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安定下来之后,他常常想改变这种既成的形势,重新修复与您过去的友好关系。 | 康宁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一旦分离,诚挚的心意不能彰显,而他突然崩逝,实在遗憾伤心! | 一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得知您以忠厚来回报薄情,以仁德来回报怨恨,收殓尸骨抚养遗孤,哀悼逝者同情生者,抛弃过去的猜忌,保护托付的孩子,实在是情深义重、名声显著啊! | 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讬,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鲁国虽说与齐国有恩怨,但齐孝公去世,鲁人没有废弛丧礼而去吊唁,《春秋》中称赞这一行为,说实在很得礼,实在是良史所应该记载的,乡校所应该评议赞叹的。 | 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藉,乡校之所叹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正礼的长子,很有志气节操,想必有不同寻常之处。 | 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您威势强盛执掌刑罚,如能对他施恩加惠,不是更有德行吗! | 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繇长子刘基,字敬舆,十四岁时,为刘繇服丧,都符合礼节,刘繇生前属下官员所赠馈的礼物,他都没有接受。 | 繇长子基,字敬舆,年十四,居繇丧尽礼,故吏馈饷,皆无所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基姿态容貌都很好,孙权喜爱敬重他。 | 姿容美好,孙权爱敬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刘基为东曹掾,任命他为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 | 权为骠骑将军,辟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为吴王,升任刘基为大农令。 | 权为吴王,迁基大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曾参加宴饮,骑都尉虞翻酒醉后忤逆犯上,孙权想要处死他,因在盛怒之下,由于刘基极力劝谏,虞翻才得以免死。 | 权尝宴饮,骑都尉虞翻醉酒犯忤,权欲杀之,威怒甚盛,由基谏争,翻以得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一次因天气酷热,孙权在船上举行酒宴,在船上碰到雷雨,孙权举伞遮护自己,又命令手下人遮护刘基,其他官员得不到如此优待。 | 权大暑时,尝於船中宴饮,於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馀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基被厚待到如此地步。刘基升任为郎中令。 | 徙郎中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即位后,改任刘基为光禄勋,分管尚书事务。 | 权称尊号,改为光禄勋,分平尚书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基四十九岁时去世。 | 年四十九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孙权为儿子孙霸纳娶刘基的女儿,赐了一处宅邸,四时都有赏赐,与全家、张家等同。 | 后权为子霸纳基女,赐第一区,四时宠赐,与全、张比。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基的两个弟弟,刘铄、刘尚,都是骑都尉。 | 基二弟,铄、尚,皆骑都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 |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年少好学,在郡里任奏曹史。 | 少好学,仕郡奏曹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恰遇郡府和州府有嫌隙,是非曲直没有分明,就将先上报一方看做正确。 | 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时州里的奏章已送走,郡太守担心自己落后,就寻找可以派出的人。 | 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郡太守便挑选了他。他昼夜赶路,到了洛阳,到负责接纳上奏的公车门口,看到州里派来送奏章的小官正在请求通报,太史慈问他: 你想通报奏章吗? 那人答: 是的。 | 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 君欲通章邪? 吏曰: 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说: 奏章在哪里? 那人答: 在车上。 | 问: 章安在? 曰: 车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说: 奏章的签署没有什么错误吧? | 慈曰: 章题署得无误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拿来看看。 | 取来视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吏役不知道他是东莱郡派来的人,就为他取来奏章。 | 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已先在怀里藏好了刀,夺过奏章就把它砍坏了。 | 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那吏役非常着急,大呼道: 有人弄坏了我的奏章! | 吏踊跃大呼,言 人坏我章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把他带到两车中间,对他说: 如果你不把奏章给我,我也不能砍坏它,现在我们的吉凶祸福是相同的,我不会独自承担这一罪名。 | 慈将至车间,与语曰: 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如我们悄悄一起逃走罢了,还可以活着且免于一死,不会一起承担死刑。 吏役说: 你为郡里弄坏我的奏章,已经如你所愿,为什么还要逃呢? | 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 吏言: 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回答说: 起初受郡里派遣,只是来看奏章是否已经呈报上去。 | 慈答曰: 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想得过分了,才把奏章弄坏。 | 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回去,也担心因此被谴责迁怒,所以想和你一起逃走。 | 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吏役认为太史慈的话很对,当天就同他一起逃走了。 | 吏然慈言,即日俱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与吏役一起出城后,又借机返回呈上郡里的奏章。 | 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州里得知后,又换派一个小官去送奏章,上级官员因奏章内容有矛盾而未再受理,州里因理短而受害。 | 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因此出名,但被州中嫉恨。他担心遭受祸患,就跑到辽东躲避。 | 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很奇异,多次派人问候太史慈的母亲,并送去物品。 |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孔融因为黄巾军劫掠州郡,出兵驻守都昌,被贼军管亥包围。 | 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从辽东返回,他母亲对他说: 你与孔北海未曾见面,从你离开之后,他对我殷勤赡养,比亲朋故旧还好,现在他被贼兵围困,你当赶去援助。 | 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 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在家待了三天,就只身步行到都昌。 | 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此时包围得还不十分严密,太史慈等到夜间,乘间隙进去见孔融,请求孔融派兵出城斩杀贼人。 | 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孔融没有允许,想等待外部援救。 | 融不听,欲待外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援军一直没到,而包围一天比一天紧逼。 | 未有至者,而围日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孔融想向平原相刘备告急,但城里人无法出城,太史慈主动请求派他去。 | 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孔融说: 如今贼兵包围得十分严密,大家都说不能出去,你的决心很大,不也很困难吗! | 融曰: 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回答: 过去您全心奉养我的老母亲,她感激恩遇,让我来援助您的困境,她本来认为我有可取的地方,来了必定有益。 | 慈对曰: 昔府君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大家都说不行,如果我也说行不通,这难道就是您爱护看顾的道义、老母让我前来的用意吗? | 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事情已经很紧迫,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 | 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孔融于是答应他的请求。 | 融乃然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太史慈整顿行装,早早地吃了饭,等到天明,便带上箭囊提着弓弩上马,令两名骑兵跟着自己,各作一个箭靶子拿在手上,打开城门径直出去。 | 於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外面包围的人都很惊骇,步兵、骑兵胡乱冲出。 | 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骑马来到城下的壕沟内,插好随从所拿的两个靶子,然后跃出壕沟射靶,射完后,径直进入城门。 | 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第二天早晨又是城外包围的人有的站起来,有的趴卧着,太史慈再插好靶,射完后又进城去。 | 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第三天早晨还是这样,城外敌军没有再站起来的,太史慈就策马径直冲向包围圈。 | 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於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等到敌军觉察,他已突围离开,且射死了好几个人,都是中箭倒地,所以没有赶追赶他的人。 | 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就到了平原,对刘备说: 我孔慈,是东莱的见识浅薄的人,和孔北海并非骨肉至亲,也不是同乡旧友,只是因为名声志向相似而交好,有忧患与共的情义。 | 遂到平原,说备曰: 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管亥作乱,孔融被围,走投无路,孤军无援,危在旦夕。 | 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为您有仁义之名,能够救助人的急难,所以孔北海非常慕仰,翘首以盼,仰仗于您,才让我冒着敌军刀刃,突破重围,从万死之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才能使他留存。 | 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收敛容色回答说: 孔北海知道这人间还有我刘备在啊! | 备敛容答曰: 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即派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前去救助。 | 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敌军得知救兵已到,撤围逃散离开。 | 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孔融渡过困境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加以敬重,说: 您是我的年少明友。 | 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 卿吾之少友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事情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 我很高兴你能这样报答孔北海。 | 事毕,还启其母,母曰: 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是同郡人,太史慈从辽东返回,两人未能相见,不久渡江到曲阿见到刘繇,还没离去,恰遇孙策到来。 |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人劝刘繇可以任用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说: 如果我用太史慈,许劭不就讥笑我吗? | 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 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只派太史慈去侦察孙策的兵力情况。 | 但使慈侦视轻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太史慈只带一个骑兵突然遇到孙策。 |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策的随从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这样的将领。 | 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就上前挑战,正与孙策相对。 | 慈便前斗,正与策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策刀刺太史慈的马匹,夺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后的手戟,太史慈也拿到了孙策的头盔。 | 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适逢两边的步、骑大队人马各自赶到,于是两方散开。 | 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应当和刘繇一起逃往豫章,可是他悄悄前住芜湖,逃入山中,自称丹杨太守。 |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孙策军队已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只剩下泾县以西六县没有归服。 | 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就进驻泾县,设立屯府,很多山越夷民前来归附。 | 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策亲自率军前来攻打,于是太史慈被抓获。 |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策当即解开他的束缚,握着他的手说: 还记得在神亭的时候吗? | 策即解缚,捉其手曰: 宁识神亭时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你当时抓住我,会怎么样呢? | 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说: 没有办法估计。 | 慈曰: 未可量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策放声大笑说: 现在国家大事,我当和你共同处理。 | 策大笑曰: 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即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返还吴郡后又授给他兵马,升为折冲中郎将。 | 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刘繇在豫章去世,一万多人士兵无所归附,孙策命太史慈前去安抚他们。 | 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策身边的人说: 太史慈这次北行一定不会回来。 孙策说: 子义除了我,还能归服谁? | 左右皆曰: 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 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在昌门为太史慈饯行,握住他的手腕说: 何时能回来? | 饯送昌门,把腕别曰: 何时能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回答说: 不过六十天。 | 答曰: 不过六十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果然如期而归。 | 果如期而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表的侄儿刘磐,非常骁勇,多次侵扰艾县、西安各县。 |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策于是将海民曰、建昌周围六县分开,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所设在海民曰,并且督领将领抗击刘磐。 | 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磐自是不见踪影,不再侵犯。 | 磐绝迹不复为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须发很漂亮,手臂很长善于射箭,且弦不虚发。 |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曾跟随孙策征讨麻保的贼寇。贼兵在军营里缘楼上大骂,手扶着楼的横梁,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穿透那人的手并钉在梁上,包围的上万名兵士无人不称好。 |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箭法精妙到如此地步。 | 其妙如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名声,给他写信,用小匣子密封着,打开一看,里面并无什么书信,只是放了当归。 | 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总管大事,认为太史慈能制衡刘磐,就将南方的事务委托给他。 |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安十一年,太史慈去世,儿子太史享,官至越骑校尉。 | 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子享,官至越骑校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士燮,字威彦,苍梧郡广信县人。 |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先祖本是鲁国汶阳人,到王莽作乱时,到交州避乱。 | 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传了六代到士燮的父亲士赐,汉桓帝时,士赐担任日南太守。 | 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士燮年少时到京城游学,向颍川人刘子奇学习,研究《左氏春秋》。 | 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士燮后来被推举为孝廉,补任尚书郎,因公事被免官。 | 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