干政的現象也由此完全絕跡。西方傳教士如南懷仁等人記載康熙經常親身到各地巡視,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亦會允許「最卑賤的工匠和農夫」接近自己,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康熙會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包括詢問百姓對當地的官吏的滿意度,以便對官員作出獎勵或處分。另外,在清朝敢言且未被追究的學者有反對專制思想的袁枚、著書批評君權的唐甄、一道反朝廷的黃宗羲以及顧炎武等學者。南書房.南書房於康熙十六年設立,起初是康熙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因在乾清宮西南角特闢房舍故名南書房。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軍機處.軍機處原稱軍需處,歷來被視為清朝的最高決策部門。雍正八年,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激戰,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皇帝始立,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軍機大臣以下設章京等官,從六部員司和內閣中書裡選用。章京的任務是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作軍機大臣的輔助人員。章京也是滿、漢人員各兩班,每班八人,各設一領班。章京參與機要,草擬聖旨,俗稱「小軍機」。乾隆皇帝即位後服孝,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製,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清史稿》記載,乾隆時軍機處雖然只有兩名漢人,但漢人的地位都很高,張廷玉是太保、大學士、三等伯,徐本是太子太保、大學士,高於除了鄂爾泰之外的所有同僚。至於鄂爾泰的地位之所以穩居軍機大臣之首,則與他在“改土歸流”、“混一華夷”過程中曾立下的功業恰成正比。到了清季,軍機處仍不改諸族合作之傳統,吳鬱生、榮慶和世續等軍機大臣,在國勢陵夷的光緒與宣統時期,依然在默契地合作。宣統三年四月初十清廷宣佈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責任內閣.宣統三年四月初十,清政府宣佈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責任內閣。由於閣員中過半數為皇族,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當時的內閣學士李家駒指出:中國歷史學博士李細珠指出,與其說奕勘內閣是因皇族親貴太多,不如說是因清朝皇族親貴為滿族,滿漢矛盾才是問題的焦點。該內閣在辛亥革命後倒臺,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執行機關.與漢地地方行政制度一樣,清朝中央執行機關基本沿襲明朝體制,只有少量機構調整,大致上可以總結為七部院五寺察院兩府。七部院包括六部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只有新設的理藩院因為與漢地事務無關而多涉及旗務,始終不設漢缺。清朝以前的政治,因為政治的公開性和六部尚書是全國行政首長的關係,由外部送到內部的公事,都是先送到六部;而皇帝拿出來的公事,六部也一定要得先看,例如有關教育的公事一定要經過禮部,而不能由皇帝私下決定,到了清朝卻非如此。清朝的六部雖然沿襲明朝,但是清朝的六部的權力不如前朝,六部尚書更不能直接對部下發命令,而六部尚書也不是行政首長。六部的許可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裡,同時還有滿漢之分,有一個漢人尚書,就必須有一個滿洲尚書,並且始終以滿尚書為主:148-149。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餘四個寺的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太僕寺管理馬匹;光祿寺負責壽宴;鴻臚寺負責接待外賓。都察院是最高監察機關,架構基本沿襲明制,以左院察京畿,右院刺外藩,所不同者,隨著君主專制的高度加強,都察院的諫諍職能遭到空前削弱。因為同樣的原因,明朝具有批駁權和言官職能的六科也只餘下分察六部的監察職能,故於雍正年間被併入都察左院。為加強監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員,都要定期進行考察。規定三載考績,以定升降獎懲。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計”。對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稱為“軍政”,由兵部主持。但是,不論“京察”、“大計”還是“軍政”,在實行中都是瞻徇情面,弊端叢生。後來更成為故事具文,走走過場而已。內廷事務方面,鑑於明朝太監亂國,清朝皇帝獨創內務府以管理宮禁事務。其成員由內務府三旗的15個包衣佐領、18個旗鼓佐領、兩個朝鮮佐領、一個回子佐領和30個內管領的包衣及太監組成,其機構組織相容清初內務府和十三衙門兩種制度的內容和特點,並最終形成以七司三院為主幹兼轄其他40餘衙門的龐大的宮廷服務機構。宗室管理方面,清朝仍設宗人府管理宗室覺羅事務,但與明朝宗人府人浮於事只用於優待親王的狀況不同,由於八旗制度的存在,數量龐大的宗室覺羅成為清廷的核心軍事力量,管理他們的宗人府也成為重要的實權部門。清末新政中,對此前的制度進行大量的改革,此前的七部院被改革為十一部,長官均為責任內閣閣僚;大理寺改組為大理院,根據司法獨立原則不再是刑部的複審機關,而是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與最高監察機關都察院同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四寺進行省革而歸入新官司,內務宗人兩府儘管保有舊時職權,但隨著軍制改革,權力也大為下降。刑律.順治四年,《大清律例》編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襲《明律》的內容。後經康熙、雍正兩朝屢次增刪,並於雍正五年公佈。但清朝最經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胡林翼說:「《大清律》易遵,而例難盡悉。」,胥吏都諳熟例案,常可執例以壓制長官。清廷對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各種特訂的法律,如對蒙古族有“蒙古律”,對維吾爾族有“回律”,對藏族有“番律”等等。清朝皇帝為打壓漢人反清復明運動與防止散播不利皇帝的訊息,屢興文字獄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文字獄之案件常是無中生有,小人造謠所為。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多人受害。柳詒徵稱“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稍一不慎,禍且不測。”。順治四年,發生第一起文字獄“函可案”。一位法號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書”《變記》而被逮捕,後來流放到瀋陽。順治末年又發生莊廷鑨明史案,並驚動朝廷中的輔政大臣鰲拜等人。清朝諸例文字獄中,有名的有康熙時期的南山案、雍正時期的查嗣庭試題案和呂留良案等。《劍橋中國史》評價:「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被儲存下來,而大多數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象的又一種說明。一本被列入禁書名單的書,被認為有特殊價值,從而被小心地儲存下來。禁令實際上是最有效的廣告形式。」。軍事.清朝武裝力量主要有八旗軍、綠營、地方義勇與團練、湘軍、淮軍與清末新軍。八旗.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種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是清朝軍隊之核心。原先採取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方式。入關後專門以兵為業,世代為兵。包括旗下士兵和戶籍被編制在八旗軍隊中的家庭成員,由各地八旗駐防將軍或都統管轄。1601年,努爾哈赤將建州女真分為四旗。1615年時擴建為八旗,八旗制度至此成形。皇太極在征服漠南蒙古察哈爾部,以及收降明朝降將後,又建立起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儘管八旗有滿洲、蒙古、漢軍之分,但他們都是基於同一套制度之下,因此差異不大。旗人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絕大多數情況下終身不變,所屬旗籍亦基本世代固定。旗人因戰功而獲得的職位可以世代承襲,例如,每旗下屬的眾佐領通常都是世襲職位。旗人居住地大多是固定的。在各地的駐防軍供旗人居住,與平民所居住之地相隔離。旗人不得務農或經營工商業,每月錢糧由朝廷供給,號稱「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旗人不受當地總督、巡撫管轄,犯罪時由特定機關審理。綠營.綠營是順治帝入關後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的軍隊,以協助少量的八旗兵鎮守廣大的疆土。當時由八旗軍守備京師、華北地區與各地要衝,綠營守備華中與華南地區。華南更交由三藩鎮守,以壓制當地反清勢力。綠營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兵制繼承明朝,編有標、協、營及汛。綠營由漢人統帥,最上位的提督統領一省綠營,受文官總督、巡撫所節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萬餘到六七萬不等;提督之下為總兵,管轄一鎮兵力,約幾千人至一萬五千人。直屬兵力鎮標由參將統領,約千人至兩三千人不等。再下面的為副將,管理一協兵力,約數千人左右。副將以下就是參將、遊擊、都司與守備,統轄一營兵力,兵員數量各有不同。最下面的為千總與把總,負責統領一汛,也就是一個駐地。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將兵由兵部直接統轄,將領無法直接統兵,有效地防止軍人擁兵自重。隨著八旗軍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強,例如三藩之亂時即以綠營為主力。乾隆嘉慶兩朝,綠營總兵六十餘萬,成為軍事主力。然而由於太平已久,綠營本身隨著種種弊端而逐漸腐化。乾隆帝閱兵時,所見已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1796年川楚教亂時,綠營已無力對付擅長遊擊戰的白蓮教徒,部分將領甚至屠殺平民以換戰功。到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亂時,綠營上陣一觸即潰,作戰主力也改交由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負責。同治年間多次裁減綠營,綠營的重要性逐漸減弱,清末新軍成立後綠營同名存實亡。至民國初年,綠營被改編為警察性質的地方治安衛戍部隊,成為民國時期警察的濫觴。義勇與團練.義勇與團練於川楚教亂後逐漸成為清朝武裝力量之一,由於清軍不善游擊戰,所以鼓勵地方建立義勇與團練協助清軍鎮壓,1799年清廷正式同意組建團練。太平天國之亂與捻亂時,由於清廷的正規軍腐敗無能,且不善游擊戰,地方官員曾國藩整合江忠源、胡林翼與羅澤南義勇,成立湘軍。湘軍作戰能力強,屢次擊敗太平軍。監視太平天國天京的江南大營被攻破後,湘軍成為清廷唯一抵禦太平軍的力量。1860年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於安徽一帶建立淮軍。平定捻亂時,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軍中捻軍埋伏全滅,後來有賴淮軍才平定之。當時如豫軍、東軍、滇軍、川軍等義勇也陸續建立起來。這些地方軍成為清朝晚期平定內亂、抵禦外侮的主要力量。然而不管是湘軍或淮軍皆以「兵隨將轉,兵為將有」為方針,與後來的北洋軍形成聽命於個人的軍閥勢力,這個作風深刻影響著民國軍事。當時湘軍與淮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火力強大。而由外國人協助建立的常勝軍、常捷軍更是讓曾李等將領印象深刻,使他們意識到西方軍事技術的重要性。例如李鴻章目睹常勝軍用4個小時即攻破太倉城,事後寫信給曾國藩,宣稱“若火器能與西洋相埒,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這成為自強運動的起因之一。為建立現代化清軍,洋務派聘請外國教官來訓練八旗軍、綠營和守衛首都的神機營,一些兵工廠也建立起來。然而淮軍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例如發生天津教案時,儘管守衛首都的神機營已有三萬之眾,清廷仍然調集淮軍來加強京師的防務。清末新軍.自強運動隨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而失敗,而清廷守舊派利用義和團抵禦西方列強的策略也隨八國聯軍而落幕。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決定實施改革,即「清末新政」。為建立現代化清軍,早在維新運動時即建議成立一支現代化的陸海軍,組織團練並建立保甲制度。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對軍隊行使最高統帥權,他還把自己的兄弟任命為海軍處和軍諮府的管理大臣。到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是暗中支援革命軍的。參謀機制上,在1907年即仿照西製成立參謀部門軍諮處,隸屬陸軍部之下。為把軍事管理和軍事指揮分開,1911年決定把它升格為獨立於陸軍部外的軍諮府。海軍.清朝視水師為陸軍之輔。加之滿洲以騎射為本,故不善水戰。入關初期,在對抗鄭成功等海上抗清勢力時,往往力不從心。1636年皇太極徵滿洲瓦爾喀部,即開始造戰船。1651年順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設水師,此為清朝水師之始。內河防務以長江為主體,沿岸各設水師。海防上,清朝為封鎖明鄭的經濟力量,實施海禁。即使在平定明鄭後,仍受海禁影響,水師多以防禦為主,缺乏攻擊性戰艦。嘉慶時由於東南沿海海盜氾濫,就有學者開始注意海防,如湖南的嚴如煜寫有《海防輯要》。鴉片戰爭後在面對西方炮艦時,清朝水師一戰即潰的事實讓魏源、鄭復光等人意識到東西方的差距,紛紛提倡建立現代化海軍。太平天國興起時,英國協助清朝建立中英聯合指揮的阿思本艦隊,然而指揮權的問題使得艦隊解散。直到自強運動時,清朝才有新建海軍的動作。為建立船艦自製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馬尾成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以沈葆禎為船政大臣。同年,李鴻章要求其江南製造局建造炮艦。1868年8月,第一艘中國製造的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然而自製船艦與外國艦隊相比較差也較貴,李鴻章等官員仍然從國外購艦為主。其中最有名的即是由德國建造定遠與鎮遠,這兩艘是北洋艦隊的主力艦。人事上,早在1867年即建立福州船政學堂以培養海軍軍官,1872年和1876年分別派使團前往海外學習。沈葆楨和丁日昌離開後,福州船政局開始衰落。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成立天津水師學堂,張之洞在廣州成立水陸師學堂。1885年10月清政府宣佈成立海軍衙門,以醇親王為總理大臣。清朝先後建立四支艦隊:受北洋大臣節制的北洋艦隊,受南洋大臣節制的南洋艦隊,受福州船政局節制的福建水師,受兩廣總督節制的廣東水師。其中北洋艦隊在當時被評論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然而四隻艦隊資源獨立,互不統屬,也不互相合作。財政上,1891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預算於興建頤和園。到1890年後,守衛黃海、東海的北洋艦隊即已“停購船械”。李鴻章也稱“自光緒十四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勤,戰艦過少”。隨後的中法戰爭南洋水師、福建水師遭受重創,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也標誌自強運動的失敗。隨後旅順、大連、威海衛、膠澳與廣州灣等海軍基地相繼喪失,八國聯軍後大沽等地沿海砲臺又被列強下令摧毀,清朝已無海防可言。1909年,清廷決定成立海軍處,並將殘餘的戰艦重編成巡洋和長江兩艦隊。1910年改海軍處為海軍部,力圖重振海軍。民族.清朝統治者根據實地情況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政策。在中原地區基本沿襲明代的統治方式,包括開科舉等,以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援,並根據清朝的實際情況實行旗民分治;在邊疆地區則採取加派駐防大臣與當地貴族共同治理。清朝統治合法性建立的基礎與前朝有所不同,清朝統治在鞏固滿洲自我認同的同時,相容其他族群的信仰和習俗,使之擁有遠超前代的疆域和領土。清朝皇帝本身擁有各種政治與宗教頭銜,具備不同文化象徵意義的多維品格,體現出對各類臣民復雜多樣之宗教信仰的認可。因為清朝對不同地域和族群的宗教信仰採取了更多的包容政策,使各種異質文化因素能夠共存。漢族政策.清初入關之後有「六大弊政」之說,剃髮,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廣西巡撫郭肇基等人因為「擅帶逃人五十三名」,被處死。清初曾頒令諭:一、八旗制度移入關內,全族皆兵。二、鼓勵滿人入關。三、圈地,使近畿五百里內全屬旗人所有。四、禁止旗漢通婚;禁止滿人自由擇業。弊政中的投充和逋逃皆為圈地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康熙帝親政後即立即下令永遠停止圈地,並逐步放寬對逃人的禁令並最終裁撤督捕衙門。隨後康熙開始採取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清軍入關之前,為易於辨識順逆,就已要求被征服或投效的漢人改變髮式。順治元年五月,大順與南明弘光政權相繼被清軍摧毀,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於六月重新下剃髮令。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規定清軍所到之處,成年男子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以恫嚇抵抗軍民。關內地區不少人反抗剃髮令,嘉定三屠、大同之屠等亦由此引發。當時一些在華傳教士曾描述過當時一些城市的屠城情況。20世紀的法蘭西學院院士佩雷菲特認為:「建國後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騷亂,結果都被殺害而倒臥在血泊之中。」錢穆認為:「清人又想討好民眾,又存心壓迫知識分子,他們只需要有服服帖帖的官員,不許有正正大大的人,結果造成了政治上的奴性、平庸、敷衍、腐敗、沒精神」:160。清朝統治者為能使自己的王朝更長久,按歷代漢人王朝的傳統開設科舉,大力尊崇儒學,從中選拔統治精英以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援。早在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曾起用範文程、寧完我等漢八旗人士。崇德年間,又先後招降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統領的漢族軍隊。後來,這些前明將領在消滅南方反清勢力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康熙年間帶兵攻克臺灣的水師將領施琅也是前明降將中為清朝立功的代表人物之一。晚清時期,漢族官員逐漸成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還有在消滅太平天國和捻軍中立下大功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又如在洋務運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張之洞、劉坤一;實行新式練軍的袁世凱等。清太宗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釋放掠奪來的漢人奴隸,編莊別居,將加入漢軍八旗的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1633年皇太極下令從所屬的滿洲八旗的漢人壯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組成一旗漢軍,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並成為漢八旗的前身。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的再度統計,已降至總人口的43%,可見漢軍出旗之規模是巨大的。到宣統末年,漢軍旗人共有21596人,約佔旗人總數的6%。一般認為,清朝統治者在保持滿族優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採取漢化政策。但一些研究遼金元清史的日本學者認為,清和遼金元一樣屬於中國的征服王朝,漢化深度和速度均遜於北魏等滲透王朝;清室只推行對自己有利的漢化措施,並儘可能保留本族文化,而非全盤漢化。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滿漢兩種文字釋出。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滿族皇帝也納有漢族嬪妃,詳見滿漢通婚。儘管滿漢通婚的現象早已普遍存在,不過真正解除滿漢通婚禁令,是直到1902年清末新政才完全落實。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並在使用中逐步為漢文所取代。部分史學者認為,正因滿人自動漢化才沒有在短時期之內覆滅,甚至反被漢人奴化。若無法漢化,則如南北朝的胡族政權一樣,無法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而滅亡。支援儒化說者則認為,清朝皇帝只是有選擇尊儒,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也沒有完全接受,而儒家只是漢文化的內容之一,漢文化不僅僅只包括文字和儒家,還有衣冠、風俗禮儀、各種宗教信仰等。西南土司.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時期羈縻州縣制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實質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認各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以進行間接統治,朝廷中央的敕詔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有些土官以世襲故,恣肆虐殺百姓,為患邊境,「漢民被其摧殘,夷人受其荼毒。」。康雍乾盛世時期,國力強盛,中央政府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雍正四年,鄂爾泰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選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務,“改流之法,計擒為上策,兵剿為下策,令其投獻為上策,敕令投獻為下策。”,“制苗之法,固應恩威並用”。乾隆後期學者魏源透過《聖武記》的編寫,認同清朝所代表的正統地位。至於地方上計程車大夫們,還透過他們編寫於乾隆、道光和光緒等不同時期的《鳳凰廳志》,逐步確證了民間對國家及其民族平等政策的認同。日本東亞史學家安部健夫指出,改土歸流是一個借苗族的漢化,證明「夷性華化」能夠實現的「活廣告」,中國史學家王柯指出,至遲到道光皇帝在位的十九世紀前半,在清朝的帝國構造中,西南部的非漢民族地區就已經被完全當作「內地」來對待。首崇滿洲.清朝皇帝強調“滿漢一體”,在實行一些政策時會考慮到要平衡各族的心理,例如在康熙晚年的內閣大學士中經常在五至六人中保持一兩個南方人的名額,令南北地主共同參政。在康熙二十年是清朝的既定國策。雍正帝曾明言,“惟望爾等習為善人,如宗室內有一善人,滿洲內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滿洲內有一善人,漢軍內亦有一善人,朕必用滿洲;推之漢軍、漢人皆然,苟宗室不及滿洲,則朕定用滿洲矣。”。清朝時期,八旗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領域主要在教育、科考、補缺、律法、生活待遇等方面享有一定特權待遇。清廷特為宗室子弟特設宗學,覺羅子弟有覺羅學,普通八旗子弟有鹹安宮官學等八旗官學,內務府子弟有景山官學等。在文武科舉之外,還提供筆帖式、翻譯士、皇帝侍衛等方式供旗人子弟進入仕途。高層官職也一向有旗缺與漢缺之分。旗人可酌任漢缺,反之除極個別情況外,理論上是不可能的。能力不足以登科做官的旗人可以從參與最基本的挑選八旗兵丁做起,旗人子弟中的未成年者還可以參與類似於預備役制度的“養育兵”選拔,按月可得一定薪資。清代旗漢亦不同刑,若正身旗人犯充軍、流刑罪者有免發遣以枷號代替的特權。滿洲人的司法權也獨立於漢人之外。例如,駐防旗人觸法不歸當地督撫管制,而由該地區駐防將軍、都統負責。京旗子弟則由步軍都統衙門負責處理、宗室則由宗人府全權裁決。清廷還分撥旗地和營房給八旗子弟居住生活,不必承擔任何賦稅。旗地和營房受國家保護,不得私自買賣。清廷在全國各處八旗駐防地實施旗民分治,駐防地俗稱“滿城”,專供兵丁居住,非旗人不得隨意出入滿城。東北滿洲故地無滿城之分,清初設定柳條邊,防止漢人及外藩蒙古進入“龍興之地”。然而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有多次漢人移居中國東北地區的記載:「其吉林寧古塔、伯都訥、阿勒楚喀、拉林等地方,乾隆二十七年定例不準無籍流民居住。及三十四年,吉林將軍傅良奏:“阿勒楚喀、拉林地方流民二百四十二戶,請限一年盡行驅逐。”上曰:“流寓既在定例之前,應准入籍墾種,一例安插,俾無失所。”嘉慶中,郭爾羅斯復有內地新來流民二千三百三十戶,吉林有千四百五十九戶,長春有六千九百五十三戶,均經將軍奏令入冊安置。其山東民人徙居口外者,在康熙五十一年已有十萬餘人。聖祖諭:“嗣後山東民人有到口外及由口外回山東者,應查明年貌籍貫,造冊稽查,互相對核。”其後直隸、山西民人亦多有出口者。」諸多優待政策的初衷主要是為了保證兵源、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同時,這也導致滿族受到束縛,居所不能遠離本佐領之所在;八旗兵役也使得許多人在各大戰爭中戰死疆場,一定程度上阻礙滿族人口的發展;經濟方面,滿族也過於依賴八旗制度,清廷除兵差外,僅允許旗人在所屬旗地務農,這使得以京旗為主、已經適應城居生活的滿族在清朝中期開始出現生計問題。幾代皇帝都曾嘗試解決八旗生計問題,但終因不肯放任旗人自行謀生而均告失敗。此外,東北滿族因保持八旗兵農合一的習俗,始終沒有產生嚴重的生計問題。自乾隆末年,清朝開始走向衰落,並且在之後一系列與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接連失敗,陷入內憂外困。這期間,在與漢人的交流中,滿族逐漸接受漢文化,被視為立國根本的國語騎射遭到廢弛。清末民初時,僅有黑龍江齊齊哈爾和璦琿一帶還有滿語使用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遜位,民國建立,“首崇滿洲”之國策也隨之壽終正寢。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歷史學教授認為,在清帝國統治者所構建的天下秩序觀中,皇權的表達具有「共主性」,清帝國成功地將幾種不同的統治方式糅入皇權之中,並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和價值體系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在這樣的天下秩序觀之下,談論「滿族中心觀」並沒有意義,清朝皇帝在絕大多數時間裡僅僅把滿洲人看作是多民族帝國的一份子,認為一個真正的帝國不是隸屬於某一個文化的,而是超越文化的存在,帝國的皇權也是如此。她又說,乾隆皇帝作為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擁有徵服者、家族首領、神權領袖、道德典範、律令制定者、軍事統帥、文化藝術贊助者等多重身份,這多種身份既相互聯絡又具有混雜性,但是又集中統一於乾隆帝一身,乾隆帝不僅僅是滿洲人的大汗,更是全天下的共主。清朝統治者對滿洲民族意識的梳理和重塑有重要的政治層面的考慮,清代邊疆的少數民族主要是透過對「滿洲」的認同來體認中華「大一統」,故有「崇滿洲以安藩部」,從而有效聯絡「大一統」政治格局的切實需要。「崇滿」所針對的主要是日漸興起的蒙古和回疆勢力的挑戰,及其所觸發的「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思想異動,這種異動在清朝國內和屬國朝鮮有所反映,雍正時期出使清朝的朝鮮使臣回國後給朝鮮國王的上疏中說:「自古夷狄之主中國,非有仁義德禮,服天下之心而臣之也。華夷雜處,禍變層生,苟無聖人之應期,則漠北諸種,必將因其衰而代之。蓋今胡運之窮,不十數年可決,而蒙古強盛,異時呑倂,必至之理也。」這種情況在朝隆時期進一步深化,並且從準噶爾蒙古和大小和卓之亂可見。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清朝統治者透過對滿洲部眾的精神整合與「國語騎射」傳統的張揚,威服和結合邊疆地區。蒙古政策.清朝在外藩蒙古地區建立盟旗制和札薩剋制,對蒙古部落採取因俗而治、多封眾建的政策。旗是分解原來的部落而組成。每盟設盟長、副盟長各一人,掌管盟務。盟長先由各旗會盟時,從旗長即札薩克中推選。後來改為清朝理藩院開列盟內札薩克,由皇帝任命。其外每盟各裝置兵札薩克一人,管理軍務。有的盟還設幫辦一二人,協理盟務。旗是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機構,每旗設旗長一人,即札薩克,掌全旗要務,可以世襲。又設協理臺吉襄贊旗務。其屬有管旗章京、副章京及參領、佐領、驍騎校等。旗盟官員多是原蒙古各部落的貴族,並被冊封為札薩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爵位。另外,清朝統治者在一些方面較為優待蒙古人,只有蒙古王公可得到親王封號的待遇。盟是由各部定期會盟而形成的機構,主要職能是監督各旗札薩克。若干相鄰的旗為一盟,盟有盟長,由朝廷直接任命,多選旗長中勢力大、威望高、與中樞關係親密者任之。盟為監察區,不屬行政單位。當時主要有哲裡木、昭烏達、錫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對朝廷負責,受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內蒙古地區設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和綏遠副將軍,率軍駐防要地,以加強軍事控制。但各都統、將軍不干涉行政事務。如科爾沁部一類可以自治,察哈爾與土默特則被取締。清朝對外札薩克蒙古盟旗的管轄,中央有理藩院的典屬、柔遠清吏司等機構,地方上有駐紮大臣。定邊左副將軍即烏裡雅蘇臺將軍,為漠北蒙古地區的最高官員,下設烏裡雅蘇臺參贊大臣二人,與將軍共同管轄喀爾喀諸部盟旗。科布多參贊大臣及幫辦大臣管轄杜爾伯特、輝特、新土爾扈特等盟旗及札哈沁、阿明特、烏梁海等旗。庫倫辦事大臣掌中俄交涉事務,其屬恰克圖辦事司員等人,負責監督中俄貿易。清王朝統一蒙古各部後,對蒙古的統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為朔方邊患的勢力,又要籠絡當地領袖們統治當地人民,使蒙古成為清政府統治全國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和清帝國北部疆域不設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廣藏傳佛教,有效地收服人心,維護蒙古地區安定局面。蒙古人一向信藏傳佛教中的黃教,滿人一直重視籠絡大喇嘛,如哲布尊丹巴與章嘉呼圖克圖;與此同時,蒙古八旗亦成為清朝軍隊的一支生力軍,在徵討噶爾丹的過程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外藩蒙古旗下的軍事力量也曾發揮重要作用,如清中期的喀爾喀的超勇親王策稜和晚清時的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的部隊。藏族政策.清代西藏地方官府為噶廈。清朝將西藏納入版圖後為加強對西藏的治理曾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建立政教分離的制度。當時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有設定駐藏大臣,訂立治藏章程;派駐官兵,整頓藏軍;設立臺站,釐定疆域等。乾隆十六年、如琫、甲琫、定琫,從幾人至百多人。凡前後藏皆有營寨,按其地理險易和大中小,各設邊營官及營官,總計一百六十餘人。佛教在西藏盛行,喇嘛很多,有的喇嘛在噶廈、商上任職,而僧官又分國師、禪師、札薩克大喇嘛、札薩克喇嘛、大喇嘛、副喇嘛等,專掌教事。乾隆五十八年後頒行《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的宗教事務、外事、軍事、行政和司法等做出詳細的規定,並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的地位是平等的,而達賴與班禪之間則互為師徒。駐藏大臣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可直接向皇帝上奏。達賴、班禪上奏事宜必須透過駐藏大臣轉奏。此外,達賴、班禪及以下呼圖克圖十八人、沙布隆十二人等活佛轉世,稱為「呼畢勒罕」,即奔巴金瓶掣簽,均由駐藏大臣監督。清朝治藏期間,清政府振興西藏經濟的措施有改革烏拉、租賦、錢法、貿易制度;活躍民族貿易;創報、興學、發展農牧工礦業和加強交通、郵電事業的開發等。清末時為防止英國殖民者對西藏的滲透,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等決定在川邊藏區進行改土歸流、建置州縣等,以繼續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宣統二年武昌起義的爆發而作罷。回部政策.天山山脈將新疆分成天山南北兩個區域。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區為當今維吾爾族的祖先所居,亦稱為回部。由於哈密、吐魯番率先歸服,被封為回部札薩克。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之後,新歸附的地區不設札薩克,實行伯克制。伯克原來是回部的酋長,經清朝重新任命,按職責和品級稱「某某伯克」,共三十餘名目。最高的為阿奇木伯克,掌綜一城回務,三品至六品,其次為伊什罕伯克,掌贊理回務。四品至六品。其餘分掌地畝、田糧、稅務的,大抵四品至七品。在清朝所封的札薩克郡王和諸伯克之上,清朝還派駐伊犁將軍,掌天山南北最高軍政大權,下設參贊大臣一人輔之。又設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及幫辦大臣,葉爾羌辦事大臣及幫辦大臣,和闐、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喇沙爾辦事大臣等。乾隆末年以後,內地漢人和回民開始遷往新疆,1808年時各縣的民戶農田數量已達到1775年的十倍。從乾隆後期開始,以沈垚、張穆、龔自珍等為代表的學者,均紛紛關心邊疆事務,為國家獻計獻策。龔自珍大倡「回人皆內地人也」,無所謂「華夷之別」,並上疏安西北策,將新疆等同內地,主張「疆其土,子其民,以遂將千萬年而無尺寸可議棄之地,所由中外一家,與前史迥異也」。外交.外交機關.清朝在近代以前並沒有正式的外交機構,因當時清廷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除將俄國視為“與國”而進行平等外交外,通常不願承認與四周國家的平等關係。清朝的外交按照物件的不同,分由禮部、理藩院、內務府與公行制度負擔外交事務。六部的禮部負責對日本、朝鮮、琉球與東南亞各國外交或朝貢事務,以維繫朝貢體制。理藩院負責交涉東亞內陸如內外蒙古、準噶爾、西藏、俄羅斯帝國等事務,主要防止邊患形成。其編制與六部基本相同,官員大多由滿族、蒙古族人擔任,漢人只能擔任堂主事、校正官等少數官職。內務府除管理本身內廷事務,也管理歐洲來華傳教士、宗教使節團的事務以及國外貿易的傳運徵收特別稅。公行制度負責西洋各國如葡萄牙、荷蘭、英國等貿易關係,限制於廣州一地,又稱廣州制度。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史,清朝對外關係轉向被列強歧視。由於缺乏正式外交機構,為西方國家不滿,在《天津條約》就有要求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這使得中國正式開始面對新的外交形勢。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專門負責對外關係;然而,其地位逐漸被1870年成立的北洋通商大臣所取代。直到1901年的清末新政,將總理衙門改制為外務部後,才得以統一負責對外事務。晚清政府共與二十多個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並在多個國家設立了公使館或領事館以發揮近代外交部門的職責。藩屬國.清朝的藩屬國方面,早在皇太極與康熙時期就有朝鮮與琉球國。到乾隆時期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海禁與海外貿易.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為禁止和截斷東南沿海的反清勢力與據守臺灣的鄭成功部的聯絡,以鞏固新朝的統治,曾五次頒布禁海令,並三次頒布「遷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貿易。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後,康熙接受東南沿海的官員請求,停止清初的海禁政策,並在“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作為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的機構。江浙閩粵四大海關總領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關口岸,通常下轄十幾至幾十個海關口岸。但當時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已遍佈中國周圍,其殖民步伐引起了清廷警惕,康熙甚至曾口諭大臣們:「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規範外商活動為理由,諭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乾隆諭令“本年來船雖已照上年則例辦理,而明歲赴浙之船,必當嚴行禁絕。……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豫令粵關,傳諭該商等知悉。……令行文該國番商,遍諭番商。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得再赴浙省”這一上諭只是讓“外洋紅毛等國番船”、“番商”只在廣東通商,不得再赴浙江等地,而不是一些資料中所說的關閉江、浙、閩三海關,更不是“廣州一口通商”。鴉片戰爭前美國和英國兩個航海大國的船舶總噸位的總和一度遜於清朝,當時中國沿海商船總數約在9,000至將近10,000艘之間,約有150萬噸。加上其他種類的船舶,全國總有大小江海船舶20多萬艘,共計400多萬噸。而在1814年,英國全國有大小21,500多艘船,共240萬噸;美國在1809年全國有船舶135萬噸。西風東漸.18世紀,歐洲各國普遍流行中國風尚,當時歐洲人對中國普遍持正面和嚮往的態度,例如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父」的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伏爾泰就曾高度讚揚當時在位的乾隆帝及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不過與此同時亦存在不同的聲音,佩雷菲特指出1792年外交失敗的英使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就包含批判性的看法。然而馬戛爾尼在他的日記《"A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裡對清朝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官員對下屬的態度、統治者的儀態以至整體社會和國家的法律制度有多處正面評價。有學者指出,在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當時西洋的科技發展蓬勃,漸漸地超越奧斯曼帝國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和以清朝為首的東方世界。但也有學者指出,「閉關鎖國」實際上是西方侵略者強加在清朝頭上的貶詞,反映出當時對華虎視眈眈的西方國家不顧事實反誣清朝排外,又指出就算是當時西方各國的口岸也只容許本國船隻進出,本國的進口貨物只容許本國船或原產國船裝運,稱之為「保護政策」,但又同時強迫其他國家洞開國門,任由他們自由離去和壟斷,是為雙重標準。此外,英使馬戛爾尼曾向清朝提出六項要求,當中包括:乾隆帝隨之復書批駁英國使臣的要求,有學者認為信中雖有妄自尊大的一面,但一些史學家往往斷章獨引「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句話證明清朝「閉關鎖國」,對英國侵犯中國領土完整及關稅自主的六項要求避而不談。清廷為了防止澳門被霸佔的情況重演而限制英國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其他國家仍然可到四口通商,且並無任何限制。廣州海關以外的江、浙、閩三個海關依然對外開放。美國東亞史學家歐立德也指出乾隆帝並非如過去所想的對外界一無所知,乾隆不僅熟悉西方地理,同時也清楚歐洲法、俄兩國內部的情勢,且清朝政府也認識到英國在印度和廣州的影響力。簽訂條約.清朝在近代以前與他國簽定的條約較少,主要有《尼布楚條約》與《恰克圖條約》,均為與俄國簽定。自19世紀以來,經歷一系列失敗之後,清廷在列強的威迫下,前後被迫簽定許多不平等條約。據統計,中國近代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共有343個,其中四十多個條約影響較大。清朝在西方國家的威逼下透過開放租界口岸,允許外國人來華經商等割地手段來達到和解。致此中國開始向近代過渡,清廷在被迫開啟國門的同時也喪失中國大量領土的管轄權。甲午戰爭後,列強鑒於清朝失去自衛能力,紛紛劃分在中國勢力範圍,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由於受到西方乃至日本的侵略以致割地賠款,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也驟然下降。但與此同時也激發自強運動等改革措施使西方的科技、文化以及民主憲政思想傳入中國,並為隨後的辛亥革命提供發展契機。國旗與國歌.清朝與中國歷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樣,本來並無法定的國旗與國歌。近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開啟清朝國門,清朝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國旗與國歌。晚清重臣李鴻章在同西方國家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閤中需要有代表中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1888年為大清國旗。這是中國歷史上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其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1911年,清政府將《鞏金甌》定為正式國歌。不過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鞏金甌》後來沒有流行開來。國籍法與「大民族」主義.古代中國只有「戶籍」制度而無明確的「國籍」規定,是以「戶籍」管理制度實現「國籍」管理功能。為了能夠在保護海外華人、華僑方面能夠採取法律依據,以及加強海外華人及華僑對大一統中國的認同,清政府於1909年3月28日頒布針對荷蘭國籍法的「出生地主義」、採用「血統主義」原則的《大清國籍條例》,也就是中國第一部國籍法,條例中的《固有籍》部分規定:由於受到當時「大民族」主義的影響,清政府以「血統主義」而不以「居住地主義」的原則來確立國籍法,清政府「獨採折衷主義中注重血脈系之辦法」,其「血脈」亦包括中國各個民族如滿、漢、回、蒙等民族,「統轄於中國中華大『血脈』之中之意」與「大民族」主義主張的「國內本屬部之諸族,以對國外之諸族」觀念一致。旅美華裔史學家何炳棣表示,是滿族創造一個包括滿、漢、蒙、回、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國家,而為五族共和的中華民國張本。人口.明末清初,因為流寇擾亂、清兵入塞、入關戰爭與三藩之亂的關係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而飢饉、瘟疫使得中國人口又一次地急速下降。史學家葛劍雄認為明清之際人口的跌幅估計可達40%,從崇禎元年又猛增到4億。清朝人口的增長一反中國人口過去的波浪式增長型態,呈現斜線上升。19世紀時,清朝因為太平天國、捻亂及回亂等戰亂損失不少人口;光緒年間又發生不少天災,光緒元年至四年人罹難。最後加上海外移民風氣日盛,因此到清朝滅亡時,中國人口維持在4億3千萬多人,與道光年間的人口數差不多:122。人口流動.清朝的人口擴張和流動規模在長期性和常規化等方面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而且清政府在大部分情況下都鼓勵內地人往外移民。學者認為,清朝鼓勵內地人移民,讓漢文化推廣到非漢民族地區,是為了「移民實邊」,發展經濟,保衛疆土,是「為了中國本身的利益,也為了較為落後的邊疆地區人民的前途」。在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內地各省約有七百至八百萬人遷移到邊疆或海島地區,形成了一股股由中原向東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四面八方輻射狀的移民浪潮。四川地區.四川由於明末清初長年的戰亂與屠殺,產生許多真空地區,而後又因為人口大量提升,使部份省份人口過剩,這些都帶動移民潮。後來清廷推動以湖廣、陝西等各省人口填補四川地區,史稱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移民四川的趨勢歷經一個世紀:122。東北地區.清廷為保護其發祥地中國東北地區,於奉天設立柳條邊以限制漢人及外藩蒙古向盛京地區及長白山地區移民,但仍「封而不禁」,對越邊時而佯作不知,並透過流放犯人,招撫流民及移旗等方式進行移民實邊。而乾隆年間則開始嚴厲封禁東北地區,直到1792年,由於發生旱災,清政府公開放鬆禁令,允許並鼓勵災民前往長城及柳條邊外的東蒙及東北地區謀生,以分流難民潮。該措施隨即引發了規模空前的難民遷徙,東三省、特別是柳條邊沿線地區從此開始大量接收關內移民。1792年旱災後的10餘年間,清廷即在東北柳條邊沿線地區新建四個行政單元以管理移民,包括長春、昌圖、伯都訥和新民,大淩河東岸、養息牧廠、拉林、雙城等官墾聚落也分佈在附近。據統計,1780年東北人口約95萬,至1820年猛增至247萬人,較1780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率24.2‰,增長人口中大部分來自移民,其中吉林省接收移民30萬人,移民增加的趨勢極為迅猛。1873年,清廷考量俄國與日本有意染指東北,故撤除柳條邊,並且在日俄戰爭後完全開放移民:122。蒙古地區.清朝初期,清朝統治者限制漢人與蒙古人混雜。但到了康熙年間攤丁入畝後,清廷放開封禁,引起大量民眾遷徙到長城口外漠南之地定居謀生的浪潮,史稱「走西口」。到了二十世紀初,清延開始以各類優惠政策大力鼓勵漢人移民內外蒙古,原因之一是為了反制當時俄國人在內蒙古東部的殖民計劃。由於意識到漢人大量移民最終可能會導致蒙古人自身被同化或全面漢化,加上漢商的詐欺手法以及清朝統治者的政策轉變,一些蒙古人因此懷恨在心並發起叛變。然而那些叛變基本上是地區性的叛變,而非組織嚴密的「全區性暴動」。西南地區.自雍正朝大規模地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以後,內地與西南廣西和雲南邊疆地區之間的交流被加強,地域壁壘被打破,內地人迅速移往西南邊疆地區,自清初至道光中葉,約有200-350多萬人遷入了西南滇桂地區。臺灣地區.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為了減少私渡偷渡而決定多處官渡。自清初至道光中葉,共有150多萬人從中國大陸遷入了臺灣。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住民根據《馬關條約》第5款,在同年5月8日住民去就決定日決定去留,最終99.75%臺灣人決定留在臺灣。隨之於5月25日有部份臺灣人成立臺灣民主國,但為期不長。同時,各地也有反日人士展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武裝對抗殖民統治的臺灣抗日運動時期,而渡臺潮亦隨之減弱。新疆地區.鑑於新疆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清朝在統一新疆前後,對治理新疆的方針開展過深入討論,並確定向新疆移徒中國內地人口以充實農業勞動人口的方針,又制定一系列組織移民出關的具體措施,因而出現內地人戶移民新疆的熱潮。自清初至道光中葉,新疆地區約遷入了五十萬人。海外移民.福建與廣東各省因為山多人狹,又靠海,許多人口移民海外。臺灣早在荷西統治時期、明鄭時期就獲得閩南、粵東的移民,約有十餘萬人。清初因為防止如朱一貴事件等動亂發生,曾嚴格限制移民臺灣。同治末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日軍一度侵臺,這使得清廷積極開放移民臺灣。到臺灣割日前夕,已經有三百數十萬的移民人口:122。早在十五、六世紀,閩粵人民就時常移民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等東南亞地區,這些海外華人還建立了華人為主體的蘭芳共和國。鴉片戰爭之後更多華人移民海外,主要以東南亞地區、美國西部、加勒比海群島為主。清朝滅亡時,海外已有七百萬的華僑:122。賦稅制度.清兵入關後,多爾袞令蠲免三餉,順治元年七月十七日釋出“大清國攝政王令旨”:“前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復加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遠者二十餘年,近者十餘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買糧料,名為當官平市,實則計畝加徵,初議準作正糧,繼而不肯銷算。……予哀爾百姓困窮,……為爾下民請命,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福臨登極詔書又重申:“地畝錢糧俱照前朝《會計錄》原額,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畝徵解。凡加派遼餉、新餉、練餉、百買等項,悉行蠲免。”但清初由於軍費繁浩,財政困難,並沒有認真實行,特別是順治四年還食言自肥,恢復了明末時的剿餉,加賦五百多萬兩”,州縣也常私自另有科派,終清一代,從未蠲除。例如清光緒十三年臺灣民田中田每甲徵租稅2兩8分5毫4絲,不含地方官員加派,相當於每畝徵2分4釐8毫,是明初稅制「卅取一」得八倍,若加上地方官加派則達十倍之譜。永不加賦與攤丁入地.康熙後期,經過長時期的休養生息,社會已日趨安定,但人丁與地畝的載冊數增加遲緩。一方面由於土地與人口的清查不夠徹底,再者也由於地主以多報少之故,貧民迫於賦役的繁重而相率逃亡,人丁的統計並不確實。康熙帝為確實掌握人口數,於康熙五十一年,併入土地稅內。這使得無產者沒有納稅負擔,而地主的負擔增加,對於清朝人口的持續增加、減緩土地兼併、以及促進工商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錢穆認為“地丁攤糧”只收田租,不收人丁稅的辦法是「清朝統治者自己誇許的『仁政』。但是實際上,這一規定,並不算的是仁政,從中國歷史講,兩稅制度,早把丁稅攤派到地租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學者說,地丁攤糧改革政策也給當時及其後的土地墾闢帶來了重大影響,雖然這是一次賦稅改革,似乎與墾荒並不相干,但它卻有效放鬆了對貧苦無地農民的約束,使人們可以自由流遷,為異地墾荒提供了豐富的勞力資源。歷史學者張硏評價,攤丁入畝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賦役不均的情況,增加了地主的賦役,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減少了戶口隱漏,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生產發展,以及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學者姚念慈認為清史研究者們往往忽視清代賦稅的沉重。透過比較明清賦稅,清初全國賦稅總額是以明朝萬曆末期至崇禎時期的橫徵暴斂為基準的。直至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並未超過明萬曆時期,然而其賦稅收入卻較萬曆初期增加了許多倍。清廷立國的基礎,就是過於沉重的高額賦稅。康熙朝實行的大量而頻繁的蠲免,實質上是變換手法,將竭澤而漁也無法獲得的部分宣揚成惠政。人口普查.乾隆六年前後,人口統計都限於各省。而且京師順天府、八旗、黑龍江、新疆、蒙古、西藏、臺灣、雲貴川廣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等並未列入戶口統計中,不管何時見於官方記載的人口均低於實際人口數。葛劍雄以為乾隆四十一年至道光三十年的戶口統計數基本上是較可靠的。養老制度.清代社會上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百分之二。清代法令對於老人給予免稅和減刑,獨子犯罪可因親老而留養,而官員可因自己年老告休,也可因父母年老而申請終養。此外,清代老人在一些場閤中獲政府的賞賜、禮遇和優待。貧窮的老人也是慈善機構救濟的物件之一。經濟.清朝人口呈現爆發式增長,乾隆時期已達三億,相對應地,需要更加以多種方式提升糧食作物的產量。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改進種植技術等方式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120。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瑯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製造業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消滅明鄭統治臺灣後,才宣佈展界開海,沿海對外貿易開始活躍,而貨幣方面則採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曾為防止民變,一度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清朝人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為最高,其國內生產毛額。這裡僅表明購買力平價,與所謂財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英國財政年收入在1830年代至1840年代在5000萬英鎊以下;不過,清朝GDP數值在1840年前凌駕於歐洲之上,這一說法基本得到普遍認同,但部分中國學者如劉逖仍認為麥迪森高估了中國歷史上的GDP總量和人均GDP。因此,劉逖對麥迪森1600至1840年資料做了調整,認為1820年中國人均GDP在325美元,而非麥迪森說的600美元。農業.清代的土地仍可分為官田和民田兩大類。清朝入關後,1644年多爾袞頒布圈地令。有主與無主地被滿人圈佔,統稱“官莊”。大量農民不得不棄家逃亡,或者淪為新主人的奴僕。圈地主要執行三次,以北京附近的順天、保定、永平、河間四府最為突出,直到1685年康熙帝宣佈廢止而終。至於全國其他原明朝皇室或地主的土地,清廷稱其為“更名田”,分配給無地農民使用,或是被新地主霸佔。據統計,這種土地的總數不下二十多萬頃。清代也擁有不少屯田,屯區多在新疆、漠南等邊疆地帶。清帝推行令民墾荒的政策。使得華北、華中地區先後著令準墾,一些邊疆如新疆、青海、海南、臺灣、漠南等地區於清朝中葉先後實行開墾政策,而東北地區直到清朝後期才準許大量漢人前往開墾:154-166。清代農業亦是歷史畝產量最高的一個歷史時期,秦漢時中國的畝產量為264市斤/市畝,唐代是334市斤/市畝,清以前畝產量最高是明代,為346市斤/市畝,清代的畝產量達到了374市斤/市畝,分別比漢代增加了41.6%,比唐代增代11.9%,比明的畝產量高了8%」,清代所編著的農書數量為之前所有中國朝代總和的2.09倍。另外,在清代的農書中,蠶桑類的農書共155部,而清以前所編寫的蠶桑書有4部,反映了清代蠶桑生產和蠶桑技術發展的程度。清初,在康熙時期進行的多項水利興修。明末清初,黃河、淮河下游堵塞,京杭大運河也受阻塞。康熙帝時大力修治黃河,任靳輔為河道總督,採用疏導和築堤的辦法將黃、淮故道逐漸修復,使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減少水患的威脅。1713年康熙帝成功修浚位於北京的永定河,使舊河兩岸的「斥鹵」變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時修築江浙海塘也是保護農田的水利工程。由於明末戰亂,耕地遭到破壞大為減少,清朝的耕地總面積直至嘉慶初期達10.5億市畝,恢復到明代萬曆年間水平。在之後的道光年間,並逐漸反超,耕地面積達14億市畝。江南、湖廣與四川等地的土地比中原地肥沃許多,湖廣更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稱。由於清朝人口成長超過可耕地發展速度,如何維持龐大人口有賴占城稻與一些新的糧食作物。占城稻在中國有一段長期的發展時間,到明清時期發展成五十日到三十日即可收穫的品種,使得二次收穫,甚至三次收穫變成可能。此外早熟稻耐旱,可在高原或山坡地種植。從宋朝初期到清朝道光年間,稻米產量以及耕種面積都增加一倍。一些從美洲引進的糧食作物也開發許多原先不擅種植的地形,以提高糧食生產面積。例如比較乾旱的高原有賴玉米與甘薯,更加崎嶇的山地則依靠馬鈴薯。到嘉慶年間,這些高原都種滿新一代的糧食作物。而河川沿岸的沙地則大量種植花生,約18世紀到19世紀才由南方推廣到北方:120。清朝糧食產量遠超以往的歷史時期,康熙二十四年,全國共有耕地六億畝,到乾隆帝去世,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全國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穫率高於英國,麥子的收穫率為15:1,而當時的歐洲,糧食收穫率居首位的英國也僅僅為10:1。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認為:「中國農業於18世紀達到其發展的最高水平。由於該國的農業技術、作物品種的多樣化和單位面積的產量,其農業看來是近代農業科學出現以前歷史上最科學和最發達者。」。清政府在各省設有常平倉,儲藏穀物以應付緊急需要,其幅度遠遠超過前朝。同時在全國設有災害監測網,任何地方遇上災害,政府便會利用附近常平倉的糧食來賑濟災民,以致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從沒出現過嚴重饑荒。康熙年間的外國傳教士亦對清朝的治災手法有所讚揚。乾隆帝多次蠲除國家賦稅錢糧,賑災救濟費用,在乾隆二十年之前達到2,500萬兩以上。乾隆十一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共四次普免全國共計1.2億兩的賦稅錢糧,次數高於康熙年間的一次。清朝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促進商品經濟的活躍。棉花在清朝已是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產地遍及全國,其中江蘇、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東等地都是著名的產棉區,甚至連農業發展較晚的奉天,也成了外輸地區之一。產棉量以河北保定一帶,長江中下游的松江、太倉與通州一帶,以及上海等地最大。菸草原產地是美洲,明中葉以後開始傳入中國,最早的種植地區是福建。種菸草獲利很高,重要產地以陝南漢中、城固,山東兗州,湖南衡陽等地為主。湖南的衡煙、陝西的蒲城煙、北京的油絲煙、山西的青煙、雲南的蘭花煙、甘肅酒泉的水煙,均負盛名。甘蔗產地以華中、華南為主,江南、四川與臺灣等地的製糖業非常發達。蠶桑業以江蘇浙江的蘇州、湖州、嘉興、杭州和廣東的廣州最為發達,已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生產活動:154-166。手工業.清朝的手工業在康熙中期以後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手工業分成官營與民營,由於工匠實行以銀代役,所以順治二年就下令廢除工匠制度,官營缺乏必要的工匠而逐漸衰落。民間手工業興盛,例如雲南民間鍊銅場十分發達。蘇杭一帶民間絲織中已有不少具有專門技術的人,站在一定的地方等待僱用。瓷器製作技術改進,產量也大幅提升。例如江西景德鎮瓷窯所燒造的御瓷產量在雍正六年時,一年之中生產十數萬件御器167-169。玻璃製造有較大的進步,清宮玻璃廠能生產透明玻璃和多達十五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造型也豐腴美觀:167-169。絲織技巧也有新的提高,出產的重要提花品種有妝花紗、妝花緞、妝花絹等:167-169。廣東的「女兒葛」是廣東增城的少女用一種葛藤的絲織成,質量極優。當時的棉織業以松江最為發達,技術最好,而染色、踹布業則以蕪湖、蘇州為最先進:267。清朝勞動者與僱主之間的關係,主要是透過買與賣來體現的。不僅全部勞動成果全歸僱主,而且在人身上也很少自由:6。在這些行業中,勞動者的工資是“按件而計”的;而且按照工匠技術的高低和工作的繁簡論定工價:68。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已經是根據勞動的熟練程度來規定。勞動者也比過去有較多的自由。例如蘇州絲織業作坊中的勞動者,“倡眾歇作”,要求增加工價,可以“另投別戶”,追尋較好的待遇:13。商業.在明清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很發達,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由於農業中商品性生產擴大,農產品越來越多地變為商品,出現許多專門化的經濟作物地區,為手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或者直接供應消費者。例如養蠶地區為調劑桑葉的供需,出現專賣桑葉的「青桑行」和「葉市」。一些經濟作物如蔗糖行銷國內外,茶葉於十八世紀輸出激增。糧食作物除大量供給城市居民食用外,還有不小的部分用於釀酒、油和豆製品加工等。這些產品自然都是為供應市場而生產的:174-177。清代城市工商業者的地位相對改善,明代以來匠人對國家人身依附的“匠籍”制度隨之瓦解。國家對民營瓷窯、紡織工場及採礦等進一步放寬限制。大小城市各類作坊林立,蘇杭的絲織,松江的棉紡織,景德鎮的製瓷,佛山的鑄鐵等業名揚天下。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促使一些新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發展,例如漢口鎮和朱仙鎮就是位處交通樞鈕點而興起,而佛山鎮和景德鎮專司生產如絲綢、瓷器等高價值產品的城鎮。至嘉慶年間,這四鎮並稱為「四大名鎮」。其他興起的尚有於江涇、震澤鎮等等:174-177。許多重要城市如北京、蘇州、江寧,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然東海之濱,蘇州而外,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西則惟漢口耳。”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繁榮奠定基礎,揚州、蘇州、南京、杭州、廣州、佛山、漢口、北京,成為全國八大商業城市。中小城市星羅棋佈,取得比前朝更大的成就。與此同時,金融業與貿易業發達,商人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清朝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廣州的行商與揚州的鹽商都是最闊氣的商人,山西商人掌控全國銀號。貨幣制度.清朝貨幣大體上採白銀與銅錢並用的銀銅雙本位制,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銀的地位更見重要。因海外貿易發達,白銀大量從國外輸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國銀元除西班牙銀元外,還有葡萄牙銀元、威尼斯銀元、荷蘭銀元、法國銀元等。鴉片戰爭前後,需要固定形式的銀幣出現,正式使用機器鑄造銀幣則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鴉片戰爭前,由於英國將大量鴉片銷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銅錢才能換取白銀。由於白銀是百姓納稅的固定貨幣,這帶動通貨膨脹,嚴重惡化經濟。使得曾經於1651年順治帝發行紙幣,到1853年鹹豐帝又發行大清寶鈔與戶部官票等紙幣,以穩定清朝經濟:174-177。海外貿易.清廷在初期平定明鄭前對於民間海外貿易厲行海禁政策;對於外國來華貿易,仍沿襲明代的朝貢制度加以控制。最初與清朝發生朝貢關係的,主要還是南洋和東南亞諸國,但有許多限制,如貢期和隨貢貿易的監視等都作嚴格的規定。對於西方國家來華商船的限制就更嚴。只許它們停泊澳門,與澳門商人進行貿易,每年來華貿易的大小船隻,不得超過二十五隻。1685年才允許外商到前述口岸通商:174-177。清廷平定明鄭後放寬海禁,在“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作為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的機構。江浙閩粵四大海關總領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關口岸,通常下轄十幾至幾十個海關口岸,並准許外商在指定口岸通商,逐步建立一套管理外商來華貿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館制度:174-177。浙江、福建與廣東地區盛行海外貿易,人民時常與日本、琉球、東南亞各國及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洋各國展開貿易。到18世紀還有英國、法國與美國參與其中,當中英國幾乎獨佔對華貿易。西洋各國與日俱增地需要清朝的絲綢、茶葉與甘蔗,然而清朝對西洋事物需求不大,使得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大幅出超的情形。大量銀元流入中國,增加貨幣流通量,刺激物價上漲,促進商業繁榮:174-177。在此期間,中國沿海以泉州、漳州、廈門、福州與廣州先後崛起,成為貿易大城,操控對外國際貿易:174-177。漢學家杜赫德認為,在清朝國內貿易的極盛時期,整個歐洲的總貿易量也不能與中國抗衡。據西方載,清朝時期的中國各省被比喻為歐洲諸國,各自擁有自己豐富且多種多樣的特產進行貿易,如湖廣省和江西省專門向所有不產大米的省份提供大米;浙江省出產最優質的絲綢;江南省盛產漆料、墨水,以及各種有趣的小作坊;雲南省、陝西省、山西省出產鐵、銅還有其他各類金屬,還富有馬、騾和毛皮生意等等;福建產糖和最好的茶葉;四川盛產植物、藥物、像大黃等等,而且都傾向於聯盟保護的形式,在所有的城市裡也一樣。清朝官員在商業界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分成,同時亦惠及平民百姓。清朝的市集亦相當繁華,中外商家貿易往來頻繁,外國商人對中國商人的誠實也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清朝在康熙年間部分主要與近鄰國家或地區貿易的進出口貨品如下:另外,當時期清朝與歐洲貿易最為重要的商品為日式工藝品、茶、瓷器以及各類絲綢;清朝亦有將從歐洲進口的布匹轉銷至日本。乾隆年間雖有10年的「南洋海禁」和在乾隆二十二年禁止西洋商船前往閩、浙、江三海關貿易的阻礙和影響,但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未因此停頓或萎縮,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其規模和貿易總值超越前代,在清朝乾隆十年期間,四港貿易額總值達到36,571,777兩,是前朝最高時期的三十五倍,僅廣州一地,貿易額就是前朝全部貿易最高額的十餘倍。18世紀時期中國海外貿易的鼎盛還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帶來危機感。乾隆二十二年,由於外商頻年不斷的掠奪和違法行為,清廷只保留廣州一地作為「番商」如英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洋商人的通商出口處,而江、浙、閩三個海關在乾隆、嘉慶和道光期間雖有所限制,但在某程度上亦有繼續正常履行其管理對外貿易的職能。到十九世紀,英國在印度種植鴉片,並且大量銷往中國。這使得中國對外貿易逆轉為入超。鴉片的問題引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門戶大開。南京條約不但開放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五口通商口岸給外國人。隨後陸續的不平等條約使外國人大量來華投資,並且建立租界,加速對清貿易:174-177。宗教.佛教.清朝起,自康熙至乾隆,雖然總體上對於佛教較為冷淡,不過對於穩定社會仍有一定的幫助。乾隆:「彼為僧為道,亦不過營生之術耳。窮老孤獨,多賴以存活。其勸善戒惡,化導愚頑,亦不無小補。」清朝皇帝多與僧人來往,順治帝先後與名僧憨璞性聰、玉林通琇、茚溪行森和木陳道沁等互相交流,順治本人曾削髮打算出家,他所寵愛的董鄂妃在他的影響下也棲心禪學。再如康熙帝在外出巡,每往名山巨剎,為之題字撰碑。雍正帝喜讀《金剛經》,也多與佛教徒往來,選編語錄,儼然以禪門宗匠自居。不過佛教無限制的發展,對統治者也有不利之處,如果太多人民出家,政府徵稅的物件就會減少,寺院上層兼併土地,發展寺院經濟,就會加強土地集中的程度,激化社會矛盾,一些犯法的人,往往藏身寺廟作為躲避懲罰的手段,某些「聚眾為『匪』之案」,甚至「多由『奸邪』僧道主謀,「平時『煽惑』愚民,日漸釀成大案。」,因此清朝一方面保護佛教,另一方面又對之加以限制。清朝限制佛教的辦法主要有三種,設定僧官、實行度牒制度與不許擅造寺廟。佛教在限制下仍有一定影響力。佛教各派,除了禪宗還算盛行之外,其精神日趨世俗化,宗風也隨之衰落。另外如淨土宗、律宗、也僅能保持典型。乾隆時,曾禁止各地建立新寺院,民間出家為僧者也受限制。士大夫雖喜談佛學,但只是談論佛理,沒有興隆佛教的意願。清朝為籠絡內外蒙古、青海、西藏外族,優禮和尊崇藏傳佛教,順治八年,特於北京建造一大喇嘛廟,度喇嘛一百餘人,皆內府諸旗王公屬下滿州人。雍正帝曾得喇嘛之助繼位,之後以其潛邸改建為雍和宮大喇嘛廟,成為北京也是當時中國最大之喇嘛廟。雍正五年,又為蒙古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建大喇嘛廟,發帑銀十萬兩之多。並尊哲布尊丹巴為喀爾喀大喇嘛,其地位與西藏之達賴、班禪鼎立為三,後世稱為「活佛」。乾隆帝曾經把藏傳佛教作為解決現實社會矛盾的方法不過也以理藩院來控管其發展。藏傳佛教雖然表面上受到君王的禮遇,不過事實上不像元明前兩代如此興旺,乾隆末年發生川楚教亂,使藏傳佛教漸走衰落之途。道教與民間宗教.道教在宋朝最為盛行,之後元明兩代對其仍為優遇,到了清朝,帝室雖然也信奉道教,但不如前代之盛行,清朝對道教的政策與對待其他宗教一樣,既保護又加以控制。清朝的道教在明朝衰落的基礎上,進一步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如下:衰落最根本原因是時代發生急劇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水平的提高,世界交流的頻繁,科學技術的傳入和進步,新文化、新思想的興起,這些衰落的表形,使其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下隆;另外道教教義學說陳陳相因,已停滯不前;道教上層人物日益腐化,失去群眾;道教也與儒佛兩教教日趨融合,使其自身的特點日益消退。由於正統的道教逐漸衰落,促成民間宗教的崛起。其為道教的變種與流衍。因為他們被統治者視為「邪教」,而只能秘密傳播,但傳播的範圍卻很廣泛這些的民間宗教,名目不下數十百種。民間宗教的思想內容,大量抄襲佛、道、儒等各家的教義,但也有不同之處。其中最多宣傳的東西,是關於彌勒等神佛下凡和劫變的觀念,以及關於「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的信仰。民間宗教的所有這些宣傳,無疑是一種迷信,表達人民的不滿和抗議,它給人們以安慰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要求改變現實願望,因此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可以成為組織,號召貧苦群眾參加起義的工作。有些民間宗教,還有明確的「反清復明」思想,如清茶門教宣傳,「清朝已盡,四正文佛落在王門;胡人盡,何人登基;日月復來屬大明,牛八元來是土星。」這些民間宗教如白蓮教與天地會,在清朝中葉以後,發動許多起義活動,如:川楚教亂、林爽文事件等等,對清朝國力造成很大的損傷。伊斯蘭教.從元朝開始,西域伊斯蘭教教徒大量來到中國各地,穆斯林居住於甘肅、陝西、四川、山西、直隸、廣東、雲南等省。清廷對伊斯蘭教採取放任的態度,尊重他們的信仰,用他們的法律來處理紛爭,但是比起元、明前兩代來說較為沒落,清朝防制回人的法律極嚴,內地各省,回人犯法,判罪較一般犯人為重,凡罪當流徒,一般人民可申請存留養親者,回民卻不得申請。在回疆,清朝每於重要所在分建漢、回二城,限制回民的自由,並禁止漢回通婚,在公文書中,則民、回別稱,表示將回民排斥於一般平民之外。在清朝統治期間,清朝末年時,甘肅、陝西、雲南這三省曾發動叛亂。康熙順治年間,甘州回民丁國棟、米喇印起兵造反,乾隆年間的大小和卓之亂,嘉慶年間張格爾據浩罕叛,道光同治年間的陝甘回變與雲南迴變一時俱起。基督教.滿清入關後,湯若望、南懷仁等教士,先後被任命為欽天監主要官員,他們利用職務之便來傳教,雖然一度受到康熙曆獄的打擊,不過隨著康熙帝開始親政後,翻案成功重新執掌欽天監來繼續傳教,康熙帝對於天文曆算、火炮之學很有興趣,曾叫傳教士徐日昇、白晉等人輪流進講。並以他們擔任通譯及處理外交事務。如:徐日昇、張誠隨索額圖參加中俄尼布楚條約談判,充當翻譯和參謀。清朝對定居中原的西方傳教士採取禮遇態度。其中,順治帝特別倚重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並尊其為「瑪法」。在隨後的一百多年前,欽天監皆由耶穌會士掌管。耶穌會傳教士對於中國原有的風俗習慣,抱持容忍態度。教徒祭天、祭祖、祭孔者盛行,雖然與教義互相衝突,但都以默忍。不過到了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天主教內部發生“禮儀之爭”。依照道明會傳教士的指控,羅馬教宗下令禁止的傳教士使用耶穌會的中文詞彙“天”和“上帝”來稱呼天主,也禁止中國信徒祭拜祖先與孔子。這與當初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及其後的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時所採取的本土化政策截然相反。清政府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這樣做有違中國敬孔祭祖的傳統。康熙帝於1700年批示說:“敬孔敬祖為敬愛先人和先師的表示,並非宗教迷信”。雙方爭持不下,最後清廷下令必須遵循「利瑪竇規矩」傳教,不然就不準傳教,逐出中國,是為「禁教令」。1722年,雍正帝徹底推行禁教令,使得清朝初年西方基督教在中國傳教被終止,到了道光帝時,連欽天監也不任用傳教士。不過清朝皇帝對於教禁並沒有徹底禁止,嘉慶年間,新教教士英國人馬禮遜,曾藉工作之便私下在廣州進行傳教的工作。鴉片戰爭後,清廷雖並未正式撤銷禁令,但基督教的傳教自由已經由不平等條約獲得確認,於是歐美各地的基督教教士在西方列強的庇護下進行宗教活動,基督宗教傳播更為迅速。除了傳教之外,設立醫院和學校,對於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演進,發生巨大的影響。不過有些西方傳教士擁有種族優越感,以爭議手法傳教,如不理會傳統社會階級之分、強佔土地、袒護教徒干涉司法審判、下令教徒不得分攤並參與地方集體祭祀活動、直接要求北京政府撤換省級官員,甚至一些犯罪之人也藉由信教取得司法保護,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因此民教衝突不斷,許多民眾則憤而紛紛起來焚燒教堂,驅逐或甚至殺害傳教士,收回被侵佔的土地財物。從1856年至1889年先後發生的教案多達三百多起,著名的有1870年的天津教案,1900年的義和團之亂期間,有數萬民中西方傳教士與基督教信徒慘遭殺害。文化.清朝統治中原後,推行的漢化政策比其他征服王朝還要深,然而清室也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且維持本身文化與漢文化的平衡。清初以來,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漢文、滿文兩種文字釋出。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到19世紀,官方檔案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然而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沒有完全接受。在18世紀康乾盛世期間,歐洲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將當時中國圖景呈現給歐洲人,而後引發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餘年間,甚至直到19世紀初,歐洲吹起中國風。無論是在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捧,以至於在1769年曾有歐洲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對中國風的狂熱追逐曾經是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這種時尚滲透到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1735年,法國神父翻譯並發表法文版《趙氏孤兒》後,造成非常轟動的中國戲劇熱。西方對當時的中國也存在負面的聲音,認為中國朝廷過於獨裁與專權。乾隆末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出使清朝,在佩雷菲特筆下的馬戛爾尼本人認為:「人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所以人們膽怯、骯髒並且殘酷」,而馬戛爾尼本人的日記卻如此記載:「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馬戛爾尼訪華團成員之一的安德遜卻如此評價:「殺頭案在中國是非常少見的。關於這問題,我甚為注意而且好奇地去打聽,一有機會就向人探問,我不只問過一個人,有好幾個人,至少有70歲高齡的老人,他們從未見過或聽到過有殺頭處刑的事……比較輕的刑事案,在這人口非常多、商業又發達的國內也不常有」;「走過的鄉村的街道一般是15英尺到20英尺寬,用寬大的石板鋪砌,房屋超出一層的很少,用木材和磚建築。商店的正面大門之上有漂亮的陽臺,因而門前形成一街簷,用各種油漆裝修得很美麗」;“……這個馬車隊伍停歇在一個大市鎮內,鎮名“吉陽府”。說它是人口稠密,則我又用了這冗繁的語詞,這語詞可以同樣應用於整個帝國,如每個村莊、市鎮、城市;不,每一條河流和河流的兩旁也充滿了人。在這國家裡,在我們所經過的地方,人口是極為眾多而且是到處是那麼多:我們走過的鄉村前後每1英里路上的人數足以充塞我們英國最大的市鎮,道路兩旁不少別墅田莊散佈在田野之間,大為增色,也足以證明其富裕”;「……不能不對這位偉大、顯赫、聰明、慈善的中國皇帝致以崇高敬意。他治理中國60年之久,按他的百姓的普通呼聲,他對他們的康樂與興旺從未忘懷。在他管理司法方面的情況是:他保護他的百姓中最低微的人」。學術思想.清朝學術興盛,文人學者對明朝以前各朝代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歷代之大成,梁啟超稱清朝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鑑於晚明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初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明朝亡於流寇、清朝定鼎中原後,一時學者痛定思痛,排斥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與陽明學,推究各朝代治亂興衰的軌跡,提出種種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使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考據學。考據學又稱為「樸學」,強調客觀實踐,有疑問時求證,具有科學精神。考據學專研訓詁、音韻和校勘等。而其治學遠宗兩漢的經師,有異於宋明理學,故又稱為「漢學」。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並為明末清初三大儒,與方以智、朱舜水等人並稱清初五大師,顏元也是這一時期的大師。顧炎武提倡「經學即理學」,提出以「實學」代替宋明理學,要學者直接研習六經。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其學說發展成乾嘉學派。黃宗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稱,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是中國學術史之祖。他保護陽明學,排斥宋明理學,力主誠意慎獨之說,蔚為浙東學派。王夫之強調實際行動是知識的基礎,認為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是「理勢相成」。其思想發展成船山學,後人編為《船山遺書》。以民為天下之主的思想於明末清初亦有所流行,例如生活在明末又經歷清初時期的黃宗羲和顧炎武、王夫之提倡民權,所著的《明夷待訪錄》攻擊君主專制體制,提倡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倍受清末革命黨的推崇。部分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主義的思想,有西方學者稱黃宗羲為「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清初思想家唐甄所著《潛書》描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並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認為「自秦以來,凡帝王者皆賊也。」被當時正純學者斥為「名教罪人」、「喪心病狂」、「人可戮而書可焚」的袁枚追求自由個性,反對專制思想和理學,亦貶斥漢學,他亦針對清廷統一人心風俗政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但袁枚從來沒被追究過「害義傷教」之罪,在當時亦生活得頗為順暢,名傾一世,令人羨慕。清代中期的考據學崇尚研究歷史典籍,對中國歷史從天文地理到金石銘文無一不反覆考證。當時分成吳、皖兩派。吳派以惠棟父子、段玉裁、王引之與王念孫為主,以「博學好古」為宗旨,恪守儒家法則;皖派以戴震為首,以「實事求是」、「無徵不信」為宗旨。他們“畢注於名物訓詁之考訂,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桐城派健將姚鼐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道光與鹹豐年間,曾國藩又把經濟與義理、考據、詞章並列。然而考據學到後來過分重視瑣碎事物的探究,為學問而學問,知古不知今。當時章學誠提出「六經皆史」,注重六經蘊含的義理,並使用於當代政治上,意圖矯正此歪風。鴉片戰爭後,西學大量流入中國,考據學逐漸式微。明末清初,隨著歐洲耶穌會傳教士來華,西學輸入中國,對於當時的學風由浮虛轉為務實,也是有相當的激勵作用。他們將西方科技介紹給中國人,擴大其知識領域,使中國的學術思想添增不少新成分。當時有才華的傳教士被皇帝欣賞和重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而在民間,民人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由康乾皇帝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整合》和《四庫全書》亦收錄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當中《四庫全書》收錄了24種西方傳教士的著述。康熙帝亦曾經委派傳教士閔明我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四庫全書總目》以及乾隆帝亦對西方技術作出較高的評價:「西洋之學,以測量步算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於民用,視他器之徒矜工巧,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講水利者所必資也」;「歐羅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製作之巧,實逾前古」。鴉片戰爭之後,大量西方科技與思想帶動中國近代化革新。此時學者如龔自珍、魏源與康有為等人繼承章學誠的說法,並進一步要求改革祖宗的法制,來應付內憂外患的局勢。龔自珍講求經世之務,志存改革,追求「更法」。魏源的《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康有為與梁啟超主張君主立憲。他們吸收來自西方的知識,先後推動自強運動與維新運動,這一波改革風潮最後引發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文學.清朝文學多元發展,相容並包歷代之文學特色。明朝以前的文學發展多表現在聲韻、格律、句法、結構的因襲或創變;清朝承接各代文學成果,先後形成許多學派,將各種在明朝以前已式微的文體重新復興,並繼明末進一步發展各類小說、戲曲;另外,因不同地區、民族互動而呈現出語言風格多樣化之文學面貌,於古體詩、近體詩、駢體文、散文、賦、詞、曲、小說、戲曲皆然。由於語言轉變較微妙,往往被人忽視,造成清朝文學缺乏明顯特徵與創造力的一般印象。整體而言,清代文學面向相當複雜多樣,但質量上也良莠不齊。清朝前期出現風格率真、浪漫的小品文,以張岱、李漁與袁枚為主;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合稱「清初散文三大家」。但是他們的文風不受道學學者支援,這些學者發起復興唐宋文風的古文運動,此即桐城派。創始人方苞與劉大櫆、姚鼐有「桐城三祖」之稱。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張,在提倡「義理,三者不可偏廢。」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後來曾國藩發展成湘鄉派,惲敬、張惠言發展成陽湖派。清朝的詩風甚盛,以帝王、宗室為首,官方大力提倡詩學,自清聖祖以後諸帝主導官修《御定全唐詩》、《御選唐詩》、《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御定歷代題畫詩類》、《御選唐宋詩醇》、《御定歷代賦彙》等以及各代皇帝之《御製詩集》,如清高宗酷愛作詩,一生作《御製詩》五集,共計十餘萬首,每作一首詩便令詞臣注釋,若詞臣不得內容原委則準許其回家查閱典籍,多羅安郡王瑪爾渾選宗室王公詩為《宸萼集》。皇帝也將詩詠作為聯絡、攏絡官員的方式。在清代,寫詩的女性越來越多,且詩的創作者皆來自各行各業。清代是一個文學收藏和批評的時期,許多現代流行版本的中國古典詩歌都是透過清朝詩集傳播的,如《全唐詩》和《唐詩三百首》等。清初詩家首推錢謙益、吳偉業與王士禎;康熙中後期,江南地區出現王式丹、吳廷楨、宮鴻曆、徐昂發、錢名世、張大受、管棆、吳士玉、顧嗣立、李必恆、蔣廷錫、繆沅、王圖炳、徐永宣、郭元𨥤合稱「江左十五子」。乾隆時期袁枚、蔣士銓與趙翼並稱江左三大家,同時黃景仁與鄭板橋也以詩聞名。嘉慶、道光年間文人廣結詩社,京師與揚州風氣最盛,以消寒詩社最知名,代表人物有顧蓴、夏修恕、程恩澤、陶澍、朱珔、吳椿、梁章鉅、胡承珙、李彥章、劉嗣綰、周之琦、林則徐、徐寶善、卓秉恬。被稱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於維新運動,其代表有黃遵憲的以寫作反映時代的社會詩,其餘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存世。於清末又發展出同光體,代表作家陳三立、陳衍、沈曾植等,且延續到辛亥革命後。清朝詩論學說分成沈德潛的格調說、王士禎的神韻說、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剛的肌理說。詞興起於隋唐的「燕樂」,兩宋發展達高峰,至元朝衰微,延續至明朝則趨近消亡;清初詞學振興繁盛,康熙年間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隨後產生由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詞派、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詞學蔚為風潮。萬樹整理詞調輯成《詞律》,於清詞頗有影響力;康熙末,清聖祖敕命王奕清等編成《御定詞譜》,為詞調格律的集大成鉅作,影響層面最廣。乾隆、嘉慶朝,常州詞派起而代之,反對浙西詞派的「清空之弊」,代表人物有張惠言、張琦、惲敬、黃景仁、李兆洛、丁履恆、錢季重、陸繼輅、左輔、董士錫、周濟、劉嗣綰、劉逢祿、譚獻、莊棫、宋翔鳳、謝章鋌、馮煦、陳廷焯、王鵬運、鄭文焯、況周頤、朱祖謀等人,著名詞人輩出,持續到清末民初。清朝因此被稱為詞的「極盛時期」,「號稱詞學中興」,「作家之盛,直比兩宋」,門戶派別各具風采,婉約、豪放都各自重現、盛行。清朝小說傑出者眾,曹雪芹等著《紅樓夢》不僅為四大名著之一,由於其對社會百態和眾多人物全面精確的寫實描繪和豐富的藝術魅力而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蒲松齡以志怪內容反映社會面貌的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吳敬梓所著的雖結構鬆散但足稱偉大諷刺小說的《儒林外史》;以及在《儒林外史》的影響下,以《老殘遊記》為代表的揭發官場醜態的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九年編纂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461種、79338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儲存豐富的「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這些書籍分為“著錄”、“存目”與「禁燬」三類處理:符合部分條件的,被列為「存目」,只存書名,不收其書。「抵觸本朝」之書一概「禁燬」。符合收錄條件的「著錄」共3461種。存目書者共6793種,稱四庫存目,是「著錄」的2倍。禁書共2855種,稱四庫禁書,甚至還有不另保留原文而直接修改內容,而被後世學者所批判。藝術.書法方面,晚明的帖學在清初仍然發達,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與翁方綱等人在刻尊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而逐漸頹勢。隨著金石考證學的發展,清朝書法多從碑體入手,成為清朝書壇的主流。有名的有翁方綱、劉墉、何紹基與趙之謙。到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碑學作為一種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清代的陶藝發展出繁複的不透明釉上彩陶器以及素色陶器兩種風格迥異的風格。京劇被稱為中國的“國粹”,起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形象鮮明、栩栩如生。清朝建築比前世變化不多,除了規模宏偉之外,作為中國建築特色之一的斗拱日趨虛飾纖麗,幾乎失去原來用途。北京紫禁城有許多大型色彩豐富的磚石建築。歷代帝陵無寢,自明太祖開始方有明孝陵。清朝分別建有位於遼寧瀋陽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與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清代園林藝術以圓明園為代表,融合江南名園佳景與歐洲義大利樓房花園,被外國傳教士譽為「萬園之園」。清朝提倡藏傳佛教,分別於奉天、北京與五臺山興建大喇嘛廟。康熙帝也於熱河承德興建仿西藏布達拉宮的承德避暑山莊,供遊獵避暑的住所。清朝畫壇由文人畫佔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清代山水畫家有名的有「正統派」的四王以及「金陵八家」的龔賢、樊圻、高岑、鄒結、吳宏、葉欣、胡慥和謝遜等人;雍乾之際以金農、鄭板橋為首的揚州八怪。清朝的宮廷畫院以義大利的郎世寧、最著名。受到西洋畫的影響,清宮廷中的畫家如焦秉貞、冷枚等人受西洋畫影響。清末時期,任伯年、吳昌碩、居廉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如《蓮生貴子》、《魚躍龍門》等對後人也有很大影響。禁書.據統計,清代禁書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次數上都遠勝於明代,也遠超於中國古代以往的任何朝代。其中,違礙書籍的數量是明代的約29.2倍,科舉時文是明代的約27.2倍,劇本小說是明代的10.2倍,妖書是明代的約8倍,禁書總數為明代的約12.6倍。明代的統治時間為278年,清朝自天聰年間開始禁書,到道光年間,共224年,比明代還要少50多年,而其禁書的數量卻比明代多了不止十倍。雖然這只是一個概數,但卻能很直觀地反映出明清兩朝在禁書數量上的巨大差距。科學與技術.整體而言,清朝的科學技術和同時代的西方國家相比較為落後,在晚期差距更為明顯。清初統治者和部分中國學者積極與西方傳教士進行中西文化技術交流,統治者亦會將習得的新知識實際地運用在治國方面,然而後來由於禁教的原因導致人們對西學日益模糊和隔閡。清代科學技術的落後是中國貧困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某些科學技術領域中比前也有明顯進展,尤其是在數學、天文、曆法等學科方面得到空前發展,而精於此道的學者也是英才輩出且人數眾多,從遠古到清朝這段期間,有關學者的數量在清代佔約44%。清代學者亦對古代技術和復興和修復也作出貢獻。天文學與地理學.清軍入關後,湯若望、南懷仁等教士來華傳教,帶來西方科學與技術。他們先後被任命為欽天監。康熙帝對於天文曆算,火炮之學很有興趣,曾令白晉、德瑪諾等人,測繪全國地圖,歷時十年而成,康熙帝命名為《皇輿全覽圖》,它是中國第一部用經緯度測繪的地圖。順治帝多次向湯若望學習天文、曆法、宗教等知識,以及治國之策。不久湯若望成為「欽天監」的負責人,掌管國家天文曆法事務。在隨後的一百多年前,「欽天監」皆由耶穌會士掌管。由於需要新的曆法,清政府遂下令根據湯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曆書》,制定新曆法並頒行全國,名為時憲曆。另一受西方影響較大的是地圖測繪學。康雍乾時期,國家統一,版圖鞏固,始繪製全國和各地的地圖,派人到各處實地測量。外國傳教士雷孝思、杜德美和清朝學者何國宗、明安圖等參加這項工作,採用西方經緯度定位和梯形投影法,所制地圖居當時世界水平的前列。在測繪全國地圖的過程中,康熙時期編成的數學鉅著《數理精蘊》亦發揮實際作用。從順治到乾隆期間,西方傳教士在皇帝的要求下製造以及新增不少天文儀器如赤道經緯、黃道經經緯、簡平儀等,同時有相關天文學術著作出現,亦改善和編製較為先進的曆法。西方的物理學知識也從明朝末年起一直在中國傳播,康熙年間的學者戴震就寫有關於阿基米德定律的作品,傳教士南懷仁著有《熙朝定案》等介紹各種工程技術的作品外,亦著有《驗氣圖說》和《形性理推》等對中國的物理學界產生一定影響的介紹西方光學知識的書籍,並在一定程度下讓一些學者啟迪進而研究光學,例如在康熙年間寫有《鏡史》一書的孫雲球以及在十九世紀前期寫有《鏡鏡詅痴》的鄭復光;在對待西洋器物方面,清代有不少學者、匠師和科學家如黃履莊、黃履、孫玄球等對西方「奇器」有一定的研究和高度仿製,西方「奇器」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動中國的物理實驗和機械製造的發展。由於清政府對天文曆法的重視,民間的天文學研究也很活躍,主要代表人物有著有《曉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的王錫闡等。火器.為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特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砲。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西方的製炮理論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砲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製式武器。其他的著作分別有薛熙撰的《練閱火器陣紀》,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訣解證》,王達權、王韜同撰的《火器略說》,薛鳳祚撰的《中西火法》,陳暘撰的砲規圖說以及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等。清朝軍隊的火器裝備率也超過明朝,直到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和太平天國戰爭初期,清軍的主要火器是鳥槍和各種生鐵、青銅鑄造的火砲,在道光、鹹豐年間又裝備了兩人抬用的抬炮和抬槍,清朝軍隊火器的裝備率達到50-60%。清朝初期在政權穩固及穩定後容許漢族民眾持有冷兵器,但仍然警惕火器尤其是重型火器的流存。雖然清朝在法律上嚴禁民間私製火器,但在實行上卻沒有也難以嚴加管制,終清一代火器在民間幾乎隨處可見,製造和銷售火器在民間已有相當的規模,出於自衛、捕獵、遊戲等原因有不少平民都擁有了火器,甚至在京城也有鐵匠私造火器售賣。此外,清朝希望士紳掌管的民間武力協助國家維持基層社會的秩序和協助保衛國土,加上亦需顧及民間狩獵和自衛的需要,故清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容許民間武器合法存在。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王朝都不會樂見民間有大量武器,特別是不願看到有精利武器在民間流傳,但基於上述原因,清朝對民間火器的政策經常陷於「允許、鼓勵」與「禁止、控制」的兩難處境。農業.農業方面,清代有《授時通考》、《廣群芳譜》、《補農書》等著作,詳細論述各種作物的栽種和農業生產技術。清代亦是中國傳統農學的高度發展時期,中國曆代所編著的農書共714部,其中清以前的二千一百多年間編著的農書為231部,清代267年,編著的農書為483部,為清代以前農書數量的2.09倍,清朝治理及研究蝗蟲的技術亦相對比較發達。醫學.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藥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藥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採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係。清朝中醫藥學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關於急性傳染病的研究,它已形成一個新的系統,即溫病學說。這一學說的出現,雖然是基於歷代醫家的有關成就上,但清代溫病學派在中醫發展史上的貢獻,仍然是相當顯著的,它並不亞於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金朝劉完素創河間學派。康熙年間有不少精通醫術的傳教士如張誠和白晉等向中國傳授西方醫學,並且被容許在入職朝廷、建立試驗室以傳授解剖學知識,康熙對此深感興趣,甚至曾經在一次研探解剖學時得病。法國傳教士巴多明用滿文翻譯人體解剖學方面的著作並名之為《欽定格體全錄》,巴多明和白晉也在康熙的支援下翻譯出有關人體血液迴圈的著作,並且在北京傳播相關知識。西方傳入的醫學知識和理論亦引起了當時中國醫學界人士的注意,例如清初劉獻廷研究過人物圖說等西方醫學著作,乾隆年間著有《醫林改錯》的醫學家王清任亦十分重視解剖學:「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清朝中葉後,西學的影響不像清初僅侷限於個別傳教士,西方科技的刺激顯然變得十分具有影響力。尤其是西方國家有意識地把醫藥作為實現他們宗教目的、掠奪目的的手段,所以西方醫學對中國的滲透變得比清初那時更為明顯。那時中國人民也有吸收外來醫藥學的需求,於是中西醫匯的主張應運而生。這種新的思想既有解放中醫藥學家保守思想的一面,也有壓抑對傳統中醫藥學繼承和發展的一面。到了清末民初,由於西方醫學的強勢輸入,以其診斷、手術器械的先進、服藥的便利、診間及病房的明亮乾淨,對當時的傳統中醫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競爭的壓力。然而由於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醫療習慣、中醫的實際療效以及西醫人數尚少不能普及於全國等原因,當時的中醫並未如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漢醫般幾乎絕跡。數學.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曾名列世界前茅,到明代衰落下來,古算幾成絕學。明末,西算傳入中國,從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前六捲起,直到康熙時編成《數理精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算輸入時期,雍正以後到鴉片戰爭以前,又為「古算復興時期」。介紹西算和復興古算構成清前期數學發展的兩大內容。清初的曆法大辯論,新法以計算精確戰勝舊法,這件事使當時知識界對數學重視起來。康熙又聘請傳教士徐日昇、白晉、張誠、安多等入宮,講授幾何、代數、天文、物理等科學知識,這就推動數學的蓬勃發展,出現方中通、梅文鼎、梅轂成、明安圖、王元啟、董祐誠、項名達等著名數學家。清朝學者亦重新發掘出在古代已長期失傳的大量數學著作,例如《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者之一的戴震就從《永樂大典》中發現和整理出久已失傳的許多古典算書。如《海島算經》、《五經算術》、《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以及《夏侯陽算經》。他又從南宋刻本的毛扆影抄本中抄輯出《張丘建算經》和《輯古算經》兩種,連同明刻本的《數術記遺》共計十種。這十部算經於乾隆三十八年由孔繼涵刻入《微波榭叢書》,正式題名為《算經十書》。戴震還從《永樂大典》中抄輯出宋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及楊輝的各種算書,令漢唐以來數學成就的結晶重現。清朝的數學人才輩出且著作繁多,大約有五百人貢獻一千多種數學著作,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但因受乾嘉漢學的影響,多集中在對古算的整理、註釋方面。在若干領域內,清代學者也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如陳世仁發展宋元以來垛積術的研究,即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方法;焦循註釋《九章算術》,提出加減乘除的交換律;還有汪萊和李銳繼承宋代天元術和四元術,發展方程論的研究,對方程根的性質以及根和係數的關係等進行探討。化學.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其中不乏化學知識。1866年設立的算學館就有教授化學課程。清朝學者對中國現代化學發展的貢獻在於出版大量化學書籍和翻譯化學名詞。1855年,同文館出版了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編著的《格物入門》全書共七卷,其中卷六講述化學,附有一個元素一覽表,名為“原行總目”。於1871年,嘉約翰和何瞭然兩人以福恩斯的《化學手冊》和威爾斯的《化學鑒原》作為基礎寫成《化學初階》,由博濟醫局印行,此書再一次翻譯元素的名稱。同年傅蘭雅和徐壽將《化學鑒原》翻譯成中文,裡面介紹到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徐壽把以往元素冗長的名字簡化成一個字,亦定下化合物命名的規則。1872年,美國醫生兼傳教士瑪高溫和華蘅芳譯了達納的礦物學檔案《金石識別》,書裡面有一個原子量列表,稱為「重率全表」。其後清朝學者翻譯出《化學考質》、《化學求數》、《化學分原》、《化學指南》等書籍。清朝最為著名的化學家是徐壽和他的兩個兒子徐建寅、徐華封。而華蘅芳雖為數學家,但他對數、理、化、工、醫等學科有廣博的學識,並注重科學研究。他翻譯過化學書,亦在光緒十五年於天津武備學堂試製氫氣球。但清末的科學教育培育了後來中國王璡、任鴻雋、陳裕光、陳可忠等化學家。建築學與基建.建築學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宮殿、園林、寺廟、宅宇、城垣的建築,盛極一時。或雄偉莊嚴,或富麗典雅,彩繪藻飾,光彩照人,庭院草木,錯落有致。著名匠師梁九、雷發達均有高超的設計和施工技藝。外國傳教士蔣友仁、王致誠等帶來西方的建築技術,設計圓明園內西洋樓、大水法等建築群。清朝末年,中國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一道道難關,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坡度,降低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期間,釐定各種鐵路工程標準,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準軌、鄭氏自動掛鈎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培訓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製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物件。君主列表.-.  . 維基文庫. 「追尊太祖以上四世:高祖澤王為肇祖原皇帝,曾祖慶王為興祖直皇帝,祖昌王為景祖翼皇帝,考福王為顯祖宣皇帝;妣皆為皇后。」
209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91
7月5日
7月5日是公曆年的第186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9天。
209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92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是聯合國的15個專門機構之一,致力於促進使用和保護人類智-{}-慧作品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負責管理涉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各個方面的24項條約。直至2021年1月為止,共有193個成員國。成立與發展.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根源可追溯到1883年。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誕生了。這是第一部旨在使一國公民的智力創造能在他國得到保護的重要條約。這些智力創造的表現形式是工業產權,即:《巴黎公約》於1884年生效,當時有14個成員國,成立了國際局來執行行政管理任務,諸如舉辦成員國會議等。1886年,隨著《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締結,版權走上了國際舞臺。該公約的宗旨是使其成員國公民的權利能在國際上得到保護,以對其創作作品的使用進行控制並收取報酬。這些創作作品的形式有:同《巴黎公約》一樣,《伯爾尼公約》也成立了國際局來執行行政管理任務。1893年,這兩個小的國際局合併,成立了被稱之為保護智慧財產權聯合國際局的國際組織。這一規模很小的組織設在瑞士伯爾尼,當時只有7名工作人員,即是今天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前身。隨著智慧財產權變得日益重要,這一組織的結構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1960年,BIRPI從伯爾尼搬到日內瓦,以便與聯合國及該城市中的其他國際組織更加鄰近。10年後,《建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約》生效;經歷了機構和行政改革併成立了對成員國負責的秘書處之後,BIRPI變成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1974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成為聯合國組織系統的一個專門機構,肩負著管理智慧財產權事務的任務,這一任務得到了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1978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秘書處搬入聯合國總部大樓。1996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同世界貿易組織簽訂合作協定,從而擴大其在全球化貿易管理中的作用,並進一步證明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2009年7月23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部啟動「發展與創新研究之資料取得」計畫,免費提供低度開發國家政府智慧財產權部門、大學和研究機構線上使用特定的科學、技術期刊,開發中國家則可用低廉的價格使用這些期刊。2013年11月,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啟動新資料庫共享綠色技術。
20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94
智慧財產權
智慧財產權,是人類用智慧創造出來的無形的財產,主要涉及著作權、專利、商標等領域。 音樂和文學等形式的藝術作品,以及一些發現、發明、詞語、片語、符號、設計都能被當作知識財產而受到保護。 智慧財產權可以分為工業產權與版權兩類,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工業外觀設計和地理標誌,版權則包括文學和藝術作品等。17世紀中葉,法國學者卡普佐夫在著作中首次提出“智慧財產權”一概念,這被視為“智慧財產權”一詞的後來,比利時法學家皮爾第在此基礎上,對智慧財產權的概念進行了發展;其將“智慧財產權”概括為“一切來自知識活動領域的權利”。到1967年《成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約》簽訂後,智慧財產權的概念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認可。歷史.智慧財產起源已不可考,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歐洲威尼斯,中世紀的威尼斯商業允許買賣技術與紡織的圖樣,可以登記買賣,並且於取得專利權之後獨家販售。其後推廣藝術作品也可以買賣,視為代表作者人格權之一的權利。藝術品因為作者而有不同的價值,例如法國收藏藝術作品時特別強調藝術家身份,以強調藝術品的價值。十三世紀,那就是兩浙轉運司於嘉熙二年行在國子監發給段昌武開雕《叢桂毛詩集解》的《執照》。智慧財產權的分類.工業產權,它包括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以及原產地地理標誌等。專利保護期一般20年,工業設計保護至少10年,而商標則可無限期保護。著作權,它包括文學和藝術作品:諸如小說、詩歌和戲劇、電影、音樂作品;藝術作品諸如繪圖、繪畫、攝影和雕塑以及建築設計。與著作權相關的權利包括表演藝術家對其表演的權利、錄音製品製作者對其錄音製品的權利以及廣播電視組織對其廣播和電視節目的權利。著作權持續到作者逝世後至少50年。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智慧財產權:商業秘密。企業可以認定任何資訊為“商業秘密”,禁止能夠接觸這些機密的人將秘密透露出去,一般是透過合約的形式來達到這種目的。只要接觸到這些秘密的人在獲取這些機密前簽署合約或同意保密,他們就必須守約。商業秘密的好處是沒有時限,而且任何東西都可被認定為商業秘密。例如可口可樂的配方就屬商業秘密,100多年來外界都無法獲知可口可樂的全部成分。智慧財產權之範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之界定:以及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其他一切來自知識活動之權利。世界貿易組織之界定:記載於《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議》智慧財產權的特點.專有性.專有性是指除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定外,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這表明除非透過“強制許可”、“合理使用”或者“徵用”等法律程式,否則權利人獨佔或壟斷的專有權利受到嚴格保護,他人不得侵犯。地域性.地域性是除非國家間簽有國際公約或雙邊互惠協定外,經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範圍內發生法律效力。在特定地區依特定之法或程式產生,也只在該地區生效。時間性.時間性即法律對各項權利的保護,都規定有一定的有效期,各國法律對保護期限的長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只有參加國際協定或進行國際申請時,才對某項權利有統一的保護期限。智慧財產權戰略.智慧財產權戰略是一些國家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他對提升國家競爭力有很大的作用。在2016年,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報告國際專利,商標和工業設計申請達到新高。專利合作條約申請數量最大的國家為美國、日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際專利和商標申請的數量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1979年,美國政府提出“要採取獨自的政策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振奮企業精神”,並第一次將智慧財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從此,智慧財產權戰略成為美國企業與政府的統一戰略。美國在智慧財產權的法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修訂和擴充。1980年透過《杜拜法案》,1986年又透過《聯邦技術轉移法》以及1998年的《技術轉讓商業化法》。1999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美國發明家保護法令》,2000年10月眾參兩院又通過了《技術轉移商業化法案》,進一步簡化歸屬聯邦政府的科技成果運用程式。此外在國際貿易中,一方面透過其綜合貿易法案的“特殊301條款”對競爭對手予以打壓,另一方面又積極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的智慧財產權協議的達成,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利於美國的新的國際貿易規則。與此同時,美國同時非常注重智慧財產權戰略研究。如美國CHI研究公司的“專利記分牌”系統,運用量分析方法,對科學論文和專利指標進行研究,現在已經被許多國家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所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保護智慧財產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7條規定,智慧財產權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智慧財產權出資需要經過評估,評估需要提供如下材料:中華民國.根據中華民國經濟部工業局發布的中華民國智慧財產的規範,有如下的架構方針。各國家和地區智慧財產權管理機構.智慧財產權的思潮.透過授予這種壟斷權利,智慧活動的創造者能夠獲得對其勞動成果的補償。例如一個廠商可能為了開發一種新產品而投入了10年的精力與資金,如果沒有智慧財產權對其新產品的保護,則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在其新產品推出後,其他廠商可以在沒有任何成本的情況下立即抄襲其成果,從而也因此能夠以更低價格出售相同或類似產品,損害原創作者的利益。這種例子現在常見於製藥業:許多發達國家的藥廠抱怨,他們在花費多年心血與大量資金投入後開發出來的藥物,最終卻可能被第三世界國家的藥廠仿造,使這些原創藥廠的利益受損,然而,第三世界人們受益。智慧財產權的存在能夠保護創造者利益:在規定的時間內,原創者將獲得相對壟斷權,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參與相同產品的製造,除非獲得權利人的授權。原創者可以對使用者收費。而從長期來講,公眾也將受惠:雖然在短期內他們無法享用更加便宜的產品,但是這樣卻能激勵對原創性創新的更多投入,導致未來更多、更好、更便宜的產品的誕生。而智慧財產權中的相對壟斷也被認為是良性的:智慧活動的創造者若將產品價格定得太高,只可能刺激其他廠商開發類似但是更便宜的產品,最終受害的是創造者自己,而消費者則永遠是受益者。自由軟體.不過近年來,很多人開始相信,隨著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過度擴張,智慧財產權這個概念創立之初的宗旨已經改變:智慧財產權的目的已經從保護公眾利益變為保護知識創造者的利益。在憂心智慧財產權已經觸犯公眾利益的人中,最著名的就是自由軟體運動的發起者理查德·斯托曼。中國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指企業或個人以其合法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經評估後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流動資金貸款。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在中國始於2006年,目前尚需完善智慧財產權交易體系、智慧財產權評估機制、智慧財產權司法制度等。2006年智慧財產權質押誕生,中國專利權質押合同登記量連續5年保持高速增長,質押金額年均增長78.8%,質押專案年均增長77.63%,涉及專利數量年均增長98.71%,全國實現2073項質押貸款專案,涉及7326件專利,2013年全年專利權質押金額達254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80%。專利權質押金額累計達到638億元,年均增長112%。佛山南海區最早在2008年成為中國全國首批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此後,南海先後制定出臺了《南海區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對企業予以扶持。迄今為止,全區透過海科智慧財產權交易平臺共有44家次企業獲得4.86億元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質押682件智慧財產權,其中專利157件,商標525件,其評估總值超過19億元。
209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95
專利
專利,即專利權的簡稱,主要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及工業設計三種型別。各國政府設立專利制度,其目的在於鼓勵民眾從事發明,保護發明人,使其享有商業上的特權利益,以鼓勵其將知識公開分享。當專利權法定期間屆滿,專利權即告消滅,民眾即可根據專利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自由運用其專利技術。申請專利,必須向政府機關提出「專利說明書」,明確且充分揭露其發明技術的內容到可具體實施的地步,就會被駁回,無法取得專利權。由於專利要件的判斷涉及不確定法律概念,專利專責機關對專利範圍在其判斷餘地中所為的專業判斷經常引發爭議,因而導致專利爭訟。歷史.西元前五百年在希臘某些城邦曾設立類似發明的專利權。1450年威尼斯頒佈了保護期為期10年的專利條例。較近代的專利權來自1623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所設立,保護新發明的權利。專利是刺激個人創造力的制度。然而對個人創造力加以刺激的制度並不限於專利,技術秘密保護制度和獎勵制度都起著同樣的作用,但它們發揮作用的機制不同,這些不同決定了專利是必要的。民國前.1881年,清廷授予鄭觀應上海機器織佈局的機器工藝十年專利。這是中國首次授予專利。1898年7月12日,清朝頒佈第一部專利法規《振興工藝給獎章程》,該章程共12條,其第一條至第三條分別規定了為期50年、30年、10年的專利。北洋及民國時期.1912年6月13日北洋政府農工商部制定了《獎勵工藝品暫行章程》。1912年12月12日,由參議院透過予以施行,對“發明之製造品”授予5年以內的“營業上的專賣權”,對外國人不授予專利權。1923年4月5日北洋政府農商部重新頒佈了修訂版的《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及《實施細則》,增加了對發明的方法的保護,並對專利的申請、繼承、轉讓、取消、查禁在《實施細則》中予以明文規定。1947年11月8日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實施細則,自1949年1月1日實施,後經多次修訂並在中華民國實控區沿用至今。獎勵制度.獎勵制度是非市場化的獎勵機制,它由國家建立專門機構進行發明評估,然後對個人進行獎勵,同時對發明進行全國的無償推廣。這損害了發明人所在企業的利益。而且獎勵制度很難將發明的市場價值與發明人的報酬掛鉤。國家獎勵制度同樣是一種激勵制度,中國在1984年之前曾借鑑前蘇聯的做法,實施了一段時間的獎勵制度,但效果不好。因此主流的激勵制度,已經不再是國家獎勵。當然各種國家、集體、企業的獎勵制度仍然有存在的空間。商業秘密.商業秘密是相對於專利的另外一種對保護發明技術的手段。專利的其中一個性質是「公開性」。這是希望民眾在已公開的發明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出更高層次的發明。因此,各國專利法都有規定,專利權不及於無營利的學術研究。商業秘密,顧名思義就是不公開一些商業產品或商業方法。例如可口可樂的配方,就是一種商業秘密。他人由於不知道它的配方,就無法生產出相同的飲品。商業秘密在保密措施非常完善的狀況下,具有無限久的效力,不像專利權有效期間結束後民眾即可自由運用之。另一方面,營業秘密壟斷的效力比專利權更大,因為他人完全不知道它的內容,但對公益而言是不利的,因為無法從事進一步的研發。營業秘密多半必須自行保密,不像專利是由國家公權力介入,因作成行政處分而發生對世效力。《營業秘密法》大致上只規範了竊密及洩密的禁止,至於獨自發現與營業秘密相同的產品或方法,則是合法的。因此,當他人「破解」該秘密而製造出了相同產品或使用了相同方法時,營業秘密權利人完全無能為力。是故,商業上到底應以專利或以營業秘密保護發明技術,其選擇策略一般是:容易被逆向分析而破解的技術,則以營業秘密保護。專利權的性質.專利權是一種無體財產權。發明人政府申請專利,才可能透過專利審查而取得專利權。專利範圍(claim)是由專利檔案所揭露的特定技術特徵加以界定。上述專利檔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是「權利要求書」;在中華民國即是「申請專利範圍」;在美利堅合眾國,專利權範圍被記載在「專利說明書」中,通常位在「What is claimed is:」或「We claim:」等字句後方。這裡必須注意的是,申請專利範圍在透過審查並由專利專責機關發給專利證書才變成專利權範圍。地域性.專利權採屬地主義,意即在某國取得的專利權不及於他國。欲在某國取得專利權,即必須向該國政府申請專利,並透過該國政府的專利審查,故無所謂「世界專利」,僅有所謂「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取得之專利」。專利一般由各國國家專利局授予,或由代表若干國家授權的地區局授予,例如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等處是世界上各專利權人基於商業佈局的考量,會積極申請專利的物件。根據這些地區制度,申請人在一國或多國提出要求保護發明的申請,然後由每一個國家來決定是否在各自領土上給予專利保護。近來,各國政府積極推展專利合作,成立世界專利局。若在該局申請並取得專利,則可將其專利權生效於若干合作國,但仍必須各別向各國繳納專利年費。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管理的《專利合作條約》規定,提出一份國際專利申請,即具有與在被指定國提出的國家申請相同的申請效力。提出保護要求的申請人可以只提出一份申請,而申請在該條約的無論多少個簽署國中獲得保護。根據《專利合作條約》提出的國際申請,僅能使申請人向多國提出專利申請,如果希望在多國獲得專利權,還需要分別經過各國的專利審查才有可能分別由各國授予 專利 權。而向歐洲專利局提出的專利申請,則可以由歐洲專利局統一審查,如透過審查,則由歐洲專利局統一授權,在申請人指定的國家中都享有專利權。排他性.專利權人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其專利之權。所謂「實施」,包括:製造、使用、為販賣之要約或進口。透過上述排他手段,專利權能獲得接近獨佔的利益。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權,而不是一種獨佔權。雖然發明專利權人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其專利之權,這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必然有實施其專利之權。這是因為他的專利權可能同時位在他人專利權的排他範圍之內。舉例而言,假設專利權人甲擁有腳踏車的專利,專利權人乙擁有變速腳踏車的專利,則甲得生產腳踏車,惟未經乙同意,不得生產變速腳踏車;而乙未經甲同意,不得生產任何腳踏車,包括變速腳踏車。甲、乙兩方若欲生產變速腳踏車,則可考慮進行互動授權。時效性.專利權期限太短將不利於專利權人透過行使專利權而獲益,太長則不利於民眾無償利用,例如:英國人瓦特擁有其蒸汽機的終身專利權,卻不允許其他人作技術改良,就妨礙了蒸汽機技術的發展。因此,各國政府即在兼顧私益與公益下訂定專利權期限,且可能設有不同專利權期限。依中華民國現行法律,發明專利權期限為20年,新型專利權期限為10年,設計專利權期限為15年。依美國現行法律,發明專利權期限,1995 年6 月8 日以前申請並授權的專利(除設計專利)期限為:自專利授權日起17 年屆滿; 1995 年6 月8 日以後申請並授權的專利期限為:自專利申請日起20 年屆滿。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為14年,從授權日起算。延長專利期限,最長5年。公開性.專利制度是以授予專利權人一定年限的排他權來換取發明人將原本保密之技術公開,使大眾可以作進一步的改良,能避免重複研發的資源浪費,甚至避免特定技術隨其持有人過世而消失。是故,取得專利權的前提,即必須公開發明的技術內容以發明專利而言,一般會在申請後約18個月由專利審理機關將專利說明書內容公開,大眾可至各專利機關之官網進行查閱。前述「專利說明書」即是申請專利必備的法定檔案之一。各國政府在專利法或其相關規定中,對專利說明書的內容均有形式及實體的規範。申請專利與取得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得申請專利之人,稱為專利申請權人。一般而言,專利申請權人為發明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常見的情況例如:發明人在完成發明後,不自己申請專利,而轉讓他人申請之:或者發明人死後,由其子嗣申請之。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不同,是一種請求權,用以請求政府授予申請人專利權。當專利權人不是專利申請權人時,就意味著權利的歸屬發生了問題,會造成專利權的撤銷、無效或轉移。例如:發明研究成果遭受他人剽竊。由於瓢竊者並非該發明的發明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即非專利申請權人,而該專利權即屬不法。大部分國家之專利法規定受僱發明人所完成之職務上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僱用人,但受僱人仍可得合理之報酬並保有姓名錶示權。申請程式.申請人必須主動向政府申請專利,才可能透過專利審查而取得專利權。申請專利必須依照法定程式,在法定或指定日期內,交付法定或指定檔案。逾期或檔案不齊備經常導致申請人在取得專利權上處於相當不利的狀況,這是因為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先申請主義」,而非採取「先發明主義」,逾期而被機關退件到重新申請的期間,可能他人搶先申請,又檔案不齊備則可能意味著發明有未完成的部分,致不得主張該部分的權利。在申請日主張的權利範圍,日後只得縮減不得擴張。專利檔案.一般而言,專利檔案包括:申請書、專利說明書、專利申請範圍及圖式,但依其申請專利的型別是發明、實用新型及工業設計而略有差異。專利審查.專利審查由政府的專利專責機關進行,在中國大陸是智慧財產權局,在中華民國則是智慧財產局。專利審查的目的是評估申請專利的發明技術內容是否能增進人類福祉,而有授予其專利權之價值。專利審查通常分為:形式審查與實體審查兩種層面。在形式審查中,專利專責機關的審查人員會仔細閱讀專利檔案,檢查是否有檔案不完備、錯字、明顯邏輯謬誤等情事。在實體審查中,審查人員會透過檢索本國或全世界的科學技術,判斷申請專利之發明是否具有實用性、新穎性、進步性等要件,決定是否准予其專利權。在中華民國及中國大陸,專利專責機關必須對發明專利申請案先進行形式審查,如申請人進一步請求實體審查,始進行實體審查;對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案僅進行形式審查;對工業設計進行形式審查後,當然進行實體審查。專利專責機關經過專利審查,認為申請專利之發明符合法定要件,即會准予其專利權,並核發專利權證書給予專利權人,並將核准專利的處分公告周知。由於專利審查曠日費時,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遲來的專利權可能無法提供專利權人完善的權利保護。目前各國政府均積極推展專利合作,俾利加速審查,例如:專利高速公路。假設申請人在甲、乙兩合作國申請專利,若甲國已率先核准其專利,則申請人可向乙國申請加速審查。政府除設法加速審查程式外,亦不乏從法規面強化專利權人的權利保護,例如:中華民國專利法訂有「補償金請求權」制度,可使專利權人在取得專利權後,回頭向在專利申請案公開後實施其專利之人,請求補償。實體要件.發明必須符合下述條件始得透過審查而取得專利權:下述要件常被稱為「專利三要件」,是政府機關審查專利的重要基礎:專利權人的權利與義務.由於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權,專利權人自己是否實施專利相關技術和專利權的行使並不相關,專利權人在專利權有效期間,得以下述方式行使其專利權:需留意的是,若一專利為多數人所共有時,原則上,只要取得專利權共有人之一的授權,其他專利共有人即無法再對該被授權人行使排他權。同時,各國專利法通常訂有強制授權之規定,強制要求專利權人授權給他人實施,以因應國家緊急危難,或增進公益,並避免不公平競爭之情事。在強制授權的情形下,專利權人仍可向專利實施人收取合理的補償,只是無法排除其使用。專利權消滅之原因包括:專利糾紛.專利爭訟.當他人未經專利權人實施具有專利之發明時,無論那個人是獨立完成發明,還是參考專利說明書才完成發明的,都已構成專利侵權行為。專利侵權行為,並不是刑事犯罪行為,而是屬於民事糾紛。專利權人發現專利侵權行為,就會對侵權人提出警告,要求他停止侵權行為,並且對侵權人提出損害賠償。此時,如果對方不服而發生爭執,就會引發「專利爭訟」。專利爭訟涉及幾種層面:專利權因專利爭訟導致效力消失的情況有兩種:因此,在專利爭訟中,被告可以做兩件事:由於被告可以同時做上述兩件事,可能導致同時有兩個法院在審理專利爭訟案件,而且由於法院得自為判斷,甚至可能出現兩種互相矛盾的審判結果,例如:民事法院宣告專利無效,但行政機關或行政法院認定其有效而維持其專利權,在這種情況下,民事判決已經對當事人產生拘束力,所以專利權人不得再主張被告侵權,但民事判決並未發生普世效力,因此專利權人仍得向其他人主張其專利權。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如專利權被宣告為無效,行政機關會順從法院的判決結果,一併撤銷專利權。不同國家對專利無效的處理程式各不相同,在中國,一件已經被授權的專利必須先向專利複審委員會提出無效請求,不服專利複審委員會決定的,才可以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另外應該注意,由於發明專利申請和審查的時間比較長,從專利申請日到專利申請檔案公開日再到專利授權日,專利提供的保護力度不同。依照中國《專利法》的規定,發明從專利申請檔案公開到專利授權日之間,專利權人僅有臨時保護權,即要求實施其專利的人支付適當的費用。專利戰爭.專利戰爭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學術名詞,而是一種商業現象,通常描述企業間圍繞著專利權所做的商業行為,常見的情況包括:1993年美國用專利蟑螂來形容積極發動專利侵權訴訟的公司。Google法務長David Drummond曾提到,一提告。贊成軟體列入專利的團體通常為商業團體,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拿起有效的法律武器避免產品被盜版和非法複製分發,中國大陸則透過版權途徑對計算機軟體實施保護,出臺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反對軟體列入專利的團體通常為支援開放原始碼及自由軟體的社群人士,反對者認為授與軟體專利,容易引發一個問題,即如果用於執行軟體的電腦硬體的產品生命週期並不如預期持久時,長達20年的專利或更長時間的著作權保護功效甚微,並且認為此舉會妨礙技術的傳播和應用,普通人必須付出高昂的費用才能使用軟體和/或其中的技術,反而使得開源軟體和技術得到推廣和傳播。國際專利合作.PCT
209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97
商標
商標是識別某商品、服務或與其相關具體個人或企業的顯著標誌,可以是圖形或文字,也可以以聲音、氣味或立體圖來表示。標記.在採商標註冊標示國家,如美國,圖形「®」表示某個商標經過註冊,並受法律保護,稱作「主要註冊」避免日後其他類似商標註冊混淆,但標示使用上不限商標是否註冊透過。另外,尚有「℠」的服務商標。目前兩岸三地商標法規中,中國大陸有明確規範「®」及圈內中文化的「注」,香港和臺灣則無。起源.商標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當時工匠將其簽字或「標記」印製在其藝術品或實用產品上。這些標記演變成為今天的商標註冊和保護制度。這一制度幫助消費者識別和購買某產品或服務,因為商標所標示的該產品或服務的性質和質量符合他們的需求。中國最早的商標是北宋時期,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使用的“白兔標識”,已經與現代商標無顯著區別。1904年8月4日,中國第一個商標法規《商標註冊試辦章程》頒佈。作用.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在其生產、製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商品上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在其提供服務上,用於區別商品或服務商標註冊人享有商標的專用權,也有權許可他人使用商標以獲取報酬。一般來說,商標有以下三個作用:從廣義上講,商標對商標註冊人是一種獎勵,使其商品或服務獲得承認和經濟效益,商標也鼓勵創作和積極的態度。商標保護還可阻止仿冒等不正當競爭者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記,來推銷低劣或不同的產品或服務。商標制度主要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能使有技能、有進取心的人在儘可能公平的條件下,進行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與銷售,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註冊.商標不一定要註冊。未註冊的商標在投入商業使用後,取決於當地法律,也可能獲得一定保護。但註冊過的商標能獲得更多的保護。註冊的種類.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註冊成商標。商標可以是文字、字母和數字,或它們的組合。構成商標的可以是圖形、顏色、符號、立體圖,可以是香味或具區別特徵的顏色,也包括網域註冊商標,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作為商標申請註冊。經國家核准註冊的商標為「註冊商標」,受法律保護。商標透過確保商標註冊人享有用以標明商品或服務,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以獲取報酬的專用權,而使商標註冊人受到保護。商標除了可標明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性還有其他種類的商標。集體商標為某協會所擁有,該協會的成員用集體商標來標明其符合一定的質量標準和該協會所確定的其他要求。這些協會中有代表性的有,會計師協會、工程師協會或建築師協會。證明商標是用來證明達到某些規定的標準的商標,但不限於僅由任何成員使用。任何人只要交驗有關產品達到若干規定的標準的證明,即可取得證明商標。例如,用於乾酪的英國商標“斯第爾頓”即是一種證明商標。註冊流程.首先,必須向適當的國家或地區商標局提交商標註冊申請書,該申請書中必須有一份申請註冊的標誌的清晰圖樣,包括任何顏色、形狀或立體特徵。該申請書中還必須列出使用該標誌的商品或服務的清單。該標誌必須符合若干條件,才能作為商標或其他型別的標記受到保護。該標誌須有顯著性特徵,使消費者能將其作為識別某具體產品的標誌加以區別,並與識別其他產品的其他商標區分開來。該標誌不得誤導或欺騙消費者,也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公共道德。最後,所申請的商標權不得與已經授予另一商標註冊人的商標權相同或相似。這一點可以透過國家局的檢索和審查,或透過提出相似或相同權利主張的第三方所提出的異議,予以確定。例如,中國大陸商標註冊採用審查制,要透過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兩個過程。國際註冊有兩種方式,一種為直接向所在國申請商標註冊,另一種為商標國際註冊及領土延伸。在國際商標註冊領土延伸所需注意者,必須延伸申請於規定的期限之內沒有被所要延伸領土的成員國駁回,依照協定商標才會在該成員國受到保護。保護.各國對商標權的保護期限長短不一,但期滿之後,只要另外繳付費用,即可對商標予以續展,次數不限。商標保護是由法院或行政機關來實施的,在大多數制度中,法院和管理商標的行政機關都有權制止商標侵權行為,一般而言,法院的裁決具有最終效力。保護的範圍.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均對商標進行註冊並加以保護。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局均有商標註冊簿,其中載有關於所有註冊和續展的全部申請資料,為審查、檢索和可能由第三方提出異議或評定,但商標註冊的效力僅限於所涉的一個國家。為了避免非要在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局分別註冊不可的情形,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實行一種商標國際註冊制度。目前有所謂的國際註冊簿,可供查詢在哪些國家註冊商標。該制度的依據是兩部條約,即《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協定》和《馬德里議定書》。與該一部或兩部條約的成員國有某種聯絡的任何人,根據在該國商標局進行的註冊或提出的申請,可以取得在馬德里聯盟部分或全部其他國家有效的國際註冊,目前,有60多個國家參加了該一部或兩部協定。保護的形式.保護商標如果去法院,一般有兩類訴由,一類是商標侵權之訴。不受保護的情況.合理使用.商標與版權一樣,可以合理使用。在美國有兩種情況可以合理使用,一種是“描述性合理使用”,即不將商標放在商品上使用,僅僅提及該商標以指示擁有該商標的商品或權利人,如在報紙中調查讀者對特定樂隊的印象而使用這些樂隊被註冊為商標的名字。
209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98
GNU寬通用公共許可證
GNU寬通用公共許可證。此許可證最新版本為“第3版”,2007年6月29日釋出,較早的版本有2.0和2.1版。此種授權之出現,是為了在GPL與許可式授權間取得折衷。採用LGPL之計畫本身雖然仍有“Copyleft”之限制條件,但這些限制不感染僅僅只-{zh-hans:連結;zh-hant:聯結}-到本計畫的軟體。不過此等軟體仍會受到其他限制。LGPL主要使用之標的為軟體函式庫,但是其亦可使用於獨立存在的應用程式。比較有名的例子為Mozilla跟OpenOffice.Org。歷史.LGPL原本被稱為GNU Library General Public License,最初於1991年發布,為與GPLv2保持一致而採用2.0版的編號。許可證的2.1版與1999年在修訂後發布。與此同時,它被重新命名為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以顯示FSF認為並不是所有程式庫都應當採用該許可證的態度。LGPL的第3版於2007年發布,它以在GPL第3版之上附加應用一系列許可的方式表現。LGPL與GPL差異之處.LGPL有一特點是LGPL軟體可以被轉換成GPL。這種特性對於在GPL函式庫或應用程式中直接使用LGPL程式有一定程度之幫助。程式語言要求.LGPL 協議主要是面向使用 C語言 以及類C語言。Franz Inc. 釋出了 LLGPL 協議,增加了序言部分以澄清 LISP 語言中的上下文問題。另外 Ada 語言還有一個特殊的特性——泛型,所以需要使用 LGPL 的另一個變種 GNAT Modified General Public License:允許程式碼連結一些特殊情況,以避免被 GPL 所覆蓋。C++ 模板和只有標頭檔案的庫也會遇到類似於 Ada 的泛型問題。LGPL 的第三版在第三小節中專門處理了這方面的特殊情況。可閉源特性.由於許多程式設計師都弄不清各種許可證之間的差別,導致一些開源專案成為了小部份別有用心人士所利用的物件,較著名的例子有DivX,早期DivX雛形是一個使用LGPL許可證的自由軟體,由大部份優秀的軟體高手義務地開發,但當軟體漸漸成形時,DivX的公司DXN利用LGPL的漏洞對DivX進行了閉源,大部分軟體愛好者都感到被出賣,所以著手開發了XviD。雖然XviD在軟體方面明顯比DivX優秀,但市場佔有率卻不如DivX。
209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099
Copyleft
Copyleft體制來保障使用者軟體自由使用權利的授權方式,可以瞭解為允許他人使用、傳播但加了一些小規則。在自由軟體許可證中增加Copyleft條款之後,該自由軟體除了允許使用者自由使用、散佈、改作以外,Copyleft條款更要求作者所授權的人對改作後的衍生作品要使用相同許可證授予作者,以保障其後續所有衍生作品都能被任何人自由使用。與寬容式自由軟體授權條款相比,Copyleft許可被認為具有保護傘且互惠的作用,與目前限制著作內容傳播的著作權體制完全相反。Copyleft授權方式雖然與常見的著作權授權模式不同:選擇Copyleft授權方式並不代表作者放棄著作權,但與目前限制著作內容傳播的著作權體制不同,Copyleft是貫徹始終,強制被授權者使用同樣授權釋出衍生作品,Copyleft授權條款不反對著作權的基本體制,卻是透過利用著作權法來進一步地促進創作自由,與保障著作內容傳播。Copyleft,不是反著作權運動,不主張廢止著作權,也不是公有領域。授權方式.「版權」的概念是藉由賦予對著作的專有權利的方式提供作者從事創作之經濟動機,但相對的此種賦予作者專有權利的方式同時也限制了他人任意使用創作物的自由。Copyleft則是自由軟體運動為了保護這種自由而發展的概念:它允許他人任意的修改散佈作品,惟其散佈及修改的行為和作法,亦限定以Copyleft的方式行之。GNU通用公眾授權條款的序言也有提及:Copyleft作品是有版權的,但它們加入了法律上的分發條款,保障任何人都擁有對該作品及其衍生品的使用、修改和重新釋出的權力,惟前提是這些釋出條款不能被改變。Copyleft不同於傳統的公有領域。因為公共領域的作品,任何使用者雖然都可以使用,但可以不回饋變成已用並獲取利益;而Copyleft作品的使用者若是向外界釋出衍生作品,不按Copyleft的許可證要求保持同樣的授權條款,並將更改的版本公開,就是違反授權的侵權行為。Copyleft是將一個程式變為自由軟體的通用方法,同時也使得這個程式的修改和擴充版本成為自由軟體。提出並使用Copyleft觀唸的是GNU計畫,具體的釋出條款包含在GNU通用公共授權條款、GNU較寬鬆公共許可證、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的條款裡。其他使用copyleft概念的還有創作共用的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標誌.Copyleft的標誌是一個反寫的C套上圓圈。這個標誌沒有法律意義。2016被提議加入到Unicode並獲Unicode技術委員會許可。其編碼收錄在Unicode 11。由於現時多數字型沒有實作,可以由或更常用的加上括號組成「(ɔ)」,或者在程式支援的情況下與組合:「ↄ⃝」。
210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01
通訊社
通訊社指的是收集新聞報道並出售給訂閱其新聞機構的組織,這些機構可以是報社、雜誌社、或電視臺等。在英語環境中,通訊社還可以寫作“--”或“--儘管世界各地有許多通訊社,但全球最大的三家通訊社則分別是:美聯社、路透社和法新社。這三大通訊社在全球各地區均設有辦事處,報道範圍涵蓋所有領域。這三大通訊社都遵循同一理念,即向所有訂閱使用者提供統一的客觀的新聞內容;同時拒絕向保守派或自由派新聞機構提供額外的不同的新聞報道。英國記者兼分析家是如此闡釋這一理念的。與的區別在於,報業辛迪加是將其內容出售給某個地區的具體客戶,而通訊社則是出售給所有感興趣的團體。發展歷史.由於只有少數報社負擔得起在總部以外的城市建立分支機構,因此它們為了獲取其他城市的新聞就需要依靠通訊社。1835年,全球第一家通訊社——哈瓦斯通訊社在法國成立;隨後到了1846年,美國的美聯社也正式成立。哈瓦斯通訊社的兩名前僱員從這裡辭職之後分別於1849年在德國創立了沃爾夫通訊社和於1851年在英國創立了路透社;哈瓦斯通訊社則發展成了現在的法新社。在報道國際新聞時,這些通訊社各有側重點。例如法新社的報道重點在法蘭西帝國、南美洲和巴爾幹地區,並與其他地區的通訊社共享新聞。在法國,根據哈瓦斯通訊社與法國各省省級報社所簽訂的標準合同,哈瓦斯通訊社每天向這些報社提供1800行電報的文字內容,而它每年則收取訂閱費約1萬法郎。而其他機構則負責提供專欄及虛構作品。1830年代,法國就出現了幾家通訊社。其中哈瓦斯通訊社於1835年有巴黎翻譯和廣告代理商查理斯-路易斯·哈瓦斯創立,旨在向外國客戶提供有關法國的新聞。到了1840年代,哈瓦斯通訊社開始逐步將法國其他通訊社併入到它的旗下。最後,哈瓦斯通訊社演變成今天的法新社。哈瓦斯通訊社的兩名員工和保羅·路透在日後成立兩家競爭通訊社;伯恩哈德在1849年於柏林成立了沃爾夫通訊社,而保羅則在1851年於倫敦成立了路透社。在都靈於1853年成立了,這家通訊社後來在19世紀中葉到第二次大戰期間發展成為義大利最重要的通訊社。隨著電報機在1850年代取得了發展,英國、德國、奧地利和美國等國家紛紛建立起強大的國家通訊社。儘管各國政府為推廣電報做出了努力,例如法國在1878年制訂了電報相關法律。這些法律都受到了英國《》的影響,為電報公司及其業務的國有化鋪平了道路,但電報的成本卻始終沒有降下來。在美國,受“跨洋出版訴美聯社案、美通社、、等。主要通訊社通常會準備一些硬核的新聞故事或專題報道,其他新聞機構可以直接使用或修改後使用;然後這些新聞機構還可以再將自己轉載的報道出售給另外一些新聞機構。新聞機構以電子方式透過有線渠道批次提供這些文章。它們過去是以電報,而現在則以網際網路。企業使用者、個人使用者、分析機構及情報機構也會訂閱通訊社的服務。統稱為“另類媒體”的新聞社會及大眾提供由它們所定義的“非企業觀點”的新聞報道,並自認為這種新聞報道與傳統的由或政府掌控的通訊社所釋出的新聞報道所表達的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基於網際網路的成為了這種新聞源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聯合組織.在國際上,通訊社有一些聯合組織。有基於地緣因素而組建的新聞聯合會,比如面向歐洲的歐洲新聞社聯盟和麵向亞太地區的亞洲-太平洋通訊社組織;還有基於媒體型別的聯合會,比如面向新媒體的。
210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03
鹵素
鹵素,其中砈和--具有極強的放射性,且--屬於人造元素。鹵素是一類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元素,能和許多金屬形成鹽類;元素的活性隨著原子序越大而漸低。原子序越大的鹵素,熔沸點越高;電負度與第一遊離能越低;常溫常壓的密度越高。鹵素族是唯一在常溫常壓下有固、液、氣三態元素的族。在標準狀況下,氟和氯是氣體,溴是液體,碘、砈、鿬是固體。歷史.含氟礦物螢石在1529年就已知。早期化學家就已知氟化合物裡有種未知元素,但無法分離。在1860年,英國化學家用電流流過氫氟酸的方法並可能產生了氟氣,但他當時無法證明自己的結果。1886年,巴黎化學家亨利·莫瓦桑電解了溶於無水氟化氫的氟化氫鉀,成功分離出氟。鍊金術士和早期化學家早已知道鹽酸,但1774年卡爾·威廉·舍勒加熱鹽酸和二氧化錳時才發現氯單質,他稱之為dephlogisticated muriatic acid,也就是氯在這33年來的名字。1807年,鹹夫裡·戴維研究了氯,發現它是化學元素。氯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用作化學武器。根據不同的汙染濃度,氯氣會灼傷人體內外的組織,尤其是肺部,使人呼吸困難或無法呼吸。在1820年代將氯氣通入樣品發現了溴。他最初提議為新元素命名為muride,但法蘭西學術院將該元素改名為bromine。貝爾納·庫爾圖瓦發現了碘。他通常將海藻灰與水煮沸來生成氯化鉀,用以生產硝石。然而,在1811年,他在產物加入硫酸,發現產物生成紫色煙霧,這些煙霧凝結成黑色晶體。他懷疑這些晶體是新元素,因此將樣品發給其他化學家來調查。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證明了它是新元素,也就是今天的碘。1931年,自稱用磁光機器發現了85號元素,並將其命名為Alabamine,但他的發現是錯誤的。1937年,拉真達拉·德自稱在礦石中發現了85號元素,並稱其為dakine,但他的發現也是錯誤的。和在1939年用光譜學嘗試發現85號元素也未成功。於同年嘗試發現由釙的β衰變產生的類似碘的元素。85號元素今天稱為砈,於1940年由、和埃米利奧·塞格雷成功合成,他們用α粒子轟擊鉍來合成砈。2010年,由核物理學家尤里·奧加涅相領導的團隊,包含來自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和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用鈣-48轟擊鉳-249原子,成功合成出鿬-294。截至2023年,鿬是最新發現的化學元素。命名.鹵素可和很多金屬形成鹽類,例如氟化鈣、氯化鈉、溴化銀、碘化鉀等,英文halogen來自希臘語"halos"兩詞。中文滷的原意是鹽鹼地。所有已發現的鹵素的英文名都以-ine結尾。1811年,德國化學家提議用halogen一名,意為「成鹽者」,是希臘文αλς,取代漢弗裡·戴維提出的chlorine這個名稱來稱呼氯元素;不過,1826年,瑞典化學家約恩斯·貝爾塞柳斯提議把halogen一詞改為指代氟、氯和碘元素,這些元素與鹼金屬形成化合物時,會產生類似海鹽的物質。所有鹵素名稱的結尾都有這字尾。氟的名字來自拉丁語"fluere",意為「流動」,它由礦物螢石衍生而來,而螢石在金屬加工中用作助焊劑。氯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chloros",意為黃綠色。溴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bromos",意思是惡臭。碘的名字來自希臘文"iodes",意為紫色。砈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astatos",意為不穩定。鿬的名字則來自美國的田納西州。分佈.鹵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廣泛存在。性質.化學.通常來說,液態鹵素分子的沸點均高於對應的烴鏈,主要是鹵素分子比烷鏈更電極化,而分子電極化增強分子間的連線力,我們需要對液體提供更多能量才能使其蒸發。鹵素單質都是雙原子分子,亦很容易揮發。鹵素的電子構型均為ns² np⁵,它們獲取一個電子以達到穩定結構的趨勢極為強烈,因此化學性質很活潑,在自然狀態不能以單質存在,一般以化合價為-1價,即滷離子形式存在於溶液及礦物中。無機化學反應.氧化.鹵素單質都是氧化劑,氧化力從氟到--依次降低。碘單質氧化力較弱,三價鐵離子可以把碘離子氧化為碘。鹵素能與部分金屬、非金屬單質直接化合。鹵素與水也能氧化還原:氟與水反應劇烈,氯受光照與水緩慢反應,碘不反應。歧化反應.鹵素單質在鹼中易歧化:但在酸中很易逆反應:這反應是製取溴和碘單質流程的最後一步。氫化物.鹵素的氫化物叫鹵化氫,為共價化合物;其溶液叫氫鹵酸,它們在水中都以離子形式存在,且都是酸。一般而言氫氟酸、氫溴酸、氫碘酸都是典型的強酸,酸度從HCl到HI依次增強,它們的pKa均為負數。至於砈單質。氧化物.鹵素的氧化物都是酸酐。像二氧化氯這樣的偶氧化態氧化物是混酐。含氧酸.鹵素可以顯示多種價態,正價態一般都體現在它們的含氧酸根中。以氯為例:鹵素的含氧酸均有氧化力,同一元素中,次滷酸最強。鹵素含氧酸多數-{}-只在溶液中,少數鹽以固態存在,如碘酸鹽和高碘酸鹽。HXO分子在氣相十分穩定,可用質譜和其他方法研究。鹵素含氧酸見下表290-291。互鹵化物.只由兩種鹵素形成的化合物叫互鹵化物,其中電正性強的元素呈正氧化態,氧化態為奇數。鹵素的價電子數是奇數,周圍與奇數粒其它滷原子成鍵比較穩定。互鹵化物都能水解。有機化學反應.在有機化學,鹵族元素經常作為決定有機化合物化學性質的官能團存在,常用X表示,如R-X是含鹵原子的烴類。鹵素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明顯區分於與它對應的烴鏈的主要原因,在於鹵素原子與碳原子的連線,即碳-鹵的連線,明顯不同於烴鏈碳-氫連線。鹵素最常見的有機化學反應為親核取代反應,通常的化學式如:Nu:⁻+R-X → R-Nu+X⁻“Nu:⁻”在這裡代表親核負離子,離子越親核,產率和化學反應速度越可觀。“X”在這裡代表鹵素原子,如F、Cl、Br、I,若X⁻所對應的酸為強酸,那麼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將非常可觀,如果若X⁻所對應的酸為弱酸,則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均會下降。合成有機鹵化物.加成反應.加成反應可在未飽和烴鏈加入鹵素,此為最簡單的方式,如:CH₃-CH₂-CH=CH₂+HBr → CH₃-CH₂-CHBr−CH₃不經催化,產率也可達90%以上。Karasch方式.如想將溴加在烴鏈第一粒碳原子,可用Karasch方式:CH₃-CH₂-CH=CH₂+HBr → CH₃-CH₂-CH₂-CH₂-Br+H₂O以雙氧水催化,產率90%以上。由苯合成.由苯合成鹵化物則必須有催化劑,如:催化劑:三鹵化鋁或三鹵化鐵產率較高。由醇合成.由醇合成鹵化物,必須用好的親核試劑,強酸作為催化劑以提高產率和速度:CH₃-CH₂-CH₂-CH₂-OH+Br⁻ ⇌ CH₃-CH₂-CH₂-CH₂-Br+H₂O催化劑:H⁺此反應為雙向反應,產率和速度有限。生產.每年大約有六百萬公噸的含氟礦物螢石被開採。人類每年生產約40萬噸氫氟酸。由在磷酸生產中作為副產物產生的氫氟酸可製得氟氣。人類每年生產約15000公噸的氟氣。石鹽是最常用於開採氯的礦物,但光鹵石和鉀石鹽等礦物也可用於開採氯。每年還有約四千萬噸的氯氣以電解滷鹽水的方法產生。人類每年生產約45萬噸溴,其中一半來自美國,35%來自以色列,其餘多來自中國。人們過去是向自然滷鹽水新增硫酸和漂白粉生產溴;現代以赫伯特·亨利·道發明的電解法生產。溴也可以透過使氯氣穿過海水,然後使空氣穿過海水來生產。2003年全球碘產量約22000公噸,智利生產40%、日本生產30%,另有俄羅斯和美國的少量生產:248。直到1950年代,人類從海帶提取碘,但現代以其他方式生產。產生碘的一種方法是將二氧化硫與硝酸鹽礦石混合,其中含有一些碘酸鹽。碘也可以從天然氣田中提取。儘管砈天然存在於鈾礦中,但僅作為次要的衰變產物痕量產生,且生成後會快速衰變。因此砈通常是在粒子加速器中以α粒子轟擊鉍原子來合成。諸如鿬等超重元素皆不存在於自然界中,只能透過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用途.全世界對氟的最大的用途是在核燃料迴圈中生產六氟化鈾,每年消耗近7000噸氟。首先二氧化鈾與氫氟酸反應生成四氟化鈾,然後以氟氣氟化四氟化鈾生成六氟化鈾,可透過氣體擴散法或者氣體離心法濃縮鈾。每年大約有6000噸氟用於生產惰性電介質六氟化硫,該物質可以用於高壓變壓器與斷路器,這樣就不必在充油裝置中使用危險的多氯聯苯了。電子產品中會使用一些氟化合物:在化學氣相沉積中會使用六氟化鎢或六氟化錸,在等離子蝕刻中會使用聚四氟乙烯。此外氟也可用於牙齒護理、製藥及在血液中攜帶氧氣等。氯可作為較便宜的消毒劑,一般的自來水及游泳池就常用它消毒,但氯氣頗難溶、甚毒、會放出特殊氣味,且易生成有致癌風險的三鹵甲烷等有機氯化合物,中、美等國常改用二氧化氯、氯胺或臭氧等代替氯氣作為水的消毒劑。除了用於消毒,氯氣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於製造鹽酸和漂白粉、製造氯代烴。也可以用於製造多種農藥、製造氯仿等有機溶劑。此外氯氣還廣泛用於造紙、紡織、有機合成、金屬冶煉等行業,也有作為化學武器的紀錄。許多種的有機溴化物在工業上有其應用,其中一部份是由溴製備而來,另一部份則是由溴化氫製備而來。溴化合物在工業上可用於阻燃劑、汽油新增劑、鑽井液和化工原料等,用途十分廣泛。碘化物的主要用途包括做為催化劑、動物食物新增品、穩定劑、染劑、著色劑、顏料、藥品、清潔衛生、照片與鹵素燈泡等;其他小眾用途為除霧、種雲,和在分析化學中的多種用途。此外其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可用於醫學造影及放射治療。儘管砈的同位素皆非常不穩定,但砈-211有核醫學用途。剛製成的砈-211須馬上使用,不然其總量在7.2小時之後就會減半。砈-211會釋放α粒子,或經電子捕獲衰變成釋放α粒子的釙-211,所以可用於α粒子靶向治療。--只能用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且製備難度極大,製備出的量又極少,生成後又會很快衰變,因此--沒有任何商業用途,僅用於學術研究。生物學作用及防護.氟並非人類或者其它哺乳動物必須的元素。有人認為少量的氟可能對增加骨強度有益,但該理論尚未確立。日常環境有很多微量氟的只有人工飲食能使人缺氟。至於吸入大量氟氣對人體來說是劇毒,會刺激眼、皮膚、呼吸道粘膜。和氟相似,大量氯氣對人體來說也是劇毒,可損害人體全身器官及神經系統,但氯離子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在人體中為代謝作用很重要的物質,胃中生成鹽酸和細胞幫浦的功能皆需要氯,飲食中主要的餐桌上的氯化鈉,血液中過低或高濃度的氯為電解質失調的例項,在沒有其他異常的情況下很少發生低氯血癥。溴在人體中還未找到已知功能,但有機溴化合物的確自然存在。海中的有機物是有機溴化合物的主要例如海藻和骨螺等。溴會腐蝕及毒害人體,刺激皮膚及呼吸道粘膜等,且傷害神經系統及腸胃道等。碘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用以製造甲狀腺素以調控細胞代謝、神經性肌肉組織發展與成長。缺碘症是造成可避免性腦損害疾病最常見的因素,全世界估計有五千萬人深受影響。砈和鿬沒有生物學功能。雖然依照元素週期律,原子序越大的鹵素化學毒性越低,故砈和鿬的化學毒性會低於氟、氯、溴、碘,但它們極強的放射性可能引發輻射中毒,因此砈和鿬肯定具有極高的毒性,但它們只會出現在受管制的輻射區域,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攝入砈和鿬。
210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06
樂羊
樂羊,中山國人,戰國時魏國的大將。是樂毅的先祖。生平.樂羊初為魏相國翟璜門客,中山國君窟發兵犯魏,翟璜舉薦了樂羊。可是樂羊之子樂舒是中山王的將領,而且曾殺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樂羊為人,不計恩怨,力保樂羊為帥。樂羊出兵後,由於敵強我弱,施了緩兵之計。訊息傳來,朝中大譁,群臣誣告樂羊通敵。中山國君又烹殺他的兒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飲羹以訣志。隨後大敗中山國。魏文侯賞賜了他,將其封在靈壽,但是反疑他心地殘忍,沒有父子骨肉之情。樂羊死後,葬於靈壽。
210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07
博物館
博物館,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博物館是一種透過展示向公眾推送與其主題有關訊息的場所。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位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質的博物館位於較小城市、城鎮甚至到鄉村都有。一般人歸納出博物館所富有之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博物館服務於不同的物件,從研究人員、專家到公眾。目前越來越多地轉向為公眾提供服務。傳統的博物館發展路線是蒐藏->研究->教育->展示,多為以皇室貴族或富商收藏為基礎的文史收藏型博物館。近代的博物館則是以展示->教育->研究->蒐藏為主,多以教育為目的的科學館(中心)、天文館為主,這一類的館所不一定有收藏功能,部分甚至沒有研究功能。另外還有一類新型博物館則以建築及庭園景色為主,展示及教育只是其附屬功能。古代的博物館,例如亞歷山卓的繆斯,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與文物展示給中上階級。博物館遍佈世界各地,種類繁多,包括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戰爭博物館和兒童博物館。對大眾有償或無償開放。巴黎的盧浮宮、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史密森尼學會、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梵蒂岡的梵蒂岡博物館,都屬於世界上最大、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根據國際博物館理事會:202個國家,有超過55000座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的起源,是於約公元前300年亞歷山卓的繆斯。繆斯中專門收藏了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在歐洲、亞洲及非洲的徵戰得到的珍品。博物館的英文「Museum」,就是源於希臘語的繆斯「Μουσεῖον」。然而,當時的博物館並不對外開放。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王室貴族開始於王宮中設陳列室收藏珍品,但亦只開放給貴族參觀。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機構的私人收藏品,包括稀有或令人好奇的自然物件和文物。這些東西往往擺設在所謂的奇觀房或搜奇櫃。其他大眾接觸這些蒐藏品,往往只有是「有頭有臉的人」才有機會,特別是私人藝術收藏,但這是依據主人及其工作人員的意願而定。世界第一批公共博物館設立於歐洲,在十七至十八世紀和啟蒙時代:然而,這些“公共”博物館,往往只讓中上階級得以進入。想要拿到門票可能很難。例如在倫敦,想要參觀大英博物館的遊客必須以書面提出申請。即使到1800年,有可能必須等上兩個星期才拿到門票。小型團體的遊客只能逗留兩個小時。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博物館流行在週日下午開放,以便讓其他階級--勞工階級,有機會「自我提升」。第一個真正的公共博物館是巴黎羅浮宮,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開設,這是歷史上首次讓各地與各種地位的人們,自由看到前法國王室的蒐藏。幾個世紀以來,由法國君主蒐藏的美妙藝術珍藏,每十天對公眾開放三天。他的計劃從未完全實現,他將博物館當成國家主義熱情的推動者,這個概念在歐洲各地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博物館最終加入歐洲博物館,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成為在世界居於領先地位的新知識生產中心。一段密集的博物館建設時期,同時就知性與物質的意義而言,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實現了。雖然美國的許多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和美術館同樣,都是意圖聚焦於北美地區的科學發現和藝術發展,許多博物館在某些方面仿效他們的歐洲同行(包括發展從埃及、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和羅馬的古典蒐藏)。在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大學就已成為主要的創新研究中心。然而,時至今日,博物館依然將新的知識貢獻給他們的園地,並持續建立對於研究和展示皆有助益的蒐藏。南通博物苑由著名實業家、晚清狀元張謇創辦於1905年,為近代中國第一座由中國人獨立創辦的公共博物館。成立於1925年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藏品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目的.博物館蒐藏和維護科學、藝術、或歷史的重要物件,並透過常設展與特展,讓公眾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都位於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也有一些更具地方性的博物館存在於小城市、城鎮,甚至農村。大多數情況下,博物館地區集中心力在當地的文化。儘管大多數博物館不允許觀眾碰觸相關文物,有一些則採取互動模式,與鼓勵更多的實際操作。博物館學的一些現代趨勢,擴大了主題的範圍,並引進虛擬博物館,這讓大眾有機會作出選擇,並且從事一些活動,產生可能會因人而異的經驗。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虛擬博物館,也就是網路版本的展示,呈現影像並播放錄音。未公開展出的物品用此方式展示。博物館大多對公眾開放,有時收取入場費。有些博物館是得到公開資助,並且免費參觀,有的是永久免費,有的是在特殊日子,如每週一次或每年一次。博物館通常並非為了營利而經營,不像是私人美術館或畫廊更常從事藝術品的銷售。有國立博物館、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博物館和私人或家庭博物館。關於文化和歷史,博物館可以是一個有信譽和普遍獲得信任的資訊依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博物館包括:「永久設立的機構,以服務社會及其自身的發展,向公眾開放,這個機構獲取、儲存、研究、詮釋與展示人類的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及環境,以獲致博物館教育、學習與娛樂等等目標」;而且「博物館使人們探索其藏品,以追求靈感、學習與享受。這些機構蒐藏、維護文物和標本,並使它們能讓公眾所運用,因此博物館受社會的付託,儲存這些物件。」。參觀人次最多的博物館.本部分列出了2018年世界上最受歡迎的20座博物館,由AECOM和主題娛樂協會的年度報告而彙編。 更多資料詳見參觀人次最多的博物館列表。倫敦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包含超過20座世界上參觀最多的博物館,分別為5座和4座。型別.博物館種類繁多,從位於重要都市,具有大型館藏,其下包括許多類別的博物館;到非常小型的博物館,其內容包括以平常方式介紹一個特殊地點,或是某個特定主題,如一個名人。類別包括:藝術、應用藝術、工藝、考古、人類學和民族學、歷史、文化史、軍事史、科學、技術、兒童博物館、自然史、錢幣、植物園與動物園,以及集郵。在這些類別之中,有許多博物館更進一步分類,如當代藝術、地方史、航空史、農業或地質等等的博物館。博物館往往具有一套核心典藏,包括在其領域中,重要精選的物件。物件經過正式進藏,登入成為博物館的蒐藏品,具有一個文物編號,並詳細記錄其負責管理這項蒐藏和展示工作的人員,稱為博物館研究員。博物館流變.因為博術館的型別眾多,學術界不同領域的專家,在觀察不同時期風格的博術館後,紛紛就他們的專業為其劃分為不同時期。以下舉磯崎新及伊藤壽朗的說法為例。磯崎新由於建築師身分及設計美術館之經驗,因此其將博物館分類的依據主要以空間設計為區分條件,將博物館總共劃分了三個世代。第一世代的博物館.時間約為十八世紀末,當時的王室貴族為展示其財力及權力,收藏了許多畫作並將整合至皇宮、美術館和畫廊等地方空間。那時候的空間配置主要以油畫掛飾和附有臺座的雕像為主,或是有壁畫的彩繪壁面。例如:路易十六時期的羅浮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第二世代的博物館.不如第一世代般富麗堂皇,第二世代博物館的展示空間逐漸以提供一個單純簡潔,並無任何建築設計的完全純白空間——白盒子的白盒子空間,觀眾更能將心思專注於作品。第三世代的博物館.由於第一及第二世代的博物館外部建築及內部展示仍較以簡樸為主,為了跳脫此限制,此時期博物館的設計以多元及創新為核心概念,帶給遊客強烈的視覺效果,例如: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外型設計不同於傳統美術館方方正正的,而是採用層層的圓形堆疊。第三世代的內部展場設計則是將場域與建築體本身做結合,這種方法稱為場域限定。將裝置藝術品與博物館結合,即是場域限定的例子之一。日本學者伊藤壽朗以竹內順一的概念與用語,其以博物館展覽內容與經營型態,在一九八零年代提出「第三世代博物館論」,對此有所解釋。第一世代博物館:此時期的博物館主要為珍藏各時代的奇珍異寶為主,兼具觀光與休憩的功能。然而,第一世代博物館有一項極大的缺陷,由於其展品多為高社會階層之物品,若與此階層差距過大,容易對展覽內容產生疑惑,甚至脫節。第二世代博物館:第二世代的博物館不同於第一代,蒐集的型別更多樣化,而更訴求將館內資料公開化。因此,此時期將研究觀點聚焦於地方公立博物館。然而,其仍與第一世代博物館遭遇類似窘境,館內研究員富有傳達訊息之使命,積極策劃展覽,但觀者通常對其不感太多興趣,常發生只來館一次的情況。第三世代博物館基於地方社會的文化和需求,以民眾的參與和體驗為核心,地域課題為主軸,發掘必要資料和作品,讓民眾和地方關係和情感更加緊密。他另外提出「地域博物館論」,所描述的地方博物館形象,其實就是第三世代博物館的理想典型。伊藤指出,這三種世代的博物館雖然是前後出現,但現今是呈現並存的現象。第四世代博物館.第四世代的博物館更注重設立博物館的本質。此世代的發想緣由是因伊藤壽朗在1991年受到金澤21世紀美術館的啟發,其認為當下的博物館已經朝向新的世代邁進。而關注的焦點放置於儲存藝術品、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強調與觀者之間的互動體驗,使觀者從體驗活動和展覽,更瞭解和意識地域的重要性。因此對地方性的現代美術館而言,此世代的發展方式讓地區對未來的展覽方式及博物館經營有更多發展可能。考古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專門展出考古文物。有許多是在露天環境中,如雅典衛城和羅馬廣場。其他的則是在建築物內,展示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文物,如中國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埃及開羅博物館。美術館.美術館,也被稱為藝術畫廊,是藝術展示空間,通常展出的藝術品來自視覺藝術,主要是繪畫、插畫與雕塑。繪畫與古典大師版畫是往往並不是展示在牆壁上,而是存放在一個畫室。也可能有應用藝術蒐藏,包括陶瓷、五金、傢俱、藝術書籍,以及其他型別的物件。經常放映影像藝術。歐洲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館是在巴塞爾的阿默巴赫展示櫥,原本是一個私人蒐藏,於1661年出售給市政府,1671年開放公眾參觀,後來演變成一處展示場所,由美第奇家族所蒐藏或委託製作的繪畫和雕塑。在美第奇家屋被毀滅之後,藝術珍藏留在佛羅倫斯,形成一座最早的現代博物館。從十六世紀以來,這座畫廊已依要求向遊客開放,它是在1765年正式向公眾開放。另一個早期的公共博物館是倫敦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向公眾開放。這是一個“包羅永珍的博物館”,具有相當多樣的蒐藏品,涵蓋藝術、應用藝術、考古學、人類學、歷史、科學,以及一座圖書館。科學收藏、圖書館、繪畫和現代雕塑,已分別找到獨立的蒐藏地點,留下了歷史、考古、非歐洲和前文藝復興藝術、版畫和素描等項在原處。一般認為,專門的藝術博物館是相當現代的發明,第一個藝術博物館是聖彼得堡的冬宮,成立於1764年。巴黎羅浮宮成立於1793年,就在法國大革命後不久,宣佈將王室珍寶開放給公眾參觀。在克拉科夫的恰爾託雷斯基博物館成立於1796年,由恰爾託雷斯卡公主所設立。這顯示藝術收藏品開始從貴族和富人的私領域,轉移到公領域,在公領域,這些博物館被視為教育大眾的藝術品味與文化提升的場所。歷史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涵蓋了歷史知識及其與現在和未來的關聯。有些歷史博物館涵蓋了某些特定的策展範圍或是某一特定地區,有的則較為籠統。這類博物館包含範圍廣泛的物件,包括歷史檔案、各型別的文物、藝術、考古物件。考古博物館則更專精於考古發現。常見的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歷史建築物。歷史建築物可能是一幢具有特殊建築價值的建築物,或某個名人的家,或是一間帶著有趣歷史的房子。歷史位址也可成為博物館,特別是那些標示著違反公共秩序的罪行。海事博物館.海事博物館,現今除了保留船體來展覽外,船上仍然保留著火炮、船長室等當年的物件與配置進行展出。勝利號在1765年建成,曾參與過特拉法加之役並作為英國皇家海軍副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的旗艦大破法蘭西聯合艦隊而聞名於世,因而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紀念館.紀念館是博物館專用既要教育公眾和紀念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中,通常涉及大規模的痛苦。這個概念得到了牽引整個20世紀,以期間犯下世紀的眾多廣為人知的大規模暴行的反應。透過紀念博物館紀唸的事件往往涉及誰在“道德上有問題的情況下,”不能輕易被解釋為英雄死亡大多為平民受害者。有關於這些殺戮和紀念博物館的肇事者的身份,罪責和懲罰往往發揮積極作用的研究,旨在使雙方獲益的受害者經常懸而未決的問題,並起訴那些肇事者。例如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及柏林猶太博物館與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等猶太大屠殺相關紀念館使世人永遠記取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帶來的殘酷迫害和血腥教訓,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則在反駁日本官方與民間針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曲解與篡改中發揮了相當作用。另外,紀念館的形式也有對某歷史重要人物的貢獻或行為作表彰,及對某一事件的勝利紀念,例如傑佛遜紀念堂和林肯紀念堂等總統博物館、、金九紀念館、凱末爾紀念館、特斯拉紀念館、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胡志明紀念館和建國先賢紀念園等人物與事件紀念館,它們有時會以陵墓、祠堂或紀念碑的形式呈現。軍事和戰爭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專精於軍事史,他們通常從國家角度來組織,在某個特定國家的一座戰爭博物館,主題將會圍繞在這個國家曾經參與的戰爭衝突。這些博物館往往包含武器和其他軍事裝備、軍服、戰時宣傳品等等物品的陳列,以及戰時平民生活與軍事裝飾品的展示,以及其他。軍事博物館可專注於特定的軍種或地區,如英國達克斯福德。行動博物館.行動博物館,使用行動博物館這個術語,指的是這個博物館的蒐藏的其中一部份,因教育目的,而運離博物館前往不同地點。其他的行動博物館並沒有「總部據點」,而是以巡迴展出是其唯一的呈現方式。自然史博物館.自然史與自然科學博物館,通常是對於自然世界的展示。重點放在自然和文化的關連。展示可以教育群眾關於恐龍、古代歷史與人類學的知識。演化、環境議題與生物多樣性是自然史博物館的主要領域。這種型別的博物館,有名的包括倫敦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牛津的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巴黎的法國自然史博物館。露天博物館.露天博物館是在大型戶外場所蒐藏和重新建立古老建築物,通常設定在重建過去景觀的場景之中。第一個露天博物館是瑞典奧斯卡二世的蒐藏,接近挪威奧斯陸,於1881年開業,現在是挪威文化史博物館,這成為後來建立的露天博物館的典範,最初在北歐和東歐,最終傳到世界其他地區。大多數的露天博物館位於木結構建築盛行地區,這是由於木結構可以搬遷位置,但不會明顯損壞其真實性。一個更晚近但相關的想法,在生態博物館實現,這起源於法國。在德國也有很多露天博物館,比如孔茨民俗露天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在中國通常稱為科技館或科學館。科學博物館與技術中心的主題圍繞在科學成就、奇蹟及其歷史。為瞭解釋複雜的發明,科學博物館使用演示、互動節目與引發思考的媒體。有些博物館的展示主題,包括電腦、航空、鐵路博物館、物理、天文與動物。科學博物館,特別可能包括天文館在內,或是一座圓頂大劇場。博物館可能播放IMAX影片,這可能提供3D電影供觀眾觀看,或是更高品質的照片。因此,IMAX的內容為所有年齡層的人們提供了更逼真的體驗。最近,也有新的虛擬博物館,被稱為「網路博物館」被創造出來。這些網站通常是屬於真實的博物館,包含可在這些真實博物館和畫廊找到的展品。這種新的展現方式,對於住在很遙遠地方,而想要看到這些博物館內容的人們,非常有用。華人地區的科技館.科學博物館近來跟民眾越來越親近,更推出可愛吉祥物引發大眾喜愛 ,宣傳手法越來越多元。專業博物館.有許多各異其趣的博物館展示了各式各樣的主題。音樂博物館讚揚許多作曲家或音樂家的生活和工作,如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搖滾名人堂,以及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公寓和博物館。其他的音樂博物館包括現場音樂演奏,例如在倫敦韓德爾故居博物館。在亞利桑那州格倫代爾的珠子博物館,促進世人對於珠子及其相關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意義的讚賞和理解。其永久收藏品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珠子,包括一顆有15,000年歷史的珠子。也設有特展。針對青少年的博物館,如兒童博物館或玩具博物館,在世界許多地方,常常針對各式各樣的主題,展現互動並具教育意義的材料,例如,西班牙的玩具與機器人博物館。棒球名人堂是一個體育機構。美國紐約的康寧玻璃博物館致力於玻璃的藝術、歷史和科學。美國國家犯罪與懲治博物館描繪美國社會歷史的縮影。解說中心是現代博物館或遊客中心,往往使用新的手段與公眾溝通。虛擬博物館.隨著全球網際網路的擴充套件,有一項最新的發展是虛擬博物館的建立。線上活動,例如加拿大虛擬博物館,例如Rhizome。有些虛擬博物館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對應的存在,如LIMAC設立了一座虛擬的女性主義博物館,範圍從古典藝術到當代藝術。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博物館還使用網際網路進行虛擬參觀和展覽。2010年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組織了自稱為有史以來第一次線上Twitter博物館之旅。動植物公園和植物園.雖然人們往往不會將動物園和植物園想成是個博物館,但它們其實都是“活體博物館”。它們存在的目的如同其他的博物館:教育、激發行動、研究、發展和管理典藏品。他們經營的方式也類似其他的博物館,面臨著同樣的挑戰。知名的動物園包括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倫敦動物園、美國費城動物園、聖路易斯動物園、聖迭戈動物園、柏林動物園、悉尼的塔朗加動物園、法蘭克福動物園、巴黎植物園和瑞士蘇黎世動物園。知名的植物園包括英國邱園、聖路易的密蘇裡植物園、布魯克林植物園、芝加哥植物園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植物園。博物館型別.早期博物館的定義是以列舉式的方式,條列出哪些機構可視為博物館,但近年來的趨勢是改以條件式的敘述。因此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的機構,都視作博物館的一員,因此博物館的型別更加琳瑯滿目。根據美國博物館協會的年度統計,其中博物館的型別有以下幾種:水族館、自然中心、青少年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專門博物館自然史與人類學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幾種。而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定義的第一條第B款則指出:「其他機構其目的亦符合博物館的定義,這些機構包括:延伸閲讀.參閲.
210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08
舞蹈
舞蹈是表演藝術的一種,由一連串的動作組成,可能是即興的,也有可能是刻意編排。而這些動作有美學上的價值,也常常有象徵性#重定向 。舞蹈可以依其動作編排、、或是其起源來分類。在舞蹈上,需要區分和,不過這兩種分類有時也有重疊之處。兩種舞蹈都有其特別的功能,可能是社交、、、情色、戰舞、/。有些活動也有一些類似舞蹈的特點,例如武術、體操、競技啦啦隊、花樣滑冰、花樣游泳、行進樂隊等。表演性舞蹈和參與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是刻意呈現的演出,一般是在舞臺上由舞者進行的表演。一般會有其敘事、可能配合默劇、及佈景,也有可能,這些多半是編排過的。這種舞的例子有西方的芭蕾舞、現代舞、印度古典式舞蹈以及。表演性舞蹈也有可能配合歌劇或是其他的音樂劇一起出現。參與性舞蹈可能是民族舞蹈、社交舞或(例如、、鎖鏈型舞蹈、方塊舞或舞伴舞,是大家以共同的目的所進行的舞蹈,目的可能是因為社交、體能鍛煉、娛樂等目的,不是為了讓其他人觀看而進行的。這種舞很少有敘事。其至單人舞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使舞者自身滿足而跳。參與性舞蹈中,一般參與者會有相同的動作和步伐,不過在電子舞曲的銳舞中,舞者可能會是,不追求和周圍的協調。有些文化中可能會在參與性舞蹈中,將一些嚴格的限制放低,例如男性、女性及小孩可以參與舞蹈。歷史.西方.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考古提供舞蹈的痕跡,例如9000年前在印度的賓姆貝特卡的岩石壁畫和公元前3300年埃及墓壁畫描繪的繪畫舞蹈人物。東方.中國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舞蹈,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到秦漢之際已形成一定特色:長袖細腰、飄逸輕盈、技藝並重、剛柔相濟。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外樂舞的大交流以及唐代帝王的重視,楊貴妃等舞蹈家的出現,使中國表演性舞蹈空前繁榮。宋元明清以後,中國的表演性舞蹈逐漸融入戲曲,成為塑造角色、表達情感、展示劇情的戲曲化舞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作為獨立的劇場藝術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來。特色.每一個舞蹈有它的主題,而這主題也要進行發展和變化。這和音樂的情形是很相似的。中國舞蹈.中國舞蹈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構圖」的對稱性,左邊的人做了一種姿勢,右邊的人也做一種相應的姿勢。舞蹈的三要素是指表情、節奏和構圖。中國舞蹈的表情和節奏各有特點,但特徵最顯著的是構圖。這種構圖在舞蹈中叫做「對稱的平衡」。分類.根據舞蹈的功能、用途,可分「實用舞蹈」兩大類;每大類下,再根據「時間」分為傳統與流行,共計即四類;然後可再往下細分但無論那一個分類方法,其界線均已模糊,分類表示如下。「實用舞蹈」.以健身、怡情、益智、表現為目的,往往參與者即舞者兼觀眾,可不必觀眾。「表演舞蹈」.以表演或欣賞為目的,參與者分為演出者及觀眾。
210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09
維基媒體基金會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美國的一個非營利慈善組織,其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運轉多個wiki專案。該基金會主要以託管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以及維基詞典、維基語錄、維基教科書、維基文庫、維基共享資源、維基物種、維基新聞、維基學院、維基資料、維基導遊、和而聞名。它還擁有現在已終止執行的Nupedia。維基媒體基金會由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吉米·威爾斯於2003年成立,用作以非營利方式資助維基百科和它的姊妹專案。截至2017年 (2017)[ [update]],基金會員工超過280人,年營業收入超過1.099億美元。2016年6月起,凱瑟琳·馬赫作為執行長及執行董事領導基金會,直至2021年4月卸任,而瑪麗安娜·伊斯坎德爾則於2021年9月14日被任命為新的執行長,並於2022年1月5日就任;是理事會主席,但於2021年6月卸任,隨後,她成為了基金會的一位有償顧問,而副主席娜塔莉亞·季姆基夫則代理主席一職至今。目標.根據美國501(c)條款,維基媒體基金會屬於公共慈善機構。它的。 該基金會的章程宣告其目的在於收集和發展教育內容,並有效地在全球傳播這些內容。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目標是發展和保持基於Wiki的開放內容計劃,並向公眾免費提供這些計劃中的全部內容。歷史.2001年,吉米·威爾斯和軟體設計師拉里·桑格創立了維基百科,一個網際網路百科全書。該計劃最初是由威爾士營利性業務Bomis資助。隨著維基百科的人氣直線上升,用於資助這個計劃的收入卻停滯了。 由於維基百科消耗Bomis的資源,威爾士和桑格想到了以慈善模式資助該計劃。 維基媒體基金會就是在那時為了維基百科和Nupedia而成立了。 2004年9月17日它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申請了"Wikipedia"商標。該商標在2006年1月10日被授予註冊資格。2004年12月16日在日本得到商標保護,2005年1月20日在歐盟得到保護。也曾經計劃許可圖書、DVD等一些產品中使用維基百科商標。2005年4月,美國國家稅務局統一該基金會作為教育基金會列在“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分類之中,這意味著所有向該基金會的捐款都是美國聯邦所得稅的。2005年4月7日,維基媒體得到雅虎支援。2006年12月11日,該基金會的理事會注意到,由於不滿足佛羅里達州法定的登記要求,該公司未能按照最初計劃成為會員制機構。因此修訂了章程,刪除了所有提及的會員權利和活動。2007年9月25日,該基金會的理事會發出通知,其業務從佛羅里達州聖彼得斯堡搬到舊金山灣區。選擇舊金山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接近志同道合的組織和潛在的合作伙伴,該地有更好的人才庫,以及比聖彼得斯堡更便宜和便捷的國際旅行。2008年1月,維基媒體基金會把總部由佛羅里達州聖彼得斯堡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灣區。基金會指,搬遷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新總部那裡距離亞洲更近”。2008年3月底,維基媒體基金會宣佈,艾爾弗·斯隆基金向維基媒體基金會捐贈了300萬美元,是自維基媒體成立以來收到的最大額捐款。2014年,基金會推出內容翻譯工具,該工具首先支援將西班牙語翻譯成加泰羅尼亞語。截至2021年11月,維基人使用該工具在維基百科中建立了超過100萬篇條目,90個維基百科版本中已引入該工具。2015年3月,維基媒體基金會狀告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和美國司法部,指這兩個聯邦機構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和第四修正案。此即維基媒體基金會控告美國國家安全域性案。2016年1月,維基媒體基金宣佈建立一個捐贈基金,其既定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籌集1億美元的資金。2019年1月22日,Google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宣佈,該公司將向維基百科再投資310萬美元,Google對維基百科的貢獻總額將超過750萬美元。此次捐贈超過三分之一的資金將用於維持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現有工作,剩下的200萬美元將專注於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長期投資。Google還允許維基百科的編輯免費使用其部分機器學習工具。此外,維基百科和Google將擴大“老虎計劃”(Project Tiger)的範圍。老虎計劃是Google和維基百科在2017年發起的一項聯合行動,目的是增加印度小語種維基百科條目數量,並在維基百科中增加10種新語言。2020年9月23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大會討論維基媒體基金會等組織觀察員身份申請案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代表表示,維基媒體基金會在申請檔案中未申報包括臺灣維基媒體協會在內的41個分會,需進一步作出澄清。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同時指,“該基金會下屬網站存在大量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的內容和不實的資訊,有違聯大2758號決議以及產權組織在一箇中國政策上的一貫立場,中方對此有重大的關切。”因此,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暫緩討論接納維基媒體基金會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觀察員。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舉動予以譴責。2020年10月,由於開發人員以及志工社群抱怨Gerrit不易使用,維基媒體基金會決定將其程式碼儲存庫從Gerrit遷移至GitLab。2021年9月13日,維基媒體基金會在深入調查後,以安全風險為由,宣佈對中文維基百科的7名使用者實施全域鎖定,並取消12名使用者的管理員許可權。當時中文維基最活躍的十個管理員,有四個被基金會取消管理員許可權。2021年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以維基媒體基金會下屬網站違反「一中原則」及「傳播虛假資訊」為由,拒絕接受維基媒體基金會獲得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觀察員地位。駐德國臺北代表處代表謝志偉其後表示︰「中共濫用聯合國民主機制來做反民主的事情,聯合國應該封堵這種機制漏洞,呼籲民主世界合力對抗。」2021年10月25日,維基媒體基金會推出了「Wikimedia Enterprise」,旨在直接向大型科技公司銷售和提供維基百科的內容。客戶的開發人員可以運用維基百科上的相關資料與資訊。雖然維基媒體基金會將繼續提供免費的API,不過付費功能可以完善基金會所提供的維基百科資訊的準確性。Wikimedia Enterprise的首批客戶是Google和網際網路檔案館。2022年5月9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對下,法國、德國、義大利、墨西哥、瑞典和瑞士等六個維基媒體分會無法得到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版權及相關權常設委員會 (SCCR) 的認證。2022年7月15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再度拒絕接納維基媒體基金會下屬7個分會為永久觀察員。2023年3月14日,受中國阻撓,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再度拒絕接納維基媒體基金會。2023年7月7日,中國第三次阻止維基媒體基金會獲得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常駐觀察員資格。計劃和倡議.維基媒體計劃.除了維基百科,該基金會還運轉遵循自由內容模型,主要目標是傳播知識的其他wiki。這些wiki包括:附屬機構.維基媒體運動的附屬機構是獨立但被正式認可的,旨在一起工作以支援並向維基媒體運動貢獻力量的一個群體。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理事會已對附屬機構的三種活躍模型表示了認可。附屬機構旨在組織和參與支援和幫助維基媒體運動的活動,如區域會議、推廣、編輯松、駭客松,推動公共關係、公共政策,GLAM的加入,以及維基媒體國際會議。該基金會的理事會贊同承認分會和專題組織。由維基媒體社群的志願者組成的曾建議基金會理事會承認分會和專題組織。附屬機構委員會贊同承認獨立的使用者組。雖然維基媒體基金會正式承認附屬機構,但他們與維基媒體基金會是相互獨立的,他們對維基媒體計劃沒有法律意義的控制,也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該基金會從2004年開始承認分會。 2010年,其他模型開始發展。 2012年,該基金會同意、定案並正式接受專題組織和使用者群組模型。另一種模型“夥伴”也得到贊同,但截至2015年 (2015)[ [update]]仍未定案或正式接受。是國家的為了支援和促進本地維基媒體專案而創立的非營利組織。 在得到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理事會的承認之後,他們會與該基金會簽訂一個“分會協議”。 截至2015年 (2015)[ [update]],共有41個獲得認可的維基媒體分會。是為了支援和促進本地維基媒體專案,並專注於一個特定的題材、主題、主體或議題而創立的國家和地區內部或之間的非營利組織。 在得到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理事會的承認之後,他們會與該基金會簽訂一個“專題組織協議”。 截至2015年 (2015)[ [update]],有1個獲得認可的維基媒體專題組織。是為了支援和促進本地維基媒體專案或特定的題材、主題、主體或議題而創立的不太正式的群組。使用者組模型的建立相比於分會和專題組織更為簡單靈活 - 分會和專題組織需要更多正式要求。 一旦他們被附屬機構委員會認可,他們會與該基金會簽訂一個“使用者群協議和行為規範”。 截至2015年 (2015)[ [update]],共有47個獲得認可的維基媒體使用者群組。管理.理事會.對基金會的所有職責和事務具有最終決定權。它由十名成員組成:三個常設機構支援理事會的使命和責任:執行董事領導並監督基金會的業務部門;由理事會自行選出的個人組成諮詢委員會就不同事項向理事會提供意見;理事會會把某些事項委託給常務委員會處理同時保留最終決定權。理事會有時還會創立其他實體來支援自己,如秘書長和針對特定任務的專門委員會。自2020年起,理事會由16名成員組成,其中8人由維基媒體各計劃社群投票產生,7人由理事會任命,1人為常任董事吉米·威爾士。除了威爾士外,現任民選理事包括主席娜塔莉亞·季姆基夫。諮詢委員會.根據維基媒體基金會所說,諮詢委員會是同意定期在法律、組織發展、技術、方針和宣傳上給該基金會提供有意義的幫助。爭議.一些爭議已經引起訴訟,而其他爭議則沒有。馬特·齊默爾曼律師表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責任保護,維基百科將很難繼續為使用者建立的百科全書內容提供平臺”。2011年12月,該基金會聘請了華盛頓特區的說客政府策略有限公司,就“民權/公民自由”和“版權/專利/商標”對美國國會進行遊說。 在僱用時,基金會特別關注“禁止網路盜版法案”。2013年10月,一個德國法院裁定,維基媒體基金會可以對新增到維基百科的內容負責——但是,這隻適用於有具體投訴的情況;否則,維基媒體基金會不會檢查維基百科上釋出的任何內容,也沒有義務這樣做。2014年6月,瑞典視覺藝術著作權團體對瑞典維基媒體提起了版權侵權訴訟。2014年6月20日,涉及維基百科編輯的誹謗訴訟被提交到新澤西州默瑟縣高階法院,要求賠償和懲罰性賠償等。在2015年3月10日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專欄文章中,威爾士和特雷蒂科夫宣佈基金會正在對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和其他五個政府機構和官員,包括美國司法部提起訴訟,質疑其大規模監控的做法,他們認為這侵犯了基金會讀者、編輯和工作人員的憲法權利。加入他們訴訟的還有另外8名原告,包括國際特赦組織和人權觀察。 2015年10月23日,美國馬里蘭聯邦地區法院以資格問題為由駁回了維基媒體基金會訴國家安全域性的訴訟。美國地區法官裁定,原告無法合理地證明他們受到了,他們的論點“充滿了假設”、“猜測”和“數學體操”。 原告於2016年2月17日向美國聯邦第四巡迴上訴法院提出上訴。2016年2月,萊拉·特列季科夫宣佈辭去執行董事職務,原因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知識引擎專案以及與工作人員的分歧。籌款.在2015年的籌款活動中,一些社群成員表達了他們對籌款橫幅的擔憂。他們認為,這些橫幅對使用者來說很礙眼,而且它們可能會欺騙潛在的捐贈者,讓人覺得維基百科有直接的財務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維基媒體基金會發誓要改進進一步籌款活動的措辭以避免這些問題。另外也有人反對基金會接受來自加密貨幣的捐款。2022年4月,維基社群就是否接受加密貨幣捐款進行投票,結果232人反對加密貨幣捐款,94人支援。2022年5月2日,維基媒體基金會宣佈將不再接受加密貨幣捐款。解除社群任命的理事職務.2015年6月,詹姆斯·海爾曼被社群選舉為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成員。 2015年12月,董事會解除了海爾曼的理事職務, 這一決定在維基百科社群的一些成員中引起了爭議。 董事會發表的一份宣告宣佈,他的同僚對他缺乏信心是他被解職的原因。海爾曼後來表示,他“在過去幾周裡,董事會給了他辭職的選擇。作為一個社群選舉產生的成員,我認為我的任務來自於選舉我的社群,因此拒絕這樣做。我認為這樣做是辜負了那些選舉我的人。” 他隨後指出,在董事會期間,他曾推動提高維基媒體基金會知識引擎專案及其融資的透明度, 並表示他試圖公開對該引擎的撥款是導致他被解僱的一個因素。志願者社群在2017年再次選舉海爾曼進入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知識引擎.知識引擎是由WMF在2015年發起的一個搜尋引擎專案,目的是在網際網路上定位和顯示可驗證的和值得信賴的資訊。 知識引擎的目標是減少對傳統搜尋引擎的依賴,它得到了騎士基金會25萬美元的資助。 這個專案被一些人認為是一個醜聞,主要是因為它是在保密的情況下構思的,這被一些人認為是與維基媒體社群的透明度有衝突。事實上,社群可以獲得的一些資訊是透過《The Signpost》在2016年釋出的洩露檔案得到的。在這次爭議之後,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主任萊拉·特列季科夫辭職。財政度支出.威爾士面對的指控是,“WMF的成本/效益比堪稱悲慘,多年來在軟體開發上花費了數百萬美元,卻沒有產生任何真正有效的東西”。 威爾士在2014年承認,他“也對無休止的爭議感到沮喪,這些爭議涉及沒有經過充分的社群諮詢而開發的不完善的軟體,也沒有適當的增量推廣來捕捉令人震驚的錯誤”。2017年2月,英語維基百科的線上報紙The Signpost發表了一篇題為《維基百科身患癌症》的專欄文章,在維基人社群和更廣泛的公眾中產生了辯論。作者批評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年度支出不斷增加,他認為,如果發生意外事件,可能會使專案面臨財務風險。作者建議對支出設定上限,建立其現有的捐贈基金,並對捐贈基金進行重組,以免維基媒體基金會在情況不好時陷入本金困境。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主任凱瑟琳·馬赫回應說,這樣的捐贈基金已經在2016年建立,把建立捐贈基金和建立現有捐贈基金混為一談。基金會行動.2021年9月13日,維基媒體基金會發動了2021年維基媒體基金會針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行動,致使7名使用者遭封禁,12名管理員的許可權遭撤銷。其中,有三名在中文維基百科的活躍度佔前十。由於事後維基媒體基金會並沒有對大規模禁制舉措中每個使用者的封禁事由做出系統而細緻的舉證或解釋,該過程被及多箇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認為涉嫌過度干涉社群自主權、打壓持有敵對西方世界意識形態的維基人及缺乏程序正義。而後,屆時還未上任的新任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長Maryana Iskander在接受BBC Tech Tent節目訪問時委婉地強調維基百科社群的自治,並表示:“我很早就瞭解到的一件事是,維基媒體基金會本身並不制定編輯政策;這些是透過社群討論進行的。”
21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10
檔案學
檔案學是以檔案和檔案工作為研究物件的一門社會科學。發展.傳統的檔案儲存受制於氣候環境的影響,順勢數位化和資料庫的發展之下,將傳統檔案做數位化儲存,以避免檔案的遺失、缺漏,延長檔案的儲存壽命。檔案學應用於學術界,如:圖書館學、歷史學與博物館學……等,這些學科研究是帶動發展檔案學的進步空間,也是解決了檔案儲存和編目的關鍵推手。用途.檔案學是有關檔案儲存、檔案編目、檔案目錄檢索的理論和研究。由外交的公文所產生出來的,規定了檔案的資訊和細目的格式。在歷史學、考古學上整理明朝、清朝的歷史檔案和學術研究的需要。通常檔案館、博物館和圖書館聯合,可以蒐藏私人物品,如:傳家寶、書信……等,提供大眾及學術人士做研究的
21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14
電子學
電子學和與之相關的“無源器件”等電子元件,來構成電路的互連技術。有源器件的非線性特性和控制電子流動的能力,能夠放大微弱訊號,使得電子學廣泛應用於資訊處理、通訊和訊號處理。電子器件的開關特性,使處理數字訊號成為可能。電路板、電子封裝等互連技術和其他各種形式的通訊基礎元件,完善了電路功能並使連線在一起的元件成為一個正常工作的系統。電子學有別於電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和電機科學與技術是關於電能的產生、分佈、開關、儲存和轉換,透過電線、電動機、發電機、電池、開關、中繼器、變壓器、電阻和其他無源器件從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為電能的學科。1897年,約瑟夫·湯姆森發現電子的存在,這是電子學的起源。早期的電子學使用真空管來控制電子的流動,但其存在成本高及體積大等缺點。現如今,大多數電子裝置都使用半導體器件來控制電子。真空管至今仍有一些特殊應用,例如、陰極射線管、專業音訊裝置和多腔磁控管等微波裝置。半導體器件的研究和相關技術是固體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但是設計和搭建電子電路來解決實際問題卻是電子工程的範圍。本文專注於電子學的工程方面。歷史.真空管及三極體時期.電子學和其他學科的區別開始於1906年,以真空管三極體的發明為標誌。三極體透過非機械裝置,可以放大弱無線電訊號和音訊訊號。真空管是最早的電子元件之一。它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佔主導地位。真空管的原理是愛迪生在1883年發現的愛迪生效應,愛迪生當時為了避免燈泡中的碳絲黑化,在燈泡中加入一片金屬薄片,當金屬薄片帶正電時,愛迪生發現在燈絲和金屬薄片之間出現電流,其原因是因為燈絲中的電子因受熱而脫離原子受金屬薄片的正電吸引而穿過燈絲和金屬薄片之間的空間。三極體是李·德富雷斯特在1906年發明的,其原理類似真空管,但在陰極和金屬板之間加上了控制用的網格,其目的是要控制陰極上的電子及金屬板上的電流。第一個聲音擴大器就是應用到此項技術,早期的收音機及電視也是用類似技術。李·德富雷斯特被譽為是電子學之父,因為發明三極體之前,人們只能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但在發明三極體後,就可以放大像是聲音、無線電、電視等各式各様的訊號,因此帶來這些產品大幅的興起,在1930年代發明瞭「電子學」一詞,來表示這些新興的技術裝置。隨著時代的演進,真空管也逐漸的進步,像是四極管、五極管等元件也出現了,也有一些可以配合高功率應用的真空管裝置。同時真空管的體積也在縮小。到1950年,這一領域被稱為“無線電技術”,因為它的主要應用是無線電的傳送、接收和真空管的設計與原理。電晶體及積體電路時期.電晶體是1948年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喇頓在貝爾電話公司實驗研究所發明的,雙極性電晶體也在一年後發明,現在的電子裝置多半是利用雙極性電晶體元件製成。相較於真空管,電晶體有體積較小,較堅固,能量密度高,需要的電壓較低等優點。電晶體不需在真空中運作,是用固態的半導體製成,因此不需要數百伏的電壓才能工作,因此電晶體取代了真空管的應用。電晶體有三個端子,類似一個真空三極體,基極類似三極體中的控制網,射極類似陰極,集極類似金屬板。經過適當安排三極的極性,可以用微小的基極電流去控制較大的集極電流。在1958年出現了第一個積體電路,將6個電晶體放在同一個封裝內。1960年代末期快捷半導體推出了μA709,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積體電路運算放大器。1970年英特爾(Intel)開發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電子學的發展相當快,後來已區分為幾個不同的領域,其中最主要的分界是類比電路及數位電路。積體電路在民生的廣泛應用,間接加速了電腦的演進,使得人類的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子學在20世紀的發展堪稱第二次的石器革命。電子學也成為工程領域中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電子裝置及零件.電子零件是指一電子系統中使用的零件,而此零件可以依電子系統所要的方式,影響電子或其相關電場或磁場。電子零件一般會設計的可以互相連線,多半是用軟釺焊的方式固定在印刷電路板(PCB)上,最後形成一特定功能的電路等。各種電子器件中的電子輸運機制是其研發和製造的關鍵。各種器件尺度下,電子輸運可以是 擴散輸運、彈道輸運和 量子躍遷或其複雜組合。根據達尼爾∙羅德于貝爾實驗室提出的羅德理論與唐爽和崔瑟豪斯夫人於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唐-崔瑟豪斯理論 ,微電子器件尺度下的電子輸運機制依然能由單個電子攜帶的熵變最大值推知,而此最大值可以透過熱功率測得。電路種類.電路大致可以分為類比電路及數位電路二類。前者的電壓電流訊號都是涉及連續函-{}-數形式的類比訊號,而數位電路的訊號是離散式的數位訊號多半是以0和1來表示。不過也有許多電路同時包括類比電路及數位電路。類比電路.類比電路中的電壓或電流是連續函-{}-數形式的類比訊號。可以分為和非線性電路。類比電路中,像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元件及變壓器的電流和電壓訊號呈線性的關係,這類的元件稱為線性元件,只由線性元件組成的電路為。線性電路在分析上比較容易。電流和電壓訊號不呈線性的元件稱為非線性元件,像混頻器、調製器、真空管、電晶體放大器、運算放大器及振盪器等,若電路有非線性元件,在分析上比較困難,若電壓、電流是在一定數值附近,可以用小訊號模型的方式,將非線性元件用線性元件來模擬,以簡化分析和計算。類比電路的元件也可以分為主動元件及被動元件,主動元件屬於非線性元件,像電晶體、真空管及運算放大器等。許多類比電路的特性都是靠主動元件的特性的產生。現在的裝置中很少有純類比的電路,許多類比電路會配合數位甚至是微處理器的技術以提升其效能。這類電路也可以歸類為「混合訊號」的電路。有些電路很難區分是類比電路或數位電路,像比較器的輸入是類比訊號,但其輸出只有二種準位,為數位訊號。數位電路.數位電路中的電壓會有幾個不同的電壓準位,數位電路常用來實現布林代數,也是所有數位電腦的基礎。對工程師而言,在討論數位電路時,「數位電路」、「數位系統」或「邏輯」往往是可互相替代。大部份的數位電路都是二進位制的系統,有二個可以用0和1表示的電壓準位,一般0是較低的電壓,可以用L表示,1是較高的電壓,可以用H表示,不過也有定義相反的、或是以電流大小為準的系統。也有系統使用三進位制,如三進位制計算機,但還沒有實際的產品應用。電腦、電子石英鐘、用在工業控制的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及數位訊號處理器都是用數位電路所組合而成。數位電路中常見的模組包括:以下是一些高度整合的模組:散熱和熱管理.電路在運作時會發熱,需利用裝置進行散熱,否則會降低可靠度,甚至造成電路的損壞。散熱技術是利用熱傳導、對流、熱輻射的方式散熱,散熱技術中最常見的是用散熱片及風扇,利用空氣來冷卻,有些裝置的發熱量大,需要用水冷方式散熱。雜訊.雜訊定義為是在有用訊號上的不想要的幹擾,可能影響訊號內容的傳送。雜訊和電路造成的訊號扭曲不完全相同。任何電路都會造成雜訊,雜訊可能是因為電場或磁場而產生,也可能是因為熱而產生來改善。而像是散粒雜訊之類的雜訊,是因為物理性質的限制而所產生,這類的雜訊不易透過調整電路或環境來改善。電子學理論.在電子學的研究中,數學方法是不可少的。若要熟悉電子學,也就需要熟悉和電路分析有關的數學,以及電磁學的理論。電路分析是將電路轉換為許多未知陣列成的系統,電路中的物理量變成系統中的未知數,再研究如何求解系統。系統可能是線性的,也可能是非線性的。SPICE電路模擬器是電路分析常用的分析工具。電子學實驗.在電子學的學習過程中,實驗是很重要的一環。實驗可以證明和核實許多相關定理及定律,例如歐姆定律、克希荷夫電路定律等。以往電子學的實驗需要實際的電子裝置及零件,但近年來已經有許多電子電路模擬的軟體可以取代實際的實驗,這類的軟體包括了、Multisim和PSpice等。電腦輔助設計.現代的電子工程師可以使用預先定義好的模組來進行電路設計,這些模組包括電源、半導體元件等。零件連線方法.隨著時代的不同,連線電子零件的技術也隨之改變。零件是最早期使用的連線方式。後來也有使用「積木型連線」及來連線零件。現代的電路多半會使用印刷電路板,材質可能是FR-4或是較便宜但較不耐磨的合成樹脂紙。近年來開始重視電子零件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影響,尤其是銷售到歐盟的電子產品更是如此。歐盟的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則是制訂廢棄電子電機裝置收集、回收、再生的目標。WEEE的第二版在2012年8月開始實施。
211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17
藝術
藝術指憑藉技巧、意願、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有某種形式的藝術和音樂,藝術表達是普世文化通則之一。範圍和分類.藝術傳統上包括以下種類:文學藝術。藝術與科學.在歐洲17世紀到18世紀,是藝術與科學一起進入知識累積與相互啟發而一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過程促使藝術與科學的成品成為西方人文思想及文明展現的重要象徵。歐洲啟蒙運動下發展出的百科全書亦是以藝術與科學所引發的人類群體新狀態而合編的以字典為標題的著作。語源.法文及英文--一詞源自於古希臘拉丁語--,大義為「技巧」,現在雖保有原意,卻也衍生出更廣義的涵義,幾乎包括了所有與人生密切相關的創造性學問。中文的藝術一詞最早出自《後漢書》的文苑列傳上,劉珍篇有提到「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蓺術」,不過當時的藝術是指六藝和術數方技等技能的總稱,和現代藝術的含意不同。以學域的涵容度而言,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戲劇與電影,這些領域的知識,都足以單獨成立對應的學系。此外,設計、攝影、影片遊戲以及實驗藝術等一些新興藝術學域,也逐漸被學術界和大眾接受而被列為單獨的專案,許多藝術學院已經開設了相關的專業。在中文和英文中,藝術與美術的名稱常出現混用情況,嚴格來說藝術對應英文的Art,是廣義和廣泛的概念,美術對應英文的Fine Art,是狹義的,僅是藝術的表達形式之一。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乃至"遊戲"等範疇,而“美術”一般指的是以“繪畫”、“雕塑”為核心的視覺藝術。但在日常用語中,藝術與美術常常劃上等號,在教育界也曾出現爭議,造成相關藝術類目學生的困惑。認定爭議.二十世紀以來至今,結合了傳統定義藝術領域以外元素的多元藝術形式不斷出現,如常見的“科技藝術”、“行為藝術”、“生物藝術”等不勝列舉。如此多樣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不斷的在挑戰藝術理論能夠定義的極限。關於藝術如何認定也已經成為開放式的問題,目前皆以當下的藝術界公認定義為準。目的.在歷史上藝術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因此很難將藝術的目的抽象化成一個單一的概念。這不表示藝術的目的是模糊不清的,只是藝術的創造有許多不同的、唯一的原因。以下會列出一個藝術的目的,會分為無動機。無動機.無動機的藝術是指那些本來就是人類不可或缺一部份的藝術,這類的藝術超越個人,或是不是為某一特定目的所創作。以此觀點,藝術和創造力一様,是人類依其天性而來的,因此超過實用的層面。有動機.有動機的藝術是指那些因為特定目的產生的藝術。可能是為了政治的變革、對社會的某一議題表示意見、表達特定的感情或是態度無動機的目的、陳述個人心理、描述另一個事物、銷售產品,或是作為一個交流的工具。分類.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準。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顯得繁複而且具有爭議。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下列是常見的藝術類別[[Category:藝術| ]][[Category:美學]][[Category:日語借詞]]
21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22
7月6日
7月6日是公曆年的第187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