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T-6's picture
Upload 2667 files
256a159 verified
|
raw
history blame
11.1 kB

常见问题

通用

ppl 和 gen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ppl 是困惑度 (perplexity) 的缩写,是一种评价模型进行语言建模能力的指标。在 OpenCompass 的语境下,它一般指一种选择题的做法:给定一个上下文,模型需要从多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此时,我们会将 n 个选项拼接上上下文后,形成 n 个序列,然后计算模型对这 n 个序列的 perplexity,我们认为其中 perplexity 最低的序列所对应的选项即为模型在这道题上面的推理结果,该种评测方法的后处理简单直接、确定性高。

gen 是生成 (generate) 的缩写。在 OpenCompass 的语境下,它指的是在给定上下文的情况下,模型往后续写的结果就是这道题目上的推理结果。一般来说,续写得到的字符串需要结合上比较重的后处理过程,才能进行可靠的答案提取,从而完成评测。

从使用上来说,基座模型的单项选择题和部分具有选择题性质的题目会使用 ppl,基座模型的不定项选择和非选择题都会使用 gen。而对话模型的所有题目都会使用 gen,因为许多商用 API 模型不会暴露 ppl 的接口。但也存在例外情况,例如我们希望基座模型输出解题思路过程时 (例如 Let's think step by step),我们同样会使用 gen,但总体的使用如下图所示:

ppl gen
基座模型 仅 MCQ 任务 MCQ 以外的其他任务
对话模型 所有任务

ppl 高度类似地,条件对数概率 clp (conditional log probability) 是在给定上下文的情况下,计算下一个 token 的概率。它也仅适用于选择题,考察概率的范围仅限于备选项标号所对应的 token,取其中概率最高的 token 所对应的选项为模型的推理结果。与 ppl 相比,clp 的计算更加高效,仅需要推理一次,而 ppl 需要推理 n 次,但坏处是,clp 受制于 tokenizer,在例如选项前后有无空格符号时,tokenizer 编码的结果会有变化,导致测试结果不可靠。因此 OpenCompass 中很少使用 clp

OpenCompass 如何控制 few shot 评测的 shot 数目?

在数据集配置文件中,有一个 retriever 的字段,该字段表示如何召回数据集中的样本作为上下文样例,其中最常用的是 FixKRetriever 表示固定使用某 k 个样本,因此即为 k-shot。另外还有 ZeroRetriever 表示不使用任何样本,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 0-shot。

另一方面,in context 的样本也可以直接在数据集的模板中指定,在该情况下亦会搭配使用 ZeroRetriever,但此时的评测并不是 0-shot,而需要根据具体的模板来进行确定。具体请看 prompt

OpenCompass 如何分配 GPU?

OpenCompass 使用称为 task (任务) 的单位处理评估请求。每个任务都是模型和数据集的独立组合。任务所需的 GPU 资源完全由正在评估的模型决定,具体取决于 num_gpus 参数。

在评估过程中,OpenCompass 部署多个工作器并行执行任务。这些工作器不断尝试获取 GPU 资源直到成功运行任务。因此,OpenCompass 始终努力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 GPU 资源。

例如,如果您在配备有 8 个 GPU 的本地机器上使用 OpenCompass,每个任务要求 4 个 GPU,那么默认情况下,OpenCompass 会使用所有 8 个 GPU 同时运行 2 个任务。但是,如果您将 --max-num-workers 设置为 1,那么一次只会处理一个任务,只使用 4 个 GPU。

为什么 HuggingFace 模型使用 GPU 的行为和我的预期不符?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来说明:

供给侧就是运行多少任务。任务是模型和数据集的组合,它首先取决于要测多少模型和多少数据集。另外由于 OpenCompass 会将一个较大的任务拆分成多个小任务,因此每个子任务有多少条数据 --max-partition-size 也会影响任务的数量。(--max-partition-size 与真实数据条目成正比,但并不是 1:1 的关系)。

需求侧就是有多少 worker 在运行。由于 OpenCompass 会同时实例化多个模型去进行推理,因此我们用 --num-gpus 来指定每个实例使用多少 GPU。注意 --num-gpus 是一个 HuggingFace 模型专用的参数,非 HuggingFace 模型设置该参数是不会起作用的。同时我们使用 --max-num-workers 去表示最多有多少个实例在运行。最后由于 GPU 显存、负载不充分等问题,OpenCompass 也支持在同一个 GPU 上运行多个实例,这个参数是 --max-num-workers-per-gpu。因此可以笼统地认为,我们总共会使用 --num-gpus * --max-num-workers / --max-num-workers-per-gpu 个 GPU。

综上,当任务运行较慢,GPU 负载不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检查供给是否充足,如果不充足,可以考虑调小 --max-partition-size 来将任务拆分地更细;其次需要检查需求是否充足,如果不充足,可以考虑增大 --max-num-workers--max-num-workers-per-gpu。一般来说,我们会将 --num-gpus 设定为最小的满足需求的值,并不会再进行调整

我如何控制 OpenCompass 占用的 GPU 数量?

目前,没有直接的方法来指定 OpenCompass 可以使用的 GPU 数量。但以下是一些间接策略:

如果在本地评估: 您可以通过设置 CUDA_VISIBLE_DEVICES 环境变量来限制 OpenCompass 的 GPU 访问。例如,使用 CUDA_VISIBLE_DEVICES=0,1,2,3 python run.py ... 只会向 OpenCompass 暴露前四个 GPU,确保它同时使用的 GPU 数量不超过这四个。

如果使用 Slurm 或 DLC: 尽管 OpenCompass 没有直接访问资源池,但您可以调整 --max-num-workers 参数以限制同时提交的评估任务数量。这将间接管理 OpenCompass 使用的 GPU 数量。例如,如果每个任务需要 4 个 GPU,您希望分配总共 8 个 GPU,那么应将 --max-num-workers 设置为 2。

找不到 libGL.so.1

opencv-python 依赖一些动态库,但环境中没有,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卸载 opencv-python 再安装 opencv-python-headless。

pip uninstall opencv-python
pip install opencv-python-headless

也可以根据报错提示安装对应的依赖库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libgl1 libglib2.0-0

网络

运行报错:('Connection aborted.', ConnectionResetError(104,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urllib3.exceptions.MaxRetryError: HTTPSConnectionPool(host='cdn-lfs.huggingface.co', port=443)

由于 HuggingFace 的实现,OpenCompass 在首次加载某些数据集和模型时需要网络(尤其是与 HuggingFace 的连接)。此外,每次启动时都会连接到 HuggingFace。为了成功运行,您可以:

  • 通过指定环境变量 http_proxyhttps_proxy,挂上代理;
  • 使用其他机器的缓存文件。首先在有 HuggingFace 访问权限的机器上运行实验,然后将缓存文件复制到离线的机器上。缓存文件默认位于 ~/.cache/huggingface/文档)。当缓存文件准备好时,您可以在离线模式下启动评估:
    HF_DATASETS_OFFLINE=1 TRANSFORMERS_OFFLINE=1 HF_EVALUATE_OFFLINE=1 python run.py ...
    
    这样,评估不再需要网络连接。但是,如果缓存中缺少任何数据集或模型的文件,仍然会引发错误。
  • 使用中国大陆内的镜像源,例如 hf-mirror
    HF_ENDPOINT=https://hf-mirror.com python run.py ...
    

我的服务器无法连接到互联网,我如何使用 OpenCompass?

网络-Q1 所述,使用其他机器的缓存文件。

在评估阶段报错 FileNotFoundError: Couldn't find a module script at opencompass/accuracy.py. Module 'accuracy' doesn't exist on the Hugging Face Hub either.

HuggingFace 试图将度量(例如 accuracy)作为在线模块加载,如果网络无法访问,它可能会失败。请参考 网络-Q1 以解决您的网络问题。

该问题在最新版 OpenCompass 中已经修复,因此也可以考虑使用最新版的 OpenCompass。

效率

为什么 OpenCompass 将每个评估请求分割成任务?

鉴于大量的评估时间和大量的数据集,对 LLM 模型进行全面的线性评估可能非常耗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penCompass 将评估请求分为多个独立的 “任务”。然后,这些任务被派发到各种 GPU 组或节点,实现全并行并最大化计算资源的效率。

任务分区是如何工作的?

OpenCompass 中的每个任务代表等待评估的特定模型和数据集部分的组合。OpenCompass 提供了各种任务分区策略,每种策略都针对不同的场景。在推理阶段,主要的分区方法旨在平衡任务大小或计算成本。这种成本是从数据集大小和推理类型中启发式地得出的。

为什么在 OpenCompass 上评估 LLM 模型需要更多时间?

任务数量与加载模型的时间之间存在权衡。例如,如果我们将评估模型与数据集的请求分成 100 个任务,模型将总共加载 100 次。当资源充足时,这 100 个任务可以并行执行,所以在模型加载上花费的额外时间可以忽略。但是,如果资源有限,这 100 个任务会更加串行地执行,重复的加载可能成为执行时间的瓶颈。

因此,如果用户发现任务数量远远超过可用的 GPU,我们建议将 --max-partition-size 设置为一个较大的值。

模型

如何使用本地已下好的 Huggingface 模型?

如果您已经提前下载好 Huggingface 的模型文件,请手动指定模型路径,并在--model-kwargs--tokenizer-kwargs中添加 trust_remote_code=True. 示例如下

python run.py --datasets siqa_gen winograd_ppl \
--hf-path /path/to/model \  # HuggingFace 模型地址
--tokenizer-path /path/to/model \  # HuggingFace 模型地址
--model-kwargs device_map='auto' trust_remote_code=True \  # 构造 model 的参数
--tokenizer-kwargs padding_side='left' truncation='left' use_fast=False trust_remote_code=True \  # 构造 tokenizer 的参数
--max-out-len 100 \  # 模型能接受的最大序列长度
--max-seq-len 2048 \  # 最长生成 token 数
--batch-size 8 \  # 批次大小
--no-batch-padding \  # 不打开 batch padding,通过 for loop 推理,避免精度损失
--num-gpus 1  # 所需 gpu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